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并行切换法:即投运时,老系统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校验。
编辑于2022-04-09 20:18:30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和管理
信息及其度量
信息的概念
狭义上:信息被认为是可通信并有关联性和目的性的结构化,组织化的客观事实。
①信息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
②信息是可通信的。
③信息经过加工可以形成知识。
对信息的概念作进一步分析
信息的性质(6个)
①事实性
②时效性
③不完全性
④等级性
①战略级
②战术级
③作业级
⑤变换性
⑥价值性
信息的度量
概念: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性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
单位:比特(bit),一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信息系统的概念: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地管理,调节和控制。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
①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
②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信息系统的类型(按处理的对象分)
①作业信息系统:任务是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支持办公事务和更新有关数据库。
①业务处理系统:目标是迅速,及时,正确地处理大量信息,提高管理工作地效率和水平。
②过程控制系统:主要用于计算机控制正在进行地生产过程。
③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先进技术和自动化办公设备支持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
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系统。
信息系统的发展:网络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信息系统和管理
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
①新兴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影响
新兴信息技术(4个)
①互联网,物联网为决策提供数据来源
②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以获得知识和预测未来,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将分析结果展示给决策者,帮助他们进行决策。
③云计算为组织提供了依靠外部资源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的服务模式。
④移动计算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更加普遍的资源接入方式。
大数据(4个)
①新兴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据生成和交互加速了数据的海量积累,使得数据规模剧增。
②大数据生成和交互丰富了数据类型,使得数据多样性成为常态。
③数据在海量积累的同时也减少了价值数据的占比,使得价值发现的难度提升。
④数据生成和交互强化了流数据形态和即时性,使得数据传输和交换速率显著升高。
②经济全球化:伴随着信息的生成,收集,传播,分析的全球化,这种管理环境的变化使那些得不到信息系统支持的企业愈来愈难以生存。
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4个)
①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
②支持计划数据的快速,准确存取。
③支持计划的基础,即预测。
④支持计划的优化。
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的支持(组织结构扁平化)(3个)
①通信系统的完善使上下级指令传输系统上的中间管理层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没必要。
②部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的趋向,企业各部门的功能相互融合,交叉。
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有利于沟通,也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反应。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纵向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缩小并最终合一。
信息系统对领导职能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数据驱动型决策方面,已成功应用在多个领域。
信息系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4个)
①行为控制:即对人的控制。
②人员素质控制
③质量控制
④其他控制:库存,生产进度,成本,财务预算等。
综述,信息系统对管理具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7个)
①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形态
②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③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管理
④如何提高企业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人员,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企业转型的挑战
⑤政府部门如何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⑥信息系统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⑦信息系统如何更好地管理外部信息资源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4个)
①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人-机系统。
③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
④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由此可见,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5个)
①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②是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③是人机结合的系统
④是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⑤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纵向)
①战略管理:确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也起的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等。
②战术管理(管理控制):包括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资金监控等。
③运行控制: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
④业务处理: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层次结构(横向):系统所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特殊的信息需求,需要专门设计相应的功能子系统,以支持其管理决策活动,同时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各种信息联系,从而使各个功能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完成信息处理的各个功能子系统的综合。
管理信息子系统的综合
①横向综合:就是把同一管理层次的各种职能综合在一起。
②纵向综合:就是把不同层次的管理业务按职能综合起来。
③横纵综合:也成为总的综合,它使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系统得以形成,能够做到信息集中,统一管理,程序模块共享,各子系统功能无缝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
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环境因素(5个)
①组织战略与竞争优势
①组织战略:是组织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长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不仅涉及企业所有关键活动,覆盖企业的未来方向和使命,而且需要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加以调整,实现企业的管理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战略环境。
②竞争优势
①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
②整合企业的外部资源
②生产过程的特征: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以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③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受企业的规模影响较为明显。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必须以规范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因而在系统开发之前,就必须对不规范的管理进行规范化,对小组织尤其如此。
④组织规模与系统性
①组织规模:是环境中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
②组织的系统性:又一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成败。系统性的组织其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个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⑤信息处理与人
计算机在信息处理中的长处(4个)
①能够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
②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
③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④能够根据内外部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长处(2个)
①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推理
②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人机和谐的方面(3个)
①人性化界面
②人机的合理分工
③合理规划云服务系统及数据的边缘计算
分类(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
①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是一个包含各综合统计部门在内的国家级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收集,处理,存储和分析国民经济有关的各类经济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为国家经济部门,各级决策部门及企业提供经济信息。
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工厂,企业,主要进行管理信息的加工处理。
③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面向事业单位,主要用于日常事务的处理。
④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领导机关的办公质量和效率,改进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特点是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
⑤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指从事特定行业或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一般信息系统专业性强,规模大。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包含了上述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故也成为综合型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ERP)
ERP概念:是一种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是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供应链上所有资源与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等资源进行规划和优化。这种集成能够消除企业内部因部门分割造成的各种信息隔阂与信息孤岛,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织。合理使用,能使企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企业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ERP的发展(5个)
①MRP阶段: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
②闭环MRP阶段:在MRP的基础上将能力需求计划,车间计划,采购计划等纳入MRP的计划执行过程,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能力的平衡过程。即增加了对投入和产出的控制,也就是对企业能力进行校检和执行控制。实现了在满足能力需求的前提下,保证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
③MRPⅡ:在闭环MRP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制造资源计划,解决了财务与业务脱节的问题。它是一个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计划和控制,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的动态反馈系统,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其工作原理: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组织生产及一系列管理活动的;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有效的计划安排,实现统一管理。其核心在于各级计划系统。
④企业资源计划ERP(3个本质)
①ERP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实质上是在MRP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②ERP是一套商品化的产品软件。
③ERP是融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⑤ERPⅡ:通过支持和优化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和财务过程,以创作客户和股东价值的一种商务战略和一套面向具体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与ERP的区别是它强调了协同商务的作用。
ERP的商业价值
①定量的价值(8个)
①库存下降30%-50%
②库存周转率提高50%
③延期交货减少80%
④采购提前期缩短50%
⑤停工待料减少60%
⑥制造陈本降低12%
⑦管理人员减少10%
⑧生产能力提高10%-15%
②定性的价值(5个)
①能够提高工程开发效率和促进新产品开发。
②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使企业的基本数据更加完备和精细,信息的准确度大为提高,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③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业务的研究和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④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业务操作和流程中的约束,企业员工的全局观得到了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⑤对于顾客来说,提高了产品生产过程的透明度。
ERP的结构:除了具有MRPⅡ的计划和控制功能以外,还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①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目标是实现基于Intranet/Internet环境的战略信息系统管理,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完善决策支持服务体系,为决策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②全面成本管理系统:目标是建立和保持企业的成本优势,并由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体系予以保障。
③敏捷后勤管理系统:解决如供应柔性差,生产准备周期长等制约柔性生产的瓶颈,增加与外部协作单位技术和生产信息的及时交互,缩短关键物料供应周期。
ERP的经营理念(5个)
①体现供应链资源管理的思想
②采用精益生产方式
③实现全球大市场营销战略与集成化市场营销
④新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管理模式
⑤ERP的内容在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数据处理
概念: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据的过程。最小单位是数据项。
主要目的(3个)
①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②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③利用计算机科学地保存和管理经过处理地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地信息资源。
基本内容(8个)
①数据收集
②数据转换
③数据筛选,分组和排序
④数据组织
⑤数据运算
⑥数据存储
⑦数据检索
⑧数据输出
处理时需考虑的问题(3个)
①数据以何种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②采用何种数据结构能有利于数据的存储和利用?
③采用何种方法从已组织好的数据中检索数据?
