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两汉文学
古代文学史(一)两汉文学 .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术风气有关。
编辑于2022-06-14 16:41:51这是一个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古代文学的思维导图,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个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古代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绪论;三国文学;两晋诗坛;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普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
这是一个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教育学的思维导图,包括:转变课程功能(核心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古代文学的思维导图,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个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古代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绪论;三国文学;两晋诗坛;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普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
这是一个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教育学的思维导图,包括:转变课程功能(核心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两汉文学
I. 散文
发展阶段及特点
西汉前期散文:有战国之余响,大汉之新生的特点,思想上兼收并蓄,感情充沛,气势强劲。
东汉中后期散文:和帝已降,外戚宦官轮流专政,针砭时政,言辞激烈,句式逐渐骈丽化
西汉中期散文:从董仲舒开始,驰骋扬厉转为生而论道,儒家思想为主道,醇厚典重
东汉前期散文:政权变异,图在学术文化方面拨乱反正
西汉后期散文:古文经学兴起,著力观实,文风深沉
类型
论说文
政论文
贾山《至言》、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备塞书》等、刘向《条灾异封书》等
贾谊过秦论开创了史论体裁先河
王充《论衡》
诸子文
陆贾《新语》、贾宜《新书》、刘安《淮南子》、刘向《说苑》、杨雄《太玄》等
史传散文
西汉时期
司马迁《史记》
流传与影响
史学影响
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文学影响
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武侠小说方面: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 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 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 于《史记》的。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 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文学成就
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方式,处理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 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其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史记》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环 境,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焦点,突出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
《史记》第一次确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写作方式。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东汉时期
班固《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汉书的成书与体例
思想内涵
II. 诗歌
汉乐府诗
乐府的内涵及分类
内涵
分类
民间的歌辞
杂曲歌辞:有写心志, 抒情思, 叙宴游, 发怨愤, 言战争行役, 或缘于佛老, 或出于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
相和歌辞:为汉世街陌谣讴, 起初只是人们随意吟诵,“后渐被之管弦, 即为相和曲”。
清商曲辞:源出于相和三调, 内容多为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军乐
鼓吹曲辞:是用短箫铙鼓的军乐。
横吹曲辞: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主要内容
征战之苦,爱情与婚姻,平民的悲苦与反抗, 忧生磋叹与长生企慕
苦与乐(反应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苦乐不均)
社会底层的呻吟
《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
富贵人家的钟鸣鼎食
《鸡鸣》《相逢行》
乐生恶死的愿望的展现
对死亡的疏远与排斥《薤露》
把生乐愿望寄托到神灵上《日出入》《上陵》
爱与恨(大胆泼辣、毫无掩饰的表达爱与恨)
《上邪》《有所思》
外力造成的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
叙事手法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生活镜头的选取
以寓言形式叙事
叙事详略得当
继承诗歌传统及影响
汉代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
东汉五言诗: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蔡邕《翠鸟诗》, 赵壹《秦客诗》《鲁生歌》
五言诗的形成:产生于《诗经》,发展于西汉,如《长安为尹赏歌》,民谣《邪径败良田》
其他文人诗
分类:四言,六言,七言,楚声
梁鸿《五噫歌》,班固《宝鼎诗》《白雉诗》等
古诗十九首
艺术成就
兼用比兴手法,抒发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
以精炼简约的话语,叙写人生长情,短语浅貌, 深衷长情
抒情内容
朋友绝别离弃之情,宦途坎坷失意之情
触物感兴人生短暂之叹,及时行乐情怀
游子思妇主题
写作年代与作者:存在争议,作者并非一人,但 格调情韵基本相似
西汉文人诗
四言:韦孟《讽谏诗》《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戒子孙诗》
三言:《练时日》《天马》《华烨烨》《五神》
五言:班婕妤《怨诗》,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特点:体裁多,风格多样
杂言:《景星》
楚声
特点:多用铺叙,或直接抒情叙事,或比兴寄情叙事,率真自然,但篇幅短小
刘邦《大风歌》《鸿鹄歌》代表了西汉楚声的最初形态
《春歌》《幽歌》《耕田歌》《瓠子歌》等
III. 赋
类型
散体赋
特征
规模: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手法内容:极度的铺张扬厉,用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绘宫殿的华丽或皇族的生活。 主旨:既美且刺,客观上却形成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行文结构:大多采用主客问答方式。 用韵和语言:散韵相间,以四、六言为主。
代表作家作品
枚乘的《七发》
《七发》的影响:《七发》促进了汉赋的发展,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侯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帝王)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此篇后,“七”成为赋中一体——“七体”
《七发》所体现的汉大赋特色:规模大,篇幅长,句式参差不齐,韵散结合,且运用主客对话形式,虚构夸张的笔墨。精细叙事和描绘。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
人物:子虚、乌有和忘是工
评价:卒章显志、劝百讽一
讽谏艺术
艺术成就
一、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 的铺陈方式
二、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三、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咏物赋
代表作家作品
扬雄
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蜀都赋》首开京都赋先河
班固《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王褒《洞箫赋》
寄情说理赋
特点:篇幅短小,散文形式抒情,以抒情为主
代表作家作品
冯衍《显志赋》;张衡《归田赋》《思玄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张衡《归田赋》
骚体赋
特征
在楚辞基础上形成,多用简洁清丽的语言,抒写悲愤哀伤之情。篇幅短小,句式长短不一, 带“兮”字
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
述行赋
代表作家作品
蔡邕《述行赋》,最具代表
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
赋的发展阶段
兴盛期
从汉武帝到东汉安帝时期,是汉赋的全盛期。作家作品最多, 其重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是这时期的最大代表作家。 其中主要作品是散文大赋(辞赋、汉大赋)
形成期
汉初六七十年,赋主要以骚体赋为代表。 主要功绩是完成了从诗经、楚辞到汉赋的过渡。
衰微期
东汉中叶至末年是汉赋的衰微期,也是汉赋的转变期。 主要是新抒情赋、述行赋。 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等,这是汉赋发展的新阶段
赋的起源:受命于诗人(《诗经》)、拓宇于《楚辞》、出入战国诸子、社会原因:润色鸿业、自我娱情需要
赋的含义及特点: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特点鸿篇巨制、问对形式、辞藻华丽、韵散结合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 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
“扬雄四赋”: 以天子游猎为题材, 极力描写狩猎场面的 壮观和天子气象的恢 宏,最后以君王悔悟, 戒奢戒侈,勤政爱民做结。
一是帝国形象的塑造 二是一统观念的弘扬 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古诗十九首
内容
地位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 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 浑成的艺术风格。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艺术成就
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 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 《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 《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 《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