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文学史之宋朝文学史
本系列参考袁行霈版的《古代文学史》(四卷本),以朝代为标准分为九编。本图为第五编 宋朝文学。满满干货!
编辑于2022-05-22 18:34:23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基本常用的快捷键操作,如Shift鼠标移动:可将形状、图片、文本框等进行水平、垂直移动;Ctrl鼠标滚轮:页面放大、缩小,希望能助大家的ppt使用更进一步。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四川大学文学考研必读书目,阎嘉《文学理论基础》的版本至少占比全卷的1/3分,该思维导图根据真题区分了颜色。自己备考时对比过文学理论的不同教材,这本讲得真的好,建议其他不用考川大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体系太清晰明确了,而且中西例子对比鲜明。目录分的六大板块除了前三四章和其他教材没差别外,后面两章节都蛮独特的,对一些时兴的观点阐释得挺有意思,建议看看。
宋代文学史
绪论
繁荣原因
文化繁荣
崇文抑武
理学影响
文以载道
士大夫的使命意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议论加强)
印刷+教育
印刷业的繁荣
官办学校+私立书院(四大书院)
忧患意识
社会责任感
民族矛盾激烈
思想控制严密
爱国主题高扬
儒释道融合的思想
社会责任+个人自由
新型的生活态度
理智平和
稳健淡泊
审美情趣的转变
禅宗强调内心的顿悟和超越
雅俗之物的审美角度转换
以俗为雅的宋代文学
城市繁荣(手工业+商业)
士大夫的优优裕生活
宋人的人生态度
诗文:述志
词:娱情
社会的广泛需求
词的繁荣
独特成就
文
文体多样化
骈文+古文
创造了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出现笔记小品文
功能完善化
议论、抒情、叙事
实用价值+审美价值
风格变化
更自然、贴近生活
侧政治+实用
诗
题材更趋于日常生活
风格追求以平淡为美
词
完成词体建设
题材内容风格的丰富
通俗化
辽金诗文
词(北宋)
前期的探究
五代词风变革
晏殊
男女恋情的纯净雅致
“情中有思”
《浣溪沙》
革新表现
扩大抒情功能
改变审美情味(通俗)
欧阳修
借鉴民歌的“定格联章”
《渔家傲》
革新表现
抒发人生体验和心态
《朝中措·平山堂》
侧重描写日常私生活
《南歌子》
词艺的提高和深化
词境拓展
范仲淹
描写边塞生活和情感
豪放词的滥觞
沉郁苍凉
张先
表现歌舞音乐艺术
善于绘影(“张三影”)
革新表现
扩大词的日常交际功能
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王安石
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
《桂枝香·金陵怀古》
《浪淘沙令》
柳永新变
大力创作慢词和词调
变雅为俗
关注女性
爱情意识
被遗弃或失恋女性的痛苦
《满江红》
下层妓女的不幸与从良希望
展现繁荣都市市井生活
《望海潮》
艺术创新
语言
日常口语+俚语
铺叙+白描
题材
趋于自我化
工于羁旅行役
第一位全面革新的词人
后期的创造
领袖苏轼
苏轼
性格坚定乐观旷达
儒家固穷坚毅
老庄的超越态度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禅宗的平常心
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
逆境创作的高峰:黄州、惠州、儋州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
突破诗尊词卑的观念
词“自是一家”
改革词体
扩大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定风波》
《念奴娇·赤壁怀古》
奔放豪迈+个人思考+历史反思
“以诗为词”
采用题序
时、地
创作动机、缘起
使事用典
突破音乐的制约和束缚
《水调歌头》
苏门弟子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雅俗并重
雅词学苏
抒情的自我化
题材进一步贴近日常生活
有题序
抒发闲适与孤独
俗词学柳
“使酒玩世”《小山词序》
基本无审美价值
张耒
晁补之
词论公允
《骫骳说》
提出柳词中的雅
肯定苏词不循音律的革新意义
重论词艺,开创词话新体式
推动词论的发展
词
吟咏隐逸与被迫退隐后的心境
代表作《摸鱼儿》(买陂塘)
提供隐逸词的范例
风格豪健
《盐角儿》的梅花
《万年欢》的少年
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
苏派的挫折与失败,心理承受力弱
词调悲苦,情韵兼胜
学习柳永却自辟新境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慢词容量大但韵味不足,小令韵味有余但容量小
提升爱情的精神境界
《鹊桥仙》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阮郎归》
苏门六学士
陈师道
李廌
不属苏门,交往紧密
晏几道
继承五代”花间“词
用小令进一步创新
思恋对象具体(莲、鸿、蘋、云四位歌女)
生死不渝的苦恋
现实的孤独苦闷
