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阅读心理学
自己整理的psychology of reading(第二版)的读书笔记,因为书是英文原版,所以笔记中英文夹杂。这本书应该是近些年运用眼动技术进行阅读研究的最权威著作,而眼动技术对于阅读研究来说又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想要系统了解人类阅读以及背后的机制,这本书必推荐!
编辑于2022-06-05 16:49:16阅 读 心 理 学
背 景 知 识
1. 绪论与基础知识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概念和范围
工具
行为实验
反应时
正确率
脑成像研究
脑部活动指标
PET
fMRI
神经生理指标
EEG
ERPs
MEG
计算机模拟
阅读研究的历史
Huey及同时代其他研究者
《阅读心理学与教学》出版
发明速视仪
行为主义盛行时停滞不前
乔姆斯基
批判行为主义
再度兴盛
信息加工理论
批判
优势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概述
视网膜和视敏度
水平落在视网膜 上的一行文本可 分为三个区域
中央凹:2°
副中央凹:左右各5°
边缘区域
视敏度依次下降
模式识别过程
模板匹配理论
人的大脑中储存着每一个能够识别的模式的表征
特征检测理论
识别的过程中对构成元素进行检索
证据
动物实验所得的生理学数据
稳定图像研究
视觉搜索证据
感觉储存
在阅读过程中类似缓冲器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主要以语音编码的这一特征,对理解无声或内部言语在阅读中的作用,尤其有效
长时记忆
心理词典
习语、隐喻等语言现象的理解,需要调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一些一般世界知识
信息选择
加工阶段的概念
存在独立加工阶段
信息加工模型的现实性
大脑功能和阅读
大脑功能单侧化,三种证据
正常被试的研究
裂脑人的研究
脑成像技术
什么是阅读
勉强下个定义
阅读是从印刷页面中提取视觉信息,并理解文本意思的一个过程
阅读中关注的重点
人在正常默读中是如何阅读的
最常用的技术
眼动记录
阅读模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交互模型
大多数模型只是侧重于阅读的某些方面
对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的思辨
2. 文字系统
文字表征可能存在的原则
表意原则
音节(表音)原则
音位原则
语流中最小的语音单位
区别特征:可以描写音位之间的差异,如浊化、发音部位
文字简史
文字的发明
苏美尔语和楔形文字
象形文字
汉字
其他文字系统
字母文字的发展
对文字系统演变的评说
当代文字系统
表意文字:汉字
语素音节文字:一个字即一个语素,亦是一个音节
六类汉字
音节文字:日语和韩语
日语
kanji(日语汉字)
实词的词根
假名(简化汉字)
一个假名代表一个mora
片假名
平假名
韩语
英语和其他的拼音系统
文字系统的综合评价
书写方向
书写方向会不会影响阅读速度以往研究有不同的结果
标点符号和空格
是否有某种最佳的文字系统
3. 词汇知觉1:基本问题与方法
导言
核心问题
词汇识别是全部需要学习的东西吗
阅读过程中,词汇识别需要付出努力,其余皆为自动吗
词汇识别是先通达语音,然后再通达语义吗?
构成词汇的字母是序列加工的,还是以词汇作为整体加工的
熟练的读者是否学会了熟练地应用拼写规则,或者说,他们是否掌握了视觉模式与语音、语义之间的特定联系
语境对词汇识别有很大的影响吗
熟练读者的词汇识别特点
速度很快,但较高层级的加工较困难
词汇识别不仅仅是将字母转换为语音、语音再转换为语义的过程
词汇并非是逐个字母序列地加工的
语境对词汇加工速度影响非常小
识别一个词需要多久
反应时法
反应时实际上包括
决策时间
反应执行时间
关于一些任务是否能反映被试通达语义
命名任务
命名未必意味着语义通达
范畴判断任务
对决策时间的干扰更大
词汇判断任务
不能完全肯定实验参与者再做出为词的反应时,已经提取了语义信息
短时呈现法
短时呈现存在问题:物理刺激消失后视觉表征仍然存在
解决:掩蔽
掩蔽亦存在问题
似乎只显示识别时间的下限
掩蔽刺激呈现,目标刺激可能仍然继续加工, 但也有可能不会继续加工
来自文本阅读的估计
存在两个问题
阅读种有一部分时间与词汇识别几乎没有关系
无法确定读者是否识别了每一个词
生理学方法
ERPs技术
不能准确定位电活动来源
“噪音”较多
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
词汇加工是自动的吗
词汇识别是无意识的吗
如何识别词汇的意义,但有察觉不到词的本身
语义启动范式表明视觉呈现的词汇的语义是可以自动识别的
词汇加工的意图重要吗
上述语义启动范式得到的效应是否因为加工意图?
stroop范式表明 即使实验参与者努力不加工语义, 词汇仍得到提取
但提取的是语义还是语音
stroop范式的变式 证明语义得到了自动提取
词汇编码可能受到空间注意焦点的作用
启动范式表明启动效应的出现依赖于启动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受到关注
词汇识别似乎是无意识的, 但决定词汇是否得到加工的 因素并不在于词汇加工的意图, 而是空间注意是否指向词汇的位置
词汇识别占用加工容量吗
检验方法:两个任务是否像一个任务一样同时顺利完成
但任务相互干扰未必是竞争注意资源的结果
stroop任务似乎表明颜色和词形都不会占用任何认知资源, 效应来自于两者都得到加工后,产生了相互之间竞争的反应
如果能证明加工两个词加工速度与加工一个词一样快,就可以证明词汇加工不需要占用有限的认知资源
视觉搜索范式
范畴判断任务表明词汇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
判断字符是数字还是字母发现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
无定论
字母加工与词汇加工有何联系
导言
词中的字母是怎样被加工的,存在不同观点
整体加工:把词作为一种视觉模式
序列加工
本书认为字母更可能以平行加工为主, 长词可能是字母组块加工, 并非一个一个字母进行加工
构成词汇的字母并非以序列加工方式进行
实验发现, 关键字母在目标词中, 比单独呈现时, 识别的正确率高
词汇不是视觉模板
视觉模板:词汇和字母由不同的系统来加工, 且两者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词汇是由一系列视觉特征所定义的)
反对证据
模板模型不能解释词优理论: 即假词相比字母也有优越效应
词汇识别主要通过 与大小写和字体无关的 抽象的字母特征来实现
但是大小写字母 在知觉特征上 有许多差异
即词 也不是 完全 平行加工
目前最合理的推测:构成词汇的字母 以平行方式得到加工,词汇的编码是 通过对构成词汇的抽象字母的加工来实现
一个相对简单的词汇知觉模型
解释词优效应的模型
平行加工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孤立的字母只能依赖于字母探测器的激活来识别,而词汇中的字母既可以通过词汇探测器的激 活来识别,也可以通过字母探测器的激活来识别,因此,即使字母探测器的激活先于词汇探测器的激活发挥作用,词汇中的字母比孤立字母的识别也要更准确
交互激活(interactive activation IA)模型及其许多修正模型:词汇探测器的激活可以反馈到字母探测器
上述模型的局限
如何决定某个字母所处的特定位置
被试的反应仅仅是与某些基础心理过程相联系
无法对假词种和真词中字母时别的准确率相同做出解释
解决:在模型中增加一个机制,一个字母串的出现不仅激活了与其完全对应的词条,而且激活了其邻居
临近词在词汇识别种的作用
正字法水平上的词汇识别
正字法相似的词对书面词汇的识别有影响
正字法邻居效应
邻居词汇的数量对词汇识别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影响
邻居词汇的词频对词汇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影响
研究普遍得出,邻居词数量较多的词汇判断时间更短;但增加高频邻居词的数量,则会产生抑制效应
字母顺序错误影响词汇识别
有两类模型试图对字母乱序词汇加工的方式做出解释
绝对编码模型:每个字母都有一个绝对的位置,但编码过程中存在知觉的不确定性
相对编码模型:字母位置编码是相对的,顺序信息源自对较短字母位置序列的编码
双字母组合
三字母
开放字母对等
为探究字母位置在词汇编码中的作用,对字母调换效应(TL)进行研究
非词词汇判断范式
字母调换的干扰效应未必产生字母的错误,也可能由于邻居效应
解决:比较TL和RL(换字母)条件
TL条件下非词被正确判断的RT和ER更大
掩蔽启动范式
即使错位(但距离正确位置不远),字母仍有助于词汇的激活
利用上述范式的另一些研究表明,词汇识别中辅音的作用大于元音,但元音的位置的正确性对词汇识别作用更大
上述顺序效应是在正字法层面上研究的,但正字法和语音不容易区分,因此顺序效应究竟发生在正字法水平还是语音水平上尚不完全清楚
语音在词汇编码中的作用
导言
词汇识别中最具争议的问题:语音通达和语义通达之间的关系
语音编码有多重要?
如何对语音编码和正字法编码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
通达语音的两条可能路径
词和非词编码的不同引发语音编码的双通路假设的提出
语音寻址通路
在记忆中查询相应的地址
合成语音通路
语音编码在视觉刺激呈现的同时构建出来
争议
是否存在两个不同且相互独立的通路
来自脑损伤病人的证据显示两条通路同时存在
但仍有几个问题
双通路是如何工作的
这两个系统对于正常读者来说是否相互独立不得而知
非词的合成遵循从拼写到语音的规则还是其他规则
词和非词发音
非词发音
类推模型:假定存在小于词的单位(如音节),作为视觉字母串和语音编码之间的中介
真词发音
单一系统模型:每遇到一个词,与之对应的词条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及其邻居词的每一组成部分都会被激活,发音基于所有这些被输入激活的语音编码生成
存在几点问题
很难解释为什么指导语会改变人们的输出
难以解释前面对阅读障碍患者的研究结果
系统的独立性
语音寻址和语音合成系统相互独立,对于不规则词,规则系统的主要作用似乎就是干扰词汇的识别,这不太合理
合作通达模型
仍然假设存在语音寻址和语音组合系统
呈现一个词时,语音组合系统激活与之发音相似的语音编码,语音寻址亦激活一系列备选项和相关的语音编码。两个系统总激活水平最高的词条作为词被识别
语音组合通路在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
简单词汇和复杂词汇的加工
功能词
相对于实词而言,包括介词、连词、冠词和代词
功能词在心理词典中可能是独立于实词存储的
多语素(multimorphemic)词
合成词是如何加工的
存在序列加工
视觉系统平行加工字母的数量可能有限
序列加工可能有助于词汇的理解
Taft和Foster提出多语素词的通达是一个双阶段过程
阶段一:BOSS(基本正字法音节结构)的通达,即根语素的通达
阶段二:整个词汇的通达
适合的任务或范式
lexical decisions on prefixed words task发现根语素频率对词汇判断时间有影响
掩蔽启动范式:语素参与早期词汇识别过程;后缀也可能在词汇加工早期被作为一个单位提取出来
词汇知觉的跨语言研究
词汇中字母的加工方式
对于拼写文字系统,本书坚持较短词汇中的字母平行加工
但就表意文字系统而言尚不确定
语音表征在词汇通达中的作用
直接路径:书面字母--心理词典
间接路径:书面字母--语音表征--心理词典
特定的正字法可能改变读者对某条通路的依赖程度, 但跨语言研究结果符合心理词典通达双路径假设
最后一个问题
关于词汇编码模型
平行分布模型
总结与结论
熟 练 的 文 本 阅 读
4. 眼睛的功用
导言
一些基本的眼动指标
注视
眼跳
回视
回扫
默读和朗读过程中的眼动模式不同
朗读平均注视更长,眼跳更短、回视更多
眼音距
朗读中眼睛注视与声音到达的距离
眼动的基本特征
阅读指标的差异
文本差异
排版差异
如果字体、字号以及行长均合适,则阅读速度差别不大
注视距离效应
用字母空间表示眼跳幅度,而不用视角
正字法差异
眼跳距离
不同文字无法用相同的单位表示距离,或许使用
注视时间
当以单位时间提取的意义来计算时,不同文字阅读速度1差异不大
排版方向
对阅读速度的影响较小
眼跳和注视的几点评论
眼跳过程几乎不能提取信息,即使获取一些视觉信息,也对阅读的影响很小。原因:
中枢麻醉
前后信息的掩蔽
注视的界定
注视时
非常微小的快速眼球运动:震颤或颤动
稍大一些的眼球运动:微眼跳或漂移
在阅读的眼动记录中通常不予考虑
知觉广度
固定眼睛技术
用速示器测得的知觉广度可能比真实默读的知觉广度大或者小
简单窗口技术(primitive window techniques)
干扰正常阅读,受到质疑
自然眼动条件下阅读知觉广度的估测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记录眼动轨迹,使用阅读的总词数除以注视次数
这种方法是错的
呈现随注视变化技术
设备
文本采用显示器来呈现,所呈现内容随读者眼睛的移动而变化。研究仪器是与计算机和显示器联接的复杂的眼动追踪设备。 计算机对读者的注视位置每毫秒采样一次,文本随注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设备精密,可记录5-10 毫秒呈现变化,而且变化速度极快,读者根本无法觉察出来)
基本假设
如果窗口小于读者的知觉广度,阅读就会受到干扰
基本问题
知觉广度是多少
大约31 个字母,或者所注视字母左右两边各 15 个字母
该技术的变式发现:视敏度不是影响知觉广度的主要因素
知觉广度是否对称
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注视点右侧信息的提取范围 更大
副中央凹信息是否有用
移动掩蔽技术
中央视觉区以外的文本内容正常呈现, 掩蔽随着眼动而同步移动,读者无法从中央凹视觉区获得有效信息
发现副中央凹视觉区中的信息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知觉广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阅读技能
年龄
其他文字中的知觉广度
拼音文字
研究者使用移动窗口技术对多种拼音文字系统的知觉广度,尤其是荷兰语、芬兰语和法语进行了考察,结果均与英语一致
汉语
从注视点左侧 1 个字到右侧 2-3 个字
日语
注视点右侧 6 个字符
希伯来文本
知觉广度偏向注视点左侧
窗口的不对称性并非天生,不仅因语言不同而异, 而且双语读者在不同语言间进行转换时,也会改变其提取信息的区域
盲文的知觉广度
读者注视中提取了何种信息
边界范式
主要用以考察与注视点距离不同条件下从段落中特定词位上(即关键词位置,critical word location, CWL)所提取信息的类型
逻辑
如果 CWL 所呈现刺激的某个方面可在副中央凹区域进行编码,那么关键词被注视时编码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正常的阅读就会受到某种干扰
读者的眼睛距离关键词位置多近时非词字母串才开始影响阅读
若关键词位置在右侧距离 注视点不多于 3 个字母,非词不会对阅读时间产生影响
如果关键词位置在注视 点右侧 4 个及以上字母,暂时占据此位置字母串的词汇度(wordness)对注视时间没有影响
预视效益
本质:在注视单词前,与无效预视相比,读者对该单词的有效预视能减少对该词的注视时间
影响因素
当前注视词词长以及与注视词加工难度有关的各种因素
不同文字
英语
读者一般能获得n+1的预视效益,但无法获得n+2的预视效益
汉语
汉语读者获得当前注视词后第二个词的预视效益的可能性比英语读者大
词汇跳读
词长对词汇跳读的影响最大
读者通常不会注视行首和行尾的单词
眼动信息的整合
眼动过程中信息是否得到整合
信息整合是在注视内完成的,而不能在眼跳过程中进行
阅读情境中信息整合是否与眼动距离有关
研究发现文本移动几个字符,读者不会意识到,说明眼动距离可能不影响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可以发生在两次连续注视中
语义的部分编码
读者可能通过两者不同的方式提取单词的部分语义信息
