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知识框架:微生物及其特点,微生物概念: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某些藻类。细胞质:营养物质合成、转化、代谢的场所。等等
编辑于2022-03-30 10:56:56食品微生物
一、 绪论
微生物及其特点
微生物概念: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某些藻类。
微生物特征(17-1多)(15-1多):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生长旺,繁殖快,代谢能力强。 吸收多,转化快 种类多,分布广; 适应性强,易变异。
微生物发展史
巴斯德:(16-7)
1.否定“自然发生”学说;(20-1) 2.免疫学——预防接种;(狂犬疫苗)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其他:巴斯德消毒法、解决 酒的变质 和 家蚕软化病。
科赫:
1.证实了炭疽病毒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原则。 4.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18-7判) 5.配置培养基。
二、 原核微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 蓝细菌(17-16)、立克次氏体、支原体(19-1判)、衣原体。
细菌的个体形态及大小
细菌是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大小:细菌的长度单位为微米(μm)。更小的可用 nm。
细菌结构:
细胞壁
细胞壁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16-4)。 化学组成:肽聚糖、磷脂、蛋白质等(20-2)(18-8) 细胞膜占干重10%.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组成成分:氨基糖、氨基酸。 氨基糖有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16-1)(11-6)(10-9)
结构
革兰氏阳性:肽聚糖(60·90%)、磷壁酸 (18-16)
革兰氏阴性:肽聚糖(很少 单层)、脂多糖 (在外层)
革兰氏染色
步骤(17-3多)(15-2多): 固定、初染、媒染、脱色 (16-2) (14-8)、复染。 G+被乙醇洗后不褪色保持紫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肉毒梭菌(黄金肉李斯特) G-用碘液处理后被酒精脱色,最后被番红染成粉红色。 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细胞膜及间体
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的功能:(20-3多)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运送和交换;
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
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和荚膜成分等大分子的场所;
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产能基地;
许多酶和电子传递链的所在部位;
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等。
细胞质:营养物质合成、转化、代谢的场所。
中体/中间体:细菌的细胞膜褶皱陷入到细胞质内形成的结构。(14-6判)(21-2) 多见于G+细菌。
核糖体:由RNA与蛋白质组成。 RNA约占60%,蛋白质约占40%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气泡 功能:调节细胞比重。
核区:环状双链DNA丝状结构, 无核膜、无核仁。 核区内只有一条双螺旋结构的DNA构成的染色体。
质粒:细胞质中能够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15-2),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测。(18-15)(15-5判)
菌毛:又称纤毛等。生长在菌体表面的蛋白质微丝,生于细胞膜上。 菌毛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14-7判) 不具有运动性;菌毛是许多G-细菌的抗原
性毛:多见于G-雄株上。
糖被:细菌在某些条件下,存在于细胞壁表面/外面的松散透明物质。 可分为 微荚膜(<200nm)、荚膜(>200nm)(12-4)、黏液层。 菌胶团:荚膜物质相互融合,连为一体,即几个菌共用一个荚膜。
芽孢:细菌在一定的生长时期,繁殖速度下降,由细胞原生质浓缩,形成的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11-9判) 菌体在未形成芽孢之前称为繁殖体/营养体。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由其遗传性决定,但也须一定的环境条件。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繁殖体)无繁殖功能,一个细胞内只能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萌发也只能产生一个营养体。(17-13)
区分:1. 芽孢是细菌所特有的 对不良环境起抗性作用的休眠体。 孢子是放线菌、真菌用来繁殖所产生的。 细菌的繁殖是裂殖。 2. 菌丝是霉菌、放线菌所产生的。 假菌丝是酵母菌所特有的,
细菌的繁殖和群体结构
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存在有性结合,极低。
群体结构:菌落。 大小单位:mm(17-4)(15-5)
常见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有益菌)
乳酸杆菌属
乳酸乳杆菌 德氏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 保加利亚乳杆菌 干酪乳杆菌
醋酸杆菌属
链球菌属
明串珠菌属
芽孢杆菌属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及繁殖
多核单细胞原核生物(17-6),革兰氏阳性,呈菌丝状。
结构: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
繁殖:主要为 无性孢子繁殖
三、 真核微生物
真菌介绍:
1. 一般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分枝丝状体,或单细胞不分枝个体; 2. 真菌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3. 真菌能进行有丝分裂,繁殖主要靠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4. 真菌主要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丝状霉菌,产生子实体的蕈菇(大型真菌)。
酵母菌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18-17) 主要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性环境中。 最适生长温度:25~30℃
