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章 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软考-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第1章-信息系统综合知识-思维导图,包括信息的定义和属性、信息化、信息系统、IT战略等内容。
编辑于2022-04-21 17:20:39第1章 信息系统综合知识
1.1 信息的定义和属性
1.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论奠基者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
本体论层次是纯客观的层次,只与客体本身的因素有关,与主体的因素无关
认识论层次则是从主体立场来考察的信息层次,既与客体因素有关,也与主体因素有关
1.1.2 信息的定量描述
H(X)表示事件X的信息熵,Pi是事件出现第i种状态的概率,在二进制的情况下,对数的底是2,此时信息熵可以作为信息的度量,称为信息量,单位是比特(bit)
1.1.3 信息的传输模型
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信源、信宿:分别对应产生信息的实体与信息的归宿或接收者
信道:是传送信息的通道
编码器、译码器:用于变换信号或逆变换信号的设备
噪声:可以理解为干扰,干扰可来自于分层结构的任何一层
为了提高可靠性,在信息编码时,可以增加冗余编码
1.1.4 信息的质量属性
精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及时性、经济性、可验证性、安全性
1.2 信息化
1.2.1 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成5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
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它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1.2.2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
1、缺乏核心技术;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3、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4、当前网络空间面临严峻挑战
1.2.3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第一步是到2020年;第二步是到2025年;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
1.2.4 两化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
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
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
1.2.5 电子政务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2C)
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G2E)
1.2.6 电子商务
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普遍性、便利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包括4个: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
按交易对象,模式分:B2B、B2C、C2C、O2O(线上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实体店提货或者享受服务)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原则:1、企业主体,政府推动;2、统筹兼顾,虚实结合;3、着力创新,注重实效;4、规范发展,保障安全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目前企业竞争中的”大“吃”小“,正在转向为”快“吃”慢“
推进企业信息化应该遵循原则:效益原则、”一把手“原则、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1.3 信息系统
1.3.1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的系统类型。信息系统的组成部件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存储设备、感知设备、外设、人员以及把数据处理成信息的规程等
信息系统集成:采用现代化管理理论(例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作为计划、设计、控制的方法论,将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等部件按照规划的结构和秩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清晰边界的信息系统中,以到达既定系统的目标
1.3.2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化为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维及消亡4个阶段
立项阶段:形成《需求规格文明书》并确定立项
开发阶段:以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总体规划
运维阶段:系统的运维可分为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消亡阶段
1.3.4 信息系统常用的开发大法
结构化方法:优点是理论基础严密,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烦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
原型法:特点是实际可行;具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适用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面向对象方法:关键点是能否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统一的模型,它既能反映问题域,也能被计算机系统求解域所接受
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浙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换而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以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开发原则:快速迭代;让测试人员和开发者参与需求讨论;编写可测试的需求文档;多沟通;做好产品原型;及时考虑测试
1.3.5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诺兰模型(成长阶段模型):分为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6个阶段
总体规划报告包括的内容:现状分析与诊断;组织/企业战略描述;信息化战略描述;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治理架构;规划实施
1.4 IT战略
1.4.1 IT战略的内涵
IT战略是在诊断和评估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
三步走:第一步是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第二步是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第三步是制定信息化目标
IT战略规划包括两个部分:IT战略的制定;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的制定
IT战略包括使命、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策略路线/战略要点
信息技术行动计划包括信息化项目进程、项目投资和投资分析、信息化核心能力发展计划
1.4.2 IT战略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3个重要影响因素:经营战略、业务流程与组织、信息架构,而IT战略是连接这3个因素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1.4.3 IT战略规划方法
IT战略规划始于对信息技术内外部环境(现状)的分析,核心是构建IT发展战略(未来状态),终极任务是搞清现状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实施策略或解决方案(从现状到未来状态的路径)
现状分析、战略分析、差距分析和路径分析是IT战略规划的核心组成要素
IT战略规划的主要步骤:业务分析、评估现有系统、识别机会、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