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同喜班复习课(一)
这是一篇关于同喜班复习课(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学士人格画像、修士无处用心检测。
编辑于2022-05-20 09:47:04复习课
第一单元
认识三级修学
关键一:修学体系
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依五大要素,建立三级修学、依三级修学,从迷惑走向觉醒
课程设置:大众化修学体系
大众化:合所有学人、兼容所有法门
标准化
模式化: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
关键二:修学次第
初、中、高三级课程,次第清晰
关键三:修学方法
修学方式
自修:个人自修是基础
定课:养成正确的习惯
交流:小组交流是关键、班级交流是提升
十八字方针:真诚、认真、老实、理解、接受、运用、观念、心态、品质
树立正见、认真真相、重复正确、摆脱错误
修学目标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目标明确
觉醒、三级修学菩提导航、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如何修学
1. 课程设置
初级:同喜班 觉醒正观 探讨如何进入幸福人生
中级: 同修班 以次第修学为中心,修菩提心,行菩提行
高级:同德班 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通过闻思修,修空性
2. 修学规则
态度:
真诚 以佛法为审核内心、行为为量尺,认识到自己需要深度治疗 清空自我
认真 打开自我用心投入修学,反复训练,学习佛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老实 踏实落实基础,终身受用
当今是一个不诚实 不认真,快节奏的年代,这种习惯与学佛背道而行;如果没有真诚、老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无法药到病除,解除心中所惑。
方法:
八步骤三种禅修 理解运用接受,通过学习佛法完成观念和心态的改变,落实基础闻思,理解法义,获得正见,运用到生活
正念禅修 观念的禅修 理论是佛陀讲述的因果关系,无常无我的道理,空性禅修; 实际是竖立正确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座上修:
主动自觉自修为基础
定课养成良好正观学习习惯、锻炼身体心神合一
小组交流聆听随喜赞叹,班级交流进步关键
座下修:
带到日常生活和服务大众中
健康生活的五大信念
不杀生
不偷盗
不淫邪
不妄语
不饮酒
座下修是座上修的巩固,提高生命品质
准则: 落实态度、方法、效果,按照课程内容,进度和辅助材料学习,自利利他
3. 交流流程
端身正坐,收摄身心,恭听《慈经(10分)。
1.讨论法义,分享心得,提出疑问;2.平等交流;
布置下周交流内容及班委通知等
修四无量心
聆听合唱版学员之歌《处世梵》
第二单元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佛教角度:
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标准
断除贪、嗔、痴,是解脱道的标准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
而圆满断德(生命中不再有贪嗔痴)、悲德(对众生具备无限慈悲)、智德(具足一切智慧)的佛陀,才是最究竟的好人
破除迷信
迷是由于众生的无明所致
邪教往往依附某种传统宗教,偏执狂妄,私欲而创教,邪教是长在宗教身上的一颗毒瘤
心解脱和慧解脱,一方面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使我们的认识从困惑中解脱出来
缺乏智慧,才使我们始终深陷于执著中,使人生始终充满困惑
标准
宗教信仰不只是教我们界定了是非善恶,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径,能够帮助成为深度和纯度的好人
佛教能为我们提供智慧食粮,为世界带来和平安定
发恭敬心:在寺院看到佛像会顶礼,这些神圣场所本身就有加持力,当我们进入其中,身心会被摄受;另外有一份虔诚和恭敬时,会让自己的心得到净化,变得清净而调柔。而当我们无所畏惧时,则会肆无忌惮,使内心躁动而混乱。所以,带着恭敬心面对有德者,才能与佛菩萨和善知识感应道交,得到正能量的加持。
宗教和科学的领域
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物资世界,改善生存环境
宗教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替代
概念
依正见建立正信,佛法与外道的不共之处就是正见
但对于信仰的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上,它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
有正见的指引,再辅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信仰就能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不断得到深化和升华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与哲学
1、佛教自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在信仰、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和本土文化成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朝明朝、清末民初、民国时期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修学体系。如果从哲学角度研究,也可将华严、唯识、天台、三论等宗派称为华严哲学、唯识哲学、天台哲学、中观哲学。
3.唯识哲学在学界的影响;
研究方面:对精神现象和潜意识的分析尤为深入,且着重探讨认识与存在
思想一: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自己的认识
思想二:认识的对象由自己规定的
二、佛教与文化
佛教经典: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等;堪称传世之作
