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2高级经济师-金融】双支柱调控框架
2022高级经济师备考复习资料之双支柱调控框架知识总结,包括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它兴起的原因等等。
高级经济师2022备考,高师金融专业备考,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CFA一级Ethics-standard思维导图
货币政策对黄金价格的传导机制
云报税(个税)
收入
双支柱调控框架
货币政策
目标
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
创新原因
新常态: 1.原数量型风险暴露: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 2.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造成货币政策有效性被削弱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美联储降息资本回流,外汇占款下降
包含
货币政策目标
创新1:由数量调控逐步转为价格调控
建立利率走廊 +重视7天逆回购利率
上限:常备借贷便利--引导资金流向,避免资金空转提高杠杆率
隐性下限:7天逆回购利率--不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显性下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工具
创新2:构建结构性货币政策
原: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
现:改变大收大放,进行系列创新
1)传统工具创新应用:定向降准/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 利率实现区间管理--引导资金价格和流向、定向释放流动性
2)创新工具以实现结构性调控(结构化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必要补充 --数量+价格调控,引导资金流向政策重点扶持领域
常备借贷便利
抵押补充贷款
中期借贷便利
定向中期借贷便利
货币创造机制
创新3:转变调控方式和操作手段
向货币信用管理转变
2011 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逆周期信贷调节\引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2014-16 MLF\抵押补充贷款\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2016-17 构建利率走廊,疏通传导机制,稳定市场预期
2018-至今 定向降准、债券市场投资者窗口指导、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 以稳金融支持稳增长
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宏观审慎政策
国际:危机后的巴塞尔协议三包含了宏观审慎要素,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
国内
2011,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配合货币政策,形成“合意贷款规模”
2012,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
2011,《银行业新监管标准》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改进流动性风险监管、强化贷款损失准备监管
2013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国版巴塞尔协议三
2016,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金融机构差别化管理重要依据,多领域延伸使用 2018,优化指标结构-中小微支持、资管新规、债转股 跨境资本流动纳入MPA(因子增加)
资本和杠杆、定价行为
资产负债、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框架
“因城施策”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关系
央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重职能
兴起背景:08危机后,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金融VS实体经济的时空复杂关联
时间:顺周期性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空间:机构间关联性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双支柱: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
双支柱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调节货币政策目标
创造有利环境
货币政策能够为宏观审慎政策提供重要支持
提供良好操作环境,降低政策成本
我国双支柱框架的三层含义
1)要改革完善传统货币政策,构建新型货币政策框架-即:货币政策支柱
2)要改革完善传统金融调控政策,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即:宏观审慎政策支柱
3)在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下,突出双支柱的充分协调和密切配合
创新4:宏观调控注重国际协调,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利用国际治理平台,充分有效沟通
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确保货币政策独立性
2014起,每日人民币兑美元浮动浮动增至2% 汇率形成机制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具弹性和市场驱动的汇率制度进一步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