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2)
肾脏疾患时出现蛋白尿的机制:一方面是滤过膜机械屏障作用降低,以致部分大分子的血浆蛋白不能受阻而滤过。另一方面可能是滤过膜各层所覆盖的蛋白减少,静电屏障作用降低,使带电荷的血浆蛋白容易通过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
第15章 镇静催眠药思维导图,介绍了本二氮卓类、 巴比妥类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等内容。
抗癫痫药,这两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介绍详细,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药理学镇痛药,疼痛是一种因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概述
肾的结构特点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肾单位的类型
皮质肾单位 出球后血管为网状毛细血管 对尿液有重吸收的作用
近髓肾单位 出球后血管为U型直小血管 对尿液有浓缩稀释的作用
数目85~90%,10~15% 肾小球体积 小, 大 入小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口径 >1,约等于1 出球血管 网状,直小血管
球旁器
球旁细胞 分泌肾素为主
致密斑 调节肾素的释放
球外系膜(间质)细胞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丰富但分布不均,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肾脏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脏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E和NE))
肾脏的功能概述
正常人的尿量PH值在5.0~7.0之间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滤过动力: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生成滤液的速率常用 肾小球滤过率表示(GFR):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总量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的改变
肾小囊内压的改变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
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主要因素)
滤过膜通透性及有效滤过面积的改变
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滤过膜有效滤过面积的改变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吸收方式
原发性与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泵的辅助,从低浓度到高难度,消化ATP
被动重吸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消化ATP
几种物质的重吸收Na+和Cl+和水, 65~70%主要在近端小管被吸收 20%在髓袢被重吸收
前半段:由于钠离子经过钠泵通过主动吸收的方式吸收, 导致渗透压和静水压增大,水也通过被动运输的 方式被重吸收
后半段:氯离子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被重吸收,由于电势差 导致钠离子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因为NaCl的浓度增 高水也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被重吸收
髓袢:钠离子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氯离子由Na-K-2Cl 泵被主动吸收,因为静水压,水也被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氢离子的分泌
NH3的分泌
氯离子与之结合形成氯化铵排出体内,其分泌与氢离子成正比
K+的分泌
与钠离子重吸收有密切关系
尿的浓缩和稀释
出汗,呕吐,腹泻是缺水
大量输液,饮水是多水
正常人:50~120
尿生成的调节
肾交感神经
抗利尿激素(ADH)
生理作用: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影响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
与ADH成正比,大量喝水,晶体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反射性引起ADH 合成与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循环血量改变
心脏感受器与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抑制ADH合成与稀释,ADH分泌合成减少,水吸收少 尿量增多
醛固酮(保钠排钾)
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钾离子、血钠离子浓度的调节
血清清除率
定义:是指肾脏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此血浆毫升数即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70ml/min)。
测定方法:菊粉(既不被重吸收,也不被分泌)
肾血浆流量表示:用碘锐特或对氨基马尿酸两种物质清除率表示
尿的排放
排尿异常
尿频
尿潴留
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