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之唐朝文学史
本系列参考袁行霈版的《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以朝代为标准分为九编。本图为第四编唐朝文学。有需要的小伙伴下载收藏哦~
编辑于2022-05-22 18:33:25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唐朝文学史
1. 隋与初唐
隋朝
南北文学合流的过渡阶段
诗人队伍:卢思道、薛道衡等南北朝的旧臣文人
宫体诗遗风
整体多堆砌而乏生气
隋炀帝的清丽明快之作《春江花雨夜二首》
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反对骈藻,提倡复古
诗歌风格:纤巧绮靡的宫体诗风——刚健风骨的风雅兴寄——诗歌意境的唯美创造
绮丽纤巧:贞观诗风、上官体
贞观诗风:以唐太宗和虞世南、杨师道、李百药等群臣为中心,技巧精妙但趣味宫廷化
上官体:上官仪引导的“绮错婉媚”的诗风,其清婉的写景技巧冲淡雕琢,但仍宫廷化
平淡隐逸诗风:王绩(《野望》)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初唐四杰、陈子昂
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
骆宾王:《帝京篇》
长于七言歌行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工于五律
复古风骨与风雅兴寄:陈子昂《感遇》38首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沈佺期、宋之问: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
诗歌意境美的创造:刘希夷、张若虚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朦胧的生命意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的宇宙意识
诗境之美
诗歌理论:批评绮丽,提倡刚健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指出南北朝文学的不同,希望能合其两长,做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批评“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歌美学
2. 盛唐
盛唐诗风:静逸明秀——清刚劲健——慷慨奇伟
静逸明秀之美: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等
择才名相:张说——文坛宗师、张九龄——诗坛盟主
张九龄前期沿袭台阁诗风,贬后以借景托物抒情的“曲江体”诗闻名一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开启盛唐山水诗的“清澹”风格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期积极求仕的儒家思想:《观猎》《使至塞上》
后期抒发隐逸情怀的、声景情禅合一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终南别业》《辋川集》20首
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秉性孤高,有济世之志,无折从之愿:《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不才明主弃”
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春晓》《过故人庄》
自然平淡的诗歌风格:《宿建德江》《耶溪泛舟》
其他同类型诗人:裴迪《华子冈》、储光羲《钓鱼湾》、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张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
清刚劲健之美: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
王翰:清刚顿挫(《凉州词》二首)
王昌龄:豪爽俊丽、绪密思清
边塞诗:《从军行七首》(七绝圣手)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以女性生活为主:《采莲曲二首》(受南方民歌影响)
其他同类型诗人:崔颢《黄鹤楼》、李颀《古从军行》、祖咏《望蓟门》
慷慨奇伟之美:高适、岑参、王之涣等
高适: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燕歌行》《塞下曲》)
岑参:昂扬进取、神奇瑰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
三奇:意奇、语奇、调奇
两次出塞的亲身经历:长于感觉印象的诗歌创作
求仕富贵之心强
王之涣:《登鹳雀楼》(作者存在争议)《凉州词二首·其一》
其他类型诗人:陶翰《古塞下曲》
两个巅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平经历及思想情感
1.少年时代的蜀中生活:隐居漫游+道教任侠
2.青年时期的漫游求仕:愤激不平(《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
3.壮年时期的奉诏入京:自信昂扬、最为得意
4.赐金放还的十年漫游:悲愤不平、忧虑不安、关心国家命运
5.晚年时期的战乱生活:悲苦伶仃
战乱诗篇多,但更多侧重 自身抱负感受,而较少百姓苦难
精工诗体:乐府、歌行与绝句
乐府诗:借古写今(《古风五十九首》),用古题写己怀——发兴无端、气势壮大(《将进酒》)
歌行:抒情意味浓、句式错落有致、旋律回旋振荡——豪迈飘逸(《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绝句:兼长五绝、七绝并至极境
