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北京第2版-2019年7月第23次印刷:包含第十七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下)车尔尼雪夫斯基,第十八章 “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等等
编辑于2022-05-05 16:14:1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北京第2版-2019年7月第23次印刷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由康德为始, 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进,以抽象的哲学思辩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 当时德国政经落后, 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
第十二章 康德(1724-1804)-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
一、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1790《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
1.美的分析
(a)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b)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c)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
(d)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
(e)“美的分析”总结
对于过去的继承
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美仅涉及形式
审美活动中内外相应
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
2.崇高的分析
(a)康德的崇高分析的重要性
(b)崇高和美的异同
(c)两种崇高:数量的和力量的
(d)康德的崇高说的缺点
3.天才和艺术
(a)艺术的特征:艺术与游戏
(b)天才
(c)天才与审美趣味的分别和关系
4.美的理想和审美的意象:典型问题
(a)美的理想
(b)审美的意象
审美意象说
三、结束语
文克尔曼和莱辛是康德的直接先驱者
第十三章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意蕴”说
歌德的时代和他早年的文化教养
1.浪漫的与古典的
2.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3.艺术与自然
“风格”/理想的艺术:严肃与游戏的结合、一般的形式(即概括化)、风格、艺术真实、美、完整化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历史发展观点
第一个瞭望到”世界文学“产生的人
1772《论德国建筑》《莎士比亚纪念日的演讲》《诗与真》-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1773《葛兹·封·柏里欣根》1774《少年维特之烦恼》《伊斐琪尼亚》1813-1816《说不完的莎士比亚》1824《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艺术与手工艺》《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
结束语
第十四章 席勒(1759-1805)
一、《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
把艺术结合到游戏以及把游戏看成与劳动对立的理论
《审美教育书简》-只有少数“优选者”才有真正的判别美丑的本领-精神贵族
二、《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
三、结束语
1784《论剧院作为一种道德的机关》1784《喜剧女神刊物的发刊词》1788《论歌德的悲剧<厄格蒙特>》 1791《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1793《给克尔纳论美的信》/《论美书简》1793《论激情》1793《论秀美与尊严》1793-1794《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论崇高》1793-1795《论运用美的形式所必有的界限》1795《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公元1762年5月19日—公元1814年1月27日)
德国作家、哲学家、爱国主义者,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把“自我”提到创造一切和高于一切的地位
第十五章 黑格尔(1770-1831)
一、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辩证法,它与过去哲学传统的关系以及它的内在矛盾
二、黑格尔美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2.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3.艺术美与自然美
4.艺术的发展史:典型与种类的区分
5.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
6.冲突论和悲剧论
7.理想的人物性格
结束语
《逻辑学》《哲学史讲义》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
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 (今属波兰,已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发疯,投水自杀身亡。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在很多书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斐迪南·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
普鲁士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法学家、工人运动指导者、社会主义者。德国早期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全德工人联合会的创立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机会主义路线的重要代表。1859年出版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反对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统一德国,反映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863年3月,发表《给筹备莱比锡全德工人代表大会的中央委员会的公开答复》,提出一整套机会主义理论作为工人政纲的基础。
黑格尔的门徒,马丁·路德的崇拜者。《哥达纲领》的幕后指挥者。《论悲剧观念》长文手稿。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
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1] 。 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1] 。
弗兰茨·埃德曼·梅林(Franz Erdmann Mehring 1846-1919)
德国记者、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曾在莱比锡和柏林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19世纪80年代中期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9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并在《新时代》周刊编辑部工作,直至1913年春,不间断地为周刊撰写社论。他的政论文短小精悍,文笔犀利,抨击威廉帝国的统治和对外扩张(包括对中国的侵略),批判党内各种修正主义观点。著有《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中世纪结束以来的德国史》、《马克思传》等书。列宁评论梅林“不仅是愿意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而且是善于当马克思主义者的人”。
《莱辛的传说》
欧内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 1923-1995)?
