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类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上,由于其由碳、氢、氧元素构成,在化学式的表现上类似于“碳”与“水”聚合,故又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编辑于2022-05-08 16:36:14糖类
概述
糖的概念与分布
C H O 组成,又称碳水化合物,有的还含有N,P,S。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分布极广,植物干重的80%,动物2%,微生物10-30%
糖的分类
单糖
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
最简单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
可根据碳原子多少分类:三碳糖,四碳糖等
醛基可发生银镜反应,羰基不可发生银镜反应,注意环状半缩醛结构
寡糖 单糖聚合形成的短链(2-9个单糖分子)
二糖 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
都有旋光性
部分有还原性
三糖
多糖 单糖缩合形成的长链结构
有旋光性,无变旋现象
重要的;淀粉,糖原,纤维素
主要生物学作用
人和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淀粉,糖原
肌肉:肌糖原,180 ~ 300g,主要供肌肉收缩所需
肝脏:肝糖原,70 ~ 100g,维持血糖水平
糖的结构功能
植物中的纤维素
细胞间质粘多糖
昆虫体表的几丁质
甲壳动物的甲壳素等
复杂的多方面生物活性与功能
戊糖是核酸组成成分
稳定蛋白质作用(糖蛋白)
细胞-细胞相互识别
多糖的化学
多糖的分类
按来源分
植物多糖:当归多糖、枸杞多糖、大黄多糖等
动物多糖: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等。
微生物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银耳多糖、云芝多糖等
海洋生物多糖:壳聚糖、螺旋藻多糖等。
按生理功能分
贮存多糖:淀粉和糖原
结构多糖:纤维素和几丁质
按组成成分分
同聚多糖(均一多糖):由同一种单糖缩合而成,如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杂聚多糖(不均一多糖):由不同类型的单糖缩合而成,如肝素、透明质酸、当归多糖、茶叶多糖等
结合糖(糖复合物、复合糖):糖和蛋白质、脂类等非糖物质结合的复合分子
糖蛋白: 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糖少于蛋白质
蛋白聚糖: 糖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的复合分子,糖多于蛋白质。主要由糖胺聚糖链共价连接于核心蛋白质所组成
糖脂: 糖和脂类以共价键形成的复合物,以脂为主
脂多糖: 糖和脂类以共价键形成的复合物,以糖为主
重要多糖的化学结构与主要生物学作用
淀粉
高等植物的贮存多糖,是供给人体能量的主要营养物质
α-D-葡萄糖构成的同聚多糖,α-1,4糖苷键(直链),α-1,6糖苷键(支链)
有直链淀粉(amylose)和支链淀粉(amylopectin)两种成分组成
糖原
又称动物淀粉,动物体内的贮存多糖,主要存在与肝及肌肉中
α-D-葡萄糖构成的同聚多糖,α-1,4糖苷键(直链),α-1,6糖苷键(支链)
结构与支链淀粉(amylopectin)相似
葡聚糖
又称右旋糖酐,是酵母菌及某些细菌中的贮存多糖
是葡萄糖构成的同聚多糖,几乎均为α-1,6糖苷键连接,α-1,2,α-1,3,α-1,4分支
纤维素
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物质,占生物界全部有机碳化合物的一半以上
β-D-葡萄糖构成的同聚多糖,β-1,4糖苷键(直链)
黏多糖:是一类含氮的杂聚多糖,其化学组成通常为糖醛酸及氨基己糖或其衍生物,有的还含有硫酸,如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也称糖胺聚糖。
植物细胞壁和支撑组织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哺乳动物难以直接消化
琼胶
琼脂,是一些海藻所含的多糖
L-及D-半乳糖构成,D-半乳糖以α-1,3糖苷键相连,再与L-半乳糖以1,4糖苷键相连
不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冷却后成凝胶。常用做培养基的凝固剂
几丁质
又称甲壳素或壳聚糖,是虾、蟹和昆虫甲壳的主要成分,含量仅次于纤维素
N-乙酰氨基葡萄糖构成的同聚多糖,β-1,4糖苷键糖苷键连接
黏多糖类
透明质酸
具有较强吸水性,在水中形成粘度很大的胶状液,有黏结与保护细胞的作用
葡萄糖醛酸与N-乙酰氨基葡萄糖交替组成,β-1,3糖苷键(形成二糖单位),β-1,4糖苷键
硫酸软骨素
体内最多的黏多糖,软骨的主要成分
也是一类二糖的聚合物,有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
肝素
最早在肝中发现,是动物体内一种天然的抗凝血物质
由硫酸氨基葡萄糖、葡糖醛酸和艾杜糖醛酸的硫酸酯组成
细菌多糖
肽聚糖
又称胞壁质,是细菌细胞壁基本骨架的主要成分主题
多糖与氨基酸链相连的多糖复合物
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含有复杂的脂多糖
由外层低聚糖链、核心多糖及脂质三部分组成
多糖的含量与纯度测定
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降解
多糖的结构分析
糖复合物: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脂多糖
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以糖类为基础的药物
