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设计原理总结笔记
人们对设计解决问题的范围,对设计的功能与定义的范畴的要求和理解已经非常广泛和复杂,设计开始被视为“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
编辑于2022-04-10 23:30:02设计原理(设计概论)总结笔记
代表人物
威廉·莫里斯
工艺美术运动的创始人、奠基人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
杰出设计师,开启了现代设计的历史
现代设计之父
雷蒙德·罗维
对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
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将设计师的地位和对人们的影响推到了空前的高度
约翰·拉斯金
英国
著名的评论家和思想家
著有《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等直接与设计理论相关的书。
《现代画家》
沃特·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立者
雷蒙德·罗维
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
米斯·凡·德·罗
提出“少就是多”设计原则,巴塞罗那椅和西格拉姆大厦的设计者
托玛斯·马尔多纳多
曾任乌尔姆设计学院院长
拉斯金
代表作品
《建筑的七盏明灯》
埃罗·沙里宁
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郁金香椅子
弗兰克·赖特
流水别墅
萨利文的学生
提出“形式依随功能”
贝聿铭
玻璃金字塔
苏州博物馆
凡·德·维尔德
比利时
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不仅广泛从事建筑、室内、银器、陶瓷及平面设计实践,还积极进行新艺术运动的理论鼓吹和宣传,不知疲倦地传播他的设计思想
勒·柯布西耶
瑞士
法国建筑家
1923年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建筑》,提出以“住房就是居住的机器”为宣言的“机器美学”理论
朗香教堂
厄尔
1953年
在汽车上首次采用了整块的弧形挡风玻璃以代替以前的平板挡风玻璃,这一设计很快被世界汽车行业广泛采用,成为1950年代汽车的一种风格
查尔斯·詹克斯
炸毁“普鲁蒂·艾戈”被查尔斯·詹克斯认为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死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
威廉·凡·阿伦
克莱斯勒大厦
威廉·兰柏
帝国大厦
C.佛瑞林
英国
设计教育关键在于脑的教育、手的教育、心的教育
亨利·德雷夫斯
1937年
为贝尔电话公司设计的300型电话机
最初是舞台设计师
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
一生为贝尔电话公司设计出一百多部电话机
《为人的设计》《人体测量学——设计中人的因素》
艾伯特·蒙塞尔
将色彩建立了一套科学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李诫
《营造法式》
欧几里
因得出黄金分割而享有盛誉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阿历克斯·奥斯本
头脑风暴法
1938由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
最初用于广告设计,是一种集体讨论的方式,突击性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鲁尔巴赫
635法
对智暴法进行了一番改造而提出的
德国
创造学者
托马斯·奇彭代尔
英国
早期传奇式的家具设计师
18世纪的代表
狄德罗
法国
思想家
《百科全书》
达盖尔
1839年
发明了摄影
照相印刷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放开了现代传达史第一页
卢米埃兄弟
1895年
伟大发明—电影
康德
认为美有两种:自由美、依存美(含有对象的和目的性)
张璪
唐代
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罗伯特·文丘里
美国
建筑师
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父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迈克尔·法瑞
1966年
《设计管理》
英国设计师
泰勒
英国
人类学家
认为,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卡冈
前苏联
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索特萨斯
意大利
孟菲斯(后现代设计主义)设计集团创立者
代表作有“机器人书架”等
1980年与1981年之交
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领袖
阿瑟·普罗斯
美国
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强调当代设计关心的核心一是生活方式,二是文化,三是情感
皮埃尔·朗法
法国
军事工程师
阿尔伯蒂
文艺复兴时期
建筑师
以四肢伸展的人体形象置于圆形与方形的正中,象征人是世界的中心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丹尼尔·利伯斯金
设计了柏林犹太博物馆镀锌的外墙和斜线的窗户
布劳恩
德国
物理学家
显示屏或阴极射线管(CRT)
诺曼
美国
心理学家
《情感化设计》
将设计情感分为
本能层
行为层
反思层
普洛斯
美国
设计理论家
将设计要素分为:技术、经济、美学、人因四个维度在《设计诸维》指出
将设计分层年初:人因、技术、审美、市场、政府法规、工业体制、政府法规、公众舆论七个因素
萨利文
美国
建筑师
《从艺术观点看待高层市政建筑》
凡·德·威尔德
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
提出“没有技术为基础,新艺术就无从产生”
《为艺术清楚障碍》
阿·卢斯
装饰即罪恶
年代大事件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工业设计起源
19世纪
恢复艺术和手工艺:威廉·莫里斯;拉斯金
19世纪末20世纪
就形式与功能的问题进行探索,设计也被看作解决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
1920年先后
沃尔特·提格、雷蒙德·罗维等人
开设了工业设计事务所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洛克菲勒大厦
“装饰艺术”风格的典范
20世纪40年代