整词得到加工,但比较模糊
获取某个词素
语义的预加工
英语中似乎不存在语义预视效应
有研究发现汉语和德语中存在语义预视效应
词素的识别
从副中央凹视觉区词汇提取中提取词汇的合理位置可能是词素
但许多研究发现英语词首词素不存在预视效应
语音编码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语音编码被用来进行眼动过程中的信息整合,读者可以获取一部分语音预视效应
字母vs单词
副中央凹视觉区的促进作用是由词条的部分激活产生的,还是由构成词汇的字母激活引起的,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证据做出判断
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控制
眼动控制过程
整体控制
眼睛的运动在某一文本片段开头就做好计划,以预定速度向前运动
直接控制
眼睛移动信号不仅意味着对当前注视词的识别,而且取决于当前注视词视觉信息的提取
是一种极端的认知控制
直接控制的证据
眼跳的直接控制
注视时间的直接控制
哪些信息参与直接控制
眼跳幅度
眼跳幅度似乎受不同类型信息的直接控制
注视早期从副中央凹视觉区提取的词边界信息以及字母信息
副中央凹视觉区的字母信息是否影响眼跳幅度主要取决于副中央凹视觉区词汇是否得到完全加工与跳读
注视时间
折中观点
眼动受认知的控制,但未必受从当前注视点上提取信息的控制
认知控制的证据
眼跳幅度的控制
注视位置
受词汇的字母数影响
偏向注视位置
词首和中间字母之间的位置
眼跳幅度
注视点右侧的词会影响眼跳幅度
词长影响眼跳幅度
注视时间的控制
影响注视时间的因素
注视时间
可预测性
是否歧义
习得年龄
熟悉度
推理和语义解释
先行词
句法歧义
句尾的凝视时间长于句中
5. 词汇知觉2:文本中的词汇识别
基本问题回顾
导言
眼动测量数据,尤其是词汇的注视时间与词汇跳读的概率,确实能够反映即时认知加工过程
凝视时间似乎时词汇早期加工时间最恰当的测量指标
文本阅读过程中词汇的语音信息究竟何时得到提取
两个使用边界范式和快速启动范式的实验表明
语音编码发生在词汇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
早期语音信息的提取是否只局限于拼音文字
汉语中是否出现预视效应具有不确定性
语音编码发生在文本阅读的早期阶段
语义提取
语义在注视过程中得到提取
证据来自于语境对同音异义词的影响
语音信息在词汇加工早期提取的证据
同形异音异义词的研究
词汇编码自动化再探究: 自动化意味着阅读过程中 多个词汇同时得到加工吗?
有证据表明存在词汇平行加工吗?
消失文本范式提供了证据
词汇在多大程度上是平行加工
大多数数据表明词n+1加工通常处于初级水平(如字母和语音的识别)
坚持阅读中多个词汇同时加工的观点是存在“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假设基础上提出来的
文本中的邻居词效应和字母调换效应
邻居效应
词汇判断实验
邻居词数量越多越能促进识别
高频邻居词会对目标词的识别产生抑制效应
阅读实验
邻居词在加工早期具有促进效应,但在后期被目标词及其邻居词之间因竞争而产生的抑制效应而抵消了
字母位置编码
字母调换邻居效应对词汇识别的最终影响尚不清楚
独立呈现词汇的实验表明干扰效应主要是由于调换字母邻居词和目标词之间的竞争
阅读实验表现为目标词有时被错误地识别为其调换字母邻居词
语素在书面词汇加工中的作用
语素 参与 词汇 编码 的 证据
相关研究范式和方法
对整体词频匹配但其中一个语素频率不同的两组语素构成的复杂目标词进行比较
pollatsek等人提出了一个双通路模型
整词通路
以词为整体进行编码
组合通路
对构成词的成分进行编码然后整合起来
两条通路不是相互独立的
词长是复合词加工的一个影响因素
词长对词的组成成分的频率效应有调节作用
较长复合词语素频率效应较大,较短复合词频率效应消失
语素经常被作为独立的单位得到加工, 但加工到哪个层次上整合为整词的编码尚不清楚
考察语素是否对包含相同语素的目标词具有启动效应
掩蔽启动实验
副中央凹预视实验
语素是在哪个层次上被整合起来
语义透明度效应
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效应较小或没有
三个语素形成的歧义词
语境对词汇识别的影响
几个一般问题
语境对词汇加工时间具有无可争议的影响
高层次过程对词汇识别没有影响是否有其结构性原因
Fodor等人认为词汇识别模块和语言加工系统的其他模块之间唯一的交流是前者将已识别出来的词汇送入下一模块进行加工
一些研究者认为自上而下加工在流利默读中几乎没有作用,因为这样做的代价大于收益
预测可能会错误
预测可能占用加工资源
语境对词汇通达的速度有影响吗
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在要求参与者快速做出反应的情况下,语境似乎能够促进词汇的加工
阅读中的语境效应—— 眼动研究结果
词汇可以从句子语境中预测出来时,其注视时间缩短,跳读发生的概率增加
具有可预测性的语境对副中央凹视觉区信息的提取有影响,进一步表明语境会影响阅读过程中的词汇通达
阅读过程中的语境效应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加速了副中央凹视觉区视觉信息的提取
语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虽然本书把语境操作定义为可预测性,但是这个机制未必是借助于高层次加工对目标词进行的预测
可能由于具有预测性的词汇比无可预测性的词汇,更容易整合到文本表征中
有研究者将预测效应解释为目标词之前所有词汇对目标词启动效应的总和
但这种假设尚无有力的证据
语境对词汇通达的主要影响可能在对副中央凹视觉区信息提取上
语境效应在跳读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语境与副中央凹视觉区信息的提取有交互作用
结论、思考与展望
我们学到了什么
目前从文本阅读过程的词汇识别实验中获得的知识
歧义词实验显示,词汇注视时间确实能够反映词汇语义是否通达
但需要声明
我们并没有声称凝视时间等同于词汇语义通达时间
若某个变量对词汇凝视时间有影响,这未必意味着它对语义通达时间也有影响
可以考虑哪些范式或者任务能够反映语义通达:同音异义词判断?视觉情境范式?
邻居词和字母调换效应与独立呈现词汇研究所发现的效应一致
词汇邻居词对其编码时间有影响
错误位置上的正确字母确实对词汇的识别具有促进作用
多语素词的研究发现
复合词并非平行加工,有可能是逐语素加工
整词频率和构成语素的频率均对词汇凝视时间有影响
构成语素在复杂词汇语义的通达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孤立呈现词汇识别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修订
总体上来说阅读研究重复了识别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但有些孤立呈现词汇任务中,反应时上反映出的词频效应比凝视时间大
展望
阅读的眼动控制模型
6. 阅读的眼动模型
介绍
E-Z读者模型
核心观点
词汇识别是文本阅读过程中触发眼睛在文本上移动的基本动力
关键假设
词汇识别是驱动眼睛在文本上移动的引擎,而其他过程通常滞后于词汇编码
读者对英语(或其他任何欧洲语言)词汇的加工是按照它们在文中出现的现后顺序,一次只加工一个单词
词汇识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E-Z读者模型只是简单地假设词汇识别过程中有两个与眼睛运动相关的加工阶段
发出眼跳信号
发出将内部注意力转移到下一单词上的信号
模型的简史和概览
为什么需要一个形式计算模型
有大量证据表明词汇编码的时间影响其注视时间,告诉眼睛移动到下一单词的信号往往来自于词汇编码系统的某种信息,这似乎非常符合逐词序列加工假设
建立起一个计算机程序或者数学公式之类的模型,并实际运行,看其是否能够正常运动来做出判断,更有说服力
背景
Morrison(1984)眼动控制理论
注视期间发生下列事件
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注视的单词上
单词被识别后,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词上
做好眼睛移动计划
无法对单词跳读做出解释
后来加入了跳读的解释
该理论基本上能够解释阅读的两个重要方面
注视词右侧有限的信息——一个或至多两个单词得到加工
有些词可以被跳读,但并非任何词都可以跳读
但该模型编码过于简单,无法解释单词为何多次被注视
模型概述
E-Z读者模型假设词汇加工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的注视开始
从视网膜上提取原始视觉信息。这大致上可被看作是一个自动化阶段,在视网膜上平行发生;此外,词 n+1 的原始信息被 用以计划下一注视点的位置
第二、三阶段:词汇加工阶段L1和L2
需要注意力的聚焦加工:词汇识别同一过程的两个完成程度不同的阶段
L1
读者知道可以安全地做出眼动计划的时间
对受注视词进行熟悉性验证
L2
眼动计划的做出与词汇实际得到识别之间的时间
获得受注视词的语义
有相关研究证据表明需要用这种分离机制来解释阅读的数据
若词 n 加工困难(如为低频词),词 n 与词 n+1 的注视时间均增加(但是,词频效应对词 n+1 的影响小于对词 n 的影响) 这种溢出现象(即影响词 n 注视时间的因素同样对词 n+1 亦产生影响)与 Morrison 模型相悖
E-Z读者模型的关键假设
内部注意机制每次只注意一个词
被注意的词汇识别完成是内部注意机制转移到下一个单词的信号
计划朝向下一个单词眼跳的信号乃是发生在所注意单词尚未完成识别的阶段
一次注视可能完成两个单词加工,并启动朝向词n+2的眼跳计划
如果后续眼跳计划紧跟着前一眼跳计划,后续眼跳计划可能取消前一眼跳计划
当注视点快落到某个单词上,再注视计划便有可能自动做出,但是若注视词n+1的计划快速做出,再注视眼跳就可能被取消
眼跳的目标位置是词中间位置,但有可能偏离
高级语言过程只有在读者感到话语意义加工困难时才参与加工过程
阅读行为模拟过程
一个基本问题: 触发眼动的加工单位是什么
在某些情况下,加工单位可能小于词,且每次均只注意一个单位
短词、高频词组合也可能作为加工单位得到加工
缩略形式是作为一个词加工还是两个词进行加工,至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近期对模型的修正
E-Z 读者模型的第二个修正版本,开始对由于词汇水平之上的语言单位理解错误而导致的词间回视进行解释
总结:E-Z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基本假设
E-Z读者模型:序列加工
但E-Z 读者模型确实能够对某些“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平行加工的证据)做出预测
词汇跳读
如模型所预测,若(在 其他各方面均相同的条件下)词 n+1 被跳读,那么词 n 的注视时间会增长,因为前面的眼动计划被随后的眼动计划所取消
注视错位
“注视定位错误” 可以解释这种”中央凹-副中央凹“表面效应并不显著
如果未来的研究表明副中央凹- 中央凹效应确实存在,那就意味着逐词序列加工假设(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没有 根据
SWIFT 模型假设每次可加工 4 个单词
Glenmore 模型则假设每次可加工(含空格)30 个字母(或者 4--5 个词)
眼动决策
根据 SWIFT 模型,眼动决策的做出主要依靠自动“计时“机制,这一机制受到当 前平行加工的单词的相对激活程度调节
根据 Glenmore 模型,眼动决策的做出取决于副中央凹区域刺激激活的增强程度
文 本 理 解
7. 内部言语
导言
一些术语
subvocalization
refer to activity in the speech tract (either muscle movement or articulatory processes)
phonological coding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peech that can give rise to the experience of hearing sounds, but may not always lead to conscious experience
Speech recoding
suggests an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similar to that subserving covert articulation
phonetic recoding
suggests a process of converting written words into articulatory features
phonemic recoding
suggests a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abstract theoretical units
三种研究正常英语读者内部言语的常用方法
考察阅读过程中是否伴有发音部位的肌肉运动
采用阻碍内部言语使用的任务是否对阅读有干扰作用
文本的语音特征是否影响阅读
内部语言与理解
内部语言存在的证据
肌电研究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外显的言语行为,读者仍然存在无声发音
默读速度受到文章作者说话速度的强烈影响
在阅读中的作用
有助于读者词义的提取
有助于高级阅读理解过程
为什么
有助于短时记忆表征的建立
有助于词汇通达或词汇通达后的理解
内部言语的韵律有助于读者对所读句子的意义做出判断
肌电记录
肌电研究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完成语言任务时,语言发音部位的活动会增加
肌电活动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文本难度越高,肌电活动越强
阅读外文文本时肌电活动会增加
阅读技能提高,肌电活动数量减少
熟练读者比不熟练读者的肌电活动少
研究者通过消除无声发音的实验程序来研究无声发音在阅读中的作用
(尤其高难度)文本理解需要无声发音的辅助,若无声发音被消除,理解就会受到影响
批判
理解出现问题可能是因为 被试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 消除发音部位肌肉运动上, 且文本越难约需要努力
语言发音部位活动是否是 由于语言加工所引起的, 并未非常确定
总结
近30年以来,肌电记录研究的数量急剧减少
原因可能是基于此类研究所构建的阅读模型极少对阅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认知过程做出假设
同时发音活动
导言
发音抑制实验
如果读者的言语通道在阅读过程中同时被占用,那么就不能无声地读出文本内容
如何使得抑制任务只干扰发音器官的活动而不妨碍正常阅读是这类研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词汇与短语阅读 过程中的抑制问题
复述任务
要求被试首先听一串数字,然后大声重复, 以此抑制无声发声,主任务是尽快对视觉 呈现的词汇或句子进行判断
使用该任务可以对语音编码 是否参与语义加工进行探究
句子阅读实验发现内部语言 用于工作记忆保持, 但不能帮助词汇通达
篇章阅读中的抑制
听觉条件下语音抑制对成绩有影响, 但相对于阅读条件,影响要小
表明抑制效应 对印刷文本转换 成听觉形式的过程有影响
内部语言与单个词汇意义的通达几乎没有关系, 但是在随后对连续语篇的理解起促进作用的 记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语音抑制技术存在的问题
干扰未必为发音抑制所致
两种任务同时进行,需要付出努力将这两种任务区分开
发音抑制任务可能不仅会干扰发音器官的运动,还可能干扰一般的心理活动
抑制任务或许不能有效地抑制内部言语
即使同时发音任务可能阻碍一部分内部语言,但不确保抑制所有的内部语言
总结
同时发声任务引起的干扰可能并非内部言语敏感的测量指标
人能够在发出某个音的同时,对另一语言单位进行编码
干扰可能发生在发音任务中,而不是阅读任务中
无声发音可能与词汇语义通达无关?
