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族学
民族学思维导图:包含学科含义,以动态的观点研究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社群或制度文化的全部内容等等
编辑于2022-04-27 16:04:06民族学
学科
含义
以动态的观点研究民族历史发展规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社群或制度文化的全部内容
诞生标志
1871泰勒的《原始文化》
1877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学科认识论
文化相对论
每一种文化都是基于自身所处文化产生的,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和独特价值,一切文化价值都是平等的、相对的
文化没有共同的等价物,我们不能用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的文化尺度,要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独特价值(猎头文化)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或者赞同某一种特殊人群的所作所为,而是意味着我们要把这种文化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加以评估(夸富宴)
普同论
适应论
学术流派
19C中至20C
进化论学派
泰勒:第一个为文化下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习俗,信仰道德、法律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19C末至二战
传播学派
社会学年刊学派
简介
19C末,20C初
核心理论取向:社会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综合,而是他们结合的一种体系,具有自己特征的一种1特殊现实,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研究
社会现象不同于心理。生物现象,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社会现象的原因都可以从社会现象里面找到解释。
主要人物
杜尔干
有机的结合
功能学派
主要观点
认为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对任何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确定,都必须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去把握,而不是孤立的考察单个的文化现象。
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简介
是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学派
核心理论取向
强调文化现象的功能,用功能的眼光解释文化现象
历史学派
心理学派
二战至今
结构主义学派
有意识模式
社会成员能够意识到社会文化的表层结构
新进化论学派
文化相对论学派
新心理学派
社会生物学学派
解释主义学派
理论渊源
文化相对论
分析哲学
理解社会学
结构功能论
内卷化(格尔茨)
当某种文化的发展达到定型这种最终形态后,它趋于稳定以至于无法进行创新,只能对它的既定形态进行再一步修饰性的细加工
象征学派
简介
把文化当做一种象征符号体系进行探讨,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具体活动上面的象征符号上的体系,包括人、物、关系、活动、观念、仪式等
主要观点
主要对象征和意义的产生、性质、过程和作用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象征如何发展为体系,影响行为者的世界观、精神的感知,民族学的任务在于头饰和理解被研究者的观念和象征形态
代表人物:利奇
区别符号与隐喻
隐喻,象征
象征代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是隐喻的关系,比如蛇在伊甸园是邪恶的象征,但是在动物性里面就没有,这就是隐喻
符号
皇冠是王权的象征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
方法论
主要探究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和原则
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
主要资料来源
询问记录
观察记录
统计数据
文献资料
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法
访问法
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
与实地研究相联系,是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观察,多采用无结构观察的形式,目的是全面、深入的描述某一特定的形式。
量表法
实验法
文献法
资料分析法
数据资料
统计方法
数理方法
模拟方法
文字资料
比较法
构造类型法
研究方式
主位研究法
检验方法在于那些记述和分析是否符合当地人的世界观,是否被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恰当的
客位研究法
是否能与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产生出科学的理论
主位与客位
是什么
主位
以行为者的观念和范畴为准,即以提供消息的人的描述和分析的恰当性为最终判断
客位
客位的观点表示科学的判断,可经受任何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加以证明,是把旁观者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观念作为最终的判断
为什么要区分
研究文化现象,可以通过与人的交谈来了解人们的内心,也可以从亲自观察调查对象的实际活动来了解行为。思想和行为是有差别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我们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即实践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田野调查的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
保证不伤害调查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权,尊重当地习俗、信仰、文化
保护隐私权
力所能及做好事,当然也要顺从当地人民的意愿而不能强加于人
绝对忠实自己的工作,不能学术造假
民族
中国的民族表述
19世纪末,1899年,梁启超《东籍月旦》介绍到中国
2005年,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定义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下形成的社会人群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相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强调族源,淡化地域,承认宗教作用)
民族与种族
种族主义
民族的发展规律
民族的发展
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民族性发展内容,包括民族人口的增长和族体规模的扩大,民族特点的形成与稳定
二是民族社会性发展内容,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民族的消亡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民族意识的消失
人类共同语言的产生
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展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全社会取得彻底胜利
民族意识的产生
类意识是前提条件
人所具有的类意识是民族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
民族形成是基础
民族的形成为成员提供了思考和反映的对象,并且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为民族意识的产生创造了共同的语言,经历,传统信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条件
民族差别是条件
民族意识的产生是一种比较的结果
共同利益是推动民族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