以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合成化学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20世纪50年代
CI 的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企业于提出
20世纪60年代
绿色设计
起源于在美国兴起的反消费运动,矛头直指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巨大的消费主义、样式主义和“有计划废止制”的设计模式
美国
设计理论家
维克多·巴巴纳克
《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提出
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
20世纪80年代
人们对设计解决问题的范围,对设计的功能与定义的范畴的要求和理解已经非常广泛和复杂,设计开始被视为“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
20世纪80年代
正在发生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
20世纪90年代
现代设计
体现在“工业设计和平面设计”两个领域,这种变化来自市场、企业本身、设计技术三个主要方面变化的。
20世纪晚期
“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作为官方的设计概念兴起
代表作品
埃菲尔铁塔
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精彩之作
流水别墅
弗兰克·赖特
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贝聿铭
巴塞罗那椅和西格拉姆大厦
米斯·凡·德·罗
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埃罗·沙里宁
洛克菲勒大厦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装饰艺术”风格的典范
克莱斯勒大厦
威廉·凡·阿伦
帝国大厦
威廉·兰柏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
郁金香椅子
沙里宁
泰姬陵
由印度穆斯林君主加哈沙王于17世纪修建的
悉尼歌剧院
杰恩·乌特松
朗香教堂
勒·柯布西耶
“O”型系列剪刀
芬兰人
欧拉福·贝克斯托马斯
《彩陶人面鱼纹盆》和《彩陶鱼纹盆》
都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柏林犹太博物馆镀锌的外墙和斜线的窗户
丹尼尔·利伯斯金
显示屏或阴极射线管(CRT)
布劳恩
德国
物理学家
《侠客英雄传》
1995年
第一个中文武侠RPG(角色扮演游戏)游戏
《仙剑奇侠传》
1995年
子主题
大宇制作
《网络创世》
美国电子艺届公司
1997年
红屋
建筑由PhilipWebb设计,环艺、家具Morris设计
计划废止制
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和总设计师哈利厄尔
金圆规奖
意大利设计最高奖
机器人书架
意大利
索特萨斯
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领袖
1980年与1981年之交
万国博览会水晶宫
1851年
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著名的首届万国博览会
“水晶宫”采取装配温室的办法,用玻璃和钢铁建成“水晶宫”庞大的外壳,这是世界上第一座采取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件建造起来的大型建筑。
代表组织
德意志制造同盟
1907年
穆特修斯、贝伦斯和凡·德·威尔德
德国
第一个设计组织
目的: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的思想,推动“工业产品的优质化”
包豪斯
1919-1933
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
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创建了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卓越成就
包豪斯宣言体现的观念:
首先他要确立建筑在设计论坛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是要把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平等的位置,从而削弱传统的等级划分;
第三点则是期望“通过艺术家、工业家和手工业者的通力合作而改进工业制品”。
包豪斯原则:
一、助长艺术与设计的新统一;
二、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产品;
三、认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原则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理性精神,为人设计的本质和科学的表达方式。
代表设计师:
霍利·纳吉
格罗皮乌斯
汉斯·迈耶
密斯
乌尔姆设计学院
德国
1953 年成立
校长:马斯·马尔多纳多
马斯·马尔多纳多认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
之后联系布劳恩公司,形成德国新理性主义风格
1957 年,阿根廷出生的建筑师 托马斯·马纳多纳多 任乌尔姆设计学院院长。他也是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第二任院长
训练基础是:市场学、研究能力、科学与技术、生产知识、美学
课程是:视觉文化导论、造型基础、造型技术、人文教育课程
孟菲斯
意大利
(后现代设计主义)设计集团
创立者:索特萨斯
孟菲斯的积极意义在于
打破了现代主义设计观给设计领域带来的沉闷气氛,具有反经典设计的实验性特征,丰富了设计的思路和语汇,产生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设计作品。
(后现代特征也可作为孟菲斯意义作为答案)
名词解释
头脑风暴法
1938 年由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最初用于广告 设计,是一种集体、突击性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以集体讨论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 掘集体每一位成员的潜能,使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提案,让各种思想 火花自由碰撞,好像掀起一场头脑风暴。在讨论过程中,它不忽视任何一种建议,以此在尽可能多的 解决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