数据组织
概念: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和处理的过程。
数据结构
逻辑结构
定义: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分类(2个)
线性结构
①线性表:数据结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每个节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②栈
③队
④串
非线性结构
①树:是节点之间有分支和层次关系的结构,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
②图
物理结构
定义:又称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
分类(4个)
①顺序存储
②链接存储
③索引存储
④散列存储
同一种逻辑结构采用不同存储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结构;对于给定的逻辑结构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与其对应的存储结构,以便在计算机中存储。通常把这种对应关系称为映像。
数据文件
概念:把数据按某种数据结构组织起来存放在外部设备中,就构成数据文件。一般是为某一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
最小单位:记录
数据库
数据库技术
构成
①计算机系统
②数据库
③DBMS
④人员
①数据库管理员
②系统程序员
③用户
①应用程序员
②专门用户
③参数用户
数据模型
①概念模型(信息模型)
②数据模型
①网状
②层次
③关系
数据库操作:用SQL增删改等
数据库保护
①数据完整性
②数据安全性
③数据库并发控制
④数据库恢复
非关系型数据库
概念:指那些非关系型的,分布式的且可不遵行ACID原则的数据存储系统。不需要事先为要存储的数据建立字段,可随时存储自定义的数据格式。
特点(3个)
①结构更加简单
②具有更大的数据量和更高的性能
③可以通过复制模型来实现高可用性,故有更好的扩展性
分类(4个)
①key-value数据库
②Column-oriented数据库
③图存数据库
④文档数据库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系统。
网络介质:是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
协议:是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
节点:是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汇交点
链路:是指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
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构形。
结构根据通信信道分(2个)
①点点信道网络:即网路中每一条信道都能连接到一对节点上,如果两个节点之间没有直接通信的信道,则要经过其他节点用存储转发的方式通信。
②共享信道网络
优点:不同节点的通信可以使用同一通信信道,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信道的通信能力
缺点:是当所有节点同时通信时,容易出现通信阻塞,并影响所有相关信道通信。
分类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分(5个)
①星状网
②树状网
③总线网
④环状网
⑤网状网
根据网络适用范围分(2个)
①公用网
②专用网
根据网络组织方式分(3个)
①分布式网络
②集中式网络
③分布集中式网络
根据网络分布范围分(3个)
①局域网:距离0.1km-10km;速率1Mbps-10Mbps
②广域网:速率1kbps-1,554kbps
③城域网或市域网:距离5km-50km;速率1Mbps以上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7层)
从控制的角度,123为传输控制层,解决网络通信问题;4是传输与应用之间的接口;567为应用控制层,解决应用进程通信问题。
①物理层:是建立在通信介质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和通信介质的物理接口。
②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的基础上,用以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传送数据帧。
功能的角度,12解决网络通信问题
③网络层:控制通信子网的工作,解决路径选择,流控制问题,以使不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能够正确传送。
④传输层:提供两端点间可靠,图透明的数据传输,管理多路复用。
34解决传输服务问题
⑤会话层:在两实体间建立通信伙伴关系,进行数据交换,完成一次对话连接。
⑥表示层:处理数据表示,进行转换,消除网内各实体间的语义差异,执行通用数据交换的功能,提供标准应用接口,公共通信服务。
⑦应用层:负责应用管理,执行应用程序,为题=用户提供OSI环境的各种服务,管理和分配网络资源,建立应用程序包等。
567处理对应用问题的访问
TCP/IP网络体系结构(4层)
传输控制协议TCP;网际协议IP
①网络接口层
②网际层
③传输层
④应用层
典型的网络通信技术(5个)
①以太网:是按照IEEE802.3协议建立的局域网络,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
②令牌环网Token-Ring:即IEEE802.4协议
③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
④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⑤异步传输模式ATM
Internet/Intranet
①Internet:即是在TCP/IP协议下实现的全球性的互联网络。
②Intranet:是把Internet的技术应用到企业内部建立的基于开放技术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可以说是组织内部的Internet。
③虚拟专用网VPN:采用加密,认证和通道技术,提供了Internet上两点间的安全通信。
④Extranet:即扩展Intranet,它通过INterner网络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Intranet联系起来。
多媒体网络:是指能够传送,接收及处理多媒体数据的计算机网络。
物联网:是通过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采用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定位,识别,监控,跟踪的一种新型网络。
工业互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相关的工业信息标准和互联网,把分布在各地的多层次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相互连接起来,再通过数据感知,数据分析和智能计算实现物理系统与虚拟系统的融合,形成机机互联,人机互联且无缝对接的制造产业体系。
云计算技术
定义:云计算是一个提供便捷的通过互联网访问一个可定制的IT资源共享池能力的按使用量付费模式,这些资源能够快速部署,并且只需要很少的管理工作或很少的与服务供应商的交互。
特征(3个)
①虚拟化
②弹性
③按需服务
分类
按部署模式分(4个)
①公有云:遍布整个互联网,能够服务于不限数量,拥有相同基本构架的用户。
②私有云:针对某个单个机构量身定制的云。
③社区云:专为一些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机构服务。
④混合云:以上多种云配置的组合,能够为一些复杂的商业计划提供支持。
按服务对象分(3个)
①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供应商负责维护和管理硬件设施,并对云服务进行统一部署,能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免费或按需租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
②PaaS平台即服务:提供给用户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开发环境,并且支持应用从创建到运行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各种软件资源和工具。
③Iaas基础构架即服务: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服务器模板技术,将CPU,内存,存储,操作系统及相关软件以远程计算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云计算实现技术(3个)
①文件系统
②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
③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
应用领域: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物流,商务,政府领域等。
大数据技术
概念:从管理角度看,大数据是一类能够反应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信息资源,一般具有多种潜在价值。
特征(6个)
①复杂性
②决策有用性
③高速增长性
④价值稀疏性
⑤可重复开采性
⑥功能多样性
应用领域:能源领域,医疗领域,制造领域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战略规划的内涵
概念:是从组织的宗旨,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对组织内外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应用,从而规范组织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
地位: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是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用(3个)
①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②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指导MIS开发,用战略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准则。
内容(5个)
①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框架。
②单位的现状。
③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④对影响战略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⑤近期规划。
战略规划的组织与制定步骤
组织(3个)
①规划领导小组:由单位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其他成员为骨干,任务是完成有关数据及业务的调研和分析工作。
②人员培训:使相关成员掌握制定MIS战略规划的方法。
③规定进度:为了对规划过程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因过分拖延而丧失信誉或被迫放弃。
步骤(9个)
①确定规划的性质。
②收集相关信息。
③进行战略分析。
④定义约束条件。
⑤明确战略目标。
⑥提出未来的蓝图。
⑦选择开发方案。
⑧提出实施进度。
⑨通过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制定的常用方法(2个)
①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概念:是一个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
作用(2个)
①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②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优点: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即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更变的适应性。
工作步骤(8个)
①准备工作。
②调研。
③定义业务过程(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是BSP法的核心。
④业务过程重组。
⑤定义数据类。
⑥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⑦明确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⑧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和发开计划。
U/C矩阵: BSP方法用U/C矩阵即过程/数据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
概念: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FS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步骤(4个)
①了解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②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
③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及其应用发展阶段
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维护,更新,新的目标和要求不断提出,从而要求设计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过程即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过程(7个)
①系统规划: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视角,分析新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给出新系统建设规划,并经领导批准以后,进入新系统的开发。
②系统开发:在系统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对原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和功能分析,设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进行优化设计。
③系统投运:需要对有关组织机构进行优化重组,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原来系统中数据转化导入新系统中,同时需要建立相关基础数据标准规范等,以保证新系统正常进行。
④系统渐稳:新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组织,人员和业务不断进行磨合和融合,需要不断进行适应性维护,使得系统逐步趋于稳定。
⑤系统成熟:系统通过磨合进入成熟阶段,这是系统发挥作用和效益的阶段。
⑥系统衰弱: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逐渐不能满足要求,此时就要开始规划下一代系统了,进入系统过的下一个周期。
⑦系统结束:新一代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进入投运,数据转化导入后,老系统终止运行。
信息系统应用发展的阶段论—诺兰阶段模型(6个)
阶段(6个)
①初装: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②蔓延: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大量程序,使单位效率提高。
③控制:经验逐渐丰富,项目不断积累,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
④集成:在控制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⑤数据管理
⑥成熟
一般认为,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还是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那一成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6个)
①计算机硬软资源
②应用方式
③计划控制
④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组织中的地位
⑤领导模式
⑥用户意识
企业信息系统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流程(过程):指为了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在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序列,是企业或组织运行的方式。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igineering,BPR):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使成本,速度,质量和服务等企业关键性能取得根本性的改善。
思想和原则(4个)
①管理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模式,打破现有的层级关系和职能分工,最大限度地应用信息系统重塑现有的管理体系,义求显著改善组织效率。
②系统思想:注重整体业务流程的最优化和信息最大限度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③创新应用:实施现代管理方法对原有组织的规则,方法和过程的再造。
④文化引领:通过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人际关系等优化调整,引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保障企业创新实践。
类型(3个)和步骤(10个)
①功能内的BPR:指对只能内部的流程进行重组。
①冗余信息消除
②手工信息处理过程自动化
③管理层级扁平化
④过程管理代替智能管理
②功能间的BPR:指再业务范围内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
⑤跨部门业务协同设计
⑥串行管理过程并行化
⑦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和业务规范改进
③组织间的BPR: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
⑧供应链协同优化
⑨组织结构优化
⑩供应链有效管理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策略(2个)
①自下而上
定义: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优点: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危险
缺点: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缺乏从整个系统考虑,随着进展,往往需要作许多大改动,甚至重做。
②自上而下
定义: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通常,自下而上用于缺乏开发经验的小系统;大系统往往将两者相结合,即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
方法(4个)
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Debelopment Methodology):见第五章
②原型法(Prototyping)
概念: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基本思想:开发人员首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根据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它进行修改,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优点:贯彻自上而下,容易被用户接受。
缺点(2个)
①实施时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过的认识,不适合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②每次都要反复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③面向对象开发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见第八章
④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方法
概念: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方法,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严格地说,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开发方法。
特点(5个)
①解决了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②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
③加快了软件开发速度。
④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
⑤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逻辑模型
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及其结构化开发方法
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概念: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工作,也存在其内在规律,按其内在规律可以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不同的阶段,严格地按照每个阶段的过程和步骤去开发信息系统的一种方法,就构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周期模型。基于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开发方法,就称为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
优点:立足全局,步步为营,减少返工,有利于提高开发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系统开发的结构化开发方法
概念:是在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基础上规范化而形成的,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阶段(3个)
①系统分析:是开发工作的第一阶段;以战略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为出发点,包括进行初步的系统调查和详细的系统调查,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等。最后写出系统分析报告。
②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包括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等。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③系统实施: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及系统运行与评估等环节。这一阶段的成果,除了最终实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外,还包括有关的技术文档。
特点(4个)
①系统整体
②面向用户
③阶段控制
④标准规范
优点(2个)
①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全局性
②特别适合开发大型MIS
缺点(2个)
①开发过程繁琐,周期长
②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系统分析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就是要借助于分析当前系统存在的不足以及用户的新需求,分析构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对新系统逻辑模型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满足新系统建设的规划目标,进而适应公司业务发展规划。
任务
概念:是彻底搞清用户要求,通过对选定的对象进行调查和分析(环境、需求、目标),提出系统的初步模型(即逻辑设计),并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做调查的原因(2个)
①新系统是在原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改造、提高和一定程度上的继承。
②管理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
做分析的内容(3个)
①管理业务调查分析
②数据流程调查分析
③新系统模型的提出
管理业务调查分析
管理业务调查方法(5个)
①收集资料
②发调查表征求意见
③开调查会
④访谈
⑤深入实际的调查方法
内容(3个)
①组织结构调查:组织结构指的是一个组织的组成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通常可用组织结构图表示。在其调查中应详细地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等。
②管理功能调查: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系统必须具有各种功能。所谓功能,指的是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调查中可以用功能层次图来描述从系统目标到各项功能的层次关系。
③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概念:调查管理业务流程时应顺着原系统信息流动的过程逐步进行。内容包括各环节的业务处理、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去向、提供信息的时间和形态。
