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述了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等。
编辑于2022-04-08 09:37:20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东京
事件: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2.北宋统一
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并没有统一全国)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兵—加强兵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控制军队调动
③经常调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权—加强行政权
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钱—加强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表现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军布阵;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发展科举制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
积极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弊端
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府办事效率低下
增加财政支出。
王安石变法
1、背景: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中,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社会出现危机
2、时间:1069年
3、主要人物:王安石,宋神宗
4、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5、措施
(1)经济
①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②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2)军事---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6、影响:
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西夏政权的建立
契丹族兴起的原因:
隋唐时期,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北方汉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等行业
契丹政权的发展: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兴起的原因: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西夏政权的发展: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战→和→战
辽太宗时——占幽云十六州(战)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和)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战)
宋真宗时期
澶州之战——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士气大振。结果宋军打败辽军。
澶渊之盟——和:宋辽和议,辽军撤退,签订“澶渊之盟”,①宋朝给辽岁币②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不战而胜,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
对北宋:
屈辱的条约,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北宋积贫积弱;
保持了和平局面,有利于北宋经济发展
对中华民族: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战→→和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
和:西夏与北宋和谈,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认识
有和有战,和是主流;
他们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白山黑水)一带
2. 生活特点: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3. 女真族的发展:11世纪末,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
4. 建立政权:1115年,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会宁);
5. 发展壮大:模仿汉制,颁行文字,发展生产
二、金灭辽及北宋
金灭辽
背景:辽的统治危机重重;北宋借金兵攻辽想收复之前的失地,相约夹击辽朝。
过程:北宋出兵伐辽,被辽打的惨败;金军势如破竹,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结果:1125年,金灭辽
金灭北宋
背景:北宋政治上的腐朽和军事上的无能,金灭辽后继续灭宋
过程: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求和,被金军俘虏。
结果: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为什么北宋灭亡?
客观:女真骁勇善战、势力强大
主观:1.北宋统治腐朽无能,2.重文轻武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
2.南宋抗金代表——岳飞
人们为什么尊崇和怀念岳飞?
①岳飞抗金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②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抗金斗争,屡建战功。
③冤死使人民对他更加同情怀念
胸怀大志
雄图大展
壮志难酬
万世景仰
岳飞贡献:
①收复许多失地
②取得郾城大捷
岳飞被杀:宋高宗、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3.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内容:
①南宋向金称臣
②南宋给金岁币
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结果
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
评价
①割地、称臣体现了和约的不平等,“岁币”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
②南宋与金对峙,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
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主要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重视和支持
2.农业发展的表现
粮食作物(水稻)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并培育优良品种
推广复种技术(双季稻)
宋朝时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常)熟,天下足”。
农业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经济作物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长江流域)。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四川、江浙)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五大名窑: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冰裂纹)、官窑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南宋时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世界领先
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北宋东京郊外)
南宋沿海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先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国内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商业城市兴起(开封和杭州)。经商打破空间(坊、市)和时间(早市、夜市)的限制
乡镇形成草市
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国人居住区:蕃坊)
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政府鼓励
造船业发达
航海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宋朝时发明指南针
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纸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是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原因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作用:促进商业的发展
四、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兴起:活动在大兴安岭,过游牧生活,内部部落众多,战争频繁。
蒙古政权建立:1206年,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政权发展:建立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创制文字
蒙古族统一的原因
人们渴望统一
铁木真具备领导能力
铁木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蒙古灭西夏: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去世)
蒙古灭金:1234年,蒙古灭掉金。
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建立:
时间:1271年,
人物:忽必烈,
成吉思汗的孙子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改国号:元,
迁都:大都(今北京)
2.元朝统一: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
3.元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王朝
促进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
如何看待元朝统一与文天祥的抗元?
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元朝的统一具有进步性,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文天祥抗元具有正义性,抗元失败后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
注: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秀夫。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为以后各朝代保持统一奠定了基础
大体确定了中国疆域的轮廓
极大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元朝的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民族融合: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巩固统治,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度的内容
中央
中书省——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政务;
枢密院——军事;
御史台——监察。
地方
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
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的影响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总原则: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意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西藏
蒙古时期:招降、设驿站
元朝时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