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5-免疫性疾病
西综中免疫性疾病的知识导图,知识点有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器官和骨髓移植、免疫缺陷病(分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泌尿
方剂学速记歌决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骨科学)2019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之骨折概论
2019年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大纲
支气管扩张
执业医师消化系统概论大纲2019
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概论2019
执业医师呼吸系统概论2019
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的分型
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IgE 介导
II型(细胞毒型):IgG 介导,抗体结合自身抗原导致细胞溶解,如ABO溶血
III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型):IgM 介导,免疫复合物沉积,如SLE
IV型(迟发型):T细胞 参与,2W后出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III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最主要为 抗核抗体中的抗DNA抗体 (无细胞毒性)
抗组蛋白抗体,抗Sm抗体
多有血清抗血细胞抗体(II型)
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
抗核抗体攻击变性受损细胞使其细胞核肿胀被挤出胞体形成
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
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补体存在时可促进细胞吞噬作用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急性坏死性细小动脉炎
活动期: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慢性期:纤维化伴淋巴细胞浸润
除狼疮细胞外都不具有特异性
皮肤:蝶形红斑(主要为面部)
免疫荧光:真皮表皮交界处 狼疮带:IgG,IgM,C3沉积形成的颗粒或团块状荧光带
肾(狼疮性肾炎)最具代表性
苏木素小体有明确诊断意义
免疫荧光满堂亮
心脏
非细菌性疣赘心内膜炎(白色血栓)
脾
中央动脉纤维化导致 洋葱🧅皮样改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理和发病机制
最主要为类风湿因子(RF)攻击IgG的Fc片段
RF(抗IgG Fc片段抗体)主要为IgM,是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滴度高低与严重程度有关
主要累及关节
手足小关节最常见,多发性对称性增生性炎
①滑膜细胞肥大增生
②淋巴滤泡形成:滑膜下结缔组织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③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增生:血管翳(高度血管化炎细胞浸润增生的滑膜)纤维化钙化填充关节使其强直
免疫缺陷病
分类
分为先天性与更常见的获得性
分为体液免疫缺陷(浆细胞消失)与细胞免疫缺陷(T细胞微弱)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体液免疫缺陷:(abc,甲乙丙) 孤立性IgA缺乏症(最 常见),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细胞免疫缺陷(c以后的)
联合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HIV:单链RNA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 细胞免疫,最终让两种免疫都缺陷
性传播,血道传播,母婴传播
首先与CD4+T细胞 结合大量复制芽生方式入血进入机体
CD4+T细胞溶解后被巨噬细胞吞入进入全身各地包括血脑屏障,且巨噬细胞对HIV致细胞病变作用有抵抗力故不死亡
HIV在巨噬细胞内大量复制并不出芽
淋巴结生发中心的滤泡树突状细胞可称为HIV的储备池
淋巴组织变化
早期淋巴细胞对抗,淋巴滤泡形成
随病变进展浆细胞对抗
晚期淋巴细胞消失殆尽,只有少量浆细胞巨噬细胞残存,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
继发感染(最常见)
最常见的为肺孢子虫感染
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为Kaposi肉瘤:梭形细胞和血管构成
器官和骨髓移植
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
受体血液已有供体特异性循环HLA抗体(抗移植物循环抗体)
本质属于III型变态反应
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
病理变化:移植器官缺血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急性小动脉炎
急性排斥反应
细胞型排斥反应
以细胞免疫为主,主要表现为间质 单个核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浸润(T细胞浸润)
与CD3分子密切相关
IV型变态反应
血管型排斥反应
以体液免疫为主,由抗体介导
抗体及补体沉积引起的血管损伤,狭窄闭塞
II型变态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
病理变化:血管内膜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