业务流程图
定义:业务流程图是用来描述和理解业务过程的工具。
组成(2个)
①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②表格分配表:可以帮助分析员表示出系统中国各种单据和报告都与哪些部门发生业务关系。
数据流程调查分析
数据流程调查过程中需收集的资料(4个)
①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输出报表和数据存储介质的典型格式。
②弄清各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
③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本的典型样品上或用附页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等。
④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账本的典型样品上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长度和取值范围。
数据流程图
符号(4个)
①外部实体:指本系统之外的人或单位,它们和本系统有信息传递关系。圆表示。
②数据流:表示流动着的数据,可以是一项数据,也可以是一组数据,还可以表示对数据文件的存储操作。箭头表示。
③处理(功能):用长方形表示逻辑处理,下部写处理名称,上部写于该处理由唯一对应关系的标志。
④数据存储:指通过数据文件、文件夹或账本等存储数据,用一个右边开口的长方形表示。
层次:数据流程图分多少层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越复杂,层次越多。
数据字典构建
数据字典
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可以从图形+文字开两个方面对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
定义: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内容(6个)
①数据项的定义
概念:数据项又称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在数据字典中,仅对数据的静态特性作定义。
静态特性(3个)
①数据项的名称、编号、别名和简述
②数据项的长度
③数据项的取值范围
②数据结构的定义
概念:数据结构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内容(3个)
①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
②简述
③数据结构的组成
③数据流的定义
概念: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
内容(4个)
①数据流的名称
②数据流的组成
③数据流的来源去向
④数据流量
④处理逻辑的定义: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逻辑加以说明。
⑤数据存储的定义: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保存的场所。它在数据字典中只描述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不涉及它的物理组织。
⑥外部实体的定义: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名称、简述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
数据字典可以用人工建立卡片的办法来管理,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中用一个数据字典软件来管理。
处理逻辑描述工具(3个)
①决策树(又称判断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但当条件多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出整个判别给过程。
②决策表(又称判断表):是采用表格方式来描述处理逻辑地一种工具。可以清晰地表达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容易为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所接受。
③结构英语表示法:是一种模仿计算机语言的处理逻辑描述方法。
管理模型分析确定(5个)
①综合计划模型
定义: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规划。
分类(2个)
①综合发展模型:是企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模型。
②资源限制模型:反映了企业各种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制约,通常使用数学规划模型。
②生产计划管理模型
①生产计划大纲
②生产作业计划
③库存管理模型
④财务成本管理模型
①成本核算
②成本预测
③成本分析
⑤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一般用来反映销售、市场、质量、财务状况等的变化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逻辑系统优化分析
定义:通过对原有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原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方案的方法,给出新系统所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
内容(9个)
①分析系统目标:根据详细调查对可行性报告中提出的系统目标做再次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新考虑,并根据对系统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修正系统目标,使系统目标适应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
②分析业务流程(4个)
①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
②优化业务流程。
③确定新的业务流程。
④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③数据汇总和分析
定义:是以后建立数据库系统和设计功能模块处理过程的基础。
数据的分类(3个)
①系统的输入数据类(主要是报上来的报表)
②系统的输出数据类(主要是各种台账和文档)
③本系统产生的数据类(主要是系统运行中生成的报表)
数据整理:每项数据按业务过程进行编码,弄清他们的字长和精度→从业务最终报表的输出数据开始,找到每一项数据的来源,以及来源的来源,直至找到原始数据、原始统计数据和原始凭证→输出数据就是将来管理业务所需要的主要数据指标;原始数据则用来建立关系数据库的基本表。
数据分析(2个)
①数据的正确性分析:可采用U/C矩阵。
②数据的属性分析(2个)
①静态特性分析:类型、长度、取值范围和发生的业务量。
②动态特性分析(3个)
区分动态特性的目的是正确地确定数据和文件的关系,即确定把那些数据安排在哪种数据文件中。
①固定值属性
②固定个体变动属性
③随机变动属性
④分析数据流程(4个)
①分析原有的数据流程
②优化数据流程
③确定新的数据流程,画出新的数据流程图。
④新系统的人机界面。
⑤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区分各项具体功能并划分子系统可以大大简化设计工作。
⑥数据存储分析:首先是分析用户需求,即调查清楚用户希望从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那些有用信息,然后通过综合抽象,用适当的工具(E-R图)进行描述。
⑦数据查询要求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将用户需要查询的问题列出清单。
⑧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分析各种数据输入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数据量的大小以及存在的问题。
⑨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2个)
①成批处理方式
定义: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数据积累成批后一次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特点:费用较低又可以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适用情况(4个)
①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
②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
③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积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
④没有通信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②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定义:面向处理,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即时作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户。
特点:及时,但费用较高。
适用情况(3个)
①需要反映迅速的数据处理
②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③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确定(5个内容)
①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②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③新系统的逻辑结构:指新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划分。
④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指数据资源如何分布在服务器或主机中。
⑤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物理模型
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内容(2个)
①总体设计
定义:也称概要设计,任务是设计出系统的主要框架结构,它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系统的整体特性取决于总体设计。
内容(3个)
①系统构架设计
定义:是系统最高层的设计。它包含系统的一组基本结构,每种结构都由各种类型的组件及其关系构成。最常用的系统构架是分层构架。
分层构架通常包含3个基本层次
①表示层:负责用户和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通常由命令行窗口、图形用户界面构成,因此也称为界面层。
②业务逻辑层:也称领域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
③数据访问层:一般指与数据库的交互,主要负责存储持久数据,因此也称为持久层。
系统构架视系统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
②功能结构设计
定义:又叫功能模块设计,其任务是划分子系统,确定子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及系统之间、模块之间传送的数据及其调用关系,并利用功能结构图表达功能结构设计结果。
方法:自上而下,由粗到精,逐层分解。
功能结构图: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
这种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称为模块化。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一些规模较小、功能简单、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一方面,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加以设计实现;另一方面,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说明。各模块在这些关系的约束下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完成系统的功能。
③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
定义:表达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关系。
方法:首先,为u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画出数据关系图。数据关系图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关系,即输入数据、中间数据和输出信息之间的关系→其次,把各个处理功能 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形成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②详细设计(5个)
①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在系统分析阶段就应当开始。由于代码的编制需要仔细调查和多方协调,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在系统设计阶段才能最后确定。
代码的定义:代码是代表事务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他们的组合来表示。
代码的功能(4个)
①代码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②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③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
④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代码设计的注意事项(7个)
①设计的代码在逻辑上必须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结构上应当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
②代码要统一化,一个代码应唯一标识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
③在设计代码时,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④要注意避免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
⑤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编码结构。
⑥当代码长于4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成小段,读写时不易出错。
⑦已知码的位数为P,每一位可用字符为S,则为S的P次方。
代码的种类(2个)
①顺序码
定义:又称系列码,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通常作为其他码分类中细分类的一种补充手段。
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
缺点:没有逻辑基础,不易记忆;新加的码只能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
②区间码
定义: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典型的就是邮政编码。
优点: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缺点:长度与其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有多余数;维护比较困难。
类型(3个)
①多面码:一个数据项可能具有多方面的特性。
②上下关联区间码:由几个意义上相关的区间码组成,其结构一般由左向右排列。
③十进位码:相当于图书分类中的十进位分类码。
③助忆码
定义:用文字、数字来描述,也可用文字与数字结合来描述。
特点: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适用情况:数据项书目比较少的情况,否则可能引起错误的联想。
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定义:为了保证输入,有意识地在编码设计结构中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外加一个校验位,使它事实上变成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已正式输入是否有错。
方法(3个)
①算术级数法
②几何级数法
③质数法
设计规范的制定: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共用标准”,它具体地规范了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变量名等。
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设计依据(6个)
①吞吐量:即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吞吐量越大,系统处理能力越强;与系统软硬件有直接关系。
②响应时间:即从该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系统处理后,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③可靠性:可用连续工作的时间表示。
④处理方式:集中式或分布式。
⑤地域范围:对于分布式系统,要根据系统覆盖的范围决定采用广域网还是局域网。
⑥数据管理方式:根据管理方式配备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内容(4个)
①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要运行的软件。由于不同计算机的设计目标不同,因而可能在某一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而在其他应用场合却令人无法接受,在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应用的需要认真选择。
②计算机网络的选择
①网络拓扑结构:一般有总线型,星型,环型等。根据地域分布、信息流量综合考虑。
②网络的逻辑设计:通常首先按软件将系统从逻辑上分成各个分系统或子系统,再按需要配备设备。
③网络操作系统:大型用unix;中小型用windows;Linux特点开源都可以。
③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考虑因素(4个)
①数据库的性能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平台
③DBMS的安全保密性能
④数据的类型
常见类型
①SQL Server
②MySQL
③Access
……
④应用软件的选择(3个因素)
①软件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②软件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③软件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
③数据存储设计
文件的分类
文件是系统中存放数据的基本方式
①按用途分(4个)
①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放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
②处理文件:又称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务数据的临时文件,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
③工作文件:是处理过程中暂时存放数据的文件。
④周转文件:用来存放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
⑤其他文件:如后备文件;档案文件等。
②按组织方式分(3个)
文件的组织方式是指文件内部构造数据的方式
①顺序文件
定义:文件的记录按照鉴别键大小依次重新排列所得到的文件。是物理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致的文件。
查出方式(组织方式)(2个)
①顺序扫描法:即按照记录的顺序逐个查找。顺序存储器、随机存储器上的顺序文件都可用。
②折半查找法:将查找区域的中心点处的记录和要查找的记录相比较,若不相同则取出整个区域的一半;直到找到为止。只用于随机存储器上的顺序文件。
②索引文件
定义:即带有索引表的数据文件。增加索引表是为了加快检索记录的速度。
查找方式(组织方式):按索引文件组织方式组织文件时,文件包括索引区和数据区。索引表建立在索引区,数据文件建立在数据区。索引表本身也是一个文件,其中列有每个记录的关键字和相应的物理存储地址,两项合成索引项。查找时将外存上含有索引表的块送入内存,差得被找记录的地址,再将含有该记录的块送入内存。删除时,删除相应的索引项,而数据本身则保持不动。
特点(3个)
①可以保证地址的唯一性,而不产生重号。
②存取机构的动作简单
③索引需要占用一定存储空间
③直接存取文件(2个方式)
①直接地址法
定义:可以直接把存放某一记录的地址作为该记录的键号,这样搜索时只要知道该记录的鉴别键,即可得该记录存放的地址。
特点:文件的记录随即存放,插入记录方便,存取速度快,不用索引,节约存储空间。但记录没有排序,不能直接按关键字的顺序读出。
优点(2个)
①存取机构动作简单,使用方便
②不产生重号
缺点:把记录的存储地址作为键号,不易记忆。
②杂凑法:即利用一种杂凑法函数的算法(质数除余法等),把上述键号转换为相应记录的地址,达到压缩存储空间的目的。
文件的设计:就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量、数据的活动性以及硬件设备的条件等,合理地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决定文件的组织方式和存取方法。文件设计通常从设计共享文件开始;主要是设计文件记录的格式。
数据库设计的基础知识:略
数据库设计:略
④人机交互设计(2个)
①输出设计
定义:输出是系统产生的结果或提供的信息,是用户最终的信息需求;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设计上,输出决定输入。
内容(5个)
①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
②输出信息的内容
③输出格式
④输出设备
⑤输出介质
方法:要在一定规范指导下进行,以便产生易于理解的输出。可采用预印表格、打印多层表格、周转文件等。
输出报告
定义:输出报告定义了系统的输出;既标出了各常量、变量的详细信息,也给出了各种统计量及其计算公式、方法。
注意事项(2个)
①要方便使用者,尽量利用原系统的输出格式。
②输出表格要考虑系统发展的需要。
②输入设计
定义:系统应该输入什么数据,是系统需要的输出结果决定的;输入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输出结果的质量,因此输入设计对系统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输入过程是信息系统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输入设计决定人机交互的效率。
内容(5个)
①输入数据的内容
②输入数据的格式
③输入设备
④输入方式
⑤输入数据正确性的校验方法
原则(4个)
①控制输入量:尽量只输入基本的信息,而其他可通过计算、统计、检索得到的信息则有系统自动生成。
②减少输入延迟:可采用周转文件、批量输入等方式。
③减少输入错误:应采用多找校验方法和有效性校验技术来减少。
④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避免复杂化。
数据输入设备的选择(8个)
①字符输入设备
②光学阅览设备
③图形输入设备
④语音输入设备
⑤模拟输入设备
⑥生物特征识别设备
⑦智能卡
⑦终端文件输入
输入校验
输入错误的种类(3个)
①数据本身错误
②数据多余或不足
③数据的延迟:指数据收集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内容和数据都是正确的,但时间上延误导致的差错。
校验方法(12个)
①重复校验
②视觉校验
③控制总数校验
④数据类型校验
⑤格式校验
⑥逻辑校验
⑦界限校验
⑧顺序校验
⑨记录计数校验
⑩平衡校验
11.对照校验
12.校验位校验
修正方法(2个)
①若是原始数据出错,应将原始单据送交填写单据的原单位修改,不应由输入操作员或原始数据检察员等擅自修改。
②计算机自动检错。
原始单据的格式设计(3个原则)
①便于填写
②便于归档
③单据格式应能保证输入精度
输入屏幕设计:人机对话,既有输入又有输出,屏幕合适。
⑤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处理流程图设计: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图是系统流程图的展开和具体化,因此内容更为详细;需要使用各种符号具体地规定处理过程地每一步骤;对处理功能地设计过程应该从输出开始,进而进行输入、数据文件地设计,并画出详细地处理流程图。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是用来给处理过程下定义的书面文件;它以每个处理过程作为单位;由系统设计员编写,交给程序员使用,程序员根据说明书指示内容进行程序设计;设计书的编写必须清楚、明确,系统设计员所设想的处理内容应整理得使别人能够正确理解。
编写系统设计报告(5个内容)
一旦系统设计被审查批准,整个系统开发工作便进入系统实施阶段
①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②代码设计方案
③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
④文件设计方案
⑤程序设计说明书
原则(4个)
①系统性
②灵活性
③可靠性
④经济性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物理系统的实施(2个)
①计算机系统的实施(3个事项)
①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②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扩充性?
