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齐物论
齐物论阅读赏析思维导图。《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风物。主要内容有:家畜、野兽、飞禽、毛皮和羽毛、植物、木材、食物。
论语章节概要,主要内容有:阐述总体思想观点、道、教与学(文化知识)、孔子与群弟子(圣贤结构)、阐释伦理学、道德学说。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齐物论
第一部分
一、地籁
南郭子綦的故事
引出地籁、人籁、天籁的观点
地籁:风吹各种窍孔发出的声音
人籁:子游说事人吹箫管发出的声响
子綦否定了这个说法,第二节具体讨论
天籁:下文具体阐释,即道
二、人籁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世人因为小知(耍小聪明)、小言, 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寝食难安,日渐消靡。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乎!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这就是人籁造成的悲、哀、大哀大局面
究其原因:则为师心自用:夫随其成心而师之。是是非非都是因为自己的成心、成见所导致。
三、分析产生大哀局面的原因
真有言?未有言?言有辩或无辩?
大道为何不被人认识而存在真伪? 言论为何未被人听见而存在是非?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否定了当时儒墨辩论的方法
莫若以明
如何理解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指出彼和是相互依存,非相互对立。 是事物的两面,不能只看到一面而不看道另一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四、具体阐述“莫若以明”,道通为一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用指非指,马非马的辩论来阐述观点: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把重点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的概念, 引出了道的重要性。
朝三暮四的寓言:猴子只看到了一面, 没有从整体到角度看问题 人又尚且不是如此呢?
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昭氏鼓琴的寓言: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因为有偏爱和成见,昭氏、师旷、惠子都是 用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来炫耀,强迫别人也了解。
滑遗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五、世界的无限性,点名万物为一的观点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
世界的无限性,万物都是变化中来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夭。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要葆光。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
所以我们不要陷入是非的争辩, 而要用万物为一的观点去看世界。
怎么看呢?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
第二部分: 通过几个寓言故事 再次阐述第一部分的观点
1、尧问于舜
阐明要超越个人中心主义
舜指出尧的道德已经比十个太阳还要明亮,应该看得更加清楚。而尧看不清,是因为他只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看到世界万物一体性。这三个国家和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体,怎么可以去攻打呢,犹如砍自己的脚。
2、啮缺问于王倪
阐明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啮缺四问: 万物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对的标准。 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吗? 那万物都无法知道吗? 至人知利害么?
王倪: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用熟知正处?熟知正味?熟知正色的寓言 说明万物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都是人类自己提出来的, 我怎么能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呢? 万物之间是多元的,不能只站在人的角度来判定是非。人因为随意地对待自然和万物,因此导致关系对立。
3、瞿鹊子问长梧子
阐明要超越人的生死、是非和梦觉
丽姬的故事:说明人对生死的看法也是从人的角度来看,每看到生死之为一。
梦饮酒者的故事:说明人总是把现实的欲望看得很重要,没看到梦觉为一。
是非之辩不关胜负,人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无法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化声之相待,和之以天倪。
不要总把事物对立以来,要站在天道的高度,万物为一。
4、罔两问影
超越有待而达到无待
要正确理解无待,不能把万物和人的关系看成相待,只要认识到万物的一体性,就不会感到自己有所待。
5、庄周梦蝶
达到无待境界之后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自由
万物都是有变化的,一方面自己在变化,一方面物和我之间能够相互变化,如庄周和蝴蝶,从世界万物起源来看,万物都在不断地演变,都有共同的源头,万物为一,并非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