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及世界载人航天
以下是一张关于载人航天的历史时间轴思维导图,包括世界的和中国的,,内容详细且思路清晰,赶快收藏下图参考吧!
编辑于2022-06-03 00:26:20中国航天2022
宗旨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起始于1956年
1970年4月24日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92年9月21日
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子主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020年7月31日启用
长征三号甲、乙、丙
西昌
导航、定位、授时
定位精度:分米、厘米
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时精度:10纳秒
系统组成: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 增强系统:地基增强系统与星基增强系统
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三步走”发展战略
2000年底
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1994-2003
向中国提供服务
卫星4颗
当前已退役
2012年年底
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2012
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卫星20颗
当前15颗卫星连续稳定运行
2020年底
建设北斗三号系统
2009-2018
向全球提供服务
2019
在轨卫星共39颗
向全球提供RNSS服务
2020.6.23
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升空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总计共五十五颗导航卫星
西昌
2020.7.31
***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后续发展
2022
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
2035
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酒泉
航天工程第一步
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神舟一号
1999-11-20
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
2001-01-10
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2002-03-25
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
2002-12-30
搭载模拟人
神舟五号
2003-10-15
杨利伟
2003-10-16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天
神舟六号
2005-10-12
费俊龙、聂海胜
2005-10-17
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
在轨5天
两人多天飞行实验任务
航天工程第二步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七号
2008-09-25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2008-09-28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3天
天宫一号
2011年9月29日
改进型长征二号F/T1火箭
酒泉
神舟八号
2011-11-01
搭载模拟人
与天宫一号首次自动对接
神舟九号
2012-06-16
景海鹏、刘旺、刘洋
与天宫一号首次手动对接
2012-06-29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3天
神舟十号
2013-06-11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首次太空授课
2013-06-26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5天
神舟十一号
2016-10-17
景海鹏、陈冬
2016-11-18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轨30天
航天工程第三步
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神舟十二号
2021-06-17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乘组两次出舱
2021-09-17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太空飞行了3个月
神州十三号
2021-10-16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乘组两次出舱
2022-04-16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太空飞行了183天
天宫空间站
天宫一号
历程
2011年9月29日
改进型长征二号F/T1火箭
酒泉
2016年3月16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2018年4月2日
“受控”坠落,残骸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
高度约350千米的近圆轨道
舱室
实验舱和资源舱
对接
2011年11月3日
神舟八号飞船
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号飞船
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3日
神舟十号飞船
天宫二号
历程
2016年9月15日
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
酒泉
2016年10月23日
释放伴随卫星
2019年7月16日
终止数据服务
2019年7月19日
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远地点350千米的初始轨道
舱室
实验舱和资源舱
对接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
神十一航天员入驻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17年4月22日
天舟一号
2017年9月12日
天舟一号
天宫空间站
2022年将全面建成,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
舱室
天和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文昌
有五个对接口
空间实验舱Ⅰ问天
空间实验舱Ⅱ梦天
货运飞船天舟
天舟一号
2017年4月20日
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
文昌
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天舟二号
2021年5月29日
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
文昌
天舟三号
2021年9月20日
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
文昌
天舟四号
2022年5月10日
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
文昌
未来光学舱计划
对接
神舟飞船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21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飞船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飞船
嫦娥探月工程
无人月球探测
载人登月
建立月球基地
探月工程一期
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西昌
月球南北极的三个环形坑命名为“毕昇”“蔡伦”“张钰哲”
探月工程二期
嫦娥二号先导星
2010年10月1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西昌
嫦娥三号探测器
2013年12月2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西昌
“玉兔号”月球车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广寒宫
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西昌
鹊桥 (嫦娥四号中继星)
2018年5月21日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西昌
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
把在月面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出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玉兔二号
玉兔二号和嫦娥四号着陆器
天河基地
着陆点周边区域
周围的三个环形坑叫做“织女”“河鼓”“天津”,再远处的一座山峰叫做“泰山”。
探月工程三期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
2020年11月24日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
文昌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
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号
祝融号和着陆平台自拍照
2020年7月23日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文昌
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 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 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 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 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 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
发射“鸿雁”全球卫星通信星座首颗星
2018年12月29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
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
提高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精度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空间望远镜
