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重要战争的思维导图,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之后。
编辑于2022-04-15 23:12:23中国古代重要战争
先秦时期
涿鹿之战
三皇五帝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天皇,地皇,泰(人)皇)
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对手:炎黄二帝 VS 蚩尤
黄帝发明指南车
蚩尤方请出“风伯雨师
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媳妇嫘祖发明养蚕。仓颉造字
鸣条之战(夏)
夏桀 VS 商汤
夏桀宠爱妺喜
伊尹厨师出身,调和五味治天下,将厨艺运用到治国中。后来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
牧野之战(商末)以少胜多
周武王 VS 商纣王
宠幸妲己
倒曳九牛:指商纣王非常有有力气,可以将九头牛拽回来。某些评书中描 述某人很有力量,即“横推八马倒,倒曳九牛回”。
抚梁易柱:纣王年轻时还不是君王,当时群臣都在开会,结果房梁坍塌, 纣王一手托着房梁,一手更换柱子。
挖心比干:将名臣比干的心挖掉。
酒池肉林:荒淫无度。
炮烙之刑:残酷的刑罚。
阵前倒戈:武王伐纣时双方军队刚碰到一起还没有交手,纣王的军队开始支持武王, 然后纷纷加入武王的队伍,转而攻打商纣王。
鹿台自焚
武庚之乱(三监之乱)西周
对手:周公 VS 武庚
武王伐纣之后没有进行斩草除根,纣王之子武庚领导一块封地,并且派出三人监视,分别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后来武王去世,由成王继位,“三监”和武庚都蠢蠢欲动,之后爆发叛乱。最终叛乱由周公平定。
周公名为姬旦
周公制礼乐。
开创“成康盛世”,其中“成康”是两代君王,即成王和康王,二人在周公的辅佐之下达到西周的最鼎盛时期
国人暴动(周末)
周厉王 VS 国人
周厉王堵塞百姓言路,让巫师监视百姓,批评朝政的百姓杀,大臣召公劝说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为将百姓的口堵住,比堵上河流的危险还大,因为河流堵上水有可能泛滥,百姓的口堵上有可能不拥护大王,但是周厉王不听劝解,依然堵塞言路,最终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然后推出周公和召(shao,四声)公主持朝政,其中周公是周公旦的后裔。
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共和行政:周公(周公旦的后裔)和召公“共和行政”。
公元前 841 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长勺之战(春秋)以少胜多
鲁国 VS 齐国 鲁胜
齐国齐桓公带着鲍叔牙打鲁国,按理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稳赢,但是鲁国曹刿出现,即著名的“曹刿论战”,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终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国取得胜利。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士兵比例是 10:1
城濮之战(春秋)
晋国 VS 楚国
当年流亡在楚国,楚王文“凭什么帮你”,晋文公重耳说“帮助我,日后一旦晋楚两国交兵,我会主动后退九十里”,古代“一舍”是三十里,即退避三舍。后来晋文公当上国君,晋楚两国真的开战,于是履行承诺后退九十里,表面看是履行承诺,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计策,即后退九十里设下埋伏。最终楚国将领中埋伏,晋国大胜。
概况:时间(春秋)、人物(晋文公重耳)、谁取得胜利(晋国胜)
典故(常考):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战国)
齐国(孙膑)VS 魏国(庞涓)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围魏救赵:当时的魏国比较强大,去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 国派出孙膑支援赵国,但是并没有直接支援赵国,而是将魏国都城大梁包围,庞 涓发现后立即回援,归途经过桂陵时遭到孙膑的埋伏,最终孙膑取得胜利。
马陵之战(战国)
齐国(孙膑)VS 魏国(庞涓)
第一回合庞涓惨败,但是庞涓没有死,重整旗鼓后带领 魏国军队攻打韩国。本次战争使用策略是“减灶诱敌”,即孙膑让自己部队佯装 败退,庞涓以为自己取得胜利,向前追击时发现齐国士兵的灶越来越少,庞涓以 为齐国士兵死的死、逃的逃,肯定没有多少兵马,最终贸然前进中下埋伏。孙膑 在一棵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此时意识到上当并且身中数箭,也知道 自己无颜面继续斗下去,最后自杀而死。
计谋: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战国)
秦国(白起)VS 赵国(赵括)
秦国大胜,坑杀 40 万降卒。
