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语文试卷分析的思维导图。包含了古文:断句、常识、理解。翻译;古诗:理解、赏析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试卷分析
一、现代文
1. 论述文(9')
内容(客观)
(1)概念:偷换概念不在于语法层面,在于语义层面,参考论点判断。
(2)程度:程度模糊,如“首要与重要”“首屈一指”与“不容忽视”等。
(3)时态:时态错误,如“已然与未然”,可借鉴英语中的过去式、现在时等。
结构(客观)
(1)论点:注意辨别全文论点与分段论点。标题是确定论点的好帮手。
(2)论据:常存在论据与论点错位问题
(3)论证:论证结构分为并列(总分)、递进(层进)与转折。 (3)论证:论证方法包含引用、举例、数据、对比等
(1)全文概括
(2)论述意图:需注意作者个人观点与题干客观表述的区别。
(3)推理演绎:多出自于课本。
2. 实用文(12')
新闻
(1)细节(客观):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出处、标题可帮助确定作者意图。
(2)图表(客观):与语言运用主观题中的图文转换关系密切。
(3)概括与应对(主观)
传记
(1)细节(客观)
(2)评价(客观):价值、精神、态度、艺术
3. 文学
小说
要素、主旨与手法
人物
可以从形象、情感、品质、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环境
渲染、烘托、营造
大环境:时代、社会
小环境:氛围、色彩
情节
开头
照应标题、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结尾
传统式:交代、点明
反转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留白式:想象、思考、回味
过渡
承上启下
呼应
埋下、铺垫、揭开、照应、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线索
贯穿、推动、象征、隐喻
主旨
固有方面:点明、突出;赞扬、歌颂;批判、讽刺;祝愿、呼吁
作者意图
读者感受
艺术
叙述视角
“我”:真实、亲切;旁观者、见证者、讲述者(贯穿、推动)
“你”:对话感、真挚
“他”:客观、清晰
语言风格
雅俗
口语:生活、自然、真实、地方特色
文雅:整齐、精炼、节奏、韵味、诗歌、古典
笑骂
幽默:活泼生动、忍俊不禁
批判:辛辣讽刺、义愤填膺、嬉笑怒骂
含义(主观)
先概括要点,后结合文本,至少并列三点。
作用(主观)
人物、环境、情感、主旨、艺术 至少择其三点
散文
改情节为结构
表层义、深层义、主旨义(结合作者意图、读者感受)
人物、环境、结构、主旨、艺术 择之者三
四、作文
1. 议论角度
古今
仰俯
物我
2. 议论结构
这是什么
这为什么
如何这样
3. 举例论证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4. 适合化用课内篇目
《离骚》
《逍遥游》
《赤壁赋》
《阿房宫赋》
《归去来兮辞》
5. 适合化用课外篇目
《正气歌》
《辛弃疾选句》
三、语言
1. 阅读
成语(客观)
病句(客观)
语法概述
主义
谓对
宾客
限定
状态
补充
语病分类
语法类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多为杂糅)
语意类
逻辑混乱
表意不明
补写(客观)
注意:病句分对错,补写分好坏
2. 表述
改错(主观)
雅俗:书面、口语
谦敬:谦己、敬人
庄谐:正式、随意
体用:大体、应用
应用(主观)
非连续文本写作:可能与对联关联考察。须注意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语义相关。
流程导图:可能存在逆向流程导图。即提炼关键词。
缩句:应适当使用以减少句子数量
扩句:通过定语、状语、补语使其具体、充实、饱满
应用文体 撰写:注意题干要求。
应用文体 改写:注意题干要求。
二、古典
1. 古文
断句(客观)
语意:主、谓、宾
语气:之、乎、者、也、亦、已、焉、哉
语感:课内重点句式,类比关联
常识(客观)
外伤:定义有误
内伤:文中错解
理解(客观)
大事件:时间、地点、人名等专有名词
小细节:言语、动作
翻译(主观)
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文采)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一般:名状、名动、形名、形动、动名
特殊:使动(使2 1)、意动(以2为1)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翻译出“是”。标志为“者”、也
省略句
省略句:主(主语)、之(代词)、于(介词)
被动句
见:见犯乃死
为:为天下笑者
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无标志:夜缒而出
倒装句
状语后置
状语结构后置。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宾语前置
“二疑”: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现象。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引:疑问代词
谁(Who):孰、谁
哪里(Where):安、焉
为什么(Why):何、曷、奚、恶、胡、盍
否定: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现象。如:“未有之也”
是、之:特殊的提宾标志“是”“之”。如:“马首是瞻”
定语后置
标志为“者”“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 古诗
赏析(主观)
意象
除意象解读外,还应包括情感概括与艺术手法
情感
抒发了诗人因(原由)而(体现)的(概括、补充)之情
手法
表现手法
物
托物言志、象征、借喻、借代
景
虚实:虚实结合、虚写想象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诸觉:诸觉结合、移觉通感
正侧:多角度结合(正侧、远近、高低);侧面描写(远景近景、俯视仰视)
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
理
因事即理、借古讽(喻)今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夸大、夸小
对比、反衬
引用(化用)、用典
反复、叠词
翻译
四六句式
3. 背诵
情景式默写(主观)
翻译式
对话式:重视关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