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
法国哲学家、作家。 [1] 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68年,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学(后改名孔道尔塞中学)的奖学金,成为一名寄宿生,开始中学学习,并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决心专攻哲学。1877年,毕业于波拿巴皇家中学。1878年,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大学期间,有唯物主义倾向,对当时崇尚的康德主义持猛烈的反对态度,逐步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完成了论著《论意识的即时性》,提出了关于时间的新概念,标志着他的学说——柏格森主义开始逐渐形成。1914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27年,凭借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于巴黎。 [1] 亨利·柏格森主要倡导生命哲学,对现代科学主义的文化思潮进行反拨。他宣扬直觉,认为唯有直觉才可体验和把握生命的存在,即真正唯一本体性的存在。他还提出并论证生命的冲动。柏格森著有《形而上学论》《论意识的即时性》《创造进化论》等著作。
乙、其他流派
第十六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上)别林斯基
文化历史背景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
笔名果戈理(俄语:Гоголь,英译Gogol),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 1809年,果戈理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素罗庆采镇。孩提时期的果戈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戈理从小就把文学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事业,为此曾不断试笔,但未获成功。1830年春,《祖国纪事》杂志正式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圣约翰节前夜》。1831年5月,他同仰慕已久的普希金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为果戈理走上文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相继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二部,作品给他带来巨大声誉。1835年相继出版的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迈出了创作的新步伐,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密尔格拉得》中包括《旧式地主》《塔拉斯·布尔巴》《地鬼》和《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等4部中篇小说。1835年写出的剧本《结婚》,揭示了婚姻问题上的等级观念和金钱关系。1836年正式发表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42年5月正式出版小说《死魂灵》。1852年,果戈理烧掉《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不久后去世。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Vissarion Grigoryevich Belinsky (1811—1848)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1848年6月,别林斯基因病去世,年仅37岁。
1.他的思想转变问题
2.艺术的本质和目的
3.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现实诗与理想诗,“情致”说
4.典型说
5.内容和形式:美
《祖国纪事》《现代人》1834《文学的幻想》1835《论俄国中篇小说的果戈里的中篇小说》1840《智慧的痛苦》1841《艺术的概念》1843《杰尔查文的作品》1843-1845《论普希金》1847《给果戈里的信》1848《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
赫尔岑(1812年~1870年)(Alexander Herzen)
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赫尔岑被称为俄国社会主义之父。 在信仰上,赫尔岑是农业民粹主义(agrarian populism)或农业集体主义(agrarian populism)、唯农(民)论(Agrarianism)的倡导者。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1856-1918)
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 他十分受列宁尊敬,但是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他渐渐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转向孟什维克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又支持民族主义,此后对十月革命又持反对态度。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没有地址的信》-中第二封信对游戏说的介绍和批判
第十七章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美学(下)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
1.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别林斯基的关系,他的哲学基础
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派美学观点的批判
3.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建立的美学观点
4.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上的功绩和缺点
《莱辛,他的时代,生平和著作》185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哲学中的人类学的原理》1862-1863《怎么办?》
第十八章 “审美的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和巴希
德国
形式美学派
侯巴特(1776-1841)
内容美学派
一、移情说的先驱:费肖尔父子
弗列德里希·费肖尔(1807-1887)
黑格尔派中重要美学家 《美学》《论象征》《批评论丛》
劳伯特·费肖尔
首先用“移情作用”这个名词
1873《视觉的形式感》
洛慈(1817-1881)
哲学家 《德国美学史》《小宇宙论》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1820-1903)
”席勒·斯宾塞说“
他认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心理学原理》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
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论浪漫的艺术》《通感》-十四行诗,是象征派的信条《人为的乐园》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