2015年12月17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量子通信
其他
科学卫星:实践系列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70
东方红一号
4月24日定为航天日
航天工程第一步
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1999-11-20
神舟一号
无人飞船
2001-01-10
神舟二号
无人飞船
2002-03-25
神舟三号
搭载模拟人
2002-12-30
神舟四号
搭载模拟人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2003
2003-10-15
神舟五号
杨利伟
绕月14圈
2003-10-16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天
神舟六号
2005-10-12
费俊龙、聂海胜
2005-10-17
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
在轨5天
航天工程第二步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西昌
月球南北极的三个环形坑命名为“毕昇”“蔡伦”“张钰哲”
神舟七号
2008-09-25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2008-09-28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3天
嫦娥二号先导星
2010年10月1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西昌
天宫一号
历程
2011年9月29日
改进型长征二号F/T1火箭
酒泉
2016年3月16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2018年4月2日
“受控”坠落,残骸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
高度约350千米的近圆轨道
舱室
实验舱和资源舱
对接
2011年11月3日
神舟八号飞船
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号飞船
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3日
神舟十号飞船
交会对接及一些其它任务
神舟八号
2011-11-01
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06-16
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2-06-29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3天
神舟十号
2013-06-11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首次太空授课
2013-06-26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5天
嫦娥三号探测器
2013年12月2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西昌
“玉兔号”月球车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广寒宫
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玉兔号月球车、第三个软着陆的国家
2013
嫦娥三号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空间望远镜
2015年12月17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量子通信
神舟十一号
2016-10-17
景海鹏、陈冬
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景海鹏、陈冬--33天
2016-11-18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轨30天
我国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
2016
长征五号
第二个空间实验室
2016
天宫二号
真正意义上空间实验室
可以搭载货运飞船
2016
长征七号
天舟一号
2017年4月20日
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
文昌
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航天工程第三步
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西昌
鹊桥 (嫦娥四号中继星)
2018年5月21日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西昌
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
把在月面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出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天河基地
周围的三个环形坑叫做“织女”“河鼓”“天津”,再远处的一座山峰叫做“泰山”。
发射“鸿雁”全球卫星通信星座首颗星
2018年12月29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2019北斗三号 2020年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
2020年11月24日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
文昌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
天和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文昌
有五个对接口
天舟二号
2021年5月29日
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
文昌
神州十二号
2021-06-17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乘组两次出舱
2021-09-17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太空飞行了3个月
天舟三号
2021年9月20日
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
文昌
神州十三号
2021-10-16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乘组两次出舱
2022-04-16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太空飞行了183天
天舟四号
2022年5月10日
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
文昌
国际发展史
冷战
1945-1991
1957年8月21日
苏联第一颗洲际导弹
1957年10月4日
第一颗人造卫星
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
冷战时期
科罗廖夫主导的 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可以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飞船的R-7火箭问世。 这其实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1957年11月3日
普特尼克2号。它的舱内承载着世界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生物 ——一条名叫莱卡的混血狗。
赫鲁晓夫命令科罗廖夫赶在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前再发射一颗。
第一个进入宇宙的人
前苏联--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
1961年4月12日
1965.3.18
第一个太空行走的人
前苏联--列昂洛夫
美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进入太空
1961年的5月5日
“自由-7号”(Freedom 7)
谢泼德
1968.12.24
美国首先到达月球附近,并在沿环绕月球的轨道进行飞行
1969.年苏联
1969年2月21日, 其研制的登月火箭N1-L3在首次发射时以爆炸告终,同
1969年7月3日第二次发射再次失败
1969年 美国
7月20日,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
以此为标志,美国终于在太空争霸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美国--阿姆斯特朗
1971年 苏联
世界第一个空间站 礼炮一号
第一个发射升空人造卫星的国家
前苏联
航空航天
技术
三大基本技术
天地往返
出舱行走
交会对接
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
宇航服
白色--为了防辐射和反射光、热
分为舱内穿和舱外穿,舱外穿的比较厚重,可以防微陨石
我国四大发射基地
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海南文昌
航天器
载人航天器
载人飞船
只能使用一次
世界上最早的是前苏联1961年东方一号
神州飞船
载人空间站
空间实验室
天宫
航天飞机
可重复使用,目前中国没有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飞机--美国的哥伦比亚号
载物航天器
天舟
运载火箭
长征
导航系统
美国GPS系统
最早为军用
24颗定位卫星为基础
民用定位可精确到3-10米
中国北斗导航系统
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截止2019年5月17号已经发射了45颗
功能
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
定位原理
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地面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
俄罗斯的 GLONASS 系统
30 颗卫星组成
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探月
嫦娥
月球探测器
玉兔
月球车
广寒宫
鹊桥
地月专用中继通信卫星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信号不好,用与地球老家联系
火星探测
天问
回答2000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的千年之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祝融
火星探测车
传统文化火神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
研究量子通信
美国火星探测器
勇气号
机遇号
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美国GPS
俄罗斯GLONASS
欧盟GALILEO
不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