明快语言与无尽情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
乐府民歌的影响:《玉阶怨》《静夜思》《越女词五首》
艺术个性与地位影响
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主观色彩强烈:豪迈气概、激昂情怀
想象奇特:流动变幻的情思、壮美+优美的意象衔接
明丽爽朗词语色调:明丽爽朗
地位——同代与后代人的推崇,“李杜”并称
影响——自信纯真的独特人格、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兼人人之所独专
诗歌题材:安史之乱前后的诗风转变
前期拥有巨大抱负:《望岳》
颠沛流离的长安十年:《奉赠韦左丞》《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林甫”野无遗贤“的政治骗局
风格成熟的战乱见闻:《春望》《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
”诗史“地位的原因——具有史的价值、提供更生动具体广阔的生活图景
写作方法:以叙事为重,展开细节描写,并强烈抒情(客观+主观)
诗歌体裁:律诗
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律诗写组诗:《秋兴八首》
浑融流转的诗歌境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精工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艺术风格与地位影响
沉郁顿挫、萧散自然的诗歌风格
转益多师的集大成者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 中唐
大历诗风的孤独寂寞、清雅高逸——盛唐到中唐的诗风过渡
代表诗人
主流诗风:孤独落寞
韦应物:盛唐余韵+清雅闲淡的诗歌韵味《滁州西涧》
刘长卿:孤独冷漠的心境+时运不济的感伤惆怅《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五言长城)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独特个性,主流之外
顾况的俗与奇
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听子规》《苔藓山歌》(影响元白诗派)
怪奇的想象比喻:《郑女弹筝歌》《路青竹鞭歌》(影响韩孟诗派)
李益的边塞诗:浓烈的乡愁+悲伤的情调《春夜闻笛》《扬州万里送客》
风格情调与写作技巧
词语色彩:黯淡、凄冷、萧瑟——秋风、落叶、夕照、寒雁
意象类型
象征性意象:青山——心之所安、白云——隐逸高洁、孤舟——漂泊不定、夕阳/落叶——衰败消沉(隐喻性强,但过于程式化)
描述性意象:白描手法,精确具体的写实倾向——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新诗境的开拓,但流于浅显)
诗歌的新变:怪奇与浅俗
韩孟诗派:怪奇
诗歌观点:“不平则鸣”、“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代表诗人
韩愈:以雄大气势见长与怪奇意象著称(《石鼓歌》)
一生刚直不肯屈,政治屡受挫折,诗风怨愤郁躁、情激调变
孟郊:以苦吟著称,炼字精妙,构思奇特(《怨诗》)
尚用苦涩清冷的意象,表现凄怆寒苦的生活(《苦寒吟》)
李贺:理想抱负的粉碎+抑郁苦闷的情怀(少年白头,英年早逝)
凄艳诡激的诗风+冷艳凄迷的意象+迥乎常人的想象(《唐儿歌》《梦天》)
其他代表诗人:卢仝《月蚀诗》《有所思》、刘叉《冰柱》《雪车》等
突出成就:赋予诗歌力度与超现实色彩;营造大量险怪意象;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
贬谪诗人:同样的政治遭遇+内心的苦闷激愤
刘禹锡——性格刚毅,乐观坚强《秋词二首·其一》
诗风雄直劲健:《西塞山怀古》
富有民歌基调:《竹枝词二首·其一》
柳宗元——性格激切、冷峭简淡
深沉凝重、孤傲高洁:《江雪》
淡泊纡徐:《渔翁》
永贞革新的失败
其他:吕温《读勾践传》、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
杜甫的写实通俗(近源)——元结顾况的继承——元白的全力推崇
代表诗人
张籍:反映民间疾苦(《野老歌》)、意蕴深厚(《秋思》)
王建:客观描写日常生活、以白描见长(《田家行》《宫词》)
元稹:题旨集中、句式错落(《织妇词》《连昌宫词》
兼工其他体裁:传奇《莺莺传》、艳情诗《离思五首·其四》、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白居易: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讽喻诗:兼济之道+补察时政(《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抒情强化、氛围营造、语言明白晓畅、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
闲适诗:“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淡泊平和、闲逸悠然(《大山寺桃花》《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
唱和之风盛行
古文运动
产生背景
前期的铺垫:西魏的苏绰+隋的李鄂+初唐陈子昂的复古主张
中兴愿望——儒学复兴——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
理论主张
前期发展:萧颖士/李华的宗经到文学——独孤及的“先道德而后文学”——梁肃的文学教化作用——柳冕的以文明道+教化论
韩愈、柳宗元:1.“文以明道”2.“自树立,不因循”
韩愈:“文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不平则鸣”
以复古为新变
散文成就
前期:陈子昂理论主张对文风转变所起的关键作用——李白王维的书信和抒情小文
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