法国著名作家。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1]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已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特有的“崇无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小说作家正是继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2] 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通信集》
二、立普斯(1851-1914)
德国
1897《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8《论喜剧与幽默感》1909《美学》1903《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5《再论移情作用》
西伯克
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力持观念联想的解释
浮尔克特
立普斯以外,德国最重要的移情说的代表
《美学系统》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
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亦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
朗格(1855-)
德国艺术史家、德国心理学家
有意识的自蹈幻觉说
《艺术的本质》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法国哲学家、作家。
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68年,得到了波拿巴皇家中学(后改名孔道尔塞中学)的奖学金,成为一名寄宿生,开始中学学习,并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决心专攻哲学。1877年,毕业于波拿巴皇家中学。1878年,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大学期间,有唯物主义倾向,对当时崇尚的康德主义持猛烈的反对态度,逐步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188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889年,完成了论著《论意识的即时性》,提出了关于时间的新概念,标志着他的学说——柏格森主义开始逐渐形成。1914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27年,凭借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41年1月4日,因病逝世于巴黎。 [1] 亨利·柏格森主要倡导生命哲学,对现代科学主义的文化思潮进行反拨。他宣扬直觉,认为唯有直觉才可体验和把握生命的存在,即真正唯一本体性的存在。他还提出并论证生命的冲动。柏格森著有《形而上学论》《论意识的即时性》《创造进化论》等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资料》
“催眠暗示说”
三、谷鲁斯(1861-1946)
朗格和谷鲁斯
审美幻相说 内摹仿说-移情说的变种
“练习说”
主张游戏并不是与实用生活无关的活动,而是将来实用活动的准备和练习
1892《美学导言》1898《动物的游戏》1901《人类的游戏》1902《审美的欣赏》
四、浮龙·李(1856-1935)
英国移情说的主要代表。是文艺批评家巴格特的笔名。
1897《美与丑》-与汤姆生合著1913《论美》
五、巴希
法国美学家。移情说在法国的主要代表。巴黎大学教授。 1897年发表《康德美学批判》,除批判康德美学外,还介绍近代西方特别是德国的主要美学流派,并阐明自己的美学见解。认为美感有三种因素:感性因素(引起感官快感)、形式因素(引起理性快感)与联想因素(因联想作用引起审美的象征作用而产生快感),并认为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审美的同情,同情感在美感中起主导作用。著作还有《席勒的诗学》、《美学、哲学与文学评论》等。
1897《康德美学的批判》
结束语
弗拉因菲尔斯
德国美学家
《艺术心理学》-参预者、旁观者
第十九章 克罗齐(1866-1952)
克罗齐,另译柯罗齐,是意大利籍哲学家、历史学家。也是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克罗齐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哲学体系。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 克罗齐于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
维柯的哲学继承人
一、克罗齐的哲学体系
二、克罗齐的基本美学观点
全部美学观点从一个基本概念出发:直觉即表现
直觉说
直觉即表现
肯定的美学原则
1.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凭心灵活动来产生现实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企图是克罗齐的全部美学观点的病根所在
2.直觉即艺术
3.直觉与艺术的统一还包含创造与欣赏的统一
4.直觉即表现得定义还包含着美即成功的表现一个等式
5.直觉即表现得定义还肯定了语言就是艺术,而语言学也就是美学
否定的美学原则
1.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2.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
3.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
4.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
克罗齐特别攻击康德、席勒和黑格尔等德国古典美学家所强调的“理念”
5.艺术不能分类
三、结束语
《历史学》《美学纲要》《美学原理》
丙、结束语
第二十章 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
一、美的本质问题
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
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完善
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
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
二、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和实践角度来看
1966年第4期《红旗》由陈伯达控制
1978.01《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毛泽东文艺方针文件-指示出新诗和一般文艺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肯定了形象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绝不能要古典
《远游》屈原、《咏怀古迹五首》杜甫《说文解字序》许慎-六序之中“象形”“谐声”“指事””会意“四种都出自形象思维、《文赋》陆机、《诗品》司空图
1.从认识角度来看形象思维
2.从西方美学史来看形象思维
3.马克思肯定了形象思维
4.从实践角度来看形象思维
5.近代心理学的一些旁证
夏柯 Charcot (1825.11.29-1893.08.16)
法国神经学家,现代神经病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神经病学之父。
耶勒
库维
根据变态心理学发展出来的”念动的活动“
芮波
