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十七世纪)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17世纪部分内容梳理:既要讴歌当年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那些资产阶级的英雄们,也要批评资产阶级革命者(尤其是领导人物)的傲慢自满、骄奢淫逸,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编辑于2022-04-07 23:17:11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涉外投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二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涉外投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17世纪文学
概述
巴洛克文学
对忧郁、沮丧、悲哀情感的夸大,对放纵、狂癫、怪诞,甚至残酷行为的迷恋,对乔装、误会、突变、戏中戏等手法的应用,甚至混淆现实与幻想的区隔,打破悲喜剧界限,语言上的矛盾修饰法等
意大利
贾巴蒂斯塔·马里诺 (诗人)
《风笛》《韵诗》《七弦琴》《画廊》(诗集) 《阿多尼斯》(叙事诗)
以享乐为主题,多用奇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华丽、矫饰、富于音乐性,风格奇崛、怪诞
有意摒弃古典诗歌传统,其独树一帜的诗风引来众多追随者,形成了“马里诺诗体”“马里诺诗派”
西班牙
路易斯·德·贡戈拉 (诗人)
《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孤独》《莱尔玛公爵颂》
诗歌意象繁复,比兴夸张,辞藻华丽雕琢,开创了西班牙文学中的夸饰主义传统
佩德罗·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 (戏剧家)
继维加之后,西班牙黄金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人生如梦》
突出表现人生的虚幻性→人们对早期人文主义对人生的追求产生怀疑和反思,人们再次思考宗教、上帝对人生的意义
有意模糊现实与梦幻的界限,场景在明亮奢华的王宫与阴暗压抑的牢房之间频繁转换,形成强烈的反差对照,戏剧语言夸饰繁复
法国
出现在17世纪初,20年代趋于活跃,50年代后逐渐衰落
诗人
戴奥菲尔·德·维奥、圣塔芒
小说家
奥诺德·德·于尔菲、玛德莱娜·德·斯居德里
剧作家
亚历山大·阿尔迪
结合宫廷贵族沙龙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典雅趣味,多表现田园生活,有牧歌情调,情节冗长繁杂,风格铺陈夸张
英国
17世纪的散文、骑士派和玄学派诗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弥尔顿的诗歌中,也不乏巴洛克风格的痕迹
德国
格里美豪森
《痴儿历险记》
小说中渗透的厌世情绪,丰富多彩的情节,主人公命运的离奇变化,残暴的现实世界与宁静的隐逸世界之间的频繁对照
古典主义
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
先驱人物:弗朗索瓦·德·马莱伯
不满法语在发展过程中,因大量吸收外来语和民间俗语,以及生造词汇而出现的庞杂、混乱和粗俗现象,提出要做净化和规范工作,以纯洁法语
认为诗歌创造首要的不是灵感和想象,而是遵守形式规则(不同诗体要采用相应的格律,语言要规范、明晰、纯正)
适应了君主专制整体的要求,为古典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产生条件
政治基础:专制王权
法兰西学士院
基本任务:制定语言和文学标准,统一审美趣味
将“三一律”和文类纯洁分立提升到法规的高度,成为戏剧创作必须遵奉的圭臬 (批判了高乃依《熙德》)
年金制度、书报检查制度
加强对作家的控制,使他们为王权服务
思想基础:唯理主义哲学
笛卡尔
确立一些稳定的规则,使文学艺术体现理性的标准
文化环境:宫廷和沙龙文化
参与者:贵族、非贵族出生但有才华的文学艺术家
由于王权的绝对权威性,宫廷和沙龙的语言及审美情趣成为时尚的风向标
思想艺术特征
拥护王权
对统治阶级并不是一味歌功颂德
王权作为一种进步的社会因素受到作者的肯定
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 喜剧大师—莫里哀
高乃依要求国王以仁政治理国家 拉辛则在其创作中对专政暴政进行谴责 莫里哀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道德的支持者
尊崇理性
把人性理解为情感于理性的二元组合,且将情感与理性置于对立状态,认为理性高于情感,主张用理性约束情感、克制欲望,使之宣泄得体、合度
古典主义的创作或者表现理智对感情的胜利,或者对丧失理性、情欲泛滥的人物加以谴责,或者批评不合理性的社会现象
文艺创作被看成理智活动,作品是理智的产物,创作强调规范、描写逼真、构思明确、语言精练,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的趣味
模仿古人
所谓古典是以古为典,把古代创作(古希腊、罗马)奉为典范,大力提倡想古代学习,乃至仿效
在这种思潮中,法国古典主义作家注重借用古代题材、模式和技法,并将古代创作惯例上升为法则加以遵循
