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总论,传染病学总论,基本概论,传染病的特征,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构成感染的三因素,传染病的预防。
编辑于2022-06-10 19:10:15传染病学总论
基本概念
感染性疾病
由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的一类疾病
再现传染病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再次流行,甚至超过原来的流行强度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点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性
流行性
散发:某病在某地区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暴发: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同类疾病的患者(多由同一传染源、同一传播途径获得感染)
流行: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过国界和洲境
地方性:地方性传染病(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
季节性:气温的高低、节肢动物媒介的有无
有免疫性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屏障、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具体临床情况
持久免疫
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如麻疹、天花、水痘
再感染
同一感染性疾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期再度感染
继发感染
原发感染出现后的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
是指疾病病程尚在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在血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中最为常见(是发展为慢性、重症的主要原因)
复发
是指初发疾病已经转入恢复期(痊愈初期),而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病原体也在体内再度出现(血培养阳性);如疟疾、伤寒;多和抗菌治疗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再燃
是指初发疾病已经进入缓解后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又重新上升,再度发病(血培养常阳性),但一般为期较短;如伤寒、疟疾
临床特点
概念
病原体被清除
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引起特异性免疫,而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感染形式
病原体携带状态
无临床症状,能排出病原体
重要的传染源
分期
携带病原体时间
<3m,急性携带者
>3m,慢性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6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
机体免疫足够让病原体局限化,不引起临床症状,但是不能将病原体清除
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临床过程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最初出现症状的一段时间
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是最长潜伏期
确定隔离时间的依据是传染期
前驱期:多 1~2d;表现为较轻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低热、乏力);某些感染可无明显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可出现特有症状,病情由轻到重,随后缓解;死亡多发生在此期
恢复期:病原体多可消灭,少数可成为携带者;某些传染病可遗留后遗症
症状
发热
皮疹和黏膜疹
风(风疹第 1 天)水(水痘第 1 天)红(猩红热第 2 天)花(天花第 3 天)莫(麻疹第 4 天)悲(斑疹伤寒第 5 天)伤(伤寒第 6/7 天)
毒血症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构成感染的三因素
人体
病原体
外环境
传染病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
甲类传染病(强制管理):鼠疫、霍乱
2h内
乙类传染病(严格管理):病毒性肝炎,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肺炭疽
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肺结核等
切断传播途径
对肠道传染病的预防起主导作用
保护易感人群
人工主动免疫:活疫苗(如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死疫苗、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