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独立本科段)
中外教育管理史1-2章教材内容整理,可直接打印(由于内容过多,打A3会清楚),这本书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上编中国教育管理史,包括从先秦时期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下编外国教育管理史,包括古代的教育管理,近代国民教育运动,现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等。
编辑于2022-04-19 09:40:20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1. 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
1.1.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1.1. 萌芽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萌芽
五帝时期“成均”之学,虞舜时期“庠”是最早学校名称
1.1.2. 产生(奴隶制-夏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
序:射,习射之地
校:习武和比武的地方(发展较为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尚武是夏朝教育的主要特点,军事教育是夏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1.1.3. 发展
1. 商朝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以及成文的典册和历史,出现了“瞽宗”这种文化新形式
2. 瞽宗:以礼乐教育为主,传授有关宗教祭典方面的礼仪知识
3. 习礼、习武是最主要教育内容
4. 基本的读写算
5. 天文、历法有很大进步-农业
1.2. 西周的学校及教育管理体制
1.2.1. 学制: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巅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
国学(周天子、诸侯)
大学(学礼,乐,射,御)
辟雍-周天子大学
泮宫-诸侯大学
小学(学书,数)
乡学(按行政建制划分,地方)-只有小学
闾——塾
党——庠
州——序
乡——校
1.2.2. “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简答题
1.“学在官府 ”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2.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术
3.学校设在官府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4.官师不分,官吏既是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
评价
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官兼数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事务往往与政治、教化密不可分;教师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职业,但其地位并不低
1.2.3. 教育教学管理
措施
1.奴隶制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西周最为完善。在“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入乡学
3.学校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的,同时还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
内容
教学内容上,夏、商和西周都不同程度的重视军事和宗教教育。夏“为政尚武”,更重视军事教育;商的礼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以“六艺”为主的内容
礼:外在规范-最重要
乐:内在陶冶
射,御:军体训练
大艺
书,数:基础文化课
小艺
影响:体现西周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1.2.4. 视学与考核制度
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视尊老敬德,重视教育
选贤贡士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德行和道艺
2.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管理
2.1. 教育体制的变革
2.1.1. 原因
官学衰落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私学兴起
1.私学的首创者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
督导性的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视察德行和道艺
2.私学始于春秋末而盛于战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意义
1.是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
2.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2.2. 儒家的教育管理
2.2.1. 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贤才、君子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仁人、君子
孟子:“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荀子: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大儒"
2.2.2.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不分等级、种类
不分国别、种族
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平民讲学之风
2.2.3. 教学管理:儒家私学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受教室限制,随时随地利用一切机会教学
2.2.4. 教学方式:讲授+个别交谈+聚众而谈
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举一反三
2.2.5. 课程管理:道德教育为主(因为培养的就是德才(知识教育-六经)兼备的人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2.6. 教师管理:尊师重道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平等对待学生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荀子:天地君亲师
2.2.7. 经费管理:来源不固定,主要来自各诸侯与达官贵族的资助
2.3. 墨家的教育管理(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与立场,以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和逻辑学为主要内容)
2.3.1. 招生对象:墨子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阶级立场,以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作为招生唯一标准
2.3.2. 组织管理:私学有领袖-“巨子”,门徒绝对服从,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代代相传
2.3.3. 墨者之法: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
2.3.4. 课程内容:培养“贤士”,其主要品德-“兼爱”“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道德教育+思维方法教育+自然科学研究(首次提出)