③能否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②网络系统的实施:主要是通信设备的安装、电缆线的铺设及网络性能的调试等工作。常用的通信线路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以及微波和通讯卫星等。
程序设计
目标(4个)
①可维护性
②可靠性
③可理解性
④效率:指程序是否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
方法(2个)
①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①自顶向下地模块化设计方法(Top-down Programming)(4个注意事项)
一般描述大程序的设计原则
①模块的独立性
②模块的大小划分要适当
③模块的功能要简单
④共享的模块应集中
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Structured Programming)
一般在具体程序编程中运用
特点是采用3种结构
①顺序结构:是一种线性有序的结构,由一系列依次执行的语句或模块构成。
②循环结构:由一个或几个模块构成,程序运行时重复执行,直到满足某一条件为止。
③选择结构:是根据条件成立与否选择程序执行路径的结构。
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见第八章。
软件开发工具(6个)
①套装软件(Set of Software):将流行的若干软件集成起来形成一套软件。
②数据库管理:现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已不只局限于数据管理,而且具备了相当强的软件生成功能。
③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为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设计的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能真实、全面并清晰地定义和描述客观系统;在系统开发地各个阶段,不需要转换概念和表示方法,而且可以为采用不同变成语言和不同开发平台地应用系统建模;更突出的是,不仅可以运用前向工程从模型生成程序源代码和关系数据库的表,而且可以使用反向生成器工具实现逆向工程,将程序源代码转换为UML模型的图,这就为反复修改、采用迭代式系统开发过程和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创造了条件,从而明显地提高系统地适应性和可维护性。(详见第八章)
④可视化编程工具
原理: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与结果调整同步。
可视化编程语言(2个特点)
①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引入了类地概念和事件驱动
②基于面向过程的思想(2个过程)
①先进行界面的绘制工作
②再基于时间编写程序代码,响应各种动作
优点:不用编写或只需编写写的很少的程序代码,就能完成应用程序的设计。
种类
①VB
②VC++
……
⑤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集成了代码编写与分析、编译、调试等功能,用于辅助开发程序的应用软件,一般由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工具等组成。
⑥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支持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乃至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大型软件环境。
程序和系统调试
目的: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
内容(4个)
①程序调试(2个方法)
①理论法:属于程序正确性证明问题,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但尚处于研究中,不实用。
②实验法(2个方面)
①代码测试
逻辑正确性
定义:调试过程中通常要编写测试数据;测试数据除正常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用来考验程序逻辑上的正确性;测试数据要能测试程序中的任一逻辑通路。
常用的测试数据(3个)
①正常数据
②异常数据:空数据文件等。
③错误数据(4个)
①输入键号错误
②输入数据错误
③操作失误
④边界数据
②程序功能测试:验证是否满足程序说明中定义的功能和测试数据本身是否完备。
功能需求正确性
②模块测试
定义:即将一个功能内所有程序按次序串联起来进行调试。
目的:是要保证模块内各程序间具有正确的控制关系,同时可以测试模块的运行效率。
③系统总调(2个内容)
①主控程序和调度程序调试
定义:即用直接送出预先安排计算结果的联系程序替代原功能模块。
目的:验证控制接口和参数传递的正确性,以及发现并解决资源调度中的问题。
②程序的总调
定义:将主控和调度程序与各功能模块联结起来进行总体调试。
目的:对系统各种可能的使用形态及其组合再软件中的流通情况进行可行性测试。
④特殊测试:其他性能测试。如峰值负载测试,容量测试,响应时间测试,恢复能力测试等。
系统切换
定义: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方法(3个)
①直接切换法:即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统投入运行,新系统一般要经过较详细的测试和模拟运行。
②并行切换法:即投运时,老系统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校验。
③试点过渡法:即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老系统,以此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
注意事项(3个)
①应尽快完成庞大数据地转移工作。
②不仅实现机器程序地转换,也要注重人员的转换与培训。
③出现的局部问题是正常现象,记录并改之即可。
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基于对象概念的分析,认为信息系统是按照不同抽象层次组织的对象的集合。
面向对象模型基础
原理
①从本质上讲,面向对象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法学。这种认知方法讲客观世界看成由许多不同对象构成的,每一个对象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不同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构成了完整的客观世界,因而,从人们思维模型和认识事物的角度,面向对象很自然地与客观世界的固有特征相对应。
②面向对象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模型化客观世界,将观察焦点放在客观世界的构成成分—对象上,将对象作为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核心或主体,把整个问题域抽象成为相互通信的一组对象集合。在此基础上,引用科学方法论中的分类思想,将相似或相近的一组对象聚合成类,采用各种手段将相似的类组合起来,实现问题空间到解空间的映射。这种方法描述的现实世界模型贴切合理,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定义:面向对象是人类从客观事物组织结构的角度认识并模拟客观世界,即通过建立适应一般思维方式的问题域描述模型的一种方法。
对象模型要素(4个)
①对象(Object)
定义:泛指所要研究的具体事物、抽象概念等。
构成对象的基本要素(4个)
①标识:即名称。
②数据:也称状态,描述对象属性的存储或数据结构,包括公共数据和私有数据。
③操作:即对象的行为。
④接口:指对象接受外部消息所指定的操作名称集合。
②类(Class)
定义:是相似对象的集合;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内部状态和外部行为相似的对象,由这些对象构成的集合即类。
构成类的基本要素(5个)
①标识
②继承:描述子类承袭父类的名称,以及结构与功能。
③数据结构:对该类数据包含数据项的描述。
④操作
⑤接口:面向其他类的统一的外部协议。
③消息(Message):是实现对象与对象相互合作的通信载体,是连接对象的纽带。从实现的角度看,消息就是请求对象执行某个处理或提供某些信息的要求,既可以是数据流,也可以是控制流。
④继承(Inheritance):是指一个类(子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父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是一种联结类的层次模型,允许并鼓励类的重用。
面向对象方法的建模工具—UML
UML的静态图和动态图
①类图:几乎是所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支柱;描述类和类之间的静态关系;不仅显示了信息的结构,还描述了系统的行为;是定义其他视图的基础。
②对象图:可以看作是类图的一个实例;常用于表示复杂的类图实例,对象之间的链是类之间的关联的实例。
③用例图:是从用户的角度对系统行为或系统使用场景的描述。
④状态图:表达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个对象总处于某一特定的状态。
⑤顺序图:表达对象之间的基于时间的动态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
⑥活动图:既可以用来描述操作的行为,也可以描述用例和对象内部的工作过程。
⑦协作图:表达为完成系统的工作目标,系统中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链接关系。
⑧组件图和配置图:与整个计算机系统密切相关;组件图表示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配置图显示信息系统的物理体系结构。
概念模型:记录了系统中存在或将存在的领域实体以及它们与系统中其他领域实体的关系。
逻辑模型:即系统的逻辑视图,利用了概念模型中创造的概念,建立起关键抽象和机制的意义,并确定系统的构架和整体设计。
物理模型:描述了系统实现的具体软件和硬件构成。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分析(5个内容)
①问题域陈述
②识别对象/类
①搜寻准则
②判别准则
③检验准则
③确定对象的属性
④确定对象的服务
⑤确定对象/类的关系
系统设计
具体任务(3个)
①对实体对象进行增、并、改并识别接口对象和控制对象
②确定实体对象、接口对象和控制对象之间的各种关系
③完善对象类结构图,组织系统的体系结构
识别接口对象和控制对象
控制对象的识别:能否承担某项功能是控制对象存在的依据;凡是不属于实体对象和接口对象均归属于控制对象。
判断实体对象和控制对象的规则:若一个对象包含属性并且是永久的,则为实体对象,否则反之。
三类对象之间的关系
①静态联系
②消息连接
系统结构设计(6个)
① 问题领域子系统的设计
②人机交互子系统的设计
③外部接口子系统的设计
④数据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⑤任务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⑥基础对象子系统的设计
面向对象的系统实施
版本管理:是顺利完成的基础;基本思想是以一组类为管理对象,建立针对相关类的版本,即在组件层面上实现版本控制。
质量保证和测量指标
其他问题
基于互联网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
Web开发技术概述
发展历程(4个)
①静态页面阶段
②动态页面阶段
③各种框架竞相涌现阶段
④智能终端应用开发阶段
常用开发技术(开发基础)(5个)
①HTML:整个Web技术的基础。
②GGI:接口。
③PHP:脚本。
④ASP:微软HTM、脚本、CGI的结合体。
⑤JSP
www(全球信息网)
Internet地址(2个形式)
①IP地址: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的授权机构分配的号码。
②域名:使用文字IP地址表示IP地址。
Internet提供的服务(4个)
①电子邮件服务
②文件传输服务
③www服务:是通过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和Web站点上的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来实现的。信息以网页的形式存放在Web服务器上,用户在客户机上通过Web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按此请求将需要的网页发送给用户。
④新闻公告类服务
网页和超文本
①网页:网上浏览器看到的那些页面。
②HTML:用超文本标记语言写的。
③http协议:即超文本传输协议
④www浏览器:找到并浏览服务器上的网页。
⑤搜索引擎
HTML
MVC开发框架
定义:MVC是模型Mode、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缩写,是一种软件设计规范;它是一种用业务逻辑、数据与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来组织代码,将众多的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在需要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不需要重新编写业务逻辑,达到减少编码的时间的目的。
原理:模型用来表示业务规则;视图指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和视图去完成用户的需求;M、V、C通过传递信息协同完成网站的功能。
JSP+JavaBean+Servlet开发模式:在MVC开发框架中,模型是JavaBean,视图是JSP,控制器是Servlet。
NetBeans开发平台:免费的开源工具,主要包括集成开发环境和平台两个部分。
Web开发技术(3个)
①JSP
定义:是一种Web动态页面技术,不仅包括HTML标记,还在文件中嵌入java程序段,JSP元素、JSP内置对象和JSP注释。文件扩展名为.jsp。
JSP元素(3个)
①脚本元素
②指令元素
③动作元素
JSP内置对象(5个)
①request对象
②response对象
③session对象
④application对象
⑤out对象
创建JSP
②Servlet
定义:基于java技术的Web组件,运行在服务器端,我们利用Servlet可以接收客户端发来的请求,执行某一特定的功能。
工作原理:一般被认为是服务器小程序,类似java的CGI,但功能比其强大;最主要功能在于动态响应客户端的HTTP请求,并执行特定的功能。
创建Servlet
JavaBean:是一种利用java语言编写的可重用的、独立于平台的组件,是一种java类,该类是具体的、公共的,无参数的,由属性、方法、事件三部分组成;通过对业务逻辑和数据库操作等内容的封装,实现了业务逻辑和前台显示层的分离,从而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健壮性。
Web数据库
Web数据库系统:指以HTML为代表的Web网页与位于底层的数据库集成。
JDBE(Java Data Base Connecticity,Java数据库连接):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API,可以为多种关系数据库提供统一访问;它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接口组成,能使应用程序访问支持SQL查询语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与各种数据库的通信。
在NetBeans中建立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连接
①加载JDBC驱动程序
②创建数据库连接
访问数据库
①执行SQL语言
②操作记录集
移动终端技术
移动互联网终端:指通过无线网络技术上网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主要功能即移动上网。
移动终端(移动通信终端)
定义: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分为有限、无线和智能设备,其移动性体现为移动通信能力和便于携带的体积。
模式(3个)
①Native App:指原生程序,一般依托操作系统。
②Web App:指采用HTML5语言写出的APP,本质上是为移动浏览器设计的基于Web的应用,用普通的Web开发语言开发的。
③Hybrid APP:指半原生半Web的混合类APP。
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
①服务号: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和用户管理能力。
②订阅号: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③小程序:是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获取和传播,同时就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
项目管理概念
定义:即把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各项工作之中,满足或者超过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和期望。
特点(4个)
①系统工程思想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②项目管理的组织是临时的,具有柔性的。
③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个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
④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技术手段具有先进性。
项目启动
定义:是通过需求分析,满足项目的条件而进行立项活动的过程。