创新表现:散文美学规范化、浓郁的抒情性
韩愈:1.宣传道统与儒思 2.重在反映现实与揭露矛盾
杂文:嘲讽现实、议论犀利(《原道》《论佛骨表》《杂说四》)
碑志的个性化
柳宗元:1.正话反说,借答体抒发忧愤 2.借物讽人/现实
寓言:短小且富哲理性
山水游记:寂寥意绪,悲悯情怀(《小石潭记》)
唐传奇的极盛
发展阶段
盛唐(发轫):张鷟《游仙窟》
中唐(兴盛):白行简《李娃传》(大团圆)、元稹《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蒋防《霍小玉传》(小玉以死相抗)
晚唐(衰落):杜光庭《虬髯客传》
艺术特点:作意与虚构、情节的曲折、人物刻画(细描、白描肖像、对比衬托)
俗讲与变文
俗讲:由佛僧讲解经书,个别作品会加入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描写、抒情等手法)
变文:散韵结合,演唱故事
特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形象、语言活泼
题材:宗教、讲史、民间传说、当地当时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4. 晚唐五代
诗歌的哀婉悲凉情调
咏古怀史:悼古伤今、抑郁悲凉
杜牧:豪迈不羁+情思缠绵,清丽俊爽+绰约含蓄(个性+世风)
关心民生+理想壮志(难酬):《河湟》《早雁》
历史感伤:《登乐游原》《过勤政楼》
政治感慨与远见:《赤壁》
写景纪行:《山行》《长安秋望》
古近体七绝诗:《江南春》《泊秦淮》
许浑:闲适退隐+怀古咏史《咸阳城东楼》
其他代表诗人:赵嘏、刘沧
作诗清新奇僻的苦吟诗人:贾岛姚合
精工于字句,平常的语言中透出很好的艺术效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缺点: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缺乏博大深广的胸怀
闺阁情怀: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华美巧丽
乐府诗:怀古咏史、闺阁宴游(《春愁曲》)
近体律绝:羁旅情思、风格清丽(《商山早行》)
其他代表诗人:韩偓(绮靡艳丽、感时抒怀)、吴融、唐彦谦
隐逸世风:皮日休、陆龟蒙
皮日休:原有用世之心,后与陆诗酒唱和
陆龟蒙:退隐山林,闲散隐逸
闲情逸性、歌咏日常
司空图:淡冷清雅的避世思想(《与李生论诗书》)
李商隐:拓宽题材、拔高艺术、深入心灵
灵心善感:悲剧命运+内向性格
诗歌内容
借古讽今,政治抒情:关注国运、反对藩镇割据、讽刺帝王不求贤而求仙(《隋宫》《贾生》)
感慨己怀:理想抱负+世态冷暖(直接、托物)(《城上》《蝉》)
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同情女性与爱情升华
重视心灵与自我:情调幽美,朦胧(具有多义性)、亲切可感(《锦瑟》)
语言层面:意象的主观化、意象跳跃组合、大量用典(《嫦娥》)
将心灵世界作用表现对象(《乐游原》)
多义性成因
艺术风格:凄艳浑融(《夜雨寄北》)
原因:1.拥有自己的意象群 2.技法成熟 3.情感统一
晚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燕乐的制词、五七言近体诗的进化、酒令著辞、民间作品
从敦煌词到文人词
代表作品:张志和《渔夫》、韦应物&戴叔伦《调笑令》、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
花间派
温庭筠(鼻祖):《梦江南》《菩萨蛮》
[西蜀]韦庄:《女冠子》《菩萨蛮·其一/二》
南唐词人:开拓境象,风格依然情致缠绵
冯延巳:以相思离别为题材,具有忧患意识(《鹊踏枝》)
李煜:“真”
情感真挚、语言丽质天成、因纯情较少理性《虞美人》《浪淘沙》
散文变革
古文衰落
小品文的异军突起
特点:1.短小精悍 2.多刺时,批判性强 3.情感炽烈,生气贯注
代表文人:皮日休《读司马法》、陆龟蒙《记稻鼠》
骈文的复兴
特点:重辞藻、典故、声韵,向唯美方向发展
代表文人:李商隐《李贺小传》《刘叉》等传记散文
唐朝历史(289年)
初唐(618-712)
1.高祖李渊
2.太宗李世民(贞观)
3.高宗李治(龙朔))
655年,皇后武则天掌管政权
4.中宗李显、5.睿宗李旦
废显,立旦为傀儡皇帝
6.武周武曌(690-705)
鼎力选拔寒士,重用人才
705,神龙政变
中宗复辟、睿宗复辟
李显其妻为韦后,重演武则天事宜,杀害神龙五老,终被韦后毒死
盛唐(713-766)
7.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
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终杀死太平公主
在位前三十多年励精图治,唐朝到达顶峰;后期先后任用李、杨为相,国运衰微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
8.肃宗李亨
以谋反罪杀害永王李璘
宦官李辅国拥立继位,肃宗使其掌管禁军,自此宦官有了军权
9.代宗李豫(762-779)
结束安史之乱,重用宦官鱼朝恩
中唐(766-835)
10.德宗李适(大历)、11.顺宗李诵
德宗期间发生古文运动,同时打击吐蕃
12.宪宗李纯(元和)
元和中兴,解决掉部分藩镇问题
好佛信仙,迎接佛骨
被杀害原因:被宦官拥立而不受其摆布
13.穆宗李恒、14.敬宗李湛
败坏元和中兴的根基
15.文宗李昂(809-840)
835发生甘露政变,败后皇帝被禁,宦官势力到达顶峰
晚唐(836-907)
16.武宗李炎(会昌)、17.宣宗李忱(大中)
武宗信任李德裕,6年为相;会昌中兴,发动毁佛运动
宣宗贬谪李德裕,解决牛李党争,人称“小太宗”,但无法力挽狂澜
18.懿宗李漼、19.僖宗李儇
僖宗时期,于874,王仙芝起义;878,黄巢接过起义大旗;881,起义军朱温叛变;884,黄巢自刎
与此同时,藩镇割据严重
20.昭宗李晔
903,朱温消灭宦官势力;904,杀昭宗,拥哀帝
21.哀宗李柷
907,朱温废帝自立,国号梁,唐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