族际交往是民族意识产生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简介
根本追求
研究民族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主要内容
民族的社会结构特点,民族文化以及其心理素质的异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
诞生标志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学派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领域里的应用,是马民族学最重要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体系包括什么
实地调查、直接观察、比较分析、结构分析、过程分析、阶级分析、矛盾分析法
把“社会形态”作为主要学科理论工具
社会形态的五个阶段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共产
历代王朝治理民族的方针政策(特指唐朝)
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脉络
羁縻政策
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发展完善于唐元时期,明清时逐渐式微
唐太宗时期建立较完备的羁縻府州
元朝中央掌管民族事务,地方上实行土官制度
明朝在边疆地区的卫所:普通卫所,实土卫所,羁縻卫所
清朝改土归流,理藩院
戍疆
兵屯,遣屯,互屯,回屯,旗屯
历代民族政策的启示
注意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施行不同的政策Eg:羁縻政策,土司制度
对待少数民族,要尊重、平等、建立和谐融洽、和睦友好的关系,不推行大民族主义和民族歧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和亲政策)
尽量发挥少数民族中有影响力的人物作用,让其妥善处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有利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
注意督察派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吏的秉政情形与民族关系,以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是对待少数民族的意识情感风尚的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颇为注意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生产,提高其生活水平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兴办学习,不断提高民族素质
开展内地和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和物资交流
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
民族文化的结构
文化自觉
生活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主张复旧,是为了增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为由封闭走向开放,贫穷走向富裕的民族成员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清楚的认识本民族文化,同时还需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各种文化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努力克服民族自我中心主义
传统文化现代化,意在消除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使得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成为现代化的真正基础和动力
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蒙国族8种,傣语4种,纳西族3种)在汉字影响下创造的方块苗文,方块壮字,方块白字,方块瑶字)
少数民族的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但是在书写形式是各有不同(维吾尔文从右往左,蒙古文从左往右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形成时期
秦汉时期为开端(公元前221)
发展(多民族国家经历了历程曲折的大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到隋唐的大统一,再由辽宋夏金时期有限的几大民族政权的对立,多民族国家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再分裂的过程
确立
元明清
少数民族对中华大家庭的贡献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
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共同的国家
各民族在经济上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鲜明而灿烂的中华文明
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自身因素
决定民族共同体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包括民族内部结构,民族素质,民族意识等。民族自身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社会因素
民族关系处于社会整体系统之中,社会因素对民族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宏观来看,民族社会关系决定民族关系的性质,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是不同民族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微观来看,主要包括民族居住混杂状况,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情况
自然因素
国际因素
全球化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因素,跨界民族因素,世界性宗教因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2005年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民族平等(本质)
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政治权利一律平等,平等参加国家事物管理
自主管理地方事物及本民族内部事务
党和国家充分保障社会生活领域享有平等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民族问题
特点
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国际性,重要性,敏感性,对于这些特点的深入认识与把握,是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理顺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条件
表现形式
政治对立
军事对抗(民族冲突的最高形式)
经济利益冲突(最直接)
文化碰撞
中国新时期民族问题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同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民族问题与国外民族问题交织
民族分裂势力与恐怖主义交织
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交织
政策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甚至缺位的问题
政策法规存在问题
子主题
预防和处理民族间冲突与纠纷对策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增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得民族问题在解决社会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得以解决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