把”念动的活动“应用到文艺心理学里,写出了《创造性的想象》
色阿伊
法国著名美学家
《艺术中的天才》
6.“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
三、典型人物性格
1.从古代到黑格尔的演变
类型说和定型说的哲学基础都是普遍人性论。类型说和定型说不但反对个性,而且反对变化,都要求规范化和稳定化。
2.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典型的五封信的笔记
马克思
《为神圣家族写的准备论文》《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
恩格斯
《德国农民战争》
卢卡契
修正主义阵营中最著名的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契在承认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矛盾的基础上着重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其结论是巴尔扎克的胜利在于“伟大的艺术,忠实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三者不可分割地融成一体”,而“这个统一原则就是关心保卫人格的完整”。他并且说,“这种人道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最重大的基本原则。”
《美学史论文集》
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运动
浪漫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艺领域里的浪漫运动的理论基础。
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和席勒都有这一方面,费希特是典型的代表,把人的心灵提到客观世界的创造主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
许莱格尔-“浪漫式的滑稽态度”说
尼采-“超人”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谢林,黑格尔则把客观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并且把人提到精神发展的顶峰,阐明人不仅是自在的,而且是自为的(自觉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
浪漫主义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
“消极的”和“积极的”浪漫主义之分始于高尔基
高尔基
“批判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是到高尔基才提出的。
《我怎样学习写作》《和青年作家谈话》
在1850年,当批判现实主义高潮已开始过去的时候,有一位法国小说家向佛洛里才初次用“现实主义”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
”现实主义“名词来源
法国为例来说明批判现实主义的性质和它的发展
法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具有共同的哲学和美学的思想基础,就是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丹纳根据实证哲学发展出来的自然主义的美学观点。 孔德在科学系统之中添了一门”社会学“,但是社会学也还是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丹纳把实证主义应用到文艺理论上去,提出一种决定论:文艺取决于”种族,社会氛围和时机“三因素。
司汤达(Stendhal,1783年1月23日~1842年3月23日)
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 [2] 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拉辛和莎士比亚》曾被某些文学史家称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宣言”,其实这部论文是攻击新古典主义而维护浪漫主义的。《给巴尔扎克的信》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
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 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而后他与人合作从事滑稽小说和神怪小说的创作,曾一度弃文从商和经营企业,出版名著丛书等,均告失败。商业和企业上的失败使他债台高筑,拖累终身,但也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振。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法西诺·侃》《人间喜剧序文》-”社会类似自然“,自然中有许多”动物种类“,社会中也有许多”社会种类“。《给伊波立特·卡斯提尔的信》
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1813年-1878年)
男,法国生理学家。 [1] 出版有《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提出内环境概念。在传统经验医学向现代医学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年4月21日- 1893年3月5日)
简称丹纳(Taine),男,H.A.丹纳(H.A.Taine),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称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他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文论著作有《拉·封丹及寓言诗》(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评论集》(1858)、《评论续集》(1865)、《评论后集》(1894)、《意大利游记》(1864—1866)、《艺术哲学》(1865—1869)。另外关于哲学和历史,丹纳也多有著述。《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丹纳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
爱弥尔·爱德华·夏尔·安东尼·左拉(法语:Émile Édouard Charles Antoine Zola,法语发音:[e.mil zɔ.la] 1840.4.2-1902.9.28)
生于法国巴黎,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 左拉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2] 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卢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该书作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等。
塞阿依
2.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附录
简要书目
1.西方美学史
2.西方美学论著选集
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 1903年8月22日—1995年11月1日)
出生于维也纳,文学批评家,比较文学家。与沃伦合著《文学理论》,系统化研究文学理论的一批著作之一。主张对文学进行内部研究,是欧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
第二部分 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