2.4. 稷下学宫的管理
2.4.1. 创设
原因
历史原因:战国时期养士用士之风发展的结果
现实因素:齐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地位: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性质:“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2.4.2. 管理特色
管理特色
教师管理:待遇优厚,来去自由
学生管理:学无常师,游学自由
学生守则:《弟子职》-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体现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办学方针: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不治而议论”)
教学管理:自由辩论,此消彼长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
1. 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1.1. 秦的文教政策
1.1.1. 焚书禁学、以法为教/对统一思想或许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但过于极端、残暴,不仅破坏了文化典籍,而且激化了矛盾
1.1.2. 书同文、行同伦:小篆-李斯《仓颉篇》赵高《爱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促进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利于民族大融合
1.1.3. 吏师制度:主要学法令/教育的倒退,以法代教,使教育丧失了它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1.1.4. 博士制度:焚书坑儒后,由繁盛到消亡
1.1.5. 设三老以掌教化:秦实行郡县制,“三老”是乡官之一/是统治者为把“行同伦”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所采取的一项劝导、教化措施
1.2. 汉的文教政策
1.2.1. 黄老政治与汉初文教政策
背景:汉初黄老政治盛行,对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起到有效作用
汉武帝时期国力基本恢复,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1.2.2.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汉代孔子”)以“德教”作为治国之道
三大文教政策
“置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家经学在官方学术中的主导地位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内容
1.兴太学以养士,政府兴办教育培养贤才
2.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人才
3.独尊儒术:为保证政治的大一统,必须首先统一思想
影响
1.教育成为治国之本,“德治”“礼教”为本,重教兴学成为后世一项基本国策
2.儒家五经占据博士官学的全部位置,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3.儒学地位空前提高,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方面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2. 二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
2.1. 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
2.1.1. 中央由太常(位列九卿之首,主要职责是掌管礼仪祭祀)兼管
2.1.2. 地方教育行政,是地方长官的自主行为
2.2. 汉代的学校教育体系
2.2.1.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汉代最高学府)
宫邸学(专为贵族设立-等级性)
学习儒学
鸿都门学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学习文化艺术的学校
地方官学-按行政建制划分
郡国
县(含同级的道、邑、侯国)
乡
聚
2.2.2. 私学
书馆-初级私学:基本的读写算
经馆-高级私学:儒家经典
2.3. 汉代的学校管理
2.3.1. 太学的管理
太学的创设与发展
太学的兴办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
汉武帝置博士弟子作为汉代立太学的开端
教师管理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独尊儒术后其地位逐渐被儒家五经学者独占)
选拔录用相当严格
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
学生管理
太常选送-正式生,一般称为“博士弟子(员)”
地方选送”-非正式生,“诸生”
教学管理
太学尚未建立较健全的教学和管理制度
弟子随博士学习,基本是个别教学,无固定计划
太学博士基本是专经教授,博士传经必须严守师法家法
考试制度
设 科(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射(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策(题目)
2.3.2. 地方官学的管理
推行地方教化
传授儒家经典、同时为朝廷和太学输送优秀学生
2.3.3. 私学的管理
初级程度的蒙学(主要在私学里进行)
书馆:“书师”,主要是教学识字、习字
乡馆:”塾师“”孝经师“,主教《孝经》《论语》,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做准备
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经馆“”精舍“
著录弟子:不能亲往门下受教,只能在大师门下著录姓名的弟子
及门弟子:亲自前往教师门下受教的弟子
教学方式:“次相授受”“转相授受”-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教其他弟子
教学内容:儒家经典,《五经》是必备教材
3. 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
3.1. 实行察举选士制度
3.1.1. 察举制的建立:汉武帝时确立。体现在一:设立常科,孝廉科/二:确立察举责任制,选任者和被选任者都要负连带责任
3.1.2. 茂材科:位居孝廉科之上,主要体现为选拔水平较高的人才
3.1.3. 察举科目
常科/特科:统治者临时指定科目
孝廉科: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
特科:目的在于得直言极谏之士,广开言路,匡正过失(董仲舒)
3.1.4. 察举方式:察举与考试相结合,且考试成分有日益加重趋势——汉代察举制度重要特点
3.1.5. 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
1.调动了士人读书求学的阶级性2.统一了教育目标3.规范教学内容
察举制的选拔功能:不仅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才,还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官学、私学、家庭和社会教育都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保证了“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3.2. 规范经学内容
3.2.1. 统一经学标准:汉章帝主持一场规模空前的经学讨论——白虎观会议-《白虎通》,具有法典效力
3.2.2. 刊刻石经:背景-汉代学生读经主要靠教师口授和传抄,讹误在所难免,不利于经学和思想的统一
熹平石经:为学校及读书人提供了标准、规范的儒家经典读本
刊刻石经意义: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封建国家重视教育、独尊儒术,加强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之一
Spring
全部章节内容可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