辛酸身世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多用“梦”的意象
以梦境表达往昔爱情的甜蜜
《鹧鸪天》:“几回魂梦与君同”
语淡情深的风格特征
代表作《少年游》
简单的云水物象,却从不同角度设喻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的离情薄意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的情浅意薄
贺铸
吸收唐诗养料
豪侠+柔情
《六州歌头》
失意的悲愤+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开创南宋词人面对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
《青玉案》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用三个意象表示愁思的长度、密度和长度
领袖周邦彦
周邦彦
法度井然
章法回环往复
《兰陵王·柳》
角度层次的变换
句法融合前人并创造新词境
《西河、金陵怀古》
句句有出处,但不露痕迹
音律和谐
严分平仄,善用拗句
漂零不偶的主题
咏物词的重寄
大晟词人
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
词(南宋)
南渡词变
别开生面
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
主题内容
前期
轻盈妙丽的望夫词
《一剪梅》
对自然景物的热爱眷顾
《如梦令》
后期
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声声慢》
清新素雅的语言
锤炼口语和书面语,别开生面
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内心与情感
清婉秀逸的意境
《鹧鸪天》
朱淑真
生不幸死亦不幸
《减字木兰花》的五个“独”
自传性质——朱敦儒
青年的放浪形骸
《鹧鸪天·西都作》:“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靖康之变前于繁华洛阳生活
婉丽明快
中年的漂泊忧愤
南奔的辛酸
反映民族悲剧和社会苦痛
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求仕但朝廷不思抗战
《卜算子》中的孤雁意象
悲壮慷慨
晚年的逍遥自在
仕途沉浮多年心灰意冷
《桂枝香》的“寻云弄水,是事休问。”
清疏晓畅
现实情怀
张元干
时代感和现实感
直面社会苦难,书写民族悲剧
《贺新郎》
叶梦得
有能力但因奸佞当道无法抒怀
词风压抑苦闷
《水调歌头》
陈与义
漂泊感
《点绛唇》
怀旧主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游》
英雄呐喊
南宋四名臣
李纲
咏史词
《喜迁莺·真宗幸澶渊》
开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先河
赵鼎
李光
胡铨
岳飞
《满江红》
中期
豪放派
辛弃疾
创作道路与艺术
英雄才情
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反思社会忧患,批判朝廷群奸
《摸鱼儿》
人生苦闷
英雄形象
虎啸风生、气势豪迈
《念奴娇》的少年将帅-《鹧鸪天》的失路英雄-《水调歌头》的村叟衰翁
刚正不阿的个性
“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
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呈现乡村风景的清新自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
战争与军事活动意象
展现血性男子的力量与气概
“以文为词”
以经史子等文中词汇入词
多样风格
刚柔相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亦庄亦谐
以谐谑词宣泄人生苦闷和讽刺社会丑态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辛派词人
张孝祥
学苏自成一家
“豪”
《六州歌头》
“放”+李白的浪漫
《念奴娇·过洞庭》
陆游
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
陈亮
“以词为文”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刘过
为江湖游士传神写照
婉约派
姜夔
耿介清高的雅士
改造传统婉约词
恋情雅化
语言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融入个人失意与国家感慨
艺术特色
幽冷悲凉的词境
虚处传神的笔法
《扬州慢》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
韵味隽永的小序
姜夔的羽翼
史达祖
致力炼句
工于咏物
《双双燕》(咏燕)、《绮罗香》(咏春雨)
高观国
善创名句警语
后期
宋灭前逝世的江湖词人
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清高独立
艺术技巧
亦梦亦幻的境界
号梦窗
悼词《风入松》
突变性的章法结构
跳跃变化的时空场景
真假情境的重叠
《莺啼序》