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三一律”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定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一律
时间、地点、情节相统一
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时间只能是同一天
是对古代的曲解,这种曲解体现了他们的艺术趣味
缺乏艺术内在的合理性,这种曲解是在戏剧中,对集中的原则要求更加突出,有助于紧张的戏剧效果、紧凑的艺术结构
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的曲解
要求文学形式遵从规范
反映了古典主义的等级观念和宫廷趣味
英国
背景
爆发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清教主义盛行
17世纪开始盛行,对社会文化、道德、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在社会下层流行,主体是平民
主张清除、清洗新教内部的天主教徒,尤其反对天主教的繁琐
主张过一种清廉的生活,节制欲望,反对生活糜烂,也反对一般人的娱乐、享受
回到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新的、但不同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思想矛盾
“克制欲望”“积极创造”,反对过度,主张勤俭、克制、吃苦耐劳、创造财富、积极进取
诗歌
骑士派
在本·琼森诗风影响下产生的一群诗人,大多出身贵族,追求骑士生活方式,有古典风范
以写爱情诗见长,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诗歌短小、流畅、优美
罗伯特·赫里克(《致妙龄女:莫误青春》、托马斯·卡鲁、约翰·萨克林、理查德·洛夫莱斯
玄学派 (巴洛克风格在英国的代表)
哲学基础:宇宙万物尽然有序、相互对应
通过新奇的类比和比喻,将表面不同的事物或经验联系在一起,点出其类似之处 喜欢炫弄“巧智”,富于戏剧性,语言晓畅,格律严谨
开创者:约翰·多恩
爱情诗内容丰富多彩,立意也变化多端,既赞美精神之爱(《幽灵》《封圣》),也歌颂肉体之爱和享乐思想(《爱的进程》《上床》),认为女人总是水性杨花(《歌》《女人的忠贞》),又颂扬忠贞不渝的爱情(《炽爱》《明天好》《早安》《告别辞:莫悲伤》)
宗教诗是对神的礼赞和渴求神恩拯救的激越呼喊,常常混合了内心的不安和挣扎(从天主教改信国教后自感罪孽深重的心理的反映
追求推崇思辨,以诗歌论理,带宗教思想的哲理诗,好用奇喻,常作惊人之想,诗有难题晦涩倾向
追随者:乔治·赫伯特、理查德·克拉肖、亨利·沃恩、安德鲁·马维尔
清教徒作家
约翰·班扬
《罪人受恩记》(自传性散文)、《坏人先生传》(小说)、《圣战》
《天路历程》
宗教寓言体小说,采用中世纪宗教文学常用的幻游形式,充满象征,记述了叙述人“我”的两个梦
是对《圣经》的演绎,其形式、主题、倾向是17世纪的《神曲》
对宗教思想的演绎和表现非常明显,强调抛弃世俗的障碍、身心的障碍去追求崇高和伟大,指明灵魂通过信仰获得拯救的正确道路(清教思想的表现)
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可以通过不断弃恶扬善来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
主要描写的是世间的现实,人在血与火之间考验,树立了人人可以效仿的凡人英雄形象
名利场——代表作者对人世发看法,对凡俗的定义(对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
元语言——对圣经的注解,描写基督徒尽可能地离开凡俗、名利场,追求崇高的行径,不能为世人所解,凡俗与崇高的对抗关系,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克服身心两方面的种种困惑、诱惑,才能获得信仰
约翰·弥尔顿
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代表,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 “欧洲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恩格斯)
创作的三个时期
早期(1639年前)
《圣诞清晨歌》《欢乐的人》《沉思的人》《莎士比亚碑铭》《科马斯》《黎西达斯》
对生活的热爱
中期(1639-1660)
《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
政论性散文
晚期(1660-1674) 最富有成就
《失乐园》(史诗)
史诗性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 “欧洲最后一部史诗” 弥尔顿创作高峰的标志
写作背景:清教革命产生严重危机及革命失败后封建王朝复辟时期
“失乐”在故事层面上有两方面 (两条线索)
撒旦率军反抗天帝,被打入地狱,失去了天上的乐园
圣经中的蛇、魔鬼都是一个“恶”,撒旦原来不恶,是大天使,但由于反抗上帝,因此被逐出了天上的乐园
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失去地上东方乐园
从故事来看,是源于对上帝的背离,人的意志软弱,经不起诱惑,导致了不幸和苦难严重后果
撒旦引诱亚当、夏娃犯罪时,两条线索得以交汇
撒旦形象