并不能动摇先前语音编码参与语义加工的证据
以词汇通达为目的的对书面文本的phonological recording不同于对来自书面本文的语音编码信息缓存及/或保持,无声发音只对后者产生影响
语音相似性效应
同音异义短语
目前的实验证据只能表明,短语评价任务中有语音编码的参与
但语音编码出现在语义通达前还是之后尚无定论
绕口令
一些实验采用 绕口令句与控制句相比
实验逻辑
如果默读也需要启动发音程序且无法抑制的话,那么,绕口令与控制句默读时间的差异应该与两者朗读时间之间的差异相同
实验得出
内部言语虽然缺乏语音细节,但仍然保持关于音位的特征信息
无论是在局部还是宏观层次上,绕口令似乎都会降低阅读速度,并且 还会对句子的理解、词汇和句子记忆产生干扰作用
音素相似效应
音素相似性效应符合内部言语在阅读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大多数研究的数据和假设一致:内部言语仅仅是与词汇在工作记忆中的保存相关的一种后词汇通达过程(post-lexical process)
总结
内部言语在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
采用这些研究范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过研究的学者普遍将这种效应归因于工作记忆中后词汇通达的加工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存在词语编码的早期效应
听障读者
严重听障读者具有阅读能力,这有时被看作正常读者的语音编码可有可无的证据
但只有极少数听障读者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英语文本时,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听障者将书面信息重新编码成本族语(北美手势语)
听障者阅读能力之所以低下,部分原因可能是内部言语乃是比内部与外显手势更有效的一种编码系统
文字系统效应
汉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有语音编码,因为他们在短时记忆中会将音似字相混淆
汉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语音编码的依赖程度低于英语读者
表意语言文字(如汉语)的读者可能能够通过视觉表征直接通达许多书面字符的意义。但是,书面词汇与对应的发音之间的联系在阅读中会被激活,而且在文本理解中起重要作用
内部言语以何种方式影响阅读
内部言语在词汇编码中的作用
一系列研究对音韵和语音特征 对词汇阅读速度的影响进行考察
包含长音片段的词判断时间长
双音节的词的发音时间长于单音节词的发音。但是,前者 (双音节词)在默读中(在词汇长度相匹配的情况下)所需阅读时间并不比单音节词长
VS
这不仅是阅读中存在内部言语的证据,而且是内部言语保存了语音细节而非仅仅是音位特征的证据
有两个重读音节的词比有一个重读音节的词发音需要的时间长,在默读条件下亦如此
读者在默读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内隐的韵律结构(重读模式),而且眼睛的运动受到语法合理的韵律结构的影响
内部言语的不完整本质
研究者认为正常阅读过程中内部言语的语音表征可能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可能只是无声发音的准备而不是真正的无声发声
文本中每个词的完整语音表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种详细的语音激活耗时过多,不利于高效阅读
功能词经常被简化
语音表征激活中所使用的语音编码多取决于辅音特征
但也有一些潜在问题
内部语言似乎并非以简略形式呈现
这种简略形式的内部语言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理解是个问题
内部言语滞后于眼睛吗?
考察默读过程中内部言语的时间进程
记录实验参与者阅读同音异义词时的眼动轨迹
要求实验参与者阅读包含之前定义好的目标词语的句子
语音编码的本质
默读过程中的语音编码依赖于广义的言语编码
默读过程中词汇识别和词汇通达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独立于发音过程的语音编码的自动激活
理解过程中如何运用语音编码?
工作记忆中储存的语音编码能够方便对所阅读词汇出现顺序的提取,从而允许我们根据工作记忆中存储的新信息对词汇进行重新组构和解读
读者创建内部语言表征时可能增加了韵律信息,而且这种韵律信息可能影响句子的理解
总结
内部言语在阅读理解中发挥了很重要的功能
对无声发音的干扰未必会阻止语音编码的建立,但是可能会对语音表征的某些方面(如韵律结构)产生干扰
语音表征可能被用以在工作记忆中保持时间顺序信息,提供助于本文理解的韵律线索
8. 词和句子
导言
阅读与广义的语言理解不仅仅是词汇的识别
词汇必须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句子解读必须参照出现的语境,而且必须将句子串联起来成为连贯的语篇,阅读才能够成功
句子意义的构建
符合语法的句子未必有意义
读者除了能够识别句子的语法结构及其所表达的外显意义之外,甚至可能还要确定句子暗含的附加命题
句法切分
导言
定义
指句子成分(或者短语)及其之间关系的识别过程
用树形图来表示句子结构
方法
眼动记录
眼睛注视时间的长短与眼睛移动的位置能够反映句法分析和理解两种过程
第一遍阅读时间
回视路径时间
第二遍阅读时间及总阅读时间
自定步速的阅读
缺陷
速度慢于正常阅读
阻碍后续词汇在副中央凹的预视
由于无法回视,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在某个词上出现的效应实际上往往出现在后续词汇上
跨通道启动
被试采用自定步速或采用由主试操控逐词呈现的方式,阅读句子(在某一时间点上以听觉方式呈现探测词),并完成某项任务
速度-准确性权衡测量
目标词呈现后以视觉方式呈现探测(设置不同SOA)
脑成像
EEG
MEG
fMRI
问卷调查
判断句子难度或自然度
判断歧义句的句意
用以确定哪些结构易于进行句法分析, 哪些因素有助于进行句法判断
句法分析的序列模块模型 Serial modular models of parsing
Frazier的理论被称为:花园路径模型
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误)“导入花园路径”,发现错误后抛弃原来的路径自行加以修正
核心理据
语言理解是近乎即时性的过程
可从语义异常的研究中明显得出
Frazier 和Ranyer提出的花园路径理论
读者(听者)运用其隐性短语结构规则来知识构建句法树
假设是句子的理解前提是必须首先弄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
制约短语结构树构建基本规则是“接受首选分析”,只有一个结构,即第一个available的结构得以即时构建
因此花园路径理论是一种序列加工模型
因此,句法分析遵循两个策略
the minimal attachment strategy
建构最简单的结构, 即短语规则应用最少的结构
the late closure strategy
只要附加合乎语法, 将新出现的词附加到 目前正在得到分析的 小句或者短语上
批判
实验句其实可以加入标点符号或显性标补语进行提示
这两种原则肯定会被意义、合理性或者语境所否决
花园路径模型的修正
最初的版本中,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唯一一种词汇信息是词性
现在认为某些词汇的细节信息(比如是否是可及物动词)在句法分析中发挥作用
运用到其他结构的研究
filler-gap结构
local coherence effect
句法分析的交互、制约满足模型
理据
在特定语境中,语言理解一般能够成功得出句子的恰当意义
突出词汇、频率在理解中的作用,强调各种信息之间在阅读理解中的交互作用
句法分析与运用规则建构结构无关,相反,假设的节点网络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得到激活
句法分析受到意义、语境、 说话者所具备的知识、 统计信息等的引导
"competition-integration" model
交互、制约满足模型突出语言的统计信息(某个结构的使用频率)和具体词汇知识(特定词汇的使用方式)
频率
某个结构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理解
特定词汇使用频率
相对使用频率对读者的期待有影响, 而读者的期待反过来对阅读的难易有影响
频率显然很重要,但若是要明了 频率以何种方式发挥作用、 为什么重要,尚需要做很多研究
意义和合理性均影响理解
语义对句法分析有指导作用
语境也对句子理解有影响
解读(interpretation)
题元角色和论元-附接语区分 Thematic roles and the argument–adjunct distinction
题元角色
动词(和其他词性的词)能够赋予与其共现的词以语义角色 (即其论元(arguments),如主语和直接宾语
包含
施事agent
某有意图事件的诱因
受事patient/主题 theme
受到影响的客体
目标
来源
经历者
工具
句法关系和题元角色关系紧密
主语一般默认为施事
直接宾语默认为受事
介词宾语时来源或目标
论元和附接语的区别
基本概念
An argument of a word is a phrase that is a syntactic sister of that word, i.e., is immediately dominated by the same node
An adjunct is (typically) a modifi er, and is syntactically attached at a higher level in a phrase structure tree.