1. 形态:圆形、圆柱形、假丝状 2. 假菌丝:指有些酵母菌的细胞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分离,彼此连成 藕节状或竹节状的细胞串,形似霉菌菌丝,为了区别于霉菌的菌丝,称之为假菌丝。 (18-9判)(17-1简答)(16-5判)(15-8判)
形态结构
结构:
细胞壁:
约占细胞干重的25%,细胞壁厚25~70nm。
外层:甘露聚糖 (外面是干的) 3层结构: 中层:蛋白质分子 (17-11) 内层:葡聚糖 (19-5)
细胞质:也称原生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
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
液泡:往往在细胞的中老熟期出现,其多少和大小作为衡量细胞成熟的标志。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芽殖:各属酵母菌搜存在。
裂殖:少数酵母菌。
节孢子 产生无性孢子:掷孢子 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孢子)酵母属,接合酵母属。(21-5)
霉菌
又称丝状真菌,与酵母一样,糖性偏酸性环境 最适生长温度25~30℃。
形态
菌丝
菌丝体
菌丝分为:
无隔膜菌丝:为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16-5) 有隔膜菌丝:多细胞,每个细胞内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
菌丝体分化:
营养菌丝/基内菌丝:
假根、匍匐枝、吸器、附着枝,附着胞、菌核、菌索、菌环、菌网
气生菌丝→子实体
无性:孢子囊、分生孢子头、、
有性:子囊果、担子
结构
1.多数霉菌含有几丁质;占干重的2%~26%; 少数为水生霉菌,以纤维素为主。 2.细胞膜厚9~10nm 3.幼龄菌丝细胞质均匀,老龄出现液泡。
繁殖
繁殖力极强,通过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19-6)(09-5) 有性孢子:(20-3)(10-9)
代表种属
后期补充。。。。。。。。。。。。。。。。
米曲霉(20-16)
四、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概念
微生物生长量测定
测定生长量
直接法
测体积
称干重
间接法
生理指标法
比浊法
计数法
直接法(包括死细胞在内的总菌数)
比例计数法
血细胞计数板法(20-9)
间接法(菌活计数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 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17-4判)(18-5判)
液体稀释法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
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子主题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
微生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
热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
热力致死时间(TDT):特定条件、温度,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的时间。 特定条件、温度,杀死样品中99.99%微生物所需的最短时间。 F值:温度为121.1℃,杀死一定数量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D值:活菌数减少一个对数周期所用的时间。(21-9) Z值:时间降低一个对数周期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pH
细菌与放线菌pH7~7.5;(中性及偏碱) 霉菌和酵母菌pH4.5~6。(偏酸性)(20-6)
水分
渗透压:外部浓度高(高渗透压) → 细胞失水,质壁分离(16-16) 细胞内部浓度高 → 细胞会吸水涨破
对干燥的抵抗力:细菌芽孢>,,,,,,
常见微生物Aw值范围:
1.00~0.91 多数细菌 0.91~0.87 多数酵母菌 0.87~0.80 多数霉菌 0.80~0.75 多数嗜盐细菌 0.75~0.65 干性霉菌 (19-11) 0.65~0.60 耐渗透压酵母菌 (21-8)
氧气
好氧菌
专性好氧菌:必须在有较高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米曲霉、醋酸杆菌
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有氧情况下生长的更好。(21-14) 酿酒酵母、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微量好氧菌:只能在较低氧分压下生长。 霍乱弧菌(19-12)、发酵单胞菌。
厌氧菌
耐氧菌:生长不需要氧,分子氧存在对它也无毒害。仅靠发酵获能。 多数乳酸菌。
专性厌氧菌:不能利用氧,且分子氧存在对他们有害。会抑制其生长甚至死亡。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辐射: 紫外线:穿透能力差,用于厂房内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也有用于饮用水消毒。(18-1判)(16-2判)(11-6判) 紫外线波长以265~266nm的杀菌力最强。(17-2)
超声波:频率在20000Hz 以上
氧化剂:
臭氧: 氯: 漂白粉: 过氧乙酸:
重金属盐类:
有机化合物
酚: 醇: 70%乙醇杀菌效果最好。(16-9)(14-10) 甲醛: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因素
基本概念:
灭菌:所有微生物永久地丧失其生活力,包括芽孢。使一种彻底的杀菌方式。(18-11)(16-3判)4
商业灭菌:所检食品中无活的微生物检出,或仅能检出极少数非病原微生物。(18-10)(17-17)
无菌:没有活的微生物。
消毒: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17-14)(14-7)(11-4判)
防腐:使物体内外的微生物暂时处于不生长繁殖但又未死亡的状态。(16-3判)
死亡:微生物不可逆的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
化学治疗:
压:食品工业中的“杀菌”包括灭菌和消毒。 如牛奶杀菌指消毒,仅杀死病原微生物;罐藏食品杀菌指商业灭菌。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高温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灼烧法: 可用于接种工具的灭菌。
热空气灭菌法: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注射器、解刨用具的消毒。
巴氏灭菌: 牛乳、酱腌菜、果汁等,不影响风味。 即低温长时法(LTLT):63℃,30min
间歇灭菌法: 用流通蒸汽反复灭菌,杀营养细胞。 药物的灭菌
超高温瞬时灭菌法(UHT) (17-7判): 果汁、牛乳等液态食品的杀菌。 135~137℃,3~5s
高压蒸汽灭菌法: 培养基、缓冲液、玻璃器皿、工作服的灭菌。(21-6)
低温抑菌法
冷藏法
冷冻法
浓度,特异性,载体,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