秦国是“战神”白起,据学者统计,整个战国时期 因战争而死的士兵有 200 万左右,而白起取胜的战役中干掉的敌军超过 100 万。 长平之战中一开始是秦国白起对战赵国老将廉颇,廉颇的策略是固守,不直接进 行正面对抗,秦国约有 50 万士兵,赵国约有 40 万士兵,打算打消耗战不战而胜。 结果秦国使用离间计,传播谣言“秦国不怕廉颇,认为缩头乌龟,根本不敢出击; 怕的是赵括”,于是赵王上当,让赵括接替廉颇,结果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背书 可以、打仗没有实战经验,到战场后就改变策略为主动进攻,导致赵括中下埋伏, 白起取得大胜、赵括死于乱箭之下。
典故:纸上谈兵。此处是赵括,而不是沈括,沈括是北宋时期写《梦 溪笔谈》的作者。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秦末)以少胜多
楚军为首的义军(项羽) VS 秦军(章邯.王离)
典故:破釜沉舟。
垓下之战
汉军(刘邦)VS 楚军(项羽)
十面埋伏:汉军包围楚军。
四面楚歌:汉军唱起楚歌,让楚军以为楚地尽失,以此来瓦解军心。
霸王别姬:项羽看到大势已去,虞姬自刎,霸王告别虞姬后杀到乌江边自刎而死
象棋中“楚河汉界”源自楚汉争雄。
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追忆垓下之战所写。
白登之围(西汉)
西汉 VS 匈奴
结果,匈奴围困汉军七日,议和后撤军
西汉初年刘邦抗击匈奴,当时匈奴一直与汉朝对着干,但是没打过, 被匈奴包围,而手下的大臣陈平六出奇计,向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行贿,单于的 妻子收钱后“吹枕边风”,单于听信妻子的劝解,双方议和。
议和之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比如电视剧中经常派公主去匈 奴,因为打不过匈奴,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的北击匈奴才扭转局面。
知道是陈平出奇计。
七国之乱(西汉)
汉景帝、周亚夫 VS 吴王刘濞等
汉景帝时期的大臣晁错认为诸侯的势力过于强大,已经威胁到中央 的权力,提出要收回诸侯王的封地,诸侯们不同意开始造反,以吴王刘濞为首爆 发七国之乱,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意思是杀掉晁错,清理掉君王身边的 奸臣,汉景帝迫于形势而杀掉晁错,之后各诸侯也拒绝和谈,仅仅是口号、目的 是造反,最终在一代名将周亚夫的运筹帷幄下平定七国之乱。
口号:“诛晁错、清君侧”。
汉武帝反击匈奴(西汉)
西汉(卫青、霍去病) VS 匈奴
典故:封狼居胥,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
计谋:马邑之谋,诱敌深入没有成功。
三场大的战役。河南漠南之战,将领是卫青和李息;河西之战:将领是霍去病;漠北之战: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昆阳之战(新朝)以少胜多
新 VS 汉
汉军以少胜多,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
新朝,即王莽篡汉建立新王朝,都说王莽是穿越者,其各种改革、 政策太超前,已经远远超出当时社会的条件,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激起各种起义, 比如赤眉绿林起义,北方是赤眉军、南方是绿林军,比如评书小说中的“绿林好 汉”就来自绿林军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官渡之战(东汉末)以少胜多
曹操 VS 袁绍
关键词“乌巢”二字,看到后知道“火烧乌巢”对应官渡之战。
历史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周瑜、刘备)VS 曹军(曹操
历史意义: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拓展:“羽扇纶巾”说的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蜀汉(刘备)VS 孙吴(陆逊)
典故:火烧连营,此处经常挖坑说其对应赤壁之战,该说法是错误的,“火烧连营”对应的是夷陵之战。
计谋:以逸待劳。
八王之乱(西晋)
西晋统治阶级内部。
西晋统一之后内部出现问题,主要是司马家族,比如司马懿、司马 昭、晋武帝司马炎,到司马炎才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当初司马炎在位时还能压 住,但是死后统治阶级就压不住,八个司马姓王爷发动叛乱,都想当皇帝,史称 “八王之乱”。
经过混乱的争权,东海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但是, 由于中原地区忙于争权,陷于八王之乱中,北方的五个游牧民族开始内迁,史称 “五胡乱华”,“五胡”分别是匈奴、鲜卑、羯、羌、氐,最终匈奴灭掉西晋。从 西晋灭吴开始到灭亡,王朝仅仅存世 37 年。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国及其后续三 百多年的动乱。
五胡乱华。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
东晋司马睿 VS 前秦苻坚
计谋:激将法
典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屐齿之折。
屐齿之折:“屐”指鞋。如图,后方是谢安坐镇,正在与他人下棋,前 线传来军报东晋取得大胜,谢安表面很淡定,回屋后由于太兴奋,踩到门槛时将 鞋齿给踩断,形容很兴奋,表面看不出来。
风声鹤唳,指听见风声、鹤鸣,以为是敌军。
草木皆兵:看见草木也以为是敌军。
投鞭断流:一开始苻坚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兵马很多,将马鞭扔到河 里可以截断河流。
隋唐之后
安史之乱
唐政府军(郭子仪、李光弼)vs 藩镇叛军(安禄山、史思明)
