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诗歌鉴赏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整体阅读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编辑于2022-06-19 21:40:43这是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整体阅读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整体阅读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古代诗歌鉴赏
整体阅读指导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具体分类>
古体诗
定义:指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体裁:歌、行、引、曲、吟等皆属古体诗体裁
特点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近体诗
定义:也称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特点: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格律要求很多
词
定义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
单调只有一段
双调分为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
第一段叫前阙、上阕或上片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或下片
曲
又称词余、乐府→曲盛行于元代,故又称“元曲”
元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组曲,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解读古诗的方法
读标题
(一)把握标题信息
①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的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表明诗歌的题材
⑤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依据标题读诗
(三)从标题探寻情感倾向和意旨
读诗句
(一)看“变”点
1.省略成分
2.语序倒装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互换
3.词类活用
4.意象组合
5.互文见义
(二)看“情”点
(三)读注释
注释的内容和作用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③解释重点词语,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中的用典或意境
⑤链接他人的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形容词
2.塑造形象的方法
正面(动作、神态)
侧面(景物、典故、对比等)
3.分析形象的作用
鉴赏事物景象
鉴赏景物形象
1.考查意象内涵
2.感受意境氛围
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
体悟情感关系
分析写景作用
鉴赏人物形象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描写的人、事、物、情、理、志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说来,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志趣追求、精神品质等;同时辅以侧面描写,以景物烘托人物心理,以他人言行衬托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等。"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诗人及其经历;要关注注释、标题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鉴赏事物形象
1.咏物要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等),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所以鉴赏也要从“形”入手。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神似”。因此,必须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寓之理、所言之志。
3.关注写作技巧:托物言志(理)、托物抒情。要从“形”到“神”等方面体味所咏之“物”,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生活的哲理、抒发的情感
鉴赏景物形象
1.考查意象内涵
2.感受意境氛围
3.体悟情景关系
分析写景作用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④结构上的作用
⑤寄情、寓理、显志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1.动词
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
2.形容词
3.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表达丰富隽永的诗情
4.叠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虚词
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方法
1.选准关键词。有的试题并不明确指出要赏析的对象,这就要求我们积累“炼字”的知识,迁移运用,选准关键词。
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法特点,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要根据题目要求,把选定的关键词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去分析和品味。
鉴赏诗歌的“炼句”艺术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
2.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在表达技巧方面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作用包括:诗篇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等
鉴赏诗歌的“诗眼”
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力、翻新诗句的含意、关子平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词句。
1.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直接揭示)和“凉”“冷”(语义双关,一方面表明自然界中的凉、冷,另一方面反映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等,这类字词以
2.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词句,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词句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我们在判断“诗眼”或“词眼”时,以上三条内容是重要的依据。但在具体分析时,对不同词性的字词的分析思路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具有恒定性的、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沉郁顿挫、浑厚雄壮、辞藻华丽、华美绚丽、委婉含蓄、明快浅显、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简洁洗练、明白晓畅等。
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色彩、境界、情味……),会得出不同的评价。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通感、互文……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用典
表达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描写方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白描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远近结合
俯仰
色彩
构思立意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景结情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提炼思想情感
①赠友送别诗
②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③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苦、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有时也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④山水田园诗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往往借以抒发对大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对现实不满的愤懑之情,寄寓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南朝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⑤咏史怀古诗
⑥即景感怀诗
⑦即事感怀诗
⑧咏物抒怀诗
2.理解诗句内容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塑造形象或描绘画面对观点态度加以“显示”。因此,读者对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产生“多解”或者见仁见智的现象,不足为怪,这恰恰是文学语言的“张力”所致。有个性化的解读,甚至出现互相对立的理解,是有可能的。但大多数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该结合作都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切莫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
3.有古人已对诗人或诗歌进行了评价,试题要求我们对古人的评价再作评价时,一定要以原诗作为依据,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古代的评价者的评价。
总结
解答提炼情感思想类题的方法
一抓诗题,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二抓形象,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三抓抒情方式,领悟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解答理解诗句内容类题的方法
一要准确理解关键字词,阐明诗句的表层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二要结合表达技巧乃至全诗主旨来理解诗句的深层意思和蕴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