对论元的解读受到与其构成姊妹关系的词的影响,而附接语的解读不受其修饰的词所制约,而是由一般的原则所规定
句法分析中论元附加优于附接语,而非遵循最小附加原则
词汇复杂性及词汇的指导作用
表示单纯状态改变的动词其语义比表达由施事引起某一状态改变的动词的语义简单
语义简单动词的加工速度,快于语义复杂动词的加工
功能词影响语言理解
完成体和未完成体之间的区别
语义歧义
遇到类似歧义现象,读者倾向于选择集合解读,但是随后出现的信息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分散解读
语义压制(coercion)
撤销对语义歧义的消解可能降低阅读速度,对句中某一短语语义解读的详解亦然,这一过程被称为语义压制
比如补语压制过程使阅读速度变慢
亦有研究者研究了谓体压制
即时性再探
并非所有的加工都能无延误地即时完成
比如存在压制现象
语义不合理效应和名词后修饰语独家的语义解歧影响在眼动跟踪记录中也有些许延迟
足以满足需求的加工(good-enough processing)
语言理解“足以满足需求”即可
总结
尽管由很多因素都对句子的最终理解有影响,被编码入语法的信息(如哪些短语及其之间的关系是可能的)在理解中具有逻辑优先性
9. 语篇理解
语篇表征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s
Kintsch 的语篇表征
这一理论讲文本的不同心理表征做了区分
表层表征 surface representation
命题表征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情景模型 situation model
语篇加工研究的重点是 读者如何将文本中句子 的命题表征组织起来, 形成语篇所描述的情境表征
表征一个命题的典型方式是谓词(predicate)后接其论元
逻辑学:命题就是陈述一个事实
谓词是通过动词的意义来呈现的
论元是参与动词所指代事件的名词、介词短语或者副词的意义
一个句子通常可以分解为数个命题,命题也可以以递归的方式建起来,一个命题可能包含另一个命题作为其论元
包含相同概念的命题会重叠,而且若某一点上正在加工的命题与仍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另一命题共享一个概念,那么两个命题就会在微观结构图中联系起来
模型的两个预测
与其他许多命题有重叠命题处于微观结构图中高位上,因此这种命题比底层位置上的命题更容易记忆
在字数相等的条件下,文章包含的命题越多,需要的阅读时间就越长
关于加工的核心观点
读者一般来说只对文本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命题)进行编码,并且采用容量有限的加工系统,有选择性地将命题整合到宏观结构中
Schemas, scripts, and story grammars 图式、脚本和故事语法
故事语法
打乱故事安排的典型顺序意味着扰乱了故事的记忆,而且若故事的上位命题被遗忘,其下位命题也会被忘记
但尽管故事有其结构,若被打破就会造成理解困难,但是这种结构不同于语言的语法
图式
图式理论可以用以指导人对语篇的结构与人如何使用这种结构来理解文本加以思考
其基本主张是人在大脑中预存着或许比较复杂的关于各种情景的详细的知识结构,用以指导我们对文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的理解与在记忆中的存储
不仅使我们可能将文本所表达的命题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而且还让我们能够将作者在文中未明确表达的信息填充进去
我们最擅长理解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而且什么东西对我们有意义取决于我们所知
脚本
具体图式
脚本是人对符合特定背景的、多少有些固化、为社会所许可的一系列行动的表征
Putting sentences together 组句成篇
Pronominal anaphora 代词回指
先行词( antecedent)在文中的位置和角色 会影响读者确定代词指称对象的方式
代词在文本中距离先行词近比距离先行词远读起来容易
然而后续研究表明,结构因素, 不仅仅知识距离, 决定了代词与先行词互指的适当性
比如研究发现只要话题保持不变, 那么距离对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就没有影响
Gordon及其同事对影响代词的先行词 搜寻的结构因素进行了更精确、详细的分析
在连贯的语篇中,后续句子往往是在谈论之前提到过的实体或事件
代词在其先行词为前一句子显著的前瞻中心条件下容易有效地得到理解
形态标记(英语中的性(gender)和数(单复数))也影响代词理解
内隐因果关系也影响代词理解
Nominal anaphora 名词性回指
不同的分类
无定名词短语 indefinite noun phrase
通常将新的所指引入语篇
限定名词短语 definite noun phrase
往往指代前面提到的实体或读者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实体
上位名词短语常常被恰当地用以指代前文中用更具体的名词短语引入的实体
若前句话包含的概念是上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其作为上位表达所指的通达速度会减慢
但只有问题中的术语真正的为上位术语提供先行词,典型性才显示其重要性
Relations between propositions 命题间的关系
具有可读性的文本从一个命题自然而然地流动到另一个命题,文本就需要提供语言连接手段,比如:because\so\but......
语言连接手段被用以指导读者识别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运用了这些语言连接手段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the “given–new contract” 信息结构和“新旧契约”
心理学家经常从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的角度对信息结构进行研究
违反信息结构不利于理解
听者似乎不会过多关注已知信息,而是更多地关注新信息
焦点信息会得到更多的加工
Reinstatement from memory 记忆恢复
文本可能要求读者将新信息与间隔甚远甚至已不可及的某些信息联系起来,即使先前所阅读的材料间隔很远,而且已经不在活跃记忆中储存,仍然“自动地”进入你的大脑与现时所阅读的材料联系起来
有些研究者认为,先前所阅读材料的恢复乃是由于某种被动的“共鸣”过程所致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读者有更多的智慧,强调读者对意义的寻求使文本连贯起来
被动共鸣过程与主动的意义解读过程 似乎在文本理解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Inferences 推理
介绍
推理指超越文本已经提供的信息,补充文本中暗含的内容
推理的研究技术
计算需要推理的句子的阅读时间
计算可能需要推理来激活词汇判断或命名时间
计算可能需要推理的线索词触发的句子回忆时间
计算可能通过推理解读的句子的真值的判断时间
不同的实验技术往往方向不明, 结论也莫衷一是
Bridging inferences 搭桥推理
将某些内容补充到语篇模型中,从而将新的命题与先前构建的模型联系起来的过程叫搭桥推理,如回指推理
搭桥推理既可能涉及语篇中提到的实体的识别,也可能涉及与目标相关的因果关系
推理可能花费时间
通过推理建立两句之间的关系付出的努力强化了记忆
Elaborative inferences 详释推理
读者有时甚至会在需要做出推理才能使语篇连贯之前做出一些推理,这种推理不是搭桥推理
关于是否出现祥释推理的条件
典型词汇可能诱发上位概念的推理
某个具有特指概念的词汇(上位概念),即使是一个典型词汇,一般不会激活范畴内具体的例子
但如果语境限制足够强,读者也能做出从泛指的范畴到特指例子的详释推理
早期关于详释推理的研究表明,人在阅读过程中确实经常做出类似推理
但若语境意思不清晰,读者似乎并非总是进行详释推理
另一种不同类型的详释推理与文本中所描述情境中的因果关系相关
因果关系建立的方式可能有三种
backward inference或搭桥推理
去前文搜寻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解释
具体期待或预测
focusing
高度具体的推理只有在高度制约性语境下才会发生,而涉及词汇范畴及范畴性的一般推理则在相对宽松的语境下产生
阅读中的因果推理过程非常复杂
既非被动地等到遇到阅读障碍才开始搜索
亦非一边阅读一边坐着不确定的猜测
最后一种推理是将语篇中表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结合起来,或者将几个命题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并推论出其含义的推理过程
总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般对推理抱有谨慎的态度
即使不需要推理,阅读本身也占用认知资源
推理错误的代价远远大于正确推理的效益
但有时也要费力对某些段落进行推理:存在一种介于不做任何推理和不得不做出某些假设之间的妥协
Situation models 情境模型
什么是情景模型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文中所描写情景或场景心理表征的构建乃是说明文阅读的一个主要目标,这种心理表征通常被称为心理模型,类似的概念也可以被称为情境模型或者语篇模型
根据上述观点,读者正常情况下一般主要将构成说明文或记叙文的句子组织起来,至少在构建连贯需要时做出推理,主要目的就是构建文本所体现的情境
情境模型可根据文本中包含的命题构建起来,但是既可能超越也可能小于这些命题及其之间的关系
研究记忆模型在语篇理解中的作用方法之一就是研究文本记忆
读者会在大脑中构建事件的心理表征,但是对文本中对事件的描述方式却大部分已经忘记
阅读中构建起来的情景模型中包含空间关系
情境模型还能够呈现主人公对情境的视角
实验参与者能够接受利用主人公的视角,但不会主动这么做
时间顺序似乎在情景模型中得到表征,而且若文本与时间关系自然映射,时间表征则更加容易
词汇关系和情景模型对阅读都有影响
Readability 可读性
与阅读理解难度有关的各个因素
词汇变量
词频
词长
句法变量
句子长度
句子所包含短语的数量
小句的数量
语篇层面变量
命题数
因果结构的复杂性
但这些变量难以测量、更难以综合, 因此测量文本难度的方法仍需探索
测量阅读难度的一些方法
相关性研究:挑选一些段落,并对其中的一些客观变量指标(如平均词长、词频、句子长度)等进行计算,然后求与阅读速度的相关性
但阅读速度并不能反映阅读难度
因此如何测量理解是个棘手的问题
有些研究用读者记住了几个故事、文本的要点、因果结构、多少命题等
即使计算阅读难度的方法是科学的,这种相关研究也很难推论因果关系
可读性量表的开发
简单的低层次变量因为其对文本难度具有高预测力,是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平均词汇长度
但平均词汇长度的预测力不能确定是由于长词视觉信息丰富,还是长词词频低引起的
并且也有可能词汇越长表达的思想越复杂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可读性量表
Summary
阅 读 初 阶 、 阅 读 障 碍 与 个 体 差 异
10. 阅读发展的阶段
Chall(1996)阅读三个历程
学会阅读
以读促学
独立阅读
Stages of early reading development 早期阅读发展的阶段
阅读发展阶段
March等的 阅读发展阶段理论
语言猜测阶段
儿童通过机械联想的简单策略完成词汇识别任务
儿童基于语境中的意义来猜测句子或故事中出现的词汇
与Ehri理论中前字母阶段相对应
儿童尚未意识到字母与词汇之间的关系, 利用语义线索或默认视觉线索,如标签的颜色来识别词汇
“区分网络”阶段
可以将一个词与另一个词区分开
利用其他的一些线索,如词汇的外形、词汇长度和字母特征等
与Ehri理论的部分字母阶段相对应
儿童开始根据部分字母的发音建立起书面词汇与读音之间的联系
字母的部分语音线索取代(或补充)了默认的视觉线索,促进词汇的识别
从阶段1到阶段2转变的因素
儿童接触的词汇量增加
随着儿童日益成熟,其认知加工能力增强
序列解码
儿童运用字母-语音的对应规则来对新词进行解码
分层解码
字母-语音对应关系对语境更敏感
儿童开始将类比用做一种替代性解码策略
对应Ehri的字母原则 (alphabetic principle)
通过基本规则的字母-语音对应模式来对言语进行解码
阅读速度很慢且容易疲劳,但通过练习速度加快,引到Ehri的第四个阶段
稳固字母阶段
儿童能够快速地“凭视觉”识别词汇
支持词汇识别的联系从基本的语音联系转变为本质上的语素字素联系
运用多对一映射来阅读和拼写词汇的能力是早期阅读发展中高级阶段的标志
儿童通过类比来阅读和拼写生疏的词汇
其他拼音文字系统的早期阅读发展
若将早期阅读视作字母编码学习过程的话,那么就可以推测语言的拼写-发音一致性对于阅读发展的方式有影响
本节探究不同深度的拼音正字法语言阅读发展早期阶段的异同
不同正字法深度的语言
所学习的语言的正字法规则性可能影响其早期阶段的阅读发展
学习浅正字法语言阅读的儿童进入全字母阶段的时间早于学习英语阅读的同龄儿童
且社会文化差异不能完全解释跨语言研究者不同语言阅读初学者在真词和非词阅读方面的差异
虽然跨语言研究的数据表明正字法规则性影响阅读发展的速度,但是规则性是否会影响儿童所经历的实际早期阅读发展阶段,目前尚不清晰
心理语言学粒度理论
试图对正字法规则性在阅读发展和熟练阅读行为中的作用做出解释
learning to read in more orthographically consistent languages involves a reliance on sublexical grapheme–phoneme correspondences (GPCs) that are fine grained and operate at the level of the phoneme
the typical trajectory of early reading development in most consistent orthographies is hyperlexia(阅读早熟)
early readers of inconsistent orthographies like English may also need to use phonological mappings of a larger grain size to learn many of the irregular spelling patterns
in order to read words accurately, English readers must attend to multiple phonological grain sizes such as the syllable, rime, and phoneme
按照粒度分组呈现刺激材料提高了英语读者阅读非词的成绩,但对德语读者没有影响
尽管正字法透明度可能影响低龄读者语音加工粒度大小,并进而影响早期阅读行为,但是关于文字系统的透明度是否决定阅读的认知发展路径目前尚无定论
有研究认为正字法透明度对于阅读的认知过程没有影响,只是对阅读发展速度有调节作用,且在不同语言中阅读发展的整体轨迹相似
汉语早期阅读的发展
普遍语音原则是否适用于汉语阅读
有研究为汉语的普遍语音原则提供了证据
未来需要更多自然情境与实验室情境下的研究,才能弄清语言制约因素,如正字法规则性与更为基础的认知制约在早期阅读发展中的作用
Word identification cues 词汇识别的线索
阅读发展早期阶段理论
随着儿童英语阅读的发展,其词汇识别技能亦从利用任意视觉线索和语境,到利用简单的字母-语音对应分析,再到利用复杂的形态和语音单位,逐步发展起来
Visual and graphemic cues 视觉和字形线索
Visual cues
书面词汇的长度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视觉线索
人们对词形的研究兴趣更多一些
Graphemic cues 字形线索
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在词汇识别时,词首字母是最重要的线索,词未字母次之,而词形使用最少
研究进一步得出
词首字母在表音拼写中更凸显,而在视觉上更特殊的非表音拼写中,词首字母则不凸显
词汇学习中的词首字母凸显性是语音重新编码的结果,而不应该归因于词首字母任何类型的视觉区别性
熟练读者运用复杂的策略,选择的基础除了词形还包括视觉和语音的匹配
儿童通过探测字母外形区别特征来知觉单词,而且特征分析能力的变化使高龄儿童能够提取出高级特征
初学阅读者将词首字母作为词汇识别的一种重要线索,而且往往是唯一的线索,随其进步,会越来越多使用词汇中包含的字形信息
字形信息或许可以解释为词汇外形信息或字母特征信息
Orthographic cues 正字法线索
搜索任务
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在假词和不可拼读字母串之间的搜索时间没有差异,表明他们不能运用正字法结构来促进其搜索;而 二、四年级儿童搜索假词的速度快于搜索字母串,可能表明年龄大的读者运用了 正字法信息来帮助搜索,但是也可能是假词的可拼读性有助于搜索
样本延迟匹配任务
发现从二年级直到十一年级的实验参与者均对假词的匹配快于对正字法不规则字母串的匹配
快速呈现技术
在二年级到四年级之间的某个时间,儿童开始在其词汇识别中运用部分粗略的正字法结构特征
这些正字法结构测验常常将字母串的正字法与其可拼读性相混淆,所以很难确信地说这些数据能否验 证正字法效应
随着阅读技能发展,儿童显然学会了使用字形线索和正字法线索,但是这些线索本身都不能让儿童识别新的词汇。为了识别新的单词,儿童必须掌握形-音对应规则或者学会根据已知词汇进行类比
Grapheme-to-phoneme correspondence cues 形音对应线索
随着儿童接触词汇量的增大,他们便学会综合运用字母-语音对应规则、语音单位、单词形态来识别特殊的词条或者印刷文本中确切的词汇
若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成年人内隐地理解拼音原则,但是不可能将这种理解迁移到一种新的拼音文字中
有针对性的形-音对应规则的系统教学可能是训练儿童认识其所遇到新词的最佳方式
随着阅读的发展,儿童在对字母-发音层面(如rims)以上运作的形-音对应的意识越来越强,五年级儿童在运用形-音规则的任务中的反应模式基本上与成人相同
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词的类比来读出生词
初学者对词首的类比更有效
children can use several mechanisms for reading words, including letter-to-phoneme GPCs and analogies using larger units such as consonant-vowel onsets and rimes
