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导图笔记,知识点有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编辑于2022-05-09 17:04:45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内涵
狭义: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广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①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②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载体
①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当代价值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⑴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⑵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文化的作用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文化的体现
文化具有多样性
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原则: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如何文化交流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是如何促进文化发展的?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②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③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理论依据
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什么弘扬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
决定因素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⑴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⑵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⑶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⑷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