内容(7个)
①投资必要性
②技术可行性
③财务可行性
④组织可行性
⑤经济可行性
⑥社会可行性
⑦风险因素及对策
项目计划
常用概念(4个)
①工作分解机构:将项目主要目标分解成易于管理的几个部分或几个细目,所形成的树状图。
②工作包:指工作分解结构树状图最后一层的每个单元,是项目计划的基础。
③责任矩阵:是将工作包与团队成员相互关联所形成的矩阵;横向统计每个活动的总工作量;纵向统计每个成员投入的总时间。
④网络图:即增加时间维度形成的结构图;表明各个工作包之间的必要次序、活动安排以及相互依赖关系,是项目实施中人员安排与工时分配的主要依据。
要点(9个)
①制定一个综合的计划
②编写范围书面说明
③制定进度计划
④制定成本计划
⑤制定质量计划
⑥制定沟通计划
⑦制定风险计划
⑧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⑨制定采购计划
成本估算
定义:是对未完成项目所需全部资源耗费的估计。
意义(地位)(4个)
①是项目决策、资金筹备、评价定标的依据
②是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
③是项目资源安排的依据
④是成本控制,即项目绩效考评的依据
种类(3个)
①初步估算:在可行性研究后期执行;依据是可行性研究和报告;较为粗略;主要为管理部门提供初步的经济情况,并为筹措资金提供依据,是肯定项目经济价值,进而转入计划阶段的必要条件。
②控制估算:本随工作内容精确确定而执行;依据是最新市场价格;较为精细;为筹措资金提供依据,也可用来明确责任和实施成本控制,宜与正式的风险分析同时进行。
③最终估算:在项目实施阶段执行;依据是重要工作的详细估算以及最新的估算与预测;目的是依据不同时期的项目情况为项目管理提供精确信息,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工具。
方法(主要2个)
①自上而下估算法:又称类比估算法;过程是由上到下一层层进行的,实质是专家评定法;通常在项目初期或信息不足时采用;是将以前类似的项目的实际成本历史数据作为估算依据,并以此来估算项目成本。
②参数模型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是把项目的一些特征参数,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估算项目成本的方法。
③经验估算法
④自下而上估算法
⑤因素估算法
⑥软件估算法
……
项目实施和控制
①计划执行:结合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依据项目计划书,开展计划中的各项工作;按照各方面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项目实施和控制。
②团队建设:确定目标、合理分工、明确制度、公开结果。
③冲突管理
定义:组织团队或成员为了限制或阻止另一部分团队或成员达到其预期目标而采取得到行为和措施。
分类(3个)
①个人和个人
②个人和团体
③团体和团体
来源(7个)
①项目优先权冲突
②管理程序冲突
③技术冲突
④人力资源冲突
⑤费用冲突
⑥进度计划冲突
⑦项目成员个性冲突
冲突处理方法(5个)
①强制执行
②相互合作
③相互理解,彼此容纳
④回避冲突
⑤折中妥协
④变更管理
定义: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项目产生各样的影响,造成项目变更。
变更原则(3个)
①保持原有的项目考评指标体系
②项目计划的执行必须体现相应的项目结果
③项目变更是一个整体,不能只着眼于变化的部分
⑤风险管理
定义: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消极风险负面影响的管理活动。
目的:是为了在可能引起风险的事件发生时,识别风险并做出反应以保证组织目标和行为的一致性。
步骤(5个)
①确定项目
②明确关键参与者
③收集资料
④估计风险变化
⑤识别潜在风险
项目收尾与后评价
项目收尾
定义:管理重点是项目验收,进行项目的交接、对项目结果进行检验、项目的评价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完善以后的项目管理积累经验。
内容(3个)
①范围核实:项目结束或结束阶段时,递交成果前接收方对项目进行审查,若合格则接收。
②行政收尾:项目成员将完整真实的项目记录存档并对经费开支进行审计;由发起人验收成果,并给出书面的验收文件,并分发给有关各方,宣布项目结束。
③合同收尾:结束合同并结清账目,包括解决所有未尽事宜。
项目后评价
定义:是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内容(3个)
①系统性能指标(5个 )
①人机交互的灵活性
②系统响应时间与信息处理速度满足管理业务需求的程度
③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精度
④单位时间内的故障次数
⑤故障时间在工作时间中的比例
②直接经济效益有关的指标(4个)
①系统硬件软件及应用系统等方面的成本
②消耗性材料与系统折旧运行等费用
③运行新增加的效益等
④投资回收期
③间接经济效益有关指标:是通过改进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提高人员素质等途径,促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而间接获得的效益。也称定性效益。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
内容(3个)
①程序维护
②数据文件维护
③代码维护
流程(5个)
①确定问题
②建立程序的评价基准
③研究和修复问题
④测试程序
⑤软件复用
①良好的模块化
②结构清晰
③高度可适应性
制度(4个)
①系统运行维护的组织机构
②基础数据的管理
③运行维护的制度
④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决策支持系统
概念
目标:要在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与科学方法支持决策者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进行有序的决策,以获得尽可能令人满意的客观的解决方案。
功能(7)
①获取、组织、管理并及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外部信息
②收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
③能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模型
④能存储并提供常用的数学方法及算法
⑤上述数据、模型与方法的修改、添加和连接等
⑥能灵活地选择、配置和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得出所需的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
⑦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形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
特征(5个)
①对准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充分的问题
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储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
③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
④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⑤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定义: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以人机交互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并不强调寻找最优解,也不意味着提供最后结果,而是为决策者做出自己的判断提供支持,由决策者在一系列选择过程中,综合其他不适宜或难以进入模型的因素,得出最后的合理的决策方案。
成功的DSS应具有的特点(4个)
①大都带有问题分析功能,有些实质上就是一类决策分析系统
②有积累大量数据的信息系统
③大都面向比较专一和范围有限的决策问题
④能够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转化为半结构化/结构化问题的系统
组成
系统结构(2个)
①两库结构
定义:由数据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和对话子系统形成三角形分布的结构。
②基于知识的结构
定义:是一种以自然语言、问题处理、知识库等子系统为基本部件构成的系统结构。
子系统(4个)
①人机对话子系统
定义:是DSS的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在操作者、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之间起着传送命令和数据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人机界面。
要求(6个)
①能使用户了解系统可以提供的数据、模型及方法
②通过“如果……则……”的方式提问
③对请求输入有足够的检验与容错能力,给用户某些必需的提示与帮助
④通过运行模型使用户取得或选择某种分析结果或预测结果
⑤在决策过程结束之后,能把反馈结果存入系统,对现有模型提出评价及修正意见
⑥可以按使用者要求的方式,方便地以图形及表格等丰富的表达方式输出信息、结论及依据
②数据库子系统:由数据库、数据析取模块、数据字典、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查询模块等部件组成。
③模型库子系统
定义:是构建和管理模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是DSS中最复杂与最难实现的部分。
组成(2个)
①模型库和模型字典
模型库:是模型库子系统的核心部件,用于存储决策模型。
模型字典:对模型库中模型的描述,说明它们的功能、用途和使用事项等。
模型存储方式(4个)
①子程序方式:常用的原始存储方式;将模型的输入、输出格式及算法用完整的程序表示;缺点是不利于修改,造成冗余。
②语句方式:指用一套建模语言以语句的形式存储对应于模型各部分的语句集合;与子程序类似,但更面向用户。
③数据方式:把模型看成一组用数据集表示的关系;便于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操作模型库,使模型库和数据库能用统一的方法进行管理。
②模型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就是模型的利用与维护;实质上是用户通过人机对话子系统加以控制和操作的。
④方法库子系统:是存储、管理、调用及维护DSS各部件要用到的通用算法、标准函数等方法的部件,方法库的方法一般用程序方式存储。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定义: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DSS形成IDSS;能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知识,在用户决策问题的输入、计算机对策问题的描述、决策过程的推理、问题解的求取与输出等方面都有显著改进。
特点:是具有更友好的人机接口和专门的领域知识,具有知识的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结构
总体结构:较完整的和典型的IDSS结构是在传统三库DSS的基础上增设知识库与推理机,在人机对话子系统加入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形成智能人机接口,与四库之间插入问题处理系统而构成的四库系统结构。
特有环节(3个)
①智能人机接口:接受用自然语言或接近自然语言的方式表达的决策问题及决策目标,大大改善人机界面的性能。
②问题处理系统:处于IDSS中心位置;是联系人与机器及所存储的求解资源的桥梁;主要由问题分析器与问题求解器两部分组成;既要识别与分析问题,设计求解方案,还要为问题求解调用四库中的数据、模型、方法及知识等资源,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还要触发推理机作知识推理。
③知识库子系统
定义:是有关规则、因果关系及经验等知识的获取、解释、表示、推理以及管理与维护的系统。
组成(3个)
①知识库管理系统
②知识库
③推理机:是一组程序;针对用户问题去处理知识库(规则和知识)。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定义:GDSS是一种在DSS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供多个决策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某种规程相互协作地探寻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解决方案的信息系统。
特点(7个)
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②能让决策者相互之间便捷地交流信息与共享信息,减少片面性
③决策者可克服消极的心理影响,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④能集思广益,激发决策者思路,使问题的方案尽可能趋于完美
⑤可防止小集体主义及个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⑥可提高决策群体成员对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和置信度
⑦群体越大,效果越显著
类型(4个)
①决策室:指决策者面对面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群体决策的情况。
②局域决策网:建立在计算机局域网基础上的,用于多位决策者在近距离内的不同房间里定时或不定时做群体决策地系统。克服时间。
③虚拟会议:利用计算机网络地通信技术,使分散在各地的决策者在某一时间内能以不见面的方式进行集中决策。克服空间。
④远程决策网:充分利用广域网等信息技术来支持群体决策。克服时间和空间。
组成: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由私有DSS、规程库子系统、通信库子系统、共享的数据库、模型库及方法库、公共显示设备等部件组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①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的某些领域知识求解特定问题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②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元模仿自然神经元,用一个加权和处理单元表示,多个输入乘上不同权值再求和,然后经过传递函数转换产生一个输出。将一群人工神经元的输入输出联结起来,通过一定量案例数据的学习训练即构成人工神经网络。
③深度学习:由人工神经网络发展而来;本质上使层次特征提取学习的过程,它通过构建多层隐含神经网络模型,利用海量数据训练出模型特征来提取最有力的参数,将简单的特征组合抽象成高层次的特征,以事先对数据或实际对象的抽象表达。
④知识管理与知识图谱:能为IDSS提供知识获取、融合以及推理等功能。前者主要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后者是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以符号形式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概念及其相关关系。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概述
运作基础(3个)
①信息网络:是信息流的载体,提供信息处理、发布和交流的功能。
②配送网络:是物流的载体,提供商品物流配送、运输等服务功能。
③金融网络:是资金流的载体,提供在线或离线的金融服务。
定义
世界(1997年巴黎商务会议):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
狭义:指利用网络环境在网上进行电子交易,包括网上广告、电子订购、电子支付等。
广义:除电子交易以外,还包含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的其他商务活动,包括商品管理、客户管理、市场分析等。
完整电子商务交易过程(4个)
①信息流:是商务活动中信息的流动。
②商流:是商品在交易中所有权转移的活动。
③资金流:交易过程中资金的流动。
④物流: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
不同角度看待电子商务
①从企业的角度: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易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内部事务联网处理的商业模式。
②从管理的角度:电子商务主要是解决信息流的问题,通过疏通信息流,提高合作效率,减少交易环节,缩短交易周期,降低管理成本,密切企业间和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③从技术的角度:电子商务是一种工具,是以网络为主的多种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集成应用。
④从整个社会角度:电子商务的实施和发展是一个全球范围的系统工程;全世界的电子商务活动应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因为协调一致会提高商务活动创造的经济效益。
特点(4个)
①全球性: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直接性:促使供需双方直接沟通,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便利性,降低了成本。