结构具有超前性
如当代的意识流手法
词境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语言组合打破常规
富有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辛派后劲
刘克庄
关注近在眉睫的国家灾祸
人道主义关怀
《沁园春·梦孚若》
陈人杰
文天祥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公庙》
历经亡国,入元继续创作的遗民词人
刘辰翁
《兰陵王·丙子送春》
周密
号草窗
典雅清丽的词风
《木兰花慢》
王沂孙
工于咏物
善于隶事用典
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
《眉妩·新月》
张炎
备写身世盛衰之感
《解连环·孤雁》
蒋捷
兼容两派之长
豪放词的清奇流畅
婉约词的含蓄蕴藉
《虞美人·听雨》
亡国后的遗民心态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贺新郎·兵后寓吴》
诗(北宋)
前期的复古趋时
白体诗
效法白居易
馆阁唱和之风
李昉李至
效仿闲适诗歌
王禹偁
闲适+讽喻(也学杜甫)
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
晚唐体
效仿贾岛姚合的苦吟
诗人群体
九僧
隐逸之士
贾岛的斟酌+白诗的晓畅
林逋
描写山水+抒发隐逸孤傲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寇准
西昆体
效仿李商隐+唐彦谦
以《西昆酬唱集》为得名
诗人群体
杨亿、刘筠、钱惟演
题材
怀古咏史(讽今)
刘筠《汉武》
咏物
馆阁生活
艺术特征
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
整饬典丽
缺点
题材狭窄
缺乏时代性
立足模仿
缺乏自立精神
声势最盛
中期转变
欧阳修
诗风革新
反对西昆体
反对太学体(险怪)
文道并重的复古风潮
“诗穷而后工”
以议论入诗
诗歌风格
委婉平易
流丽婉转
《戏答元珍》
梅尧臣
题材关注日常生活
《小村》
追求平淡之美
《东溪》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苏舜钦
反映时政,抒发愤懑
写景诗
豪迈奔放的风格
《淮中晚泊犊头》
王安石
前期
反映社会现实
咏史述志
《贾生》
《明妃曲二首·其一》
求变求新,思虑深刻、长于议论
后期
写景抒情绝句
“王荆公体”
向唐诗的复归“
王令
深受王安石器重
抨击时弊,抒写抱负
丰富想象,雄伟气魄
《暑旱苦热》
宋诗最高成就苏轼
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思考
《荔支叹》
《题西林壁》
艺术手法的纯属熟
比喻、用典、对仗
自然无雕琢之痕
“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艺术风格刚柔并济
《游金山寺》
后期诗风
江西诗派
思想宗旨
诗人群体
黄庭坚
内容
社会现实
书斋生活
人生感慨
特点
人文意象
书画作品、亭台楼阁
笔、墨、纸、砚、香、扇
题材中的人文意蕴
从典故里了解动物自然
《双井茶送子瞻》
艺术个性
求新求变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手法技巧
章法回旋曲折
多用修辞,出奇制胜(新警比喻)
炼字造句,力撰硬语
《寄黄几复》
声律奇峭
音节打破常规(如4/3,3/4断句)
律诗多用拗句
生新廉悍风格
前期
后期“平淡而山高水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诗歌主张
循序渐进,自成一家
汲取前人观点
打破技巧束缚,超越前人自成一家
以杜甫为诗家宗祖
点铁成金
面临窘境
王安石:“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提出对策
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
存在“剽窃”的问题
山谷体
陈师道
学黄但自成一家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示三子》
《舟中》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春怀示邻里》
“诗俊”陈与义
爱国精神
从学杜诗手法到精神
沉郁壮阔风格
山水闲适
雄浑诗风
一祖三宗
吕本中
靖康事变使诗派发生变化
一度振作的爱国精神
轻快圆美的风格
“活法”之说
江西诗派的新变
曾几
清新活泼的诗风
《三衢道中》
诗(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
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
抗金前线、军营生活的激发
遍学群师
江西诗派
师从曾几,私淑吕本中
爱国情操的熏染
坚信“活法”之说
屈原、杜甫的爱国忧世
李白的浪漫幻想
岑参的豪壮生活
陶渊明的自然恬淡
诗歌主题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示儿》《书愤》
抗敌复国
日常生活的吟咏
闲情逸趣
爱情
《沈园》二首
诗歌特点
平易晓畅中的恢弘雄放