第七章 法国新古典主义:笛卡尔和布瓦罗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与大贵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斗争表现于1562-1594年的“胡格诺战争”。
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
法国新古典主义戏曲作家三大代表
高乃伊(Gorneille,1606-0684),主要作品有《熙德》《贺拉斯》等。
拉辛(Racine,1639-1699),主要作品有《安竺若玛克》《斐德若》《伊斐见尼亚在奥里斯》《亚历山大》等。
圣·厄弗若蒙批评了拉辛的《亚历山大》悲剧
莫里哀
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
笛卡尔承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并存(二元论),却没有认识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存。所以二元论终于要走到唯心主义。
《论音乐》:在《论音乐》里笛卡尔把声音的美溯源到声音的愉快,把声音的愉快追溯到声音与人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对应。这种”同声同应“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一些音程的量的比例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越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窠臼。
给麦尔生神父的信:笛卡尔认为”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人们的判断既然彼此悬殊很大,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能有一种确定的尺度“。这种相对论既不符合他的人人都具有同样理性的看法,也不符合新古典主义对中心标准的要求。但他提出:听众接受难易的标准;美丑的感觉与当事人的生活经验有关。
《论巴尔扎克的书简》:”明晰“是逻辑思想的优美品质,也正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所要求的。笛卡尔在《论方法》里就曾强调理性如果要掌握真理,那真理就须明晰地呈现出来,不容有可怀疑的余地。
三、布瓦罗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布瓦罗的《论诗艺》与贺拉斯的《论诗艺》如同从一个鼻孔里出气。
十七世纪翻译朗吉弩斯的《论崇高风格》
四、“古今之争”:新的力量的兴起
第八章 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士,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
政治文化背景
英国自从十六世纪战胜了西班牙,便一跃而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国家。 在十七世纪中叶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在十八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工厂。
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所以和大陆上来布尼兹派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机械主义
霍布士,洛克和博克
感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巴克莱
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
休谟
十七世纪
密尔敦
《失乐园》《桑姆生》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理想。
一、培根(1561-1626)
《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新工具论》这一系列的著作中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信任根据观察和实验的归纳法,以及强调认识的实践功用,这是培根思想中两大基本概念。
培根对于美学的贡献首先就应从他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去认识。 在强调想象虚构,理想化,动态美和艺术家的灵心妙运这几点上,他的美学思想已含有两满主义的最初萌芽。
《论美》
二、霍布士(1588-1679)(附:洛克)
伽桑狄(1592.01.22-1655.08.24)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 ,1592年1月22日~1655年8月24日)法国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使伊毕鸠鲁主义复兴,以取代亚里士多德主义,他宣传原子论思想,重新提出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得到了牛顿的支持。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一定次序结合起来的原子总和,世界是无限的。伽桑狄在认识方面是感觉论者,他肯定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他的社会观点是“自然权利”的观点,他说国家只是一种分工,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的。 伽桑狄提出没有任何观念是天赋的,所谓的“天赋观念”实际上都是由外物的作用而来的。 提出著名的“三种灵魂说”:植物的灵魂、生命力、推理力。
伽利略·伽利雷 (1564.02.15~1642.01.08)(近代科学实验奠基人之一)
享年77岁 原名(Galileo di Vincenzo Bonaulti de Galilei)是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 [1] 伽利略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 ”。 [2] 伽利略研究了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惯性,弹丸运动原理,并从事应用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描述了摆的性质和“ 静水平衡”,发明了温度计和各种军事罗盘,并使用用于天体科学观测的望远镜。他对观测天文学的贡献包括使用望远镜对金星相位的确认,发现木星的四颗最大卫星,土星环的观测和黑子的分析。伽利略(Galileo)提倡日心说和尼古拉·哥白尼主义在他的一生中一直是有争议的,当时大多数人都赞成地心模型(如Tychonic系统)。他遇到了天文学家的反对,他们由于缺乏恒星视差而怀疑日心论。此事由罗马宗教裁判所在1615年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日心论“在哲学上是愚蠢而荒谬的,由于在许多地方与教皇统治明显矛盾,因此形式上是异端的”。伽利略后来在“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中捍卫了他的观点,该对话似乎攻击了教皇乌尔班八世,从而疏远了他和耶稣会士,后者一直支持伽利略。他被宗教裁判所审判,被发现“强烈怀疑异端”,并被迫退缩。 他在软禁中度过了余生。在软禁期间,他写了《两门新科学》,其中总结了他四十年前在现在被称为运动学和材料强度的两门科学上所做工作。
《巨鲸》。他对教会神权和中世纪经院派哲学的攻击,他的机械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关于社会公约的学说在当时都带有进步的意义,对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们发生过显著的影响。 《论人性》
