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感知觉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乳儿心理的发展,包含了最初的哭,是乳儿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等内容。
编辑于2022-05-06 20:59:13儿童第五章 感知觉动作发展的关键期——乳儿心理的发展
(1) 新生儿的发展 (胎儿出生1个月期间) (胎龄37~42,体重2500以上,身长42cm)
A. 新生儿分类
胎龄划分
1| 足月儿(37-42)
2| 早产儿(少于37周)
3| 过期产儿(多于42周)
出生体重划分
1| 正常体重儿(2500克以上者)
2| 低体重儿(少于2500)
3| 极低体重儿
4| 超重儿(4000以上者)
B. 应激与适应—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C. 很弱小,但潜力巨大—乳儿生理发展特征
身体的发展特征
支配发展的主要原则
1. 头尾原则
2. 近远原则
3. 等级整合原则
4. 系统独立性原则
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特征
出生时,发育最好的是脑的低级中枢(皮下层)
出生就有的能力—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反射
是指对刺激的一种自发和自动的反应
无条件反射
是指一种在未经学习的情况下,就能引起某种特定反应的刺激
分类
比较精细和复杂的无条件反射为“生存反射”
1. 呼吸反射
2. 眨眼反射
3. 吸吮和吞咽反射
4. 瞳孔反射
5. 觅食反射
出生头几周消失,被自主性的头部转动所取代
6. 心理学家又将多数有用的生存反射分为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以及无条件定向反射
无条件食物反射
吸吮吞咽
无条件防御反射
眨眼
无条件定向反射
当新异刺激出现时,儿童会自动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
原始反射
1. 抓握反射
3-4个月内消失
2. 巴宾斯基反射
8个月—1年消失
3. 摩罗反射
4-6个月消失
4. 游泳反射
4-6 个月消失
5. 行走反射
出生后8周消失
6. 早产儿在刚出生时几乎不会表现出原始反射
D. 学习从现在开始—条件反射的出现
新生儿的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新生儿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个中性刺激最初伴随着有意义的非中性刺激出现,反复几次后,这个中性刺激就能够引起那些原本只能被非中性刺激引起的反应
新生儿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首先,刚出生几周的新生儿的经典条件反射有很大的局限性,条件作用只可能在那些关系到生存的生理反射上发生作用,如吸吮
新生儿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者首先表现出某种反应(操作外界环境),然后将这种行为与其导致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后果相联系。
意义:这种反射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我们更倾向于重复那些能产生令人高兴的结果的行为,抑制那些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
(2) 乳儿的发展 (1个月~1周岁)
A. 此时,发展的很快—乳儿生理的发展
乳儿的身体发展
乳儿的骨化过程远未完成,骨骼易变形,肌肉也易疲劳
乳儿的神经系统发展
1| 脑和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是婴儿不能独立生存的根本原因
2| 1、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3| 2、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乳儿的皮质抑制机能开始发展,无条件抑制是与生俱来,产生于低级中枢;条件抑制是出生后形成的,只能产生于大脑皮层
B. 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的发展
粗大动作技能
精细运动技能
自主够物动作技能的发展
手的操控技能的发展
手指活动是四—六个月大的婴儿获得有关物体信息的最主要手段
六个月之后,婴儿手指的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11个月大时,婴儿能够从地上捡起小到弹球之类的物体
早期动作发展对乳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 动作技能的发展是乳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加深了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体验
2. 乳儿对身体活动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为发展空间知觉,形成初步思维活动做准备
4. 使乳儿心里得到极大满足,使其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外在世界
5. 为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和早期学习准备条件
6. 有利于发展乳儿的独立性
C. 天生就想说话—言语的发展
乳儿言语的发生
1| 反射性发生阶段
最初的哭,是乳儿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
一个月后乳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2个月时,婴儿发出除哭声之外的第一个声音的里程碑,可以发出类似元音的声音
2| 咿呀学语阶段
4-6个月时,婴儿的发音中,增加了辅音,称之为咿呀声
第9个月起,咿呀语出现高峰
乳儿对语言的理解和沟通的准备
1| 语音知觉
1| 一个月的婴儿能够和成人一样辨别辅音
2| 2个月的婴儿甚至可识别出不同人用不同的音调或强度说出的发音相同的特定音素
2| 词语理解
1| 前言语阶段的婴儿,不仅可分辨出不同的语调模式,且可以很快识别出某些语调所具有的特定意义
2| 八九个月时,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3| 10~11月,乳儿逐渐懂得一些简单的词的意义
4| 乳儿与成人语言交际的开端,1岁能听懂的词有10~20个
D. 怎样认识世界—认知过程的发展
研究方式的突破
传统研究方法的限制。
研究方法的创新。
四条基本的研究途径。
仔细观察婴儿并注意其行为。
认识婴儿有不同的情绪及状态,在这些状态下,他们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观察婴儿对一些特殊刺激的反应,这让我们看到他们确实具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
观察他们如何适当的使用动作反应,这种反应预示着他们的学习能力
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感觉的发展。
1| 视觉
两个月的婴儿通常可以区分颜色
2| 听觉
乳儿1个月时 明显的听觉集中
3| 嗅觉和味觉
乳儿3个月时,味觉对主食物的液体状态能分化
4| 触觉
定向反射,嘴巴周围感知触觉
知觉的发展。
1| 图形与形状知觉
2| 深度知觉
6-14个月大的婴儿不会通过试“崖”,说明深度知觉能力成熟
3| 知觉恒常性与客体永久性
三至五个月 双眼视觉(立体视觉)有更好的发展基础,才具有大小恒常性
8-12个月,才有客体永存的概念
记忆的发生和发展
乳儿已具有记忆能力
(3) 乳儿社会性的发展
天生具备的社交能力
乳儿的社会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
母婴同步性
父婴交往
1| 接触交往时间少
2| 父亲并非不敏感,不能干。
3| 父婴交往再在内容、方式、性质上的特点
同伴交往
乳儿早期的交往行为似乎遵循着一个固定的程序进行,并且经历了就逐渐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
(4) 乳儿的教养
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认生
婴儿对不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害怕的反应。
认生发展过程
1| 小于四个月,不会认生
2| 四~五个月 ,对陌生人出现“警惕的注意”现象
3| 五至七个月,在陌生人面前婴儿会表现出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
4| 七至九个月,有些婴儿面对陌生人会哭闹,苦恼,回避
认生的解决办法
多带婴儿去户外。
多与陌生人接触。
迎合宝宝的爱好心理
耐心对待婴儿认生现象。
夜惊
儿童夜惊证属于一种睡眠障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都可能是导致夜惊出现的原因
发生夜惊的原因
1| 婴儿时期的神经大脑尚未发育完全。
2| 心理因素占一定的比例。
3| 持续的夜惊这可能是一些病理性因素
怎样对待孩子的夜惊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
帮孩子放宽心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
需要这样教养—乳儿的教养
父母应鼓励乳儿手眼并用
寓教于乐
要多于乳儿交流
注意对乳儿情感的照顾
社会化
是指一个新生儿从生物的人发展成社会的人这样一个过程,即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