佛教的时空观:佛经中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展示闻所未闻的境界
佛教的典籍的体裁非常丰富: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
著名诗人文豪是佛教徒,包含佛理,禅意
佛教历史事件成为文学文学创作的题材佛教。故事、典故、思想无不渗透在古典诗歌、戏曲、小说文字中
三、佛教与艺术
雕塑领域佛像,精妙绝伦的艺术价值
古代源远流长的佛教寺庙,佛塔建筑形成文化古迹
古代书法家留下抄经文字,书法艺术藏典
中国国画,渗透一种意境,禅意
四、佛教与民俗、道德
佛菩萨诞辰等宗教节日,腊八节、盂兰盆会
佛教的道德观念:佛教提倡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佛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基本精神力量,自利利他,慈悲心,包容,接受
五、人生的幸福:良好的心态
面对社会变化莫测,坦然淡定,接纳无常,
简单是福,放下我执著,贪恋,让内心感到幸福
幸福的健康生活,不要变为工作工具,回归生活的初心
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每个人来到世界时,生命起点都不相同,性格品行也大相径庭。
六、”空“的智慧:善行种子滋养生长,慈悲心培育为强大力量,总之幸福需要培福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对存在的智慧诠释。我们不能离开存在的现象认识空。换言之,存在的当下就是空。
空 缘起性空,世界上没有真实不变的存在
世间一切存在和败坏都是因缘决定的,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都是条件决定,而不是自己决定的。
如果认为完全没有,那是断灭见;如果认为固定不变,就是常见。
空 破我执,让生命回归,使有限回归无限力量,
心经中 观自在
观音菩萨名号
观察自己内在
只要你能观照自己,认识自己,你就能自在
七、结说
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佛教。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才可能有美好的明天
人生五大问题
何为幸福:幸福不仅唯物,更是唯心的
1、幸福需自身良好心态,自身对物质需求、少欲知足
2、苦是人生本质,快乐是痛苦的一种缓解
苦和乐偏向物质层面
优与喜偏于精神层面
舍而后得乐
3、任何快乐都是某种痛苦与对称之间对应,比如相思之苦、失眠与睡觉、饥饿......相对应产生的快乐,肤浅、有限
4、消除内心的贪欲及烦恼,才能源头解决痛苦,解决自在
5、佛法修行中,依赖佛菩萨加持,强调自身努力,让自身成为主力
6、以己为洲、以法为洲;皈依三宝,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佛 改善生命的榜样,觉悟的意思
法 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正知正见
僧 指导我们方案的导师,大众榜样,圣贤
我是谁: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
身体多元素组合,处于发展变化中
"我"的存在体现: 观念、心态
喜欢或讨厌,情绪是良性肿瘤,不良发展、智慧观照,不成为色身与情绪控制的奴隶
内心观照,审视认清我执带来危害
我执是是非的根源,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
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我”的错觉,并非现象
认识自己,透彻生命真相,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让向外求的心安于当下,让心拥有真正的安全感
生命既是渺小的,也是无限的; 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
生命有两套系统,其中物质来自父母给与,而精神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起跑点
众生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
佛菩萨生命品质,无限智慧和慈悲,造就完美
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改变命运
把握当下,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
何为命运:心的选择与创造,心是命运的主宰
命运是生命发展规律,决定规律在与我们本身
佛教认为身、口、意三业构成因果,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我过往做国、想过的事,留下内心航迹,形成力量,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因
心念形成习惯、性格,决定乐命运的不同走向,全部来自自己过往种下的因
决定命运因为,佛教称为:“业力”
了解生命发展规律,当下下决心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活着为什么:佛教所说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的高尚品质,那就是众生本具有的佛性,慈悲心
心会制造烦恼,也同样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
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活着的意义,了解自身潜在的高尚思想品质
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升级,正确规划,健康发展
信仰与人生
前言
活到老,学到老!人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问题两大类
现实问题:生存、家庭、感情、实业、地位、人家关系
永恒的困惑:我是谁?声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科技并没答案
宗教信仰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偏性,她关注人生问题,并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处事方式