③均等性: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共享的信息资源。
④风险性:网上交易的虚拟化增加了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网上交易还可能受到黑客攻击和经济犯罪的威胁。
发展阶段(4个)
①原始电子商务
②电子数据交换
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
④移动电子商务
分类(按交易主体分)(4个)
①企业对企业(B2B):也叫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如阿里巴巴。
②企业对消费者(B2C):以在线零售和服务为主。如京东商城。
③消费者对消费者(C2C):消费者之间或消费者与个体买家之间进行买卖交易。如淘宝。
④企业对政府(B2G):内容包括政府采购、税收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各种文件的发布和报批手续等。政府既是宏观管理者,也是电子商务使用者。
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和结构
技术基础(5个)
①电子数据交换(EDI):是将企业之间业务来往的商业交易文件用标准的格式以电子方式在计算机之间自动进行传送;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雏形。
②Internet
③企业内部网(Intranet):是企业内部快速反应、加强协作、缩短流程,从而明显改进生产、销售和服务。
④Extranet:可以看作利用Internet将多个Intranet连接起来的一个大的网络系统;由于它可以使多个企业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为上、中、下游企业形成虚拟企业创造了条件,也为实现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
⑤移动网络: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便携式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终端信息互联共享。其最大优势是便利性。
结构
①基础设施(4个)
①网络基础设施
②信息发布工具
③信息交换基础设施
④商业服务基础设施:指保证信息传输安全、电子支付安全的基础设施。
②支柱(2个)
①公共政策、法律、法规
②技术标准
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定义:也称商务模式,指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维持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价值创造、利益获取方式。
作用(地位意义):描述了企业针对商业机会开发的业务内容、结构及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了技术优势,对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进行整合贯通,提高了效率,为供应链上的其他参与方创造了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要素(6个)
①核心能力: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人才、创新等多方面。尤其是信息技术。
②价值主张:指企业通过某种商业模式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③市场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发展目标制定的市场竞争总体规划。
④客户关系:客户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逐渐处于主动地位,即以一种自我服务的方式来完成交易过程。
⑤合作伙伴:企业的合作伙伴可能包括供应商、代理商、物流公司、第三方支付平台、技术供应商等,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能显著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绩效。
⑥盈利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赚取利润的方式。
典型的商业模式(5个)
①自建商城:是生产商或品牌商自己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海尔商城、华为商城。
②零售平台:为商家和客户提供在线交易环境和相关服务,包括商品管理、订单管理、支付管理、物流管理等功能;有些平台自身也是卖家。如淘宝,京东。
③虚拟社区:通常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相似的需求和消费倾向,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如小红书。
④团购平台:将具有相同需求和消费意愿的客户组织起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团购折扣,丰富了商家的销售渠道以及客户的购物方式。如美团,拼多多。
⑤线上线下融合(Online to Offline,O2O):将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商店相结合,协同了线上的营销优势和线下的体验优势。
电子商务的支付问题
电子支付:是以金融电子化网络为基础,利用电子媒介,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将货币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单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
形式(3个)
①银行卡在线转账支付
定义:商业银行基于网络技术提供的电子银行服务。
优点:方便快捷、具备多身份认证机制和加密技术,支付安全性有较高保障。
②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支付
定义:是独立于买卖双方和银行之外的支付公司,通常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信誉,其提供的结算支付服务是一种新型网络支付模式。如支付宝。
优点:在支付过程中可以对交易活动进行监督,降低了货物验收与结算时间差内发生的道德风险。
③电子现金:又称数字现金,是以数字形式代表的现金货币,具体是用一串加密的数字来表示现金。
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
物流: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间有效流动和有效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特征(5个)
①服务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的配送中心与客户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所以特别强调要在提高顾客满意度上与其他企业竞争。
②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方面。
③一体化:指的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实现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管理,目标是求得整体最优。
④智能化: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高层次应用,用来解决各类决策问题。
⑤国际化:指的是物流设施的国际化和物流服务的全球化,,目标是按照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流动和交换。
第三方物流
定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新型物流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物流服务由商品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
作用:能保证生产企业集中精力搞好核心业务,并通过规模相应降低成本,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物流信息化
定义:由高新技术支持的物流。
高新技术
①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②条码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查询、分析,动态地提供空间地理信息为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④全球定位系统:利用卫星对运输工具进行实时跟踪,掌握移动轨迹,为调度、最优路线制定以及客户查询等提供实时服务。
⑤射频识别技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标签存储信息的识别和数据交换的技术。
移动电子商务
定义:指基于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移动定位等技术,从事并完成商务活动。
作用:不仅覆盖了大部分传统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加快了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扩大了市场规模。
特点(3个)
①便利性
②易普及性
③安全性
技术基础(3个)
①移动通信:是应用于移动物体的信息沟通技术,由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本质是利用无线电波能在空间中传播电信号的特点,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终端:是移动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即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一定的计算、存储能力,由固化的操作系统,能够连接移动通信网络。
③移动定位: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两种技术进行定位。
商业模式(3个)
①基于商品交易的:移动端承接了PC端相应的功能,又结合自身优势,融入移动支付等技术,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地线上购物地需求,增加了商业机会。如手机淘宝、手机京东。
②基于用户服务的:指通过移动网络和线上线下融合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如滴滴、美团、饿了么。
③基于内容提供的:指内容供应商通过在移动网络上运营数字化内容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如今日头条、抖音等。
网络营销
定义: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互联网的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经营过程。实质上是利用互联网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特点(6个)
①全球化
②互动性
③个性化
④高效性
⑤经济性
⑥富媒性
策略(4个)
①产品策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定位
②定价策略:要以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定价
③渠道策略:网上销售渠道和物流渠道
④促销渠道:利用具有创造力的网络广告,为产品进行全方位充分地宣传。
方式(6个)
①电子邮件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地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地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
②网络广告:又称在线广告、互联网广告,指利用互联网作为广告媒体,以数字代码作为载体,将企业的宣传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广告形式。
③社交网络营销:指企业借助博客、微博、微信及交友网站等社交媒体,通过信息的发布与分享、与消费者的互动等活动对企业品牌或产品进行广泛宣传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
④搜索引擎营销:根据人们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利用其搜集信息的机会将企业的营销信息尽可能地传递给目标顾客。
⑤增强现实营销:借助专用设备,将虚拟世界信息通过计算机仿真、多媒体、传感器等技术,融合到现实世界的场景中,使人获得视觉、听觉、触觉、体感等多层次感官体验。
⑥精准营销:是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个性化的消费者沟通服务体系,使企业营销更加精准,进而实现提升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的目标。
①数据收集阶段
②数据分析阶段
③营销策略实施阶段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概述
定义
①从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角度
浅层上:电子政务指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
深层上: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代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②从电子政府建设的目的的角度
定义: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目标:加强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廉洁程度,节约行政开支,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地管理和服务。
内容(4个)
①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同时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的软件技术的支撑。
②其切入点是政务信息管理,处理的是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公共事务。
③不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和运作简单地搬上互联网,而是要对现有地政府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监管,更加有效地运行。
④其目标是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特点(6个)
①以改革政务流程为基础地人机结合地信息系统。
②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运行环境。
③强调部门之间的通信与协调(信息共享、信息交换)
④以安全支撑体系为保障。
⑤电子政务的建设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程度,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
⑥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为行为主体。
发展阶段(4个)
①基于广域网的信息与服务发布阶段
②不同行业的政务信息系统独立运行之后,进入了数据和信息交换阶段
③以重塑政府智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电子化阶段
④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赋予了政府更多的公共行政和服务职能,重塑和再造了现代政府。
电子政务的模式类型与应用
类型(3个)
G to E 政府与政府公务员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是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不被看作独立的模式。
①G to G 电子政务
定义:即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为G2G,指政府内部、政府上下级之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智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种类(按政府职能及应用分)(8个)
①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指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完成机关工作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实现政府部门间办公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内部资源充分共享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
②电子法规、政策系统:指通过电子化方式传递和发布政府部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命令和政府规范的管理信息系统。