Context cues
随着儿童阅读经验越来越丰富,其词汇识别过程越来越自动化,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降低
Which cu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儿童在阅读学习早期阶段对部分字形线索和语境线索的依赖非常严重,随着阅读技能提高,儿童开始对整词(包括所有字母的特征)、正字法结果和形-音对应给予关注
词汇质量假说
对于词汇完整形式的关注能够提高个体对于某个词心理表征的质量
语音加工在儿童形成生词的高质量正字法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
Cues for accessing the meaning of familiar words 熟悉词意义提取的线索
儿童如何提取熟悉词汇的意义
对及其年幼学习者而言,书面词典几乎全部是具体词汇联想的结果,随其阅读技能的发展,书面词典中逐渐增添了一些与词汇正字法模式、发音及意义有关的具体信息
儿童词汇意义提取是否存在发展性转变
发展性转变假说
阅读新手主要依赖语音编码来提取词汇的意义,而熟练读者则运用语音和视觉两种信息
对发展性转变假说的质疑
即便是初学者也没有利用语音编码来提取词汇意义,但只适用高频具体词
初学者也能够并且确实运用视觉通道来提取常见的、高频词的意义
阅读初学者很快就学会了单纯依靠视觉输入来识别高频词,并扩大并巩固其关于拼写-发音对应的知识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图词干扰范式图示
对二四六年级儿童研究表明,若语言标签与图画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其干扰作用大于与图画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的语言标签
即使对于初学者,词汇语义提取都不受语音驱动
无论阅读技能高低,视觉信息和词汇层的语音形式都是自动激活
目前最可信的假说可能是:阅读初学者和熟练读者能够运用字形和语音两种信息来获取词汇的意义
儿童阅读学习初期几乎完全依赖视觉和字形信息,熟练后更多使用语音/正字法策略
词汇识别技能的发展经历了从最终的无需语音支持的词典通达方式,发展到直接视觉通达和语音运用能力的获得这一过程
否定发展性转变假说
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的实验结果趋于一致地得出结论:熟练读者自动激活语音
眼动和ERP研究得出:熟练读者在默读过程中一般先经由语音加工来实现词汇识别
MEG研究得出熟练读者词汇识别中存在并发激活,大脑前部的正字法-语音回路和腹侧的正字法-语义回路在词汇呈现后100ms均被激活
fMRI研究发现熟练读者语音回路的激活程度低于阅读困难者
熟练读者语音回路激活程度降低可能意味着语音加工效率的提高
Units of processing and reading development
阅读研究的一个焦点是确定词汇识别的加工单位以及加工单位的大小是否随时间而改变
相关研究
语义范畴判断任务
要么随着阅读技能的提高,儿童从逐个字母词汇加工发展为整词加工; 要么随着阅读技能的提高,儿童能够对字母进行平行加工
字母探测任务
阅读初学者比熟练读者更有可能逐个字母阅读。随着阅读的发展,读者开始以更 大的单位来对文本进行加工
以非词进行的研究
儿童早在一年级就开始运用辅音-元音词首和 元音-辅音词尾来预测发音,而且这种能力的发展一直持续到大约五年级
眼动研究
熟练读者默读过程中词汇识别的加工单位是字母。但是,这并不是说熟练读者只能以字母为单位进行加工,或者说构成词汇的字母必 须以序列方式来进行加工
熟练读者既能以字母为单位进行加工又能以更大的模式为单位进行加工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五年级时,尽管其可用于阅读的背景知识少于成人,但是两者运用背景知识和相关策略的方式相似
到学龄阶段,多数儿童已经具备足够关于叙事形式的内隐知识,但是这种知识的丰富性随其阅读水平的提高继续深化
低龄儿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自我监察过程存在缺陷,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或误解了一篇文章
教授儿童对自己的理解过程加以监控非常有益处
多数初学者都极少会意识到自己必须理解文章的意义,多是将阅读作为一个解码过程而非意义建构的过程来完成
直到词汇识别变成自动化过程,儿童才能有意识地努力将注意力分配到阅读的多个方面
有助于词汇识别过程中自动化的教学在帮助儿童加强书面词汇表征的同时,为阅读理解释放出更多的注意力
阅读理解过程中需要很多视觉识别过程的参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听力理解好于书面理解
这可以用语言效率理论来解释
词汇识别占用的时间和努力减少,文本理解能力提高
词汇语义知识也对阅读理解有影响
如果文章中包含许多长生词,儿童即使有较高的词汇识别技能,也不能很好理解
因此,扩大词汇量、增强词汇识别自动化和促进理解监控的教学指导似乎都有益于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
Inner speech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词汇识别后被整合到句子过程中的语音过程,即后词汇语音过程对于阅读理解的作用
数项研究表明词汇识别后的语音再编码有助于阅读理解
言语编码在被认为对理解具有支持作用的工作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内部言语对阅读理解具有支持作用
内部言语对于短时记忆中词汇的保持很重要,而且水平高的初学者比水平差的初学者更加依赖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的发展伴随着带感情朗读的学习或是流畅阅读而发展
内部言语在儿童阅读中的作用是一个仍需要大量深入研究的领域
小结
阅读初学者在理解方面的许多困难并非阅读所特有
阅读初学者所拥有的世界知识少,有效词汇量也小
缺乏监控策略
词汇识别过程低效率、有限的词汇知识
强化儿童理解监控策略的使用、词汇教学、阅读流利性的发展能有效促进阅读理解
Eye movements and the perceptual span
随着儿童阅读水平的提高,其眼动模式发生系统的变化
注视时间缩短
眼跳幅度加大
眼跳次数减少
回视减少
知觉广度
初学者知觉广度略小于熟练读者
但某种语言的正字法规则性并不影响知觉广度
为什么儿童阅读更慢
低龄儿童的中央认知过程慢于大龄儿童,阅读所涉及的许多组成过程尚未达到自动化程度
编码过程和词汇识别过程都需要低龄儿童付出更多加工努力
Summary
阅读发展早期的各个阶段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所有儿童都要经历的生物学决定的顺序,这些阶段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一般的发展假设,可用它对儿童随着认知技能的提高和阅读经验的丰富,其词汇阅读方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描述
熟练阅读的基本过程已经高度自动化,而且文本理解所涉及到的基本策略在正常情况下五年级已经出现,因此五年级儿童与高级读者之间主要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
11. 学会阅读
The alphabetic principle 字母原则
拼音文字系统具有表意文字系统不具备的两大优势
1||| 学习拼音文字的阅读需要掌握的形义联想数量远远少于表意文字
拼音文字系统通过字母和语音之间的可预测性联系实现这一经济原则
2||| 由于用字母来编码基本音位,熟练拼音文字读者能够独立地拼读出生词,而汉语读者必须记住数千个汉字的读音与字形才能阅读文本
字母-读音联结的规则性是能产性拼音文字系统(productive alphabet)的主要优势
productive writing system:指能够通过为数不多重复使用的符合(或字母)生成大量的词汇和语素的一种系统
英语的文字系统从本质上讲是形态音位性(morphophonemic)的,即用字母表征词汇的形态和语音两方面的文。虽然字母可以大致表征音位,但音位具体如何拼写出来仍取决于词汇的形态
使得英语阅读的学习难于其他许多语言阅读的学习
英语为了符号的经济性或者形态的透明性而牺牲了音位的明确性,从而使正字法复杂化
尽管拼音文字对于熟练读者来说是经济省力的,但低透明性(如英语)可能给初学者造成困惑,主要有两大困惑
1||| 音位(尤其是辅音)的抽象性质
音位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实际语流中的一个语音片段
如音位/d/的语音感知和生成都高度依赖于其前后的元音
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 is the umbrella term for being able to identify the sound structure of language at the syllable, rime, or phoneme level
音位意识:Phonemic awareness refers to the conscious awareness of single speech sounds that allows the segmentation, storage,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phonemes in words they hear
研究表明音位意识能预测阅读学习的成功与否
2||| 英语中没有唯一的符号来标示元音发音
字母和元音并非一一对应
美式英语中有十几个元音,却只有五个标准的元音字母
元音发音规则似乎是由更大的语音单位来决定的
元音后面的辅音对元音发音影响尤其大
共享一个rime unit(即元音和随后的辅音一起组成的单位)拼写具有一致性(hall\small\wall),这就增加了正字法和语音间的透明性
rime unit发音规律也适用于许多我们认为拼写不规则的词汇
音位、rime和音节水平正字法-语音规则的辨认模式是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
因此字母原则(alphabetic principle)知识的构建是培养有助于真正独立阅读的正字法-语音编码能力——或者是生词阅读能力的关键
Emergent literacy
导言
读写能力的萌发
用于描述儿童正式读写教学前所获得的知识和态度
核心思想
尽管读写能力可能并非是大脑中天生的,但作为自然发展过程的一部分能够以多种形式浮现出来,随后转变为常规阅读
阶段
从出生延至6岁,涉及口语技能的发展和对周围环境中的文字逐渐明朗的意识
相关研究
儿童关于词汇在书写中编码方式的知识会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具体化,而且这种知识的具体程度与一年级的词汇阅读技能相关
读写能力萌发教育的两个中心主题
故事阅读
口语
Listening to storybooks
以读写能力萌发为核心理念的课堂强调教师为儿童阅读故事书,并将其作为一项中心活动
但最近研究表明,故事书阅读与早期拼音技能间的关联可能并不那么密切
相反,儿童在阅读和书写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能够有效预测早期阅读的发展
读写能力萌发的后期阶段似乎未必是通过经常听故事而自发地发展的;这些技能是儿童参与家庭和学校各种读写活动过程中学习来的
儿童在听讲故事过程中在看什么:眼动研究
若儿童在一页上停留时间较长,那是在浏览图画而非阅读文本
若父母阅读的是文字凸显而非图画凸显的故事书,儿童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文本上,但对文字的注视比例依然很小(13%)
用手指跟踪文本并指向所读文字内容的方式最为有效,增加了儿童对文字的注视时间
Developing spoken language
口语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数项研究表明,儿童若口语词汇量小,在阅读学习中就会遇到困难
解释
口语词汇量大的儿童更早地形成了具体的语音表征,这些表征有助于其高水平而完成语音意识任务
口语词汇量为精确的书面表征奠定了基础
高质量的词汇表征反过来会促成高效的词汇识别过程,高效的词汇识别使读者能够将更多注意力分配给文本理解
词汇量较小的儿童在阅读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口语技能发展能否提高小学低年级阅读成绩
幼儿园时期语码相关技能与阅读学习的成功存在直接关系
语码技能
(如识别字母、区分图画与文字、识别发音,以及句子切分)
很少有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小学低年级口语技能促进早期阅读
然而有研究发现口语对阅读的作用在三四年级再次发挥出来
口语的某些方面是否有助于词汇的自动化识别
低龄读者非规则词阅读的关键因素是对语音形式的熟悉度
需要进一步探究
学前词汇量扩大对早期阅读的影响是否主要通过建立熟悉口语词汇形式的大容量储存,使儿童能够将试图解码的文字与之相映射来实现的
语义与词汇识别的联系随阅读技能协同发展,因此更有可能在对高年龄儿童的研究中出现
总之,口语发展在阅读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对阅读学习施以影响
词汇数量扩大,儿童对语流中的语音信息愈发敏感
学前阶段,口语和早期基于语码的技能呈高度相关;但将语音意识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加以考察时,口语发展似乎对低年级学习的阅读能力没有预测力
相反,幼儿园时期获得的基于语码的技能为随后的阅读发展奠定了基础
Becoming conscious of words as units
大量证据表明,儿童在开始学习阅读前,对词汇是没有意识的
多数幼儿园儿童都不能将句子切分成正确数量的词汇
词汇意义强的词汇有时可能被精确区分出来,但功能词通常不能
早期阅读初学者即使所看的是用空格间隔开的词,他们能否将其视作是作为加工单位的词汇,目前尚有疑问
似乎到了幼儿园时期,多数儿童即使还不会读,但已经对书面文字的性质有了理解
Summary
读写能力萌发观至少在三个方面有待商榷
初始阶段的文字意识,如对书面文字的线性排列和空格的认识,对早期词汇阅读的发展没有预测力
听故事不能强化文字意识,在此过程中儿童会很少关注文字
字母意识和音位意识之类的基于语码的技能比口语能力能更好地预测一二年级儿童的阅读发展
少有研究证明文字意识或故事结构的意识预测阅读发展, 但字母和发音技能却对早期阅读发展具有预测能力
读写能力萌发观所描述的或许是儿童读写意识建立的过程,而非学习阅读的过程
Beginning to read
导言
智力与阅读发展之间的关系
智力与低年级儿童阅读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相当微弱
但有实证研究表明,一年级之后,智力与阅读成就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因此智力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
阅读的开始是以由文字意识到文字加工的转变为标志的
读者必须能够理解体现字母原则的形音联系,次啊能独立地进行文字的加工和新词阅读
形音联系的理解完全取决于两类知识的获取
语音意识
字母知识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to read
Phonological awareness
含义
语音意识是语言意识的一种,或者是指至少可以部分地进入意识的口语词汇发音结构的知识
语音意识是对语言发音结构某些方面认知的总称,包括音节、rime和音位三个水平
口语和阅读的关系
口语有三个层次的结构
语音、形态和句法
阅读是以能够将书写符号与口语词汇形式形成映射为前提的,而且两者的映射需要培养其对口语语音结构的敏感性
早期阅读所必须的语音意识水平取决于文字系统的性质
音位意识对早期英语阅读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音节敏感性对汉语之类的音节文字早期阅读发展具有预测力
各个层次语音意识测量任务
音节层面
数音节
音节删除
音节混合
教学
读单词时用击掌替换音节
从单词中移除一个音节
将两个音节组合成一个单词
rime层面
辨别两个词是否押韵,并且能够生成押同韵的词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儿童来说,识别出音节和押韵相当容易
音位层面
音位匹配任务
音位切分
全切分任务
部分切分
音位操纵
最高级的音位意识任务
究竟是语音意识促进了阅读发展还是阅读促进语音意识
语音意识促进阅读
学习阅读之前的语音意识水平是对早期阅读成就最为可靠的预测指标
音位意识能较好地预测早期阅读成就,音位加工障碍是导致阅读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音位意识通过对儿童字母-发音规则的学习难度施以影响,进而影响早期的阅读成就
教学有助于语音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了其早期词汇阅读技能的提高
阅读经验对音位意识的建立有影响
随着儿童学习阅读拼音文字,其音位意识亦得到发展
成年文盲的研究得出,学习阅读后把词汇切分为音位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阅读与音位意识之间相互联系
Letter knowledge
字母知识是早期阅读成绩的一个预测因素
字母名称的学习可能是理解字母原则的第一步
对于已经能够阅读的儿童来说,字母命名的速度或许反映的是一种更为普遍的能力
字母命名速度采用快速自动命名任务来测量
RNA成绩与早期阅读成绩高度相关
且儿童命名抽象符号(字母和数字)的能力比命名颜色与物体能更好地预测阅读成绩
说明快速自动命名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加工速度
可能是由于序列命名速率对阅读流利性背后的核心过程有影响
快速字母命名是词汇识别过程之一——文字符号与语音形式映射效率的指标
字母识别的学习中究竟涉及哪些内容
字母区别特征的辨识
区分镜像字母
儿童区分镜像字母有困难
可能是由于儿童在注意空间定向方面有困难
但研究未发现定向技能与阅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What about eye movements?