宗教指引一条向内寻找的道路: 由调心,而安身立命;由修心,而明心见性
建立道德标准
立足于世间哲学
儒家推崇有德君子,仁义礼智信五常
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素养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人生中,以立德最高境界、胜于文韬武略、世间功名
立足与对神的信仰:把信仰、道德和人生幸福形成捆绑——想要得到今生乃至永生的幸福,必须信仰神并遵守道德,如果不信万能的神,由此建立的道德就会失败
立足对人性论和因果观
道德观依托佛陀揭示生命发展规律而建立
人性论:五蕴假合,由想法和情绪组成。观念造就心态,心态造就人格和生命品质
心灵因果:健康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善心和道德,即时当下感受,同时积累影响未来生命走向。道德行为,具有现前和究竟两种利益,反之亦然
修心才是根本,遵循道德才是保健,由内而外养生,从今世到未来的养生,修心明心见性,道循五戒及不道德行为
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对永恒问题的追求
我是谁?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世间科学解决物质现象,哲学和宗教探讨世界本质
哲学是理性思考推理及玄想无法直达本质。佛法必须开发生命本具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觉醒为己任
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要造就健康心态丶人格、生命品质离不开对心性的认识
佛性,有觉悟潜质; 魔性,有三毒烦恼
佛陀证悟: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自我拯救的能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现世的精神生活同样和信仰相关
壁画和雕像,书画诗文讲意境,就是精神世界
从探索永恒,完善人格,文化艺术,不同层面精神追求都离不开信仰
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有智慧才能在无常的时间保有超然,云淡风清
感情、事业丶家庭人际关系的执着是烦恼和压力。无法面对它们的变化,不接纳失去的痛苦,拥有多反而越焦虑恐惧,无安全感,因拥有多变化越大,失去的机会就越多,打击也频繁。过份依赖外境,就会恐惧变化。
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佛教对人生的认识,体现在轮回观和心性论,轮回观,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长度;心性论,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循环因缘因果的规律,变化意味着机遇,关键是我们创造什么姻缘。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姻缘做出最佳选择,因上努力,接纳任何结果
以缘起法认识空性
从本质上说是空,只是条件关系的假相
看破有为法的虚幻,通过禅修证悟空性,进而安住于空性,接纳一切变化,面对生死,了无牵挂
中国人很有福报,既接受儒家思想,积极人世,接受了佛法智慧,何等自在
信仰可以慈悲大爱
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当过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与他人造成对立,
人就是产品,造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儒家讲的伦理纲常,是根据和我的关系亲疏远近来分配
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无我才能慈悲大爱是平等,无分别
无条件帮助,无任何期待,不求任何回报。慈悲心,自利利他,离苦得乐。四无量心。
对像关系的人和众生起慈悲,不断练习,超越我执,超越贪嗔、好恶、有限的设定
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只有无我,才能生起无限的慈悲心
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死亡并不是结束
生命不只今生一片浪花,而是无尽的流转中。除了轮回,佛法说涅槃,往生和菩萨道思想,指明了生命真正归宿。
净土法门也是解决死亡焦虑重要途径。阿弥陀佛发悲愿,让学人通过信愿行积累资粮,借助佛力往生西方极乐,是脱胎换骨的新生
菩萨的无住涅槃是证悟后为大悲所驱动,继续在轮回中救度众生。
临终关怀
真正的修行人,时时都在为死亡做准备
佛教把生命分为四阶段:出生时是生有,在世时是本有,死亡时是死有,此生结束到下次受生之间叫作中有。
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世界变化太快,媒体、娱乐、游戏、人工智能、虚拟世界使我们,手机,晚睡,碎片化,大量信息等。静下心找回自己
解决之道:从人心入手,内心和平才有世界和平,内心安定才有世界的安定
通过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教育,从而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通过止观禅修平息烦恼
学佛,向内求,学佛,向内求,对三宝建立依赖导向内心
佛 改善生命的榜样,觉悟的意思
法 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正知正见
僧 佛学指导我们的导师,大众榜样,圣贤
学佛是向内求,通过道德教育来帮助我解决人生的困惑,通过禅修观照来帮助我内心的负面情绪和烦恼。智慧,觉醒的教育,帮助更多人解决生命的迷惑,从永恒问题到现实问题。通过对三宝建立链接,对他人或众生无条件帮助,无任何期待,不求任何回报。慈悲心,自利利他,离苦得乐。通过禅修四无量心。找回自己,打造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生,成就一种高尚的生命品质。让佛菩萨的思想品德为偶像,重建一个美好的自己,为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作贡献。
