导图社区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改革
这是一篇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改革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整体阅读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多种所有制并存(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比例未主导)
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协代行人大)
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公有制占绝对主导(地位和比例)
政治:工农联盟基础上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
①历史条件
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被推翻
③思想上: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论人民民主专政》
工作重心:乡村到城市
中心工作:恢复和发展生产
总任务: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④组织上:1949.9新政协会议
新政协会议
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内容
决定首都、国旗、国歌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
职能: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成立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③意义
①标志着两半社会结束
②推翻国民政府,开启中国新纪元
③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社会主义+民族解放壮大)
④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
全国基本解放
镇压反革命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依据《共同纲领》
确立:1954一届人大的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
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
意义: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1949年《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
1954年宪法
性质
人民民主原则
程序性
规范性
特征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中国革命和建设成果
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民主党派与中共共同完成民主革命、创建新中国,打下合作基础
确立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性质改变(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劳动者)
初步建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双重性:人大、统一战线组织)
正式建立:1954年政协二届一次会议(职能转变)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阶段:1956年提出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遭破坏: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完善: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特点: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多民族国家
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西多东少,大杂居,小聚居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自制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①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②1954年宪法确立为基本民族政治制度
③198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确立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新时期民主与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健全
主要措施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方针
②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
④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证实写入宪法
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逐步建立起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民主逐步健全
①健全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完善政协制度“16字方针”,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②建立和发展基层民治选举制度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