随着阅读学习,儿童的眼动模式亦发生变化
阅读前儿童在眼动控制方面存在困难,因为他们很难将注视点保持在某个目标上,而且低龄儿童在简单眼动任务中的眼跳潜伏期比大龄儿童长
儿童眼动扫描策略越来越系统和高效
When should reading instruction begin?
是否需要“阅读准备状态”
人们有一种信念,认为一般认知能力的成熟将解决早期阅读问题,对7岁前的儿童的阅读困难很少关注
来源
皮亚杰认为,儿童到7岁才会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因此有些人据此主张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阅读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果阅读准备状态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学概念,人们可以期待在不同文化中,阅读教学应似在相似的年龄开始
然而不同国家儿童第一次接受正式阅读教学的年龄有很大差异
与阅读准备状态这一生物程序观念相悖,表明文化期待是决定儿童何时开始阅读的重要因素
Methods of teaching reading
导言
阅读方法根据突出的重点大致分为
语码中心
重视形-音规则学习,培养解码技能
意义中心
淡化解码练习,突出各种阅读和书写任务
Reading instruc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cracking the alphabetic code
特点
直接从容易到难教授形-音对应规则,以掌握拼音规则,儿童通过阅读已经学习过的包含拼读模式的词汇、句子和故事来练习解码
基本假设
阅读并非自然发展的过程,儿童必须接受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最初应系统地讲授拼读模式
拼读教学能够减少初学阅读困难儿童的人数
吸引儿童注意拼音规则,增强音位意识
控制文本的阅读练习对于熟练解码技能的构建十分重要
控制文本是一种为了练习解码词汇,最大化地使用含有规则拼读模式的词汇撰写的文本
阅读控制文本有助于儿童练习快速读出词汇,随着词汇表征质量提高,词汇变得越来越熟悉,阅读速度加快
重复阅读的收获相当于阅读相同数量未读文本的收获
此种教学方法有效的原理
形音对应规则的掌握有助于准确、快速词汇识别,为实现词汇自动识别奠定基础,从而使儿童能够专注于所阅读的文本
Reading instruc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meaning
是什么
这类教学方法将教授初学者高级理解策略放在首位,坚信这种策略是促进成熟阅读的重要因素
儿童词汇识别的教学采用整词记忆和使用句子语境来预测词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拼音规则暗含在词汇学习活动中,但拼读不以系统的方式来教授
历史趋势
重视整词的记忆
基本原理
儿童最初并没有认识到字母用于表征语音单位,所以字母的整体模式被完整地作为某个单词的表征来教授
优势
提高阅读发展早期的流利度
缺点
整词记忆策略并不注意词汇内部字母的顺序,这会导致读错视觉相似的词
阅读量增加,记忆中所存储的相似词汇的数量也增加,阅读正确率大幅下降
采用在故事语境中呈现高频词的基础阅读课程
缺陷
无论突出意义的基础读物通过呈现熟悉的词汇帮助儿童获得怎样的收获,都有可能因为缺乏解码技能的练习有限而被抵消
阅读高频基础课程的儿童比通过其他方法来学习阅读的儿童表现差
全语言(whole language)教学
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基于意义的教学方法
融入整词记忆的某些成分,但强调儿童文学和迷你书的阅读练习
要素、特点
阅读学习如同说话,是儿童在与文本交往过程中自发发展出来的能力
使用儿童文学作为练习阅读的材料
优点
有助于口语词汇量的扩大,培养儿童对阅读的兴趣
缺点
问题是找到适合儿童技能发展的作品很困难
过度使用可能阻碍儿童从阅读的部分拼音阶段过渡到全拼音阶段
相关理论支持或方法
三线索系统
将阅读过程看作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根据上下文语境尝试预测后续词汇,包含
句法
语义
字形语音
儿童若遇到生词,教师就利用三线索给予提示
存在的问题
没有突出词汇识别最可靠的线索——字母本身
内嵌式拼读教学法
在阅读出错时,教授一些形-音联系,以此来帮助识别词汇
优势
能够迅速帮助儿童读出当前阅读单词
缺点
缺乏系统性
教学内容取决于阅读错误,因此字母拼读教育缺乏顺序性和系统性
很难将拼读模式推广到一组词汇中
没有足够的机会记忆形音对应规则
优势
儿童能够沉浸在语言丰富的课堂环境中,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激发出学习者对阅读的积极态度
缺点
对阅读的积极太多未必能转化为阅读水平的提高
平衡读写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写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儿童首先独立写作、与教师商讨,然后修改其作品
缺陷
拼音规则和拼读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小
鉴于大量的研究均表明熟练的解码在阅读发展中的重要性,三年级前使用平衡读写教学法引起一些疑虑
总结
以意义为重心的教学实践可能给阅读初学者造成各种问题。这种教学实践本身未必存在问题,而是教学选择的时间阶段有问题
以 语码为重心的阅读教学似乎更有助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发展。相反,大约到三年 级,儿童已开始通过阅读来学习新的信息,此时高层次策略似乎更有助于阅读理解。
The debate about early reading instruction
争论的关键
是否应该系统或附带地教授儿童解码(拼读法)
语码教学主张者倡导
支持证据
词汇识别的联结主义PDP(平行分布)模型认为,熟练阅读过程中的词汇识别是直接(正字法-语义)和间接(正字法-语音-语义)两个路径协同激活的结果
熟练读者在词汇识别中似乎使用了两种路径
阅读初学者大脑中正字法-语音加工所涉及的背侧和前侧系统最为活跃
能够准确、流利地阅读的儿童形成了经由腹侧路径通达整词形式的神经回路
首先是正字法-语音路径的激活,接着是快速识别词汇的解码技能,这一发展模式与早期阅读教学中的拼读教学法兼容
意义教学倡导者不支持
支持证据
双重路径理论认为熟练词汇识别可以用直接通达来解释
英语拼写的不规则性使得人们担心系统的拼读教学的作用
广泛阅读后才能接触到足够量的文字
语码教学以几种方式促进了各种内隐的学习过程
有助于培养拼音规则意识,促使儿童关注词汇内部字母
字母-发音联结可以作为一种自学机制支持生词识别,巩固对熟悉词汇的表征
自动语音过程先于词形信息,促进词汇通达
语码教学有助于提高阅读流利度,足够广泛的阅读能够促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学习制约大部分英语拼写的构词法模式
Empirical studies of meaning-emphasis and code-emphasis approaches
美国国家阅读专家小组的元分析结果得出
系统的拼读教学法均比包括全语言教学法在内的控制组所使用的方法,更有助于儿童的阅读学习
研究还表明拼读教学法适用于哪 些人群以及何时采用效果最佳。拼读法对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由于语音意识薄弱或字母知识不完备而可能存在阅读困难的儿童,以及有阅读障碍的小学高 年级学生,更有助于其阅读的学习
The impact of phonics(拼读法)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系统的拼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前两年效果最好
突出语音编码与词汇解码方式的教授似乎应该是幼儿园到一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The impact of phonics on older readers
系统的拼读教学法有助于二到六年级儿童阅读水平提高,但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其优势小于对阅读初学者的优势
可能因为大龄儿童接触更高比例的不规则词和多音节词
Summary of methods of teaching reading
系统的拼读教学乃是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其原因是拼读法能凸显拼音规则
Summary
故事书阅读对与文字相关的读写技能的萌发作用不大
将文字系统的学习经历划分为两个阶段
读写技能萌发
阅读学习
系统的拼读教学是教授儿童阅读学习的最佳方法
12. 阅读障碍
导言
阅读障碍是什么
阅读障碍乃是用于对不能精确、流利地阅读词汇的个体进行描述 的一个术语
阅读障碍本质上是连续性的,也就是说阅读障碍从轻微(可能只影响拼写)到严重症状(给阅读和写作均带来极大地困难)形成一个连续体
除严重程度不同外,阅读障碍往往与其他非语言性障碍同时出现,如注意力缺陷障碍或者运动顺序障碍
阅读困难和智力的关系
低语言智商确实与理解和词汇缺陷相关,但是,阅读障碍儿童必须克服的最大困难是词汇解码。大部分词汇解码 习困难的儿童都面临阅读速度及/或者理解方面的问题,但是其智力测验成绩 在平均水平或者之上
智商与阅读困难的相关往往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才显露出来,表明多年低水平的阅读影响了其能力测试的成绩
智商与阅读困难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关系,因为大约到小学三年级,阅读是 获取新词汇和一般知识的主要途径
三种主要阅读障碍
获得性阅读障碍
指个体原本能够正常阅读,但是由于中风或者事故致使大脑受损,从而导致阅读困难
发展性阅读障碍
发展性阅读障碍始于儿童时期,通常在一开始接受阅读教学时就遇到严重的解码困难
阅读早慧 (hyperlexia)
实质上也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其特点是孤立词汇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强,但是理解水平较低
Acquired dyslexia
导言
由于大脑损伤而导致的言语理解障碍或者言语产生障碍叫做失语症。失语症因其语言的特性分为若干种类失语症 患者经常有阅读障碍,这是一般性言语障碍的一部分。
分类
表层阅读障碍
语音性阅读障碍
深层阅读障碍
不同分类可解释为存在两种独立的词汇识别路径
依赖字形-语音对应规则的亚词汇路径
存在于表层阅读障碍中
从拼写到意义的直接路径
存在于语音障碍中
Surface dyslexia
症状
能阅读假词和规则词,但不能阅读不规则词
但部分不规则词也能发音正确,说明某些词的词汇信息具有可及性
phonic approximations现象
把目标词当作规则词或正字法透明的词来发音
根据自己的发音赋予目标词与发音相同的意义
Phonological dyslexia
症状
阅读生词与假词有困难,但能读出熟悉的不规则词
是由于对形音对应计算的亚词汇阅读过程严重受损导致的
Deep dyslexia
症状
与语音性阅读障碍相似之处
深层阅读障碍者阅新词和假词犯错最多,表明亚词汇路径受到了损伤
能阅读损伤前已经认识的规则词和不规则词
与语音性阅读障碍不同之处
深层阅读障碍者会犯特有的语义错误,称作语义错读症(semantic paralexia)
如“forest(森林)” 读作/trees/
形象性或者具象性等语义特性也对深层阅读障碍者词汇阅读的准确性有影响
视觉错误
反映错误的词与视觉呈现的词具有视觉相似性
拼写错误
增加前缀或后缀
对实词的熟悉度高于功能词
引发根源
观点1
该类患者丧失了形音转换的能力,通达大脑词典的直接路径本质上可能有利于与目标词意义相似的错误发音来替代目标词
观点2
基于语言的一般提取过程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Summary of acquired dyslexia
对于阅读障碍患者的研究重心是真词阅读能力和假词阅读能力
虽然分类,但不意味着确诊的患者绝对属于某一类,事实上患者通常表现出多种症状
语音性阅读障碍患病率最高,表明大脑受伤后亚词汇过程比词汇过程更容易受到损伤
但表层阅读障碍和深层阅读障碍发病率比较低是由于中风后期阅读过程补偿性重组的反映,目前不确定
Developmental reading disorders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dentifying reading disorders
儿童阅读障碍所遇到的理解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
阅读及/或拼写过程中出现的词汇层缺陷
语言理解问题
如果词汇层阅读障碍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持续存在并影响阅读流利性和理解
Defining dyslexia
发展性阅读障碍指儿童不能轻松地获得阅读的能力,其中发展性指问题存在于阅读学习初期阶段
困难不仅是阅读问题,还包括拼写、书写和语言的其他方面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定义
是一种导致某些类型阅读困难的神经生物性的障碍
产生于神经生物的特定学习不能症
通常是语音缺陷所致
此定义传达出三方面重要信息
阅读障碍的症状表现是行为,但是其神经基础是神经性或遗传性缺陷
阅读困难主要是语音性加工问题所致,因此不同于视知觉缺陷或听觉缺陷
阅读理解和词汇理解问题乃是孤立词汇阅读障碍的继发性的结果
操作定义
在词汇识别及/或拼写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相关研究
词汇识别缺陷似乎主要产生于形-音映射困难
语音缺陷往往可能导致正字法知识的匮乏
词汇层阅读障碍经常伴随着拼写困难
Phonological deficit theory of dyslexia
语音缺陷理论认为,阅读障碍患者词汇阅读与拼写困难直接产生于构成词汇的抽象语音和音位困难,其对词汇的音位和音位序列有模糊的表征
the phonological-core model
多数低水平读者都存在语音缺陷,这种缺陷在任何阅读障碍中都有体现
相关研究结果
阅读障碍与低水平阅读没有本质差异
阅读失败的风险形成一个连续体,阅读障碍处于阅读技能正态分布图的最左边
How does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interfere with learning to read?