洛克
《论知解力》
三、夏夫兹博里
新柏拉图美学派
四、哈奇生
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五、休谟
1.美的本质
2.审美趣味的标准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只有少数“优选者”才有真正的判别美丑的本领-精神贵族
3.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
《人性论》
休谟认为美感基本上是一种同情感
同情说
爱笛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
英国文学家、评论家和美学家。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年轻时游历欧洲大陆,后与斯梯尔(Richard Steele,1672-1729)合编文学刊物《旁观者》。美学上,受英国、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反对古典主义,强调想像对文艺创作的作用。指出文艺作品是想像的产物。诗人的任务在于运用自己的想像能力满足自己和别人想像的需要。想像对于创造和欣赏都具有重大意义。 认为想像是艺术家的一种心灵活动。以洛克的经验主义为基础,提出想像和美都依赖于感觉(即依赖感官提供观念)。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艺术所以是美的,就在于它“酷似自然”。艺术作品和“自然作品”的美都在于形式,在于颜色的鲜艳和变化多彩、各部分的对称和适当比例等。强调审美趣味是一种心灵的能力,它对一切美的东西感到快乐,对一切不完美的东西则感到不快,并认为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其美学思想对后来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想像的乐趣》等。
《想象的乐趣》诸文里指出伟大——崇高的特质——只有在自然中才可以见出
六、博克(1729-1797)
1.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2.崇高和美的客观性质
美的主要特征在于细小和柔弱,是从形式上着眼
3.诗与画的分别
4.审美趣味的性质和标准
5.对博克的估价
《论崇高与美的两种观念的根源》
七、结束语
威廉·霍加斯(1697年11月10日-1764年10月26日)
英国著名画家、版画家、讽刺画家和欧洲连环漫画的先驱。他的作品范围极广,从卓越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到连环画系列。他的许多作品经常讽刺和嘲笑当时的政治和风俗。后来这种风格被称为"霍加斯风格",他也被称为"英国绘画之父"。
《美的分析》
鲍桑葵 (Bernard Bosanquet,1848—1923)
英国哲学家、美学家,表现主义美学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美学史》(1892)、《道德自我心理学》(1897)、《国家的哲学理论》(1899)、《美学三讲》(1915)、《当代英国哲学》(1924)等。
第九章 法国启蒙运动:伏尔太,卢骚和狄德罗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孟德斯鸠(1689-1755)
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孟德斯鸠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广泛,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二、启蒙运动者对文艺的基本态度
伏尔太
《麦洛帕》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三、狄德罗(1713-1784)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1.戏剧理论
(a)关于市民剧
(b)关于演剧
2.关于自然,艺术和美的看法
(a)浪漫主义方面
(b)现实主义方面
(c)美在关系说
(d)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现实美与理想美
3.结束语
第十章 德国启蒙运动:高特雪特,鲍姆嘉通,文克尔曼和莱辛
一、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 [1]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艾萨克·牛顿先后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积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广泛的使用,莱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发现并完善了二进制。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关于知解力的新论文》,从理性主义观点对洛克进行批评。 《原子论》-来布尼兹的世界观体现在他在《原子论》里所说的“预定的和谐”一个概念里。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从美学观点看,它也就是最美的,因为它最完满地体现了和谐是寓杂多于整一的原则。
审美活动中内外相应-“预定和谐”说
沃尔夫(公元1679—1754)
德国著名的哲学心理学家、数学家。沃尔夫把科学分为理论和应用的两类。前者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后者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而把以矛盾律为主要规律的逻辑作为一切科学的导论,认为哲学的一切原理皆可用数字或演绎的方法建立。他把G.W.莱布尼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加以系统化,建立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主要著作有《关于人类理智能力的理性思想》、《关于上帝、世界及人的灵魂的理性思想》等。
就美学思想来说,他特别着重“完善”一个概念。
《经验的心理学》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
笔名伏尔泰(法文: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1] 。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2]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老实人》
二、几个先驱人物
1.高特雪特(1700-1766)
《批判的诗学》
遭到瑞士屈黎西两人联合驳斥
波特玛(1698-1783)
1740《论诗中的惊奇》1741《论诗人的诗和图画》
布莱丁格(1701-1767)
1740《批判的诗学》
2.鲍姆嘉通(1714-1762)-美学之父
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1750《美学》 对内容和个性的强调,实在是一种很重要的进展。
3.文克尔曼(1717-1768)-新柏拉图主义者
1755《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 1764《古代艺术史》/《古代造形艺术史》在序论中对大海景致的描述体现了崇高感中的心理矛盾;对一些古代雕刻的亲身感受时,经常涉及移情现象和内模仿现象
美仅涉及形式-侧重形式的理想美说
4.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达到了高潮
《爱米丽亚·迦洛蒂》《明娜·冯·巴恩赫姆》《反歌茨》《智者纳旦》《文学书简》《汉堡剧评》