《长歌行》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剑门道中遇微雨》
“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刘克庄)
影响
爱国主题
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戴复古、刘克庄
清末国势倾危时
山水景物与书斋生活
明清诗人
杨万里
诚斋体
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风格
《小池》
缺点为粗率浅俗
范成大
使金纪行诗
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人民渴望光复
《蔺相如墓》
田园诗
《四时田园杂兴》
尤袤
南宋后期
永嘉四灵
作者
徐照《山中》、赵师秀《龟峰寺》、徐玑、翁卷
渊源
以贾岛、姚合为宗
内容
题咏景物,唱酬赠答
影响
时名>实际成就的名声
对江湖诗派影响大
江湖诗派
以江湖谒客为主
题材来源丰富
农民or城市贫民的悲苦
写景抒情
干谒权贵
代表诗人
刘克庄
江湖诗派领袖
《军中乐》
戴复古
沉郁+雄放
《江阴浮远堂》
宋末诗歌
英雄
文天祥
《过零丁洋》《正气歌》
“集杜诗”
《至福安第六十二》
遗民
谢翱
成就最高,风格奇崛高古
《效孟郊体七首·其三》
汪元量
《湖州歌》之五
辽代诗歌
豪放勇武的民族性格
代表诗人作品
耶律倍
《海上诗》
萧观音
《伏虎林待制》
萧瑟瑟
《讽谏歌》
风格豪放的女诗人
《醉义歌》
由契丹文翻译成汉文的长诗
金诗
发展三阶段
金初到海陵朝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
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到金亡前后
元好问
纪乱诗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诸体皆工,七律成就最大
“以诚为本”的诗学理念
《论诗绝句三十首》
文
北宋
宋初古文
王禹偁
代表作《小畜集》
骈散结合+语言平易
复古思潮
柳开《应责》强调文道一统(道大于文)
穆修刊刻韩柳文集
姚铉编选专录古文的《唐文粹》
古文运动
欧阳修文学理念
古文
记叙文言之有物
散文感情充沛
政论文慷慨激昂
史论文低回往复
辞赋
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规定
以单笔散体作赋
四六体
散体单行
少用古诗成语,不求对偶工切
王安石、曾巩古文
王安石
为政治服务
风格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曾巩
风格平正古雅
苏轼
气势雄放,语言平易
抒情、叙事、议论完美结合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辞赋
继承欧阳修
古文的疏宕萧散+诗歌的抒情
四六
行云流水风格
南宋
理学家文论
朱熹
强调道的重要性
认为文道一体
超越二程忽略文学的主张
影响
编刊古文选集风气盛
《宋文鉴》(吕祖谦编)
《文章正宗》(真德秀编)
古文
政论文
正义檄文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岳飞《五岳祠盟记》
替朝廷出谋划策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辛弃疾《美芹十论》《九议》
小品文
陆游《入蜀记》
范成大《吴船录》
说理文
朱熹
四六
北宋滥觞
欧阳修、苏轼
不同于唐朝骈文
南宋前期
汪藻《皇太后告天下手书》
陆游、杨万里
南宋后期
真德秀
刘克庄
宋代历史
北宋(960-1127)
前期
宋太祖赵匡胤(960)
953建国
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宋太宗赵光义(976)
宋真宗赵恒(997)
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中期
宋仁宗赵祯(1022)
庆历新政
宋英宗赵曙(1063)
宋神宗赵顼(1067)
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
后期
宋哲宗赵煦(1085)
元祐更化
元丰党派上位
宋徽宗赵佶(1100)
联金攻辽
农民起义
宋江起义
方腊起义
宋钦宗赵桓(1125)
靖康之变
南宋(1127-1279)
主和派当权
宋高宗赵构(1127)
伪楚张邦昌立赵构为帝
于南京应天府即位(今河南商丘)
抗金主将
韩世宗
剿除伪齐政权——黄天荡之战
岳飞
岳家军
十二道金令召回后被处死
主战派当权
宋孝宗赵眘(1162)
隆兴北伐
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
宋光宗赵惇(1189)
宋宁宗赵扩(1194)
开禧北伐
失败后签订“嘉定和议”
先后任用权相韩侂胄、史弥远
奸佞当道 国势渐衰
宋理宗赵昀(1224)
联蒙灭金
端平入洛
成为蒙古侵宋帝借口
宋度宗赵禥(1264)
先后任用权相贾似道、陈宜中
宋末三少帝
宋恭宗赵㬎(1274)
幼帝被蒙古逼迫到西藏出嫁家
宋端宗赵昰(1276)
宋怀宗赵昺(1278)
宋末三杰(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连续拥立幼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