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梳理,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等内容。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梳理,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新动态以及新新贸易理论等等。
国际货币体系知识总结,包括它的概念、演变过程、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实际实施的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危机管理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CFA一级Ethics-standard思维导图
货币政策对黄金价格的传导机制
云报税(个税)
收入
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利益
重商主义
时间
16世纪
早期
威廉•斯塔福
货币差额论
反对进口
晚期
托马斯•孟
贸易差额论
支持出口大于进口的对外贸易
主要观点
金银是国民财富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必需品
政府干预以便实现对外贸易顺差
主要原则
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国家最大利益
缺陷
将贸易看做“零和博弈”
绝对优势理论
1776
亚当•斯密 《国富论》
绝对成本说
地域分工论
理论内容
基本内容
当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比任何国家都有效率,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就有绝对优势
优势由成本产生
各国集中生产绝对优势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产品
假设条件圣才P10
2x2x1模型
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 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两国劳动生产率存在绝对差异,两者不同产品生产技术不同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力同质
生产要素固定供给且充分利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无经济利润,价格=成本
商品自由流动
进出口贸易值相等
理论评价
正面
正和博弈
生产可能性边界
反面
具有局限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贸易利得
分工贸易下,两国都可以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产品
条件与假设
与绝对优势理论假设基本一致
两国在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
两国贸易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只要存在相对差异即可进行贸易
劳动生产率相对差异—成本差异—同种商品价格差—贸易产生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正
反
比较优势陷阱
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地附加值产品生产
技术创新能力得不到增长,后发优势无法发挥
李嘉图模型的扩大
资源不能自由流动
资源不能轻易从一种经济活动转移到另一种经济活动中,其间摩擦会产生成本(失业)
报酬递减
每增加一单位产出需要投入更多单位资源
资源不同质,增加商品产量可能吸引边际资源,当资源生产率不如当初高时,产出同样多产品就需要更多资源
生产不同商品使用资源比例不同
动态效应和经济增长
增加资源存量:外国劳动力和资本用于国内生产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引进先进技术
引入竞争
保罗•缪尔森
动态利益不利结果
就业问题
自由贸易仍是有利的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H-O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悖论
内容
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事实却相反
解释
六个原因
人力资本
自然资源
要素密度逆转
需求逆转
贸易保护政策
研究方法
观点
比较优势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的
要素禀赋
一国具有的资源(土地 劳动力 资本)的丰裕程度
相对的并非绝对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德蒙•弗农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四个时期
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前期,由产品研发国向外出口 当市场打开后,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出口减少 产品后期成熟阶段,研发国选择进口其他地区低成本产品,从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新贸易理论
20世纪70年代
两种观点
贸易可通过对规模经济影响增加消费品种类,从而降低商品平均价格
贸易扩大了消费市场
达到规模经济的产业所生产产品占世界总需求比重较大, 这样全球市场只能容纳数量很少的企业
贸易模式是…产生
第一进入者优势
一个产业早期进入者所具有的经济和战略上的优势
规模经济
与比较优势理论相同 此处指出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是比较优势一个重要来源
波特钻石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四大特征形成当地企业竞争环境
基本要素
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人口结构 气候
高级要素
基础设施,通信,熟练劳动力等
对竞争最有意义
关系:基本要素提供初始优势 对高级要素的投资促进资本要素增强和扩大 基本要素缺陷导致投资高级要素的压力
需求情况
国内需求的特性形成国内制成品的特点以及对创新与质量产生压力很重要
相关与支持产业
在国际竞争的供应商或相关产业 一国产业成功往有一群相关产业
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
各个国家提现了不同的“管理思想体系”
活跃的国内竞争与一个行业内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具有较大关联
领个附加变量
机遇
重大创新改变产业结构
政府
政策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