就美学领域来说,莱辛的贡献主要在两方面: 首先是通过他的名著《拉奥孔》,他指出诗和画的界限,纠正了屈黎西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和文克尔曼的古典艺术特点在静穆的片面看法,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其次,通过他的《文学书简》和《汉堡剧评》,和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互相呼应,建立了市民戏剧的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的理论。
(a)1766《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从文艺摹仿自然的一个基本信条出发的。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主义的。 莱辛和文克尔曼一样,把艺术中表现(内容意义)和形式(美所在)割裂开来,陷入了形式主义。 新柏拉图派认为精神克服了物质,才能有美。这种看法有人本主义的一方面,也有唯心主义的一方面。
(b)《汉堡剧评》,建立市民剧的理论基础
(c)结束语
美仅涉及形式
伊曼努尔·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堡,拉脱维亚裔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1] 。
赫尔德,全名为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8.25 -1803.12.18)
德国哲学家、路德派神学家,诗人。其作品《论语言的起源》(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成为狂飙运动的基础。
《论美》
希尔特(1759-1837)
德国考古学家
侧重内容的“特性”说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
德国哲学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批判“形式主义”和“个性和内容的立场”
得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结论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
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1890年,席勒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奥地利的城镇图尔恩。1907年,席勒向克里姆特寻求指导。1908年,席勒在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小镇举办了第一次展览。1917年,席勒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1918年,受邀参加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48幅作品参展。1918年10月31日,在维也纳因感染了流行全欧的“西班牙流感"后去世。
第十一章 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维柯
一、十八世纪意大利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
陶芮切里(1608-1647)
格拉维拿(1664-1717)
理性主义
二、维柯(1668-1744)的生平和思想体系
1725.1730《新科学》《君士但丁法学》
三、维柯的基本美学观点
1.形象思维的原始性与普遍性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
3.形象思维如何进行:以己度物的隐喻
4.形象思维怎样形成类概念或典型人物
四、对维柯的评价
语言起于形象思维说
缪越陀里(L.A.Muratori,1672—1750)
新古典主义者,强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论意大利诗的完美化》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希腊文化的概况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和谐的概念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出来的
黄金分割率
美仅涉及形式
三、赫拉克利特
四、德谟克利特
五、苏格拉底
六、结束语
第二章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一、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四、结束语
第三章 亚里斯多德
一、亚里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四、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点的阶级性
五、结束语
《诗学》《修辞学》-”隐喻“和”显喻“
第四章 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一、贺拉斯
斐罗斯屈拉特(170-245)
西方古代文艺理论中想象或形象思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住在罗马的一位雅典学者斐罗斯屈拉特所写的《阿波罗琉斯的传记》
二、朗吉弩斯
《论崇高风格》
三、普洛丁(205-270)
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亚历山大理亚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殿军,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是站在古代与中世纪交界线上的一个思想家。
美仅涉及形式
审美活动中内外相应
西塞罗
第五章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亚昆那和但丁
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奠定
二、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
三、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
四、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1.圣奥古斯丁
2.圣托马斯·亚昆那
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五、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
六、但丁的文艺思想
1.诗为寓言说
2.论俗语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薄迦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
一、文化历史背景
二、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领导地位
三、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
1.古典的批判与继承
2.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3.对艺术技巧的追求
4.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的对象是人民大众
5.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6.结束语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1] 。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 [2] 。
《伦敦商人》
美仅涉及形式
序论
一、美学研究的对对象;美学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