③电子公文系统:是借助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政府间的报告、请示、批复、公告、通知、通报等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瞬时传递的系统;公文处理是政府部门的基本智能。
④电子司法档案系统:是通过电子化手段,在司法机关之间共享司法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
⑤电子财政管理系统:指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系统,可实现向政府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分级、分部门、分时段的增幅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报告,便于有关领导和部门及时掌握和监控财政状况。
⑥垂直网络化管理系统:主要针对一些垂直管理的政务机构,如税务系统、海关、铁道等部门,通过组建相应系统的内部网络,构建起垂直型的网络化管理系统,以实现统一决策,信息实时共享,有效提高系统的决策水平和反应速度。
⑦横向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在政府不同部门及不同地区政府之间,进行横向协调来实现有效管理的信息系统。
⑧城市网络管理系统
①对城市供水电气暖等城市要害部门实行网络化控制与监管的管理信息系统。
②对城市交通、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实行网络统一化调度与监管的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难实施网络一体化管理与跟踪的管理信息系统,可提高城市的应变能力。
②G to B 电子政务
定义: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为G2B。
种类(5个)
①政府电子化采购:主要是通过网络,面向全球范围发布政府采购商品和服务的信息及完成采购过程。
②电子税务系统:可使企业直接通过网络远程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等业务,并可查询税收公报、税收政策法规等事宜。
③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主要职能是对市场和企业行为的管理;使传统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产生质的飞跃。
④电子外经贸管理:主要功能是为广大国内外企业创造一个公平、高效、宽松的进出口环境。
⑤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利用网络手段为企业提供各种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信息服务。
③G to C 电子政务
定义: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种类(7个)
①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可以记录个人的基本信息;也可以记录个人的社会信息;使公民的身份能得到随时随地的认证,既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又可以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还允许公民通过网络办理相关证件与手续。
②电子社会保障服务系统:主要通过网络建立起覆盖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公民能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社会保险账户的明细情况,政府也能通过网络把各种社会福利直接支付给受益人。
③电子公共事业服务系统:在网上提供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自动化服务,提供查询、申报、缴费等服务。
④公民信息服务与电子民主管理系统:使公民方便、费用低廉地接入政府法律法规规章数据库;还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对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工作的看法;还能提高选举工作的效率,保障选举工作的公平和公正。
⑤电子医疗服务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向当地居民提供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医疗保险政策信息、医药信息、执业医生信息;查询自己的相关医疗情况。
⑥电子就业服务系统: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提供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和求职数据库信息等。
⑦教育培训服务:建设全国性的教育平台,与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实现互联;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逐步消除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
电子政务系统
定义:是为了电子政务活动提供实现手段和保障支持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平台。
内容(3个)
①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保障各级政府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平台。
②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指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
③电子政务中间平台:介于①和②之间,通过中间件平台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实现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应用。
逻辑体系结构
4个层级
①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网络系统层):提供电子政务系统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向信息资源管理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②信息资源管理层(数据访问层):负责管理存放在政府信息资源中心以及网络系统中的各类数据资源,应用服务支撑层提供数据访问、转换、提取、过滤和综合服务。
③应用服务支撑层(信息交换层):跨平台的消息通信、事件管理、流程控制等,包括工作流引擎和电子政务中间平台。
④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应用业务层):包含三种模式下的政务应用系统以及协同工作与决策支持系统等。
2个保障体系
①电子政务标准和规范体系标准(6个)
①总体标准
②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③应用支持标准
④应用标准
⑤信息安全标准
⑥管理标准
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5个)
①安全策略
②安全管理
③安全技术产品
④安全基础设施
⑤安全服务
网络结构(4个)
①电子政务内网:是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办公网,以政府各部门的局域网为基础。
②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和社会公众。
③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指在网络基础设施、智能化信任与授权基础设施以及政务应用支持层的基础上,承载最终电子政务应用的软硬件综合平台。一方面对外,一方面对内。
④互联网
政府内网与外网要物理隔离;互联网和外网要通过逻辑隔离而连通;统一的安全电子政务平台和内部的办公业务都需要授权和信任服务来支撑其具体的业务系统运行。
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电子政务
①移动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技术等为政府雇员、公民、企业和其他组织提供信息和服务。
②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将城市信息化推向更高阶段。
③政府大数据与政务变革:“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④智慧政府:指政府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征,强调作为平台的政府构架,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实现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
电子健康
电子健康概述
定义:信息技术运用在健康领域的各个部分,用来协助完成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检测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应用,具体包括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服务、可穿戴设备等。
特点(4个)
①个性化医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决策辅助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医生能获取患者更多的个体特征信息,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②系统性医疗:跨学科、多维度的系统性医疗。
③数据驱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疗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数据增长,而这些增长的医疗大数据为医护人员进行更加科学的诊断和决策提供了依据。
④多方协同:改善医疗服务相关参与方碎片化的分布状态,促进各参与方协同合作。
发展阶段(3个)
①信息化阶段
①远程医疗
②医疗信息系统
③电子病历
②网络化阶段
①医疗健康信息网站
②在线医疗社区
③在线医疗平台
③智能化阶段:针对慢性病以及传染病防治检测困难这一全球性问题,电子健康的发展从以辅助诊疗为主转向以检测、预防为主。
发展趋势(3个)
①数据:信息孤岛被打通,实现个性化医疗。
②模式:为支持临床决策和精准医学研究,电子健康的发展模式将侧重于以健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医疗决策。
③市场: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大量资本持续涌入。
面临的挑战(5个)
①伦理挑战:存在个人健康信息使用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②法律挑战: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和规范。
③技术挑战:安全性、复杂性、精准性等技术问题。
④人力资本挑战:缺乏医学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⑤治理挑战:涉及多参与方,其组织结构和各参与方的相互关系更为复杂。
电子健康的信息技术基础(4个)
①移动医疗技术
定义:是一种以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为辅助工具的电子健康应用,用于获取、传输、处理和分析来自传感器等生物医学系统的健康信息。
作用:使得医疗健康行为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约束,提高了健康数据采集的传输的效率,提高了医疗健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可随时随地地获取的医疗健康服务。
②健康大数据技术
定义: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累计了庞大的多源数据,进而形成健康大数据。
特点:高相关度、多来源多模态、数据量大且增长迅速。
③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
④生物医疗和生物信息技术:是医学信息学、用户健康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实践和应用;通过对医疗健康数据的收集、存储、挖掘、模型构建等处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实现了对疾病的辅助诊断和决策支持,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电子健康的应用(2个)
①传统医疗
定义:即利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支持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记录和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信息系统上。
医院信息系统的类型(按功能分)(3个)
①电子病历系统:是电子化的患者记录,是医务人员通过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形和影响等数字化信息,对患者的相关医疗信息进行记录。
②临床决策系统:是一种旨在为医生和其他健康专业人员对病人的临床决策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它能将临床观察与医疗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临床决策并改善临床结果。
③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电子仪器的应用,能够帮助医院对行政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为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提供支持。
②智慧医疗
定义:即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为医疗的各参与方提供智能的健康管理。
主要应用(3个)
①互联网医疗:通过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医疗服务拓展到新兴医疗服务中;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从而降低社会医疗成本、改善医患关系。
②移动医疗:依托各种无线技术,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提供各类健康信息和医疗服务;可以扩大医疗卫生的覆盖范围,实现有效的疾病预测和预防,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③电子健康服务平台:是集移动医疗平台、在线医疗平台、健康管理平台、养老化信息平台以及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具有可扩展性、可制定性、综合性、统一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一个连接多参与方的综合医疗体系;能够有效使用多源健康大数据,协同、整合并服务各参与方,满足居民对智慧健康服务的需求。
电子健康的影响
个体层面:电子健康实现了患者的个性化医疗保健,也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医疗决策支持。
组织层面(3个)
①提升医疗机构信息水平
②拓展医药产业流通渠道
③推广商业化医疗保险
社会层面(3个)
①增强政府疾控管理能力
②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③实现社会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跨组织的信息系统
概述
定义:IOS,也称组织间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能够实现信息在组织之间的流动,服务于组织间业务流程,对企业内外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并支持组织间信息共享、交易合作和战略协同的信息系统。
特征(4个)
①跨越组织边界,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的互联和协调。
②系统具备互操作性、动态性、兼容性和灵活性。
③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标准,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支持跨组织业务活动。
④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安全性,管理复杂性高。
类型(4个)
①交易中介型:是一种提供电子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从交易倾向选择到合同履行的一整套服务;功能由综合信息服务、电子交易支持、信用中介功能等。如淘宝网。
②流程整合型:是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并为系统中各个组织提供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伙伴合作与协商等相关服务。如供应链管理系统。