撒旦是超人,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是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但他骄傲自满、作威作福、感情冲动(克伦威尔)
结构严谨,分为三大部分
1.撒旦叛乱被赶出乐园,打入地狱
怕什么——一个不屈的囚徒,类似普罗米修斯,反抗权威而受罚,作为囚徒而不屈服,把反抗视为光荣,把妥协视为卑贱,光荣的报复、诱惑、引诱人类堕落
2.由傲慢和冒犯引起的暴乱
史诗的写法,倒叙
振振有词为平等自由而战,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时代特点 有如说是傲慢,不如说是对权威的反抗
3.直接写诱惑和失乐园
再次引起新的思考,人的不幸好像是违反禁令——原罪,但人们要想禁令本身是否是合理的合法的,撒旦对上帝的禁令质疑“为什么?”敢于违反禁令,宁可尝禁果而死
意义
旦诱惑夏娃偷吃禁果,其意义不亚于普罗米修斯偷天火,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之开端
人的软弱、抗不住诱惑
禁令本身有独断性
主题
宣扬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胆地创造幸福未来
赞颂顽强不屈的反抗专制的斗争精神,分析革命失败的教训
既要讴歌当年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那些资产阶级的英雄们,也要批评资产阶级革命者(尤其是领导人物)的傲慢自满、骄奢淫逸,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从哲理的深度和政治的高度来思考人类堕落的根源:缺少理性,意志薄弱,易于冲动,放纵情欲,无法抗拒外来的诱惑而犯错误
肯定自由,但强调感情应受理性支配,认为理性能使人认识上帝,坚持真理,不断地追求善而抵制恶
艺术特色
史诗结构宏伟,场面壮阔,风格崇高
采用无韵诗体,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雄奇
《复乐园》(史诗)
拒绝诱惑
《力士参孙》(诗剧)
复仇的光荣
古典主义
约翰·德莱顿
诗歌
讽刺诗、叙事诗、颂诗、抒情诗、哲理诗 《回来的星辰》《奇异的时代》《押沙龙与阿奇托菲尔》《亚历山大的宴会》
语言机智、幽默、流畅、简洁,诗韵优美
讽刺诗善于以古喻今,诙谐戏拟,具有很强的批判时政的力量
戏剧
《印度皇后》《印度皇帝》《格拉纳达的征服》《一切为了爱情》
大多表现宫廷生活,描写爱情和荣誉的矛盾,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很大影响
美学原则
《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
强调理性和常识,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要求遵从时间、地点和戏剧动作的整一性原则,主张文类有别,以及悲剧的教化作用
尊重英国的文学传统,试图在引入法国古典主义原则的同时,又有所突破,以适应实际需要
散文
繁荣
种类繁多:人物素描、宗教文、政论文、回忆录、日记、传记、沉思录、格言 风格多样:简约精炼的培根式散文,辞采华丽、想象怪诞的巴洛克式散文
罗伯特·伯顿《忧郁的解剖》、约翰·多恩《布道文集》、托马斯·布朗《医生的宗教》《瓮葬》、弥尔顿的政论文
法国
古典主义戏剧 (主要成就)
悲剧
皮埃尔·高乃依
法国古典主义的悲剧创始人(“法国悲剧之父”),具有英雄主义和高度责任感
《贺拉斯》《西拿》《波里厄克特》《罗多古娜》(悲剧) 《撒谎者》(喜剧)
《熙德》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奠基型作品
描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危机:罗狄克、施曼娜、悲喜剧、结局圆满,有情人终成眷属
理性:自我克制,使情感服从于某种原则、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普遍性,并不能完全与具体的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责任画等号 没有把情感看成“劣质”的人性元素,对理性与情感关系合乎常识、清明通达的处理方式,反映了高乃依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罗狄克、施曼娜最后接受国王的调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相互妥协的现实反映
剧情紧凑、冲突激烈、语言优雅华丽
理性、责任(封建荣誉观)与情感(爱情)的冲突
古典主义悲剧大多结局圆满/悲惨的原因
剧作简化外部动作,深化内心冲突
《熙德》主要体现主人公的内心与争斗:义务与爱情的冲突(罗狄克);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施曼娜)→表现了主人公坚强的理性和抉择,爱情最终屈服于封建义务和荣誉,被牺牲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战胜了封建世仇,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
高乃依通过这个故事,强调理性的原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该剧1636年公演,仍然受到法兰西学院的批评
并没有严格遵循三一律。
时间上超过24个小时(32小时)