目前尚无定论
一些观点
语音缺陷可能以多种方式歪曲底层的语音表征,使其弱化、游离或模糊
根据语音核心缺陷理论,这是阅读障碍患者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阅读障碍的严重程度和儿童的年龄对语音缺陷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语音核心缺陷理论坚持认为阅读障碍者不仅仅 有语音缺陷。相反,根据该理论,有些阅读障碍者还有其他认知缺陷,但是研究者对这些认知缺陷对于由词汇识别而导致的阅读障碍有何决定性作用,提出了质疑
但阅读障碍者的词汇层阅读障碍主要可以用语音缺陷来解释
虽然语音缺陷对词汇识别有直接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语音缺陷总会导致阅读障碍
部分有家族史的儿童能够克服语音缺陷
Are dyslexic readers really different from poor readers?
不同之处
对有些无阅读障碍的儿童而言,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其语音解码困难,但是若给予强调编码的恰当教学,就可能促使其阅读快速进步。对于阅读障碍儿童而言,语音解码缺陷根源于其认知系统,而且其词汇识别和拼写方面的劣势会一直延续到成人时期
几乎没有研究证据表明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问题与其他有阅读困难儿童的阅读问题有本质不同
大部分早期有阅读障碍的儿童都能从语言解码辅助教学中获益
但若没有接受适当的教学,阅读问题似乎不会随着时间消失,也几乎不可能赶上同龄人
What is the incidence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阅读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在 5%到 17%之间,使之成为最普遍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
阅读障碍儿童 根据其阅读能力受损情况从严重受损到轻微受损程度不同, 只有5%的儿童为严重的阅读障碍患者
Dyslexia is a heritable trait
词汇识别缺陷、语音编码缺陷、字形编码缺陷中均有遗传成分
基因研究一贯表明阅读障碍通过第 2、3、6、15 和 18 号染色体遗传
究竟是多个基因位点导致了一种显性特征,还是多个基因位点遗传不同类型的阅读障碍,目前尚不清楚
阅读障碍在男性中发生率略高,而对女性阅读障碍的诊断却不足,阅读障碍男女比例可能因阅读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异
The neurobiological basis of dyslexia
数十年来对阅读障碍者和正常读者的神经解剖研究几乎没有一致的发现
但是发现阅读障碍者和正常人之间至少存在两种神经生理方面的差异
大脑总体容积和
正常读者的语音意识和总体脑容量呈正相关,但对阅读水平低下者而言两者之间没有正相关
阅读神经网络激活方式
阅读障碍者后回路阅读网络各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系更少。前回路阅读网络神经活动水平亦有差异
前回路激活水平的差异乃是阅读障碍者语音加工效率低下的反映,而非对语音加工的过分依赖
至少有两项 fMRI 研究报告称有效的阅读干预改变了阅读障碍者的大脑神经激活模式,并接近正常读者的大脑神经激活模式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yslexia
感觉运动缺陷理论(sensorimotor deficits)
这些理论都认为对于阅读障碍者而言,加工速度问题是阅读障碍者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此类 短时加工困难可能在刺激快速呈现时对听觉加工、视觉及/或运动控制有影响
早期有研究者也将这些理论统称为大细胞理论
由于大细胞系统异常,阅读障碍者在加工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时所遇到的困难,在视觉系统中早已产生
当前的感觉运动理论发展了 Livingstone 等人(1991)提出的大细胞理论,认为阅读障碍者的加工 困难是由于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和小脑的基本缺陷所导致的
质疑
某些阅读障碍者确实有感觉运动缺陷, 但是有感觉运动缺陷的人并非都是阅读障碍者
即使发现有感觉运动缺陷的阅读障碍者,其缺陷是否为加工快速呈现刺激障碍所致亦是未知数
Sperling 等人认为许多人所谓的感觉运动缺陷实际上可能是对儿童阅读和口语均有影响的噪音排除缺陷
总结
研究文献验证了某些阅读障碍者语音缺陷或者感觉运动缺陷的实际存在
语音缺陷仍是核心因素,但除此,某些阅读障碍儿童存在一个或者多个感觉运动系统的加工困难
感觉运动缺陷可能触发学习困难,但是对阅读成绩似乎没有直接影响
语音缺陷与一种或者多种感觉运动缺陷的结合可以解释阅读障碍人群的显著变异
Subtypes of dyslexia
Acquired dyslexia subtypes
数项对获得性阅读障碍子类型的验证性研究表明只存在一种稳定的阅读障碍子类型,即语音阅读障碍
Rapid-naming subtypes
快速自动命名
快速命名速度与阅读成绩呈正相关
儿童学习了字母以后,对字母和数字矩阵的命名时间,比快速自动命名任务中的物体和颜色命名时间,对阅读变异更具有预测力
在正字法比英语更为透明的文字系统中,序列命名对阅读成绩的长期预测力强于语音意识
双重缺陷假设
阅读障碍患者可分为
命名速度缓慢读者
语音意识薄弱读者
双重缺陷读者
双重缺陷假设以多种重要的方式促进了我们对阅读障碍的理解
命名速度的差异将透明与不透明文字系统中不同的阅读障碍群体区分开来
这一假设识别出另一种可能导致阅读成绩变异的根源,而且这种变异在多数研究中能够将阅读障碍者与阅读水平匹配控制 组参与者区分开来
双重缺陷的诊断有助于学校在幼儿园阶段把未来可能遇到阅读学习困难的儿童 ——即存在语音缺陷和序列命名速度缓慢缺陷的儿童筛选出来
存在问题
鉴于自动命名测试(RAN)与阅读干预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自动命名测试(RAN)成绩的好与不好对儿童阅读干预项目有何启示,目前尚不清楚
目前尚没有研究证据表明可以通过加快序列命名速度来提高阅读水平,而且初期的研究亦未表明快速命名训练或者阅读流畅度的提高可以转化为自动命名测试 (RAN)成绩
对自动命名测试(RAN)所涉及的认知要素的深入理解可能在未来某一日对阅读教学产生启示
Issues in the diagnosis of dyslexia
阅读障碍诊断和确保儿童得到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有争议的方法
传统方法,即采用智商-成绩差异对儿童阅读障碍做出诊断,并给予特殊教育
若儿童阅读成绩低于智商1-2个标准差,一般就会被诊断为阅读障碍
不良影响
阅读水平-智商差距诊断法将一些智商很 高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水平低于平均的儿童诊断为阅读障碍患者,因为其智商测验成绩远远高于阅读成绩
阅读水平-智商差距诊断法将智商一般的儿童误诊为无阅读障碍,因为阅读发展早期的地板效应不利于显 著差异的发现
阅读水平-智商差距诊断法可能对需要阅读辅导的儿童带来不良后果,因为这可能导致阅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诊断,从而使儿童得不到必 要的特殊教育服务
基本假设存在问题
不可能将智商高于阅读成绩(即智商与阅读成绩有差距)的读者与智商和阅读成绩相当(智商与阅读成绩无差距) 的读者区分开来
转诊已确诊的阅读障碍儿童接受视觉治疗, 其背后的假设是眼动控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阅读障碍
眼动错误会导致阅读障碍吗
可能的依据
存在眼球运动障碍的人,如眼跳干扰 (sacade intrusions)或者先天性眼球震颤通常伴随阅读困难
正常读者相比,阅读障碍者每一行注视的次数增多,注视时间增长,眼跳缩短,回视频率增高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眼动失衡是阅读障碍的根源还是阅读学习失败的后果
Tinker (1958)在其对眼动研究经典综述中坚持认为,眼动并非导致阅读障碍的根源,而是其他潜在问题的反映
眼动模式的变异在多数情况下似乎皆产生于词 汇识别困难
阅读障碍儿童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与双眼视差或者眼偏利发展相关的问题
但阅读障碍者可能存在的双眼视差问题并非源于眼动控制系统
阅读障碍儿童存在的双眼协调问题具有产生阅读困难语境的特殊性
阅读障碍儿童虽然有可能存在视觉问题,但是以视觉治疗为主要的应对方案不能解决阅读障碍的核心问题
Parent attitudes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把它视作一种病,因此他们认为阅读障碍儿童永远不能学会阅读、写作和拼写
Summary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广泛接受的概念
一种产生于语音加工核心缺陷,基于编码的词汇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的严重程度具有连续性,从轻微的拼写困难,到严重的阅读损害并一直并持续到成年时期
阅读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智商没有相关性
阅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障碍,通过数种不同的染色体代代遗传,男女发生率几乎相同
研究人员发现阅读障碍者和正常 读者之间存在神经生物性差异,尤其是词汇阅读过的激活模式存在差异。相对于 正常读者,阅读障碍者后部词汇阅读网络的激活程度较低
目前,关于阅 读障碍的其他理论,如感觉运动缺陷理论,尚无定论
本章关于阅读障碍 的两种分类方案的综述表明,两者均有不足,但是未来都可能有助于针对某种类型阅读障碍干预效果的提高
Reading comprehension deficits
导言
阅读早慧
约有 10%-25%的阅读障碍儿童能够准确、流利地阅读孤立的词汇,但是却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
与阅读障碍的区别
阅读障碍儿童的解码能力较弱,理解能力较强; 而阅读早慧儿童的解码能力和词汇识别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弱
阅读障碍者阅读文本有困难问题,但是能够较好地理解口头语言,而阅读早慧者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都有障碍
阅读障碍者词汇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大,而阅读早慧者两者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缩小
相关研究
方法
采用独立的方法对词汇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估,将低理解能力者定义为假词解码标准测试成绩与同龄人相符但阅读理解测试成绩较低者
关于术语争议
阅读早慧
阅读能力低下者
均指称词汇阅读能力与其年龄相符但文本理解能力滞后的儿童
研究发现
阅读早慧者似乎应用正常的语音和正字法过程对孤立的词汇进行识别,因此其异常行为表现在理解方面
对阅读早慧者理解困难的根源却仍处于探索阶段
词汇层面,对词汇和图片的语义加工均受损
存在语言工作记忆缺陷
语篇加工问题
文本推理困难
文本监控困难
对阅读早慧的研究往往分别侧重于自闭症儿童和低言语智商儿童
确诊的自闭症儿童阅读早慧发生率很高
但Snowling 和 Frith 发现“真正的”阅读早慧的特点是语言认知能力较低,而非是否患有自闭症
阅读早慧也多发生在图雷特氏综合征儿童、特纳氏综合征儿童和智障儿童身上
Can an early focus on letter–sound correspondences produce readers with a comprehension deficit?