景观设计
又称风景设计或室外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包括园林设计, 还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道路、桥梁、河边、绿地等所有生活区、工商业区、娱乐区等室外 空间和一些独立性室外空间的设计。
设计灵感
有天赋的设计师敏锐地观察世界,从各种经验中获得印象。这些印象如同被分解又重组的细胞一样 进入设计师的无意识中,形成新的整体,但有的时候则要沉淀多年才能成为创作过程的一部分。设计 师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前的印象和积淀爆迸发。从而发现某种新的关系,产生新的想法,赋予他 们以新的形式,这种现象就叫做“设计灵感”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应用多种学科原理、方法和数据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应用生理学、心理学、医学、 卫生学、人体测量学、劳动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成果,主要研究 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恰当地设计和改进这些关系,使工作系统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保 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简答
设计师的类型
1)企业设计师 2)独立设计师 3)总设计师 4)主管设计师 5)设计师 6)助理设计师
新艺术运动
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
在奥地利称之为“分离风格”
在意大利称之为“自由风格”,也称“花草风格”
在法国、西班牙称之为“现代风格”
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称“工艺美术运动”
节奏四种类型
度量节奏、
流动节奏、
回旋节奏、
高潮节奏。
设计的艺术手法
艺术创造
艺术抽象
艺术造型
艺术装饰
艺术解构
一般设计程序包括
明确目标;
情报收集、
分析形成观念;
设计构思与视觉化;
生产和销售与反馈
综合众多文化的理解和定义,我们可以把人类文化大体分为三部分:
器物文化、
行为文化、
观念文化。
人类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验包括
去中心化
城市复兴
文脉主义
设计的内容、形式、过程和理念都有所改变,表现为
设计内容的数字化、艺术化和不确定性
设计形式的虚拟化
设计过程的无纸化
设计服务的个人化
视知觉的规律性包括
选择性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企业视觉识别的基础系统,主要包括
企业名称、
企业标志、
企业标准字体、
企业标准色彩、
象征图案等。
综合来看,技术美具有以下特征:
(1)技术美的本质在于“真”,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性。
(2)技术美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审美形态,也是生活中应用最普遍的审美形态。
(3)技术美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4)技术美具有变化性,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
线条在设计中的作用有:
传达象征意义;
传达情绪和感觉;
定义形状;
刺激触觉和显示明度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包括
设计为消费服务
设计创造消费
设计引导消费
设计是消费对象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
流畅性
独特性
跨越性
多向性
综合性
商品的附加价值
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持有价值、荣誉价值
网页和在线媒体设计的原则
(1)
面向用户的原则
(2)
一致性原则
(3)
准确性和简洁性原则
(4)
适当性和顺序性原则
简述设计的艺术特征在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和室内设计中的表现
工业设计中除了工程设计设计、结构设计以外,主要是产品造型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使用功能、 信息功能、审美功能等,其形式是产品的造型、用材、色彩、表面处理和装饰。 广告设计的目的是宣传和推广产品,面对商业市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和 销售产品为旨归。 室内设计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从艺术的角度为室内设计的实体、空间、技术诸方面提出解决美学问题的方案。
简述团队设计和团队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团队设计(Teamwork),也是当今设计界比较流行的一种集体工作方式。团队设计是指围绕解决某 一项问题而建立起一个包括众多成员的工作团队,要求成员相互激发、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讲究团 队协作精神,共同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是团队设计的 目的。团队设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领导者、交互作用、目标、快乐、策略、教育、奖励。
案例分析
举例说明设计如何引导消费和创造消费
1)、设计引导消费,引领健康和高品质消费。好的设计应该是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和适度设计。 好的设计,还可以通过高品位的、富有审美意蕴的设计,提高消费的审美意趣和水平,从而塑造人们 高品质的生活。 2)、设计创造消费,能够主动地创造消费市场。T 型福特汽车在 1923 年出产 167 万辆,而 1927 年骤减 到 27 万辆,原因是当时美国 89%的家庭都已拥有了汽车。人们在作一般性考虑的同时,还具有想与他 人不同的欲望。福特的对手通用汽车公司,便是紧紧扣住样式设计(Styling)作为销售手段,制定了 一年一度的换型计划,在车身的多样化上下功夫,设计出适应不同经济收入和不同身份的车型。由于 经常性地改变车的外部风格以强调美学外观,大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流行扩大了人的消费欲,由流行到过时,设计引导人们从废旧淘汰性消费转化为审美淘汰性消费。
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