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与西晋、南北朝;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政治演变、制度变迁、三国到隋唐的文化。
编辑于2022-05-23 09:33:52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
朝代
三国与西晋
朝代更迭
东汉灭亡:220
魏国·曹丕:220
蜀国·刘备:221
东吴·孙权:229
西晋·司马炎:266——280西晋灭吴,统一三国
南北朝
朝代更迭
开端:西晋时期,宗族王室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为巩固军事力量卷入内迁的少数民族势力,这些势力逐渐掌握局势。
316年,西晋灭亡,开启南北朝的历史格局
初期
政治格局
北方:五胡十六国
南方:东晋(317年建立,司马睿)
特点
北方
战乱频发
采用汉族治理方法
典章制度
国号年号
民族交融深刻进行:频繁接触差异减少
南方
较为安定
门阀政治
定义:北方高门氏族掌握政治权力,执掌朝政
特点
政治体制,结构僵化
社会阶层流动性弱
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方豪强势力抬头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人民躲避战乱
影响
带来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对南方进行了大量开发,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汉族与少数民族(南方山区民族)交融
中期
政治格局变化
北方
北魏:439统一北方
六世纪前期:分裂为东魏西魏
稍后:北齐北周
南方:宋齐梁陈
特点
北方
民族交融深化
孝文帝改革(北魏)
做法
迁都(平城到洛阳)
减少改革阻力
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
促进民族交融
鼓励士族之间通婚
促进民族交融
正面影响
顺应历史趋势
促进北魏经济文化发展
缓解民族矛盾
为北方的统一做了准备
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负面影响
改革强硬,激进,破坏了北魏的统治根基,加速了北魏的速亡
短期看不利于社会稳定
军阀混战程度减少
南方
国土疆域不断缩小,军事上渐渐落入下风,覆亡大局已定
晚期
政治格局演变
北周东西对抗,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亡北齐
杨坚篡夺北周权利,建立隋朝(581年)
589年灭亡陈国,结束魏晋南北朝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政治演变
隋
建立时间:581年(589统一)
政治:统一南北朝,初期政治修明
经济
初期(杨坚)休养生息
后期(杨广)大兴土木,三征高丽
社会工程
修建大量仓库
赈灾
开创义仓
赈灾
兴建洛阳城
巩固皇权
开通大运河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扬州0
灭亡原因
杨广大兴土木,三征高丽,穷奢极欲
民不聊生
生产破坏
地主豪强遗疾未除,门阀士族仍然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隋末大起义
唐
建立时间:618年
初唐
政治
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明政治
经济
戒奢以俭
全课农桑
轻徭薄赋
民族
“天可汗”
灭西突厥,设立安息,北庭都护府
文成公主入藏
武周
前承贞观,后启开元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高压政治,启用酷吏
盛唐
政治
开元盛世
选贤举能
改革吏治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党争不断
经济
发展生产
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民族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中后唐
政治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藩镇割据
经济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
土地兼并严重
五代十国
初期
黄巢起义
朱温代唐
中期
纷争不断
后期
后周柴荣(为统一奠定基础)
制度变迁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创立:曹魏
原因:
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速
察举制依赖的乡间评议失去社会基础
选官操纵在士族大名手中
内容
中央委任官吏为各地人才评级
分为九等(皇帝为一等,士子最高二等)
演变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
后期(晋):维护特权阶级的工具
衰落:士族没落
科举制
创立:隋
内容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任用标准为才能而非家世
演变
隋: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
唐
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玄宗:任用高管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影响
使社会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治
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内容
三省
尚书省:执行
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影响
加强了皇权,分化了相权
强化了行政效率
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赋税制度
租调制
创立:魏晋
内容
按户征收粮食和布匹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布匹为调
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孝文帝均田令)
租庸调制
内容变更: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缴纳布匹和帛,称为庸
影响
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制度也有了保障
两税法
创立:789唐德宗,杨炎
原因
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
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财政收入锐减
内容
按照每户人丁和资产交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
一年分夏秋两季交税
特点
简化税收名目
扩大税收对象
影响
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保证了农民的农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改变了战国以来的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三国到隋唐的文化
哲学,宗教
三国两晋
趋势:三教兴起,三足鼎立
道教兴起(东汉末年)
佛教在中国盛行(逐渐本土化)
儒学(吸收佛教倒角精神,有新的发展)
冲突
佛教盛行,广修庙宇
实质:土地兼并,阻碍生产力发展
结果:灭佛运动
无神论思想发展
南朝范缜《神灭论》:抨击佛教,肉体精神统一
道教,儒学的正统地位因为佛教受到挑战,儒家用天命论和伦理纲常反驳
隋朝,唐
趋势:佛道儒三教融合
统治者态度
唐: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到崇敬
武周: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文学艺术
文学
魏晋南北朝
代表人物:曹x3,陶渊明
文学形式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朝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
文学形式
诗词
散文
其他艺术形式
书法
形成:东汉末年(成为艺术)
形式: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代表人物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皆精“书圣”
颜真卿:气势雄浑
柳公权:骨力遒劲
绘画
东晋(专职画家形成)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生活气息浓厚)
吴道子
石窟(多以佛教艺术为主)
科学技术
魏晋南北朝
数学,农学,地理学发展
祖冲之
南朝
圆周率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现存最早完整农书)
裴秀
西晋
禹贡地域图
隋唐
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火药(唐中期,唐末运用到战争)
天文学家:地球子午线
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的国家颁布的药典)
古代建筑成熟期
赵州桥(李春,隋朝)
文化交流
佛教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天竺高僧来华
法显(东晋),玄奘(唐朝)西行
鉴真东渡日本传佛
大城市集聚作用
长安
国际大都会
扬州
重要通渠港口
广州,泉州
海运港口
登州
北方航运要地
使节,商人,侨民,留学生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