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陈琦 刘德孺主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预成论
唯理论
莱布尼兹“天赋观念说”
经验论
洛克“白板论”
先验论
康德“先验认识论”
皮亚杰“渐成论”
认识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实质: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更强调具体情境性、非结构性、
反对学习中的抽象和概括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也对建构主义的产生有影响
传统剪雪中的知识特点:不完整、惰性、不灵活
建构主义分类
学术领域
哲学建构主义
社会学建构主义
教育学建构主义
倾向程度
极端或强的建构主义
温和或微弱的建构主义
分析单位
个体建构(个体与物理环境)
个体空间建构(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
公共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家分类
心理学
皮亚杰、维果茨基、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诺曼
社会学
毛泽东、托拉、库恩
杰根
建构主义者
建构论者
菲利普
个人建构主义
强调自身的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
强调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在个人中的作用
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教学观
情景教学
支架式教学
合作学习
二、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总括
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或者情感方面的素质
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两方面
新旧知识联系生成新知识
原有知识跟据新知识进行重组或改整
激进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冯 格拉塞斯费尔德
两原则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认知可以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缺陷
完全陷入了自我论,陷入了认识上的狭隘主义
共四点:P188
生成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维特罗克
生成学习过程
两前提
人们生成对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总是与以前经验相结合
人脑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一些信息,从中推出结论
内容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
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
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生成过程
感知、选择、联系、新知识、检验、反馈、复习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原有认知结构内容上的差异
认知策略上的差异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
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是建构的目标和基础
认知灵活性理论
代表人物:斯皮罗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不良:两特点
概念的复杂性
实例间的差异性
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
初级
所学再现(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
高级
将复杂性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到情境中
乔纳生在基础上提出三阶段
背诵
理解
联系建构
随机通达教学
建构包含两方面涵义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以有的经验而建构成的
不是简单的提取,而是改造和重组
核心任务: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具体表现
学习者能够综合运用该主题相关的知识,以灵活的、有创见的方式从事有关活动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
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
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
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两基本条件
尊重
自尊
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的
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
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
内在学习
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
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
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两种类型
认知学习
意义学习
四要素
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学习是自发的
全面发展
学习由学生自我评价
经验学习
无意义学习
核心
让学生自由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任务
为学生提供各中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
教师改为“学习的促进者”
特定的心理因素
真诚一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同理心
表现
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
把教学活动的重心由教师引向学生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培养全人
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内化
两种知识的相互作用
自下而上的知识
自上而下的知识
活动
外部活动
内部活动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分布式认知理论
提出情境性学习的概念
代表人
布朗、柯林斯、达吉德
分布式认知
对合作学习、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认知学徒制
抛锚式教学
旺达比尔特
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
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在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与运用
教师引导者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
分类
互动式
教师示范
提出问题
出声思维
非互动式
改变教材
书面或口头的提示与暗示
过程
预热
探索
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评析
核心主旨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时一切知识产生的源泉。
奠基人:皮亚杰
基本观点: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