糖基化工程:糖基化和去糖基化
糖组学
糖的消化与吸收
糖的消化
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消化部位: 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糖的吸收
糖的分解代谢
无氧分解
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经(10步)细胞质中
葡萄糖的磷酸化:不可逆;ATP供能;己糖激酶;镁离子-ATP复合物
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作用:磷酸己糖异构酶;可逆;镁离子必需
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作用:PFK,磷酸果糖激酶;不可逆;ATP供能;镁离子必需
1,6-二磷酸果糖一分为二:醛缩酶;可逆
磷酸二羟丙酮的异构作用:TIM,磷酸丙糖异构酶;可逆;
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脱氢酶;NAD+为辅酶接受氢和电子;产能(ATP)‘可逆
1,3-二磷酸甘油酸的磷酸转移:磷酸甘油酸激酶;可逆;产能(产生ATP);需镁离子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构酶;可逆;镁离子
2-磷酸甘油酸脱水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自然发生;可逆;有水生成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丙酮酸激酶;在细胞中不可逆;产生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乳酸脱氢酶催化;氢离子由NADH+H+提供;H+来自第六步的脱氢反应
糖酵解的调节(三个不可逆过程:1,3,10)
激素的调节
变构效应剂的调节
有氧分解
第一阶段:葡萄糖经糖酵解分解为丙酮酸
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柠檬酸的形成: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的形成:可逆互变;通过顺乌头酸这个中间体,结合在酶上
第一次氧化脱羧:异柠檬酸脱氢酶:NAD+,在线粒体基质中;NADP+,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产生NADPH可能是供应合成代谢中的还原反应所需
第二次氧化脱羧:
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释放能量
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脱氢酶结合在线粒体上
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可逆催化这个反应
苹果酸脱氢生产草酰乙酸:
磷酸戊糖途经(细胞质)
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及二氧化碳
集团转移反应,将核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和三磷酸甘油醛进入糖酵解·途经
糖原的分解
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 的过程。亚细胞定位:胞浆
分解过程
1.糖原的磷酸解
2.脱枝酶催化的反应①转移葡萄糖残基 ②水解-1,6-糖苷键
3.1-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
4.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
糖的合成
糖原的合成
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 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合成途经
葡萄糖磷酸化:葡萄糖G-6-P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G-6-P-G-1-P,磷酸葡萄糖变构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c)催化
UDP-Glc与糖原结合
分支链的形成:1,4糖苷键当糖链长达12~18个葡萄糖基时→分支酶将6~7个葡萄糖基转移到邻近的糖链上→以1,6-糖苷键连接→新分支
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节
关键酶① 糖原合成:糖原合酶 ② 糖原分解:糖原磷酸化酶
调节方式
共价修饰
磷酸化或去磷酸化后活性变化相反
快速调节
有级联放大作用,效率高
受激素调节
变构调节
活性,无活性两种形式存在,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转变
双向调控
级联效应
肌糖原和肝糖原代谢调节各有特点
糖异生
糖异生途经:丙酮酸生成葡萄糖
1.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消耗两个ATP)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
苹果酸脱氢酶将草酰乙酸还原成苹果酸(丙酮酸或能转变成丙酮酸的某些生糖基团作为原料
2.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放能反应,并不生成ATP,易进行)
3.6-磷酸果糖水解为葡萄糖(不产生ATP,不是葡萄糖激酶的逆反应)
乳酸循环(Cori循环):两分子乳酸异生消耗六分子ATP
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入血后被肌肉摄取
生理意义
血糖调节
补充肝糖原
调节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