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现状调查、模型参数的选择计算等。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第二章环境工程制图基础知识总结,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环境工程毕业设计绘图、环境工程专业图中的管道、室内给水排水平面图和系统图的阅读等等。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 第四章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及概算笔记,包括工程分析基本原则和方法、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评价、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等等。
环境工程设计基础 第三章环境工程设计资料收集与准备笔记,包括资料收集、现场查勘、污染源调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四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概述
大气污染源
分类
人为和自然
点,线,面,体
固定源和移动源
高架源,中架,低架
连续源,瞬时,持续有限时间
有组织排放源、无组织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一类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其他特殊需要保护区域
二类区
居住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评价工作程序
1.准备阶段
2.正式工作阶段
调查
污染源
气象条件
环境质量现状
预测
评价
3.报告书编制阶段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评价等级
根据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 分别计算每一种最大地面溶度占标率, 及第i种污染物的地面溶度达标准限值10%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Pi公式
评价范围
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的矩形
当最远距离大于25km,评价范围半径为25,或边长为50矩形区域
直径或边长不小于5km
线源为主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
现状调查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一级评价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物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 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对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该估计非正常排放量
对周期性排放污染源,还应该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点源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
排气筒几何高度及出口内径
......
面源
二级评价
参照一级评价,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
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因子
常规污染物
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
没有相关标准,但毒性较大的
监测范围
和大气评价范围相同
主导风向上风向也需要设参考点
监测布点
数量
不少于10
不少于6
如果已经有例行监测点可以不安排 否则2-4个
监控点布设方法
网格布点
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
高浓度区以及低浓度高浓度交接区应该密集一些
扇形布点法
下风向
配对布点法
功能分区布点法
关心点,敏感点以及下风距离最近村庄布设监测点 在上风向适当位置还需要对照点
监测制度
数量时期
二期监测(冬、夏)
可取一期不利季节 必要时作二取监测
必要时作一期监测
每个小周期平均7天左右
没有条件连续监测
02-05-08-11-14-17-20-23
8小时浓度值
02-08-14-20
4小时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超标率
未检出不计入监测总数 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不计入
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100%
超标倍数
(实测浓度-标准值)/标准值
评价区内大气污染物监测溶度范围
平均值
现状调查与评价
现状评价
单项指数法
之前提过
污染源评价
等标负荷法
重点
从大到小排列累计负荷比等于80%主要污染物/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特征指数法
污染气象参数调查
大气湍流
逆温与熏盐
风场
联合频率
地面气象质料与高空气象资料调查
小于50,地面
大于50km地面和必须要有高空气象资料
步骤
确定预测因子
确定预测范围
确定计算点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确定气象条件
确定地形数据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确定预测模式
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10.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预测模型
估算模型
进一步预测模型
高斯模型
四点假设
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地面浓度扩散模式
掌握
地面轴线浓度扩散模式
地面最大浓度模式
模型参数的选择计算
扩散系数
干绝热法
稳定度划分
判断影响后果重大性方法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评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