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全球气候变化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全球气候变化,这是全球性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资源安全思维导图,包括:开发条件评价、矿产资源开发、保障资源安全途径、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因素、资源豆缺原因及缓解措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全球气候变暖
影响
自然环境
地貌
淹没沿海低地,从而改变沿海地区的地貌(海岸线变化、滩涂减少)
海浪侵蚀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乃至减少
气候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极端高温、极端寒潮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水文
海洋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气环流,从盛行风角度可以影响洋流的运动;
高纬度冰川融化会导致不同海区的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水密度发生明显变化,从海水性质角度影响洋流的运动。
沿海
风暴潮加剧、咸潮上溯加剧,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损失。
海平面升高、海岸侵蚀加剧,可能导致海水入侵,引发沿海地区地下水含盐度增加以及土壤盐渍化。
陆地
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短期
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的河流,由于高山冰雪融水增多,径流量增加
长期
由于冰川退却消亡,导致河流径流量最终减少乃至干涸。
蒸发加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土壤和植被
变化
自然灾害
影响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象、水文灾害,可能还会诱发地质灾害,最终导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生物
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生物灭绝,同时可能加快新物种产生
海岸渔业资源破坏
森林退化、面积减少
生物(植被)分布会发生变化
北半球动物可能往高纬度迁徙
如亚热带森林可能演变为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可能会向北扩展等等,尤其在过渡区域较为明显。如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地表植被的变化。
加速林木生长,但可能降低木材质量
导致现有森林成熟、老化乃至衰退
森林火灾频率增加
导致水分蒸散加强,使森林土壤变干
生态系统
野生物种栖息地和物种资源丧失
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丧失,给海岸环境带来灾难
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的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
聚落
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农业
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高纬度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
复种指数可能会提高
作物种植区和产量变化
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减少
高纬度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增加
如新西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
受气温限制的害虫活动范围变大,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
尤其在高纬度地区较为明显
影响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发展
蒸发加剧
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并病虫害增加
工业
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严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
节水、节能技术和耐干旱、耐高温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
减少高纬度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度地区的制冷能耗
海平面上升,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部分地区水污染可能加剧
旅游
海平面上升,破坏沿海地区自然景观,影响旅游业发展
交通
浮冰或冰盖融化,高纬度航线航运条件改善,便于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如北极航线
海平面上升,部分地区港口、航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社会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某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
粮食和水供应受损
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
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
移民、环境难民增加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气温
升温表现
近60年来
温度上升近2.3℃
全球平均升温的两倍
每10年上升0.35℃
我国八大区域中升温速率最快的地区
升温趋势
到2050年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5℃
降水
降水也呈现增多趋势
1961年至2020年
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7.9毫米
西藏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毫米
三江源地区变湿最为显著
暖湿化
放大增温效应
冰雪融化后地表发射率降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升高更为明显
高原冰川、多年冻土的融化会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释放出远古时期封存于其中的有机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天气
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降水时间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冰川
冰川面积减小,冰川加速退缩,储量减少15%
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为4.5万平方公里
积雪
减少
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冻土
多年冻土面积减少(16%),冻土加速消融
影响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的安全运行
湖泊
冰川末端冰湖的急剧增多和水位上升,使冰湖决堤溃坝的风险加大
湖泊面积明显扩张、水量增加
不少湖泊的盐度随之下降
河流
冰雪融水增多,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中亚阿姆河、锡尔河和塔里木河数十条支流径流量增长更为显著
冰川退却消亡,导致河流径流量最终减少乃至干涸
植被
植被增多
植被分布高度增加、植被数量增多
强降水、暴雪、冰雹、雷电和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泥石流、滑坡、崩塌、冰湖溃决等衍生灾害加剧
对策
适应气候变化
培育新品种
调整农业结构
建防护堤坝
防止海岸侵蚀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有植被
固碳
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或海洋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
改变能源结构
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比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
其他
政策
经济手段、公众参与、直接控制
技术
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固碳技术
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
原因
自然原因
处于温暖期
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厄尔尼诺都可能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包括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
排放增多
人口增长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排放CO2
吸收减少
森林被大量砍伐,吸收CO2减少
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氟氯昂破坏臭氧层,增强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含义
概念
全球性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衡量指标
温度、降水量、风的变化
总体特征
冷暖交替,周期不一
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
三次大冰期,气温下降
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上升趋势
人类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
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
近现代以来
波动上升,当前升温加速
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