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学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学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是指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或成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编辑于2022-05-01 22:38:05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概述
概念:农业是指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成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狭义
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传统农业的基本理论
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2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
4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6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7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业的起源理论
国内的理论
记载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环境条件:气候变暖,冰河消融
人口迅速增长,食物短缺,促使人类去开发新的资料来源
技术发展水平:人类对石器工具、火以及植物栽培技术和动物驯养技术的掌握
农业发现论
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法,
人口压力说
博赛洛普为代表,冰后期,气候温暖,生存环境扩大,人口增长使采集狩猎强度增大,出现食物短缺,
最佳觅食模式
贝廷杰为代表,作为一种主流模式,用来解释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到生产经济过度的原因
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用来分析动物觅食和活动的规律,动物的觅食会集中在少数几种猎物上,即花费最少的力气和时间而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如此,在环境压力下,往往会寻找最便捷的方式去获得食物以维持生存
海登宴享说
与人口压力说相反,人类驯化植物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
农业起源的地点
索尔的推论
最早发生植物驯化的区域和人群需具备的条件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4耕作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人类在林地中能够容易取得由于树木枯死而用于栽培的空地。
5最早的农民必须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林居”的使用斧头者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需要经常照管作物,以防被兽类偷吃而没有收获。
观点
根据这些必要条件,索尔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1他们是石器时代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由于鱼类丰富,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2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化,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这样的生态环境为食用植物提供了被人类选择驯化的机会。
评价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在考古学上有待事实佐证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农业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主要地区
南美洲亚马逊地区
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
亚洲新几内亚岛、东南亚的雨林
生产特点
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生产工具及其简陋,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它依靠植物的养分和土壤的自然肥力,需要靠休闲来恢复,因而采用对土地的轮种
局限性
人口持续增长,轮种速度加快,休闲时间缩短,不能满足土壤恢复时间,会引起环境恶化,地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该农业方式无法维持
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基本特征
生计农业
农业工具、技术得到改进,丰富的农作经验
农业劳动基本靠体力,生产力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环境条件影响大
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二、三产业人口比例少
土地私有制,土地在地主阶级手里,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占有土地少,甚至没有耕地。
传统农业的类型
旱作农业
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
作物类型,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花生、甜菜、杂豆
问题:降水与季节不稳定易受旱灾
措施:喷管滴管技术,在山区,开辟梯田
水稻农业
水稻喜高温潮湿,其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高温既保证生长,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方便排灌,同时有利于机械化劳作
劳动密集型农业 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区
分布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沿岸
地中海农业
2022真题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下形成的农业类型,夏干热,冬季温和多雨
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经济作物有葡萄、油橄榄、无花果,主要发展果品业、花卉业、旅游业
游牧业
是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己自足的农业类型。
分布于温带和副热带及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
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美国的殖民农业
现代农业(商品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生产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获得利润为目的。
特征
1产品是供给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的
2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高
3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也在向纵向发展,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类型
种植园农业
2021真题
是指在热带地区出现的新型的、大规模的、单一作物型的集约化农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
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
专门生产热带作物,种植橡胶、咖啡、可可、茶、香蕉等,产品销售市场面向欧美,多分布在热岛沿海地区,便于装船运输,种植园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多为白种人。
谷物农业
是指面向市场专业生产谷物的农业,其生产的谷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由于面向市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村采用大型农业机械,且为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谷物农场的规模都较大。
牲畜育肥农业
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这种农业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
乳品业
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而产生的,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北美五大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主要影响因素是距离市场的远近,以及适宜于青饲料种植的地理环境
市场园艺农业
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
大牧场农业
规模大,放牧的牲畜达到成千上万头
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牧主雇佣一些牧工放牧
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将牲畜全部投向市场
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2022真题
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
农业依赖于自然,局部可以改变自然,但改造力度较小
农业对土壤的影响最直接,刀耕火种的农业,使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还是适应
农业对植被的破坏主要体现为燎荒的形式
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形成影响,对大气成分的改变
农业的不合理灌溉还会污染水源
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粮食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食物以及使人类过着食物供给稳定的生活
环保意识出现,开始保护一些动植物资源,使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农业革命,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走向生产经济
农业的扩张,使人类的居住范围扩大
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出现了村落
促成人类文明的出现
人类文明的出现
由于农业生产高度发展,使得文明得以发展,文明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
农业景观
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不仅反映了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社会人文环境,可以分为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各建筑形式。
观光农业
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杜能
杜能在一些假设之下,提出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 外分布的 6 个农业圈。
第一带是自由农作带,第二带是林业带,第三带是作物轮作带,第四 带是谷草农作带,第五带是三圃农作带,第六带是畜牧带
农业区位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 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