慈经
为什么修慈心
障碍
对众生没感觉,无法和自己产生连接,自然生不起与乐拔苦之心
对某些众生是讨厌、排斥的,甚至会幸灾乐祸,希望他们过得不好,更谈不上与乐拔苦
好处
和众生建立连接,对众生有感觉,愿意友好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
打开心量,接纳各种众生。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对众生生起慈爱之心
克服内心的冷漠、对立、仇恨,使自己变得温暖而祥和,建立善缘修习,慈心可以成就解脱
慈心是利他的动力,佛菩萨两大品质:智慧、慈悲
和众生建立连接,从轮回的角度认识到,无始劫来,六道众生都曾当过我们的母亲,生起慈心来尽孝道
心行的调整,慈心还可以消除对立和仇恨,这是世界一切冲突乃至战争的源头
每天听听[慈经】可以消除内心的暴戾之气,增长慈悲,让心变得柔软,容易入睡,睡眠变好,获得安全感
核心的四句话
愿我乃至一切众生无敌意、无危险
愿我乃至一切众生无精神的痛苦
愿我乃至一切众生无身体的痛苦
愿我乃至一切众生保持快乐
自己和世界没有对立,不必有任何担忧,充满安全感';没有烦恼纠结带来的精神痛苦,没有四大不调带来的身体痛苦,时时都能保持快乐,祝福众生,圆满美好世界
修慈心的对象
对自己修慈心,学习的身体扫描,就是从对身体的熟悉到关爱,赋予它正念、正气、正向力量,排除身心的负面感受和情绪,使自己以健康的身心来修行,来利益众生
自己修习并体会到的慈心,散布给父母、导师、亲戚、朋友、同修,包括出家众、在家众
对一切众生修慈心,祝愿十法界的众生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做法
想改变状态,必须通过慈心的禅修不断串习,对众生建立好感,给予关爱
如何修行【慈经】
听【慈经】须随文入观,用心思维,把其中的每一句话真正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想法。让这份慈心从自身开始延伸到周边的人,一切众生。
《慈经》的每一句话,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就像我们身患重病时,由衷地希望自己早日健康;也像我们想得到最需要的东西时,急切地期盼自己心想事成。这种愿望是真真切切的,纯粹而没有掺杂
把《慈经》作为定课,每天听闻,就是通过重复来强化这种愿望,让经文一遍遍刻在自 己心上,不断提醒自己,最终使慈心成为生命的底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慈心成为本能反应
慈经的观修
把慈心观想成普照大地的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尤其是冬日的阳光,让人由内而外地舒展、放松而欢喜
我们的祝愿如阳光般遍照一切,驱散世间的敌意和危险,驱散众生精神和身体的痛苦,使他们的每个细胞得到能量,快乐无忧。
《普门品》讲到,当我们遇到水灾、火灾、风灾、盗贼、刀兵等天灾人祸时,只要”念彼观音力“,就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为什么观音菩萨能消灾免难?就在于慈悲的力量。久远劫来,观音菩萨一直修习慈悲,最终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能救众生于一切危难之中
从座上到座下
座上真诚祝愿,通过观想,在内心不断模拟、建立、长养慈心,让自己成 为慈心的蓄电站和发射台,散布慈心,散布到四维上下,十方法界
座下落实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平等相待,利他时,对一切众生友好关爱
次第修学
利他,是长养慈心的有效方式,其中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初级的利他,是从理解、同情、接纳,建立随喜、感恩之心。
听【慈经】须随文入观,用心思维,把其中的每一句话真正变成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想法。让这份慈心从自身开始延伸到周边的人,再普及一切众生。
1.先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修2.过度到关系普通的人3.过度到彼此怨恨的人4.慈心遍及一切众生
学士、修士阶段:依平等、无我、无所得的见地
胜士、智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佛菩萨普遍的、永远的、无限的、没有一点条件的救济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体现的就是菩萨一种广大无私的菩提心量。佛菩萨的精神就是表现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上。佛陀不会与众生斤斤计较,他有的是慈悲心和平等心。
学士人格画像
学会因缘因果的正见对待问题
十八字方针:真诚、认真、老实、理解、接受、运用、观念、心态、品质;树立人生正见、正观、解决粗的烦恼
有惭愧心、善法欲(发心)、道德感,惭愧心
将《慈经》内容转变为自身观念,随文入观
发慈心,友好对待他人,乐于助人
具备感恩心、随喜心,能够理解、同情、接纳他人
对三宝(佛、法、僧),具备信心
具备简单的正念,能用正念解压,消除内心的混乱
修士无处用心检测
自修用心检测
觉醒、解脱相应心理:※ 信、惭愧心、出离心、菩提心、忏悔心、真诚、认真、 老实 ※ 正见、胜解、正知正念、精进 ※ 感恩心
轮回相应心理:放逸、懈怠、散乱、昏沉
自修用心检测提示
觉醒、解脱相应心理
自修时,认识到三宝功德,是否生起信心?(信)
自修时,了解菩提道修学要求,对照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是否生起羞耻心?(惭愧心)
自修时,认识轮回本质是苦,是否生起出离心?(出离心)
自修时,了解无明烦恼的过患,是否生起帮助众生走向觉醒的利他心?(菩提心)
自修时,对于自己不如法的言行,是否生起忏悔心?(忏悔心)
自修时,是否具备真诚态度?认真态度?老实态度?(真诚、认真、老实)
自修时,能否依八步三禅,于当期法义的修学中生起正见?(正见)
自修时,对当期法义建立的正见或所修法门是否生起坚定的信解?(胜解)
自修时,能否运用八步三禅,通过观念禅修调整心态,建立正念?(正知正念)
自修时,能否生起精进之心?(精进)
自修时,是否对如此殊胜的修学因缘生起感恩心,珍惜法缘?(感恩心)
轮回相应心理
自修时,是否存在放逸、懈怠、散乱、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