前期昌盛,唐玄宗后期衰败,宠幸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杨贵妃,节 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也爆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有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即士兵走到马嵬坡后哗变,要求干掉杨国忠、除掉杨贵妃,最终李隆基干掉杨国 忠,让高力士缢死(勒死)杨贵妃,诸将推举李亨登基。看到“马嵬坡兵变”对应 安史之乱。
平叛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是郭子仪、李光弼、张巡。张巡打的一场睢 阳之战,睢阳指地名,战争中张巡用 7000 兵马对抗叛军 12 万人,坚守 10 个月, 虽然最终城门告破,但是给郭子仪调兵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结果:在郭子仪、李光弼的指挥下平定安史之乱,政府军取得胜利,但也 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典故:与郭子仪有关的“醉打金枝”,指郭子仪的儿子娶了公主当驸马, 小两口难免吵架,每次吵架儿子都跟公主说“你跟我牛什么牛,你爸爸的江山是 我爸守住的”,此话有谋反之意,公主跑到皇帝身旁哭诉,郭子仪听到后害怕, 于是领着儿子找皇上请罪。醉打金枝指郭子仪儿子喝多后打公主一下,皇上听后 说“小两口吵架,当老人的就不要掺和”。
马嵬坡兵变、睢阳之战(为郭子仪调兵争取了宝贵时间)。
典故:醉打金枝。
澶渊之盟(北宋)
北宋 VS 辽
双方订立合约
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北方的辽国是萧太后,双方谁也打不过谁, 最终议和,签订合约,即澶渊之盟,约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10 万两、绢 20 万,双方结为兄弟之国。该条约不亏,这些钱对于北宋的收入来说九牛一毛, 当时北宋经济发达,远比两国开展的军需少得多。澶渊之盟换来宋辽两国边界 100 年的和平,之后百余年没有大的战事。
郾城之战(南宋)以少胜多
南宋(岳飞)VS 金(完颜宗弼)
典故:直捣黄龙、东窗事发(秦桧在东窗下密谋加害岳飞,后来密谋败露)。
黄龙,今吉林农安
崖山海战(南宋)元以少胜多
南宋 VS 蒙元
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名臣陆秀夫看到“靖康之耻”的局面又要上演,于是背着 8 岁的小皇帝少帝赵昺投海自尽,
靖难之役(明朝)
燕王朱棣 VS 建文帝朱允炆
对手:燕王朱棣 VS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太子叫朱标,但是一位“短 命鬼”,早早死去,当朱元璋死后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其他的儿子不愿意,尤 其是燕王朱棣反对极为强烈,最终直接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结果:朱棣取胜,登上皇位,也就是后来的“永乐大帝”。
口号(补充):“清君侧、靖国难”,皇帝身边有小人就要清君侧,“靖国难”指平息国难,即争抢皇位。
朱棣迁都北京、建北京故宫
土木堡之变(明朝)
明朝(明英宗、王振)VS 瓦剌(也先)
结果:明朝惨败,明英宗被俘。
明朝中期有一位皇帝叫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唆使下御驾亲征攻打 瓦剌,最终兵败被俘,即土木堡之变。瓦剌挟持明英宗一路南下,一直打到北京 城,迫使明朝投降,此时名臣于谦出现一挽狂澜,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守住 北京城,瓦剌看到久攻不下,双方议和并放回明英宗。后来明英宗复位,因为当 时为了打北京保卫战另立新君,明英宗回来后发动夺门之变,并且重新复位,认 为于谦不顾自己生死,将于谦杀害
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虽然取得胜利,后来也议和,但是大明王朝也 由盛转衰。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藩之乱(清朝)
清朝政府(康熙帝)VS 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典故: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由于爱妾陈圆圆被霸占,于是冲冠 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共同击溃李闯王李自成。后来由于立下大功,被封为 “云南王”。之后“三藩”要叛乱,也就发生康熙皇帝平三藩,当时康熙皇帝采 取分化瓦解的政策,专攻吴三桂,其他人采取招抚的政策,后来因为军事不顺利 而抑郁而终。
典故: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雅克萨之战(清朝)
清(康熙)VS 俄国
清朝胜,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是索额图签订,是中国第一个 平等条约,近代史中《南京条约》是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中规定库页岛 归中国,后来近代时期被割让;条约遏制了沙俄的侵略,使清朝的边境 100 多年 没有战争。
签订《尼布楚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