③联盟合作型:是一种整合各类资源以实现共享的跨组织信息系统;可以将社会资源以及企业组织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按组织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如物流联盟运营系统。
④互补合作型:是能够帮助企业客服自身水平造成的发展局限,实现复杂产品互补性生产的一种跨组织信息系统。如跨组织的产品创新平台。
4种类型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界限,现实中往往互相交叉重叠。
供应链管理系统
概念
供应链
定义:指由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上游及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
过程(3个)
①信息流
定义: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是商品及交易信息的流程,方向是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双向流动。
类型(5个)
①决策信息流:包括产品数量、种类、运作成本等。
②监控信息流:指运作过程中的产品或设施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③物流信息流:指订货、发货、送货过程中有关商品流动的配送信息。
④交易信息流:包含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
⑤资金信息流:指现金流的规模、流动速度和变化趋势。
②物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物资的流动过程,是一个发送货物的程序,方向是由供应商经经销商、零售商等指向顾客。
③资金流:供应链中的资金流是货币流通的过程,方向是由客户经分销商、零售商等指向供应商。
供应链管理
定义: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一系列管理过程。
目的:在供应链上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销,提高系统效率,促进系统成本最小化,提高服务水平。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供应链管理系统
定义:是为了实现链上各企业的共同目标,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和统一协调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与通信系统、有关数据、规章制度和人员的统一体;是跨组织信息系统的一种。
作用:为了降低供应链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促进组织间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作业支持和决策支持作用。
功能
①计划系统
定义:可以将现有的供应链模型化,预测产品需求,开发出最优的采购与生产计划等。
功能(5个)
①需求计划模块:能够采用计算机仿真、数据挖掘、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未来的市场、销售、物流等情况进行预测,并采用互联网和协同引擎在内的通信技术等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
②分销计划模块:对供应链中的产品存货进行调度管理,对产品的订货、盈利状态等信息进行管理,并协助企业建立优化的存货管理策略,减少存货投资。
③生产计划与排序子系统:分析企业内部和供应商生产设施的物料和能力的约束,编制满足物料和能力约束的生产进度计划,并可以按照给定条件对其进行优化。
④运输计划模块: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输需求做出计划,帮助确定将商品送达客户的最佳途径。
⑤企业或供应链分析模块:帮助企业在战略功能上对工厂和物流中心的位置、产量进行调整。
②执行系统
定义:管理分销中心和仓库产品的流向,以最高效率地将产品运输到指定地点。;还可以追踪产品的状态,管理所有供应链成员的原材料、仓库、运输和财务信息。
功能(5个)
①订单计划子系统:根据客户的重要性及订单履行时间的要求来制定订单履行计划。
②生产制造执行子计划:提供从订单下达到完成产品的生产活动优化所需的信息,能够对生产条件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并通过企业与供应链之间双向的信息交互,为生产活动提供关键基础信息,从而减少非增值活动,提高效率。
③仓库管理子系统:指面向制造业、分销业、零售业和第三方物流等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高级实时的物流仓库管理,实现物流仓储管理的流程化、自动化、智能化,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流水线的库存。
④运输管理子系统:是基于运输作业流程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在从订单计划到自动结算的过程中,简化运输业务,降低成本,并提高企业对整个流程的掌控力度,实现运输环节全透明化。
⑤供应商协同子系统:是一套完整的供应链采购解决方案。通过为企业搭建供应商管理协作平台,提供一套科学、高效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思路,实现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实时分享,实现供应与生产的高度配合,提高企业与供应商对生产和市场的变化的应对能力及作业效率。
结构(3层)
①供应链管理作业层:主要包括物流、仓储、运输、订单、分销、制造、财务、电子化采购、关系等管理;主要依据商业应用层的商业决策、管理、控制的信息开展工作。
②电子数据处理层:主要将供应链管理作业层中实质性操作过程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各种收集数据的子系统,收集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存储与管理。
③商业应用层: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目的层,所有数据收集、存储、提取后,如果没有商业应用都是无效的。包括许多可视化的应用系统,如决策支持系统等。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的内容(3个)
①制造商向供应商提供企业生产能力数据,所需物料的数量、质量和需要日期,并尽量保证这些需求信息的稳定性。
②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和保证措施,以得到制造商的信任。
③双方明确共同利益所在,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的步骤(3个)
①需求分析阶段
②指定选择供应商标准,并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的阶段
③战略合作的实施阶段
选择合作伙伴考虑的主要因素:交货、质量、设施、技术能力、财务水平、管理、纪律性、响应。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
定义:指企业通过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采取正确的营销策略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的。
作用:能够帮助找到并锁定最好的客户,以正确的价格、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渠道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潜在客户变为现实客户,现实客户变为忠诚客户,从而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不断拓展市场和增加利润创造条件。
工作(4个方面)
①客户细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现有的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客户群。
②客户获得:指虽然现在还没有购买,但有可能购买本公司商品的客户。
③客户保持:为每一类细分的客户制定一种相应的营销策略,提高客户的保持率。
④客户服务:提供客户期望的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定义:是以客户数据的管理为核心,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的自动化,并建立一个客户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的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目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客户建立联系并了解客户需求,以实现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加快产品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利润收入、扩展市场并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功能(3个)
①市场营销:通过设计、评估营销活动和相关活动,让市场营销人员能够对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加以计划、执行、监控和分析,并能够利用工作流技术来优化营销流程,使营销过程自动化完成。
②销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销售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销售预测、亏损预测与分析,制定销售策略、定价策略、折扣策略等,分配和管理销售区域,聚焦高价值客户等。
③客户服务(3个)
①提供企业员工与客户沟通的平台,提高与客户接触的效率和客户反馈率。
②在线客户服务
③为现场维修做好服务的准备工作,记录并跟踪服务请求的所有信息。
分类(3个)
①操作型CRM:主要实现流程管理功能。
②协作型CRM:主要实现接入功能。
③分析型CRM:主要从操作型CRM系统应用所产生的大量客户及交易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对将来的趋势做出预测,协助企业只当市场计划和发展方向。
三者没有严格界限,它们之间互相交叉重叠。
SCM、ERP、CRM的集成
①SCM和ERP的集成:实现对构成供应链的企业组织的管理思想、技术、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从而寻求适应新的市场变化需求的途径。
②SRP和CRM的集成:能使两系统重叠的部分不断扩大,发挥最大功效,实现共同决策。
③SCM、ERP、CRM的集合:能够实现从供应商到客户之间的全连通,达到企业内部流程与外部交易合作的一体化。
跨组织信息系统全球化
特点(6个)
①提高组织应对位于全球各地竞争对手商业行为的反应速度和灵活性。
②帮助组织全面并及时地采集位于全球各地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变化情况,并迅速处理全球范围内的客户订单,提高客户满意度。
③加快跨国公司不同部门或位于不同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输速度,提高协同工作水平和应对工作变化的快速影响能力。
④加快跨国公司不同部门或位于不同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创新活动,提高组织开放性创新水平及组织间协同创新能力。
⑤扩大企业全球采购范围,提高采购质量,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选择。
⑥提高全球化企业的运行效率,并降低运作成本。
面对的挑战(3个)
①文化和政治的差异
②法规和政策的差异
③技术差异和本地化
商务数据分析概论
数据及其商业价值
数据:是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来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与数值:数值仅仅是数据的一种存在形式,除了数值,数据还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存在形式。
数据与信息:信息来源于数据,是可以降低不确定性的东西。
数据分析:任务是从数据集中鉴别出其所包含的信息。
商务数据分析的概念与步骤
概念
商务数据:伴随着业务活动,管理信息系统记载了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活动数据,这些数据即商务数据。
商务智能:利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将系统中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经营者得出经营决策的工具。
数据分析:强调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
商务分析:从企业的业务决策入手,包括对业务进行分析、建模、模拟,需要对趋势做出判断。
商务数据分析:以企业业务为出发点,收集大量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形成分析结论,得出可以预测趋势、指导业务实践的判断。
步骤(6个)
①明确需求目的
②数据收集
③数据处理
④数据分析
⑤数据展现
⑥分析报告
面向商务决策的数据组织
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
定义:是一个支持决策的数据池,存储着从内部数据、各种外部数据库中提取的、面向特定决策分析的数据资源。
特征(3个)
①面向主题的:指用户使用数据仓库进行决策时所关注的重点方面。
②集成的:从操作型数据库转换为数据仓库时需要经过ETL操作,将数据进行整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关于整个企业的全局信息。
③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仓库记录着企业较长时间段或多个时间内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对企业的发展历程或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企业外部数据的获取:数据爬取
联机分析处理(OLAP)(4个功能)
①切片操作:在某些维上选定一属性成员,而在其他维上取一定区间的属性成员或全部属性成员来观察数据。
②切块操作:在各个维上取一定区间的属性成员或全部属性成员来观察数据的一种分析方式。
③旋转操作:指改变一个页面或报告显示的维度方向。
④上卷和下钻操作:上卷指的是通过维的概念分层向上攀升,下钻是上卷的逆操作,从而得到更详细的数据。
数据挖掘及其商业应用
定义: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内容(5个)
①关联规则挖掘(哪些商品会被用户同时购买):指在数据集合中查找存在于项目集合或对象集合之间的关联模式。
②聚类分析(那些客户属于高价值客户):是在没有给定划分类别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相似度进行样本分组的一种方法,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之一;聚类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获得数据的分布状况,观察每一类数据的特征,集中对待特定的聚簇集合做进一步分析;聚类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③分类模式挖掘(如何判断新客户是否具有成为高价值客户的潜力)
分类模式:是通过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者分类模型将数据集映射到某一个给定的类别中,可用来预判某一事物所属的类别。
方法:决策树法、支持向量机。
④序列模式挖掘(如何让网页设计更有效):指给定一个由不同序列要素组成的集合,表现为一组数据项的出现在时间顺序上伴随产生另外一组数据项。
⑤Web文本挖掘(如何判断消费者对某服务/产品的情感倾向):指从大量非结构化、异构的Web文档中发现有效的、新颖的、潜在可用的及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的过程。
商业分析中的统计学方法(5个)
①线性回归:用于分析一个因变量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间的关系;特别用于定量地描述和解释相互关系、估计或预测因变量地值。简单地说,回归分析可用来寻找隐藏在那些看上去不确定的现象中的统计规律性。
②分类变量与逻辑回归:分类变量是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其取值是分类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计算概率。
③定序变量与定序回归:定序变量在测量层次上被分为相对次序的不同类别,但并不连续。定序变量用数值型取值代表某一特定属性的次序,定序变量相邻类别之间的距离未必就是其分布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距离。
④生存回归:生存分析是对一个或多个非负随机变量进行统计推断,研究生存现象和响应时间数据及其统计规律的方法。
⑤模型的参数估计
数据可视化
定义:是关于数据视觉的表现形式,是将比较集中的数据以图形图像形式表示,并利用数据分析和开发工具发现其中未知信息的处理过程,是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
类型(5个)
①条形图
②折线图
③直方图
④饼图
⑤散点图:用于描绘测量数据地原始分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