其情节不够逼真,一定程度上违背理性原则和社会道德标准
男女主人公对对方的情感和要求是不体面的
时间是不合理、不对头的
拉辛
作品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把古典主义悲剧艺术推向顶峰
创作典型的古典主义悲剧故事,采用诗体,五幕诗体,每个剧本长度大致相等 《勃里塔尼古斯》《伊菲革涅亚在奥利德》
《安德洛玛克》
五幕诗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人物大多是被情欲驱使,丧失了理智的人,两类人物形成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肯定了理性精神
剧中主人公都陷入情欲的尖锐冲突中,难以自拔,不是死亡就是疯狂,表现“爱与恨”的主题
同样表现爱情的力量和痛苦及折磨,拉辛剧中爱的表现是丧失理性、无法控制 人文主义者主张个性自由,爱情至上,但古典主义讲究理性,认为爱情是不能支配一个公主的命运的,只有服从才是光荣,有义务、责任等比爱情更高的东西(斯巴达公主)
剧作通过贬低爱情,对理性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描写人物处于两难中,不得不从理性和情欲的冲突之中作出抉择,对安德洛马克来说,荣誉和贞操没有其子的生命重要
《费德尔》
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表现的也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主题
主人公费德尔受情欲支配而爱上了前妻之子,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该剧更深刻地表现人的情感,人在理性和情欲之间的挣扎,整部剧都表现费德尔的内心冲突
激情和欲望突破理性制约后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区别
高乃依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用思想的崇高和感情的美来代替怜悯和恐惧,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着重表现理性对情感的驾驭力量,塑造了一批拥有这种力量的正面英雄形象
拉辛的悲剧被称为性格悲剧,表现情欲摧毁理性所引发的悲剧,对理性约束情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折射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实,更具批判性,情节更紧凑,结构更严谨,情感描写更加细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把握更加深入
喜剧
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优秀喜剧家”
《冒失鬼》《情怨》《多情的医生》《太太学堂的批评》《凡尔赛即兴》《唐璜》《恨世者》《司卡班的诡计》《没病找病》
创作的三个时期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时期——古典主义喜剧 (1658—1663)
是莫里哀政治上靠拢王权,艺术上逐步接受古典主义并初步取得成就时期
《可笑的女才子》
1659年,莫里哀演出他进京以后的第一个作品
《太太学堂》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开端
暴发户妄想培养一个理想的太太——作者讽刺了夫权思想
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赞美了年轻男女的真挚爱情
一开始就暴露出讽刺的创作及艺术倾向,产生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形成,同时又开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
全盛时期 (1664—1668)
《伪君子》
三幕诗体剧,五幕喜剧
答尔丢夫是一个玩弄上帝、玩弄道德,以伪善之名来达到阴谋的无耻之徒
女仆道丽娜是当时第三等级的代表,在戏中最有战斗力,最有理性(在女仆身上似乎看到某种希望——有生气的社会力量) 和大小姐形成对比,大小姐胆小怕事,敢怒不敢言,不敢爱也不敢恨,屈服于父亲的家长专制,非常软弱,道丽娜则有主意、有心计,很有办法 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看到第三等级的兴起,体现作者的预见性、敢说敢为、心直口快
主题
通过虚伪丑恶的宗教人士答尔丢夫,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伪善,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
剧本对国王的歌颂是取得路易十四支持的重要保证
对十七世纪法国的宗教狂热及宗教情感对生活的对抗的批判,宗教狂热泯灭了人正常的情感 此剧讽刺的矛头既指向行骗者,又指向受骗者,揭示宗教伪善所造成的极大的危害性
将伪善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指出宗教的某种罪恶,促使人们认识宗教的某种黑暗,思索宗教与生活的关系——是对宗教制度、伦理的批判
艺术特色
绝妙的铺垫,精彩的出场,和《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了整整两幕戏来准备答丢夫的出场(歌德:现存最伟大的开场)