有研究者称,阅读早慧儿童若接受基于拼读的阅读教学, 其阅读障碍发生率高于接受采用基础阅读系列教学的早慧儿童
正常读者的词汇识别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平行发展的吗
我们几乎没有理由期待理解能力和词汇识别能力能够同步协调发展,因为支持两种能力的认知过程可能不同
但有趣的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近乎平行发展的现象学习法语、芬 兰语和意大利语等正字法透明语言文字阅读的儿童身上屡见不鲜(Share, 2008)。 在这些正字法透明的文字系统中,儿童到一年级末就能够准确、顺畅地识别大部分书面词汇,而且其词汇识别能力超出其理解能力与已掌握的词汇
系统的拼读教学可能有助于铸就学 习者超出其理解能力的解码和词汇识别优势,但是,只要儿童的理解能力不落后 于同龄人,就大可不必为此担忧
Summary
获得性阅读障碍
获得性阅读障碍三个子类的特点 是各自都有不同的阅读错误类型,而且数据通常都来自于个案研究
最近对脑损伤后不久的获得性阅读障碍群体的研究不仅在改变我们对每一个亚类型流行情 形的认识,也在改变我们对各种应对策略对患者阅读行为影响的的认识
对于急性患者而言,语音性阅读障碍占所有阅读障碍半壁江山以上,而以语义错读为特点的深层阅读障碍则极少发生
发展性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指产生于语音加工中潜在的核心缺陷的词汇识别缺陷
儿童的阅读障碍风险在 3 岁时就能够根据其在语音意识(如假词词重复)任务上的成绩做出诊断
多数阅读障碍者都存在语音 缺陷,但有程度的差异,有些轻度障碍儿童可能有拼写困难但阅读正常,而重度 障碍儿童可能持续存在阅读问题和写作问题
除了与阅读成绩具有因果关系的核 心语音缺陷之外,有些阅读障碍儿童还可能存在感觉运动缺陷。尽管这些缺陷对各种类型的学习均有影响,但是以何种方式对词汇层阅读障碍产生影响,目前尚 不得而知
有些儿童除了语音缺陷外,序列命名速度也较慢,这类儿童最难矫治
命名速度和语音缺陷的严重程度能够预测儿童阅读矫治的速度,而整体智商水平 却对阅读失败的风险和阅读干预反应却没有可靠的预测作用
发展性阅读障碍似 乎与控制眼动的基本视觉系统没有关系
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对阅读障碍者极大 地帮助,而且一、二年级阶段的干预最有效
理解缺陷/阅读早慧
几乎没有研究发现正常读者与阅读早慧者的词汇识别过程有一致的差异
区分阅读早慧者与正常读者的差异是否存在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困难
13. 快速阅读、校阅与个体差异
Speed reading
支持快速阅读者的观点
快速阅读支持者声称,阅读速度应该能够从大学生正常阅读速度的每分钟 200-400 词,增加到每分钟 2000 词,甚至更快
核心观点
阅读速度能够在阅读理解不受损的前提下极大地加快
该观点受到批判
对快速读者眼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快速读者的阅读是跳读而非真 正意义上逐词逐句阅读。显然,快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充进去了很多其与文本主题相关的知识或者根据实际所阅读文本片段做出的猜测
消除内部言语就能加快阅读速度
从根本上讲,纯粹的视觉阅读虽然可能,但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部言语在书面 文本理解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Summary
尽管快速阅读广为宣传而且颇受关注,但是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快速读者” 只是在略读,而非真正的阅读
成功的快速读者似乎智商都很高,而且熟稔所阅读材料的主题
所谓的快速读者在阅读所给材料时,往往能够很好地回答关于段 落大意的问题,对细节性问题却无能为力,除非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恰好处于所注视区域内
同理,如前所述,对高难度材料的理解需要具备将视觉信息重新编码 为无声言语的能力。因此,快速读者只能略读难度低的材料,但不能略读难度高的材料
Proofreading, visual search, and mindless reading
校阅与正常阅读过程是截然不同的
有时校阅与视觉搜索任务非常相似
目标词汇搜索速度明显高于阅读速度。参与者在目标词搜索条件下的眼跳距离大于在阅读条件下的 眼跳距离,从而导致前者速度加快
但搜索的速度因任务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有时校阅与略读非常相似
Flexibility in reading
常用评估指标
阅读速度
尽管多数研究发现由于文章难度或者给读者的指导语不同,阅读亦随之产生 一定变化,但是往往很小
然而,若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特定类型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略读时,阅读速度比在总体理解 条件下的阅读速度快得多
需要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从篇章中获取不同的信息
熟练读者的阅读方法相当灵活
Individual differences
高、低读者之间有何区别
从根本上讲,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高、低水平读者 “智力”与短时记忆方面的差异能够解释其最终阅读水平的差异
若将智商考虑在内,短时记忆加工方面的差异能够解释高、低 水平成年读者之间大部分差异。
阅读速度之间的差异
快速读者和慢速读者之间在其所谓感觉任务 (sensory taskes)上没有显著差异
快速读者能够对更多所注视的内容进行编码,无论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高级语言结构
关于阅读个体差异的一些研究结论
用词汇为刺激材料,比用字母为刺激材料,采用各类信 息加工任务所测得的与阅读有关的各种指标之间相关性更高
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跟信息加工的各种指标具有不同的相关度
影响阅读速度的因素不同于影响理解过程的因素
阅读速度的变异似乎是由于参与者提取(如 词汇识别中)有意义材料记忆编码的速度造成的
理解过程的变异似乎是由于快、慢速读者工作记忆 上的差异造成的
尽管阅读速度与听力理解仅中度相关,但是阅读理解能力与听力理 解能力显然并非截然不同
高水平读者在基本的感觉或者知觉层面并没有区别。相反,材料在记忆中编码与 提取的速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阅读速度,而且工作记忆容量似乎也在理 解过程中发挥作用
个体阅读过程中眼动方面的差异
工作记忆容量大的读者对简化关系从句(reduced relative clauses sentences)歧义区的重读时间短于工作记忆容量小的读者
工作记忆广度小的读者整合关系从句与之前句子成分有困难
若将阅读速度和工作记忆广度一起输入数据模型,工作记 忆广度与句法和语义变量对眼动的影响没有交互效应。相反,阅读速度乃是研究 数据模型更有效的指标
参与者的快速自动命名测试和标准词汇识别测试成绩能够可靠地预测注视时间和重读模式
低水平读者倾向于注视一个词汇的前部
标准化阅读理解指标
尼尔森--丹尼测试成绩
在不可预测语境条件下,高水平读者表现出典型的词频效应,但是普通读者没有
尽管优秀的大学生读者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可能对其阅读策略做出调 整,但是其稳定的自动词汇识别过程仍然保持不变
高度熟练的读者主要在副中央凹区域进行语音加工,而低熟练水平的读者则更易于受中央凹语音效应的影响
年长读者和年轻大学生读者的个体差异
年长读者的阅读速度一 般慢于年轻读者;其注视时间也更长,回视频率高
为了克服阅读速度减慢问题,年长读者更多地使用猜测策略,对后续高频词进行猜测,这就导致了年长读者的平均眼跳幅度增大
由于年长读者做出的猜测有时会出错,从而也导致了其回视次数增多
年长读者的阅读理解水平等同于甚至超过年轻读者
年长读者的知觉广度更小、更对称,预视效益更小
尽管年长读者与年轻读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前者使用了更多有风险的阅读策略,以此来弥补阅读速度减慢的问题
Summary
快速阅读
成年快速读者主要是对文本进行略读,把握文章大意和捕捉为数不多的一些细节。但是,快速读者并不能像正常读者一样掌握文章所有的细节,且他们更愿意接受由于略读造成的较低水平的理解
校阅
熟练读者采用的各种阅读行为或者类阅读行为均更为灵活,能够根 据任务类型或者阅读目标调节“阅读”速度
熟练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可能受到阅读任务或者阅读目标的影响;参与者若以获取某种类型的信息为目的,则可能记不住与其想要获得信息类型无关的信息
个体差异
成年读者的阅读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些读者阅读速度缓慢,且其眼跳幅度较小(注视次数 较多),知觉广度小及/或注视时间长
所有熟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基本相似
读者使用高级策略来帮助其记忆所阅读的内容,但是所有熟练读者最初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加工的基本方式非常相似
14. 终述
Top-down models
主要特征
信息加工系统的“上” 在阅读中是表征段落意义的部分,对各个层次的信息流起控制作用
认为读者需要根据一般的世界知识和所阅读段落的语境信息对下文出现的内容做出假设,以此方式来克服自下而上的 加工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瓶颈障碍
典型例子
Goodman(1970)所提出的
存在的问题
其支持者从没有明确地说明何种假设能够被接受
既没有明确地对各种不同的非视觉信息资源以何种方式被用于调节文本知觉意象的形成做出说明,亦未对系统以何种方式来处理连续注视过程中遇到的图形线索加以阐述
模型中列出了可能用于 词汇识别的一些可供尝试选择的信息类型,但既没有具体说明此类信息以何种方 式被用于促进选择,也没有说明是否有一些类型的信息比其他类型信息重要
对词汇识别之外的其他过程也语焉不详
缺乏精确性,原因是我们对于“高级”过程的工作机制所知甚少
Bottom-up models
主张
加工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信息在加工系统中以序列的方式从一个阶段流动到下一阶段
典型例子
Gough(1972)所提出的
视觉信息最初从印刷文本上提取出来,然后分阶段得以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有也)很少受 到世界知识、语境信息或高级加工策略的影响
优点
相比于自上而下模型,它能够做出更清楚、可验证的预测
缺陷
目前已建构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模型通常都缺乏综合性,不能反映阅读过程的全貌,而且常常因对读者来说缺乏灵活性而受到诟病
不能对关于高级信息以何种方式影响阅读过程的事实做出解释
Interactive models
主张
读者需要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的信息,才能最终对文本做出解读
典型例子
Just 和 Carpenter(1980)所提出的
缺陷
模型对阅读的各种不同类型过程所做出的预测目前尚不明确
模型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对实验结果做出明确预测,尚且很不确定
The Rayner and Pollatsek (1989) model
目前有待完善的阅读模型示意图
说明
该模型只是对我们看待阅读方式的总结,而非对阅读做出的明确预测
主要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型,但是自上而 下的过程与自下而上的过程确实有交互影响
同所有模型一样,我们提出的模型对高级过程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含混不清
图中的六边形表示过程,方框表示知识资源,圆角方框表示事件,菱形表示决策结果
模型的各个过程
对文字的初始编码
两个独立的平行过程
中央凹词汇加工
对所注视单词字母的(平行)加工
视觉过程和语音过程均对其通达具有促进作用
副中央凹预加工
注视点右侧信息提取
视觉信息
字母/词汇信息
词长信息,用于确定接下来注视点落点
语音信息
音节信息
音位信息
词汇通达
词义(除句法信息(如词性)以外)可从词典中提取
通过字母信息构建的语音形式与从词典中提取出来的表征激活了语音编码(与声道的活动),即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理解过程中用于暂时性信息储存系统,将最近阅读的序列、字面记录储存在工作记忆中,其中显然包括一些言语韵律表征
词 n的词汇通达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词 n+1 的眼跳的计划开始
E-Z读者模型
基本过程
首先是对所注意的词(通常是注视词, 此位于中央凹视区)的加工,同时伴随有助于识别下一个眼跳目标的低水平副中央凹加工,接下来是引发对下一个词眼跳计划的对注意词的初步识别,随后是引发注意向处于副中央凹视区中词转移的对注意词的充分识别。眼跳通常在注意转 移后开始执行,下一循环随之开始(注意转移后,预视效应发生,加速了最初的 中央凹加工)
句法分析
词汇通达后,不仅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词上,而且所通达的词汇也与构建中的句子表征相整合
句法分析器从词典中提取所读每个单词的语法范畴信息(加上更详尽的词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与语法知 识、篇章语境,或许还有其他来源的信息综合起来构建出某种句法表征
句法分析失败
句子后面的信息或者世界知识与其他类型的信息与句法分析器最初的分析发生冲突时,读者就踏上了“花园-路径”,必须付出代价对句子进行重新分析
整合
世界知识在这一理解与整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章结构的知识对句子之间联系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
几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读者之间可能有何差异
熟练读者略读而非正常阅读时,其阅读过程有何不同
儿童阅读的基本机制是否有不同
阅读困难者和正常读者有本质差异吗
Final thoughts
对阅读认识的巨大进步均源自于对阅读各个子过程的研究
随着对每个阅读子过程理解的深入, 我们最终能够将关于阅读子过程的各种模型整合起来,从而认识阅读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