用间接描绘来塑造伪君子的形象 “剥笋法”→伪善的外在表现→内在实质→现实危害(侧面交代,正面验证)
构思新颖,结构严谨,既遵守三一律,但不墨守,矛盾冲突集中尖锐
夸张,对比,讽刺
使用民间语言
喜剧手法与闹剧手法密切结合
《吝啬鬼》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成功,脱胎于古罗马戏剧
描写了资产者贪婪吝啬、嗜钱如命的本质,通过细节的积累塑造吝啬性格
阿巴贡,作者嘲笑批判了他对金钱的极度贪欲,尤其是吝啬这一人的恶习,揭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金钱破坏了天伦、人伦、亲情,拜金主义——悲剧性的社会现实
节俭与吝啬:阿巴贡把人的节俭的美德丑化称为恶习,作者描写谴责阿巴贡性格行为的不近情理
利欲消灭了父子之间的恩爱,莫里哀的喜剧带有高度的悲剧性,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只剩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还表现在金钱对人的异化(歌德)
异化——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现象 人类社会中两种典型的异化
主客体之间,创造者与被创造者,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位置颠倒,产生异常异化——宗教异化
金钱异化——发明金钱的人成为金钱的奴隶
不懂异化,就不能欣赏文学,阿巴贡成为被金钱异化者,人被钱异化后,金钱带给人焦虑、痛苦,失去了金钱的本意 极端不正常的吝啬正是一种贪婪的表现——极度的贪婪发展成为极端的利己主义,最痛恨“给”“give”这一字眼,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对阿巴贡来说,发财已成为他的生活目标,甚至成为生活本身,最后为钱献上生命——拜金主义,金钱取代了上帝 最后钱没有了,主人公“痛不欲生”,淋漓尽致地活现出守财奴的典型形象
最后阶段 (1669—1673)
《贵人迷》
讽刺资产阶级的虚伪,嘲讽了醉心贵族的资产者
西方三代出一个贵族,一夜可出一个暴发户,“贵人迷”附庸风雅,想速成贵族
喜剧的分类
风俗喜剧
认为喜剧要描绘当代风俗,修饰本世纪的肖像 “喜剧的责任是在娱乐中改正人民的弊病,执行中国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基本创作纲领)
改变了旧喜剧描写的海盗劫掠、女扮男装、海难沉船,最后认亲的俗套 展现了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极为细致和充分的描写
人物性格鲜明,因此可称为性格喜剧
讽刺喜剧
敢于杰出别人望而生畏的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大半以资产阶级家庭为背景,揭露资产者的恶习 讽刺资产阶级沾染上贵族沙龙的典雅风气,犀利地抨击夫权思想,批判资产阶级见识浅陋,为宗教骗子所利用,抨击高利贷者的贪得无厌和爱钱如命,揭露贵族的糜烂生活,刻画贵族的种种丑态
赞赏下层人物,描绘了一系列仆人形象(头脑清醒,性格开朗,言语锋利,大胆泼辣,富有反抗意识),比旧喜剧中的仆人更有生气
莫里哀喜剧的特色
讽刺色彩较浓较强,是讽刺喜剧
注重描绘人的本性,常以简短的对话旧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具有较多闹剧成分,有的纯粹就是闹剧
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莫里哀的讽刺在于把无价值的东西进行无情的撕破,所谓无价值的东西指不合理性、违背情理的东西
辛辣讽刺、强烈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 并不是人物生理上的缺陷使人发笑,而是某种怪癖、恶习令人发噱,有这种怪癖和恶习的人不值得文明同情,而是令人鄙视
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尖锐也不如讽刺更有力,恶习成为人们的笑柄时,恶习就遭受到最致命的打击,人受不了挪揄,人宁可做恶人,也不愿做可笑之人
古典主义诗歌
拉封丹 (寓言诗人)
《寓言诗》
多是动物故事,内容庞杂,素材来源广泛
拉封丹对这些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改写,融入了对法国17世纪社会现实和阶级关系的观察与批判,折射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富含人生哲理,有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对常识的赞美,对人类固念愚行的讽刺,对为人处世的忠告,人生经验教训的总结,具有道德教谕意义
也有取悦权贵、宣扬逆来顺受等思想的消极内容(思想保守性的表现)
善于用优雅的诗体,把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富于戏剧性,文笔幽默
古典主义理论
布瓦洛
古典主义理论家,“古典主义立法者”
《诗的艺术》
继承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文艺理论传统,在总结当代文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古典主义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