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孩子进入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式
孩子在于照料者的关系中体验到自己值得被爱、照料者值得信赖,在关系中是安全、安心的、缺乏安全感可能影响孩子向外探索,比如社会退缩、暴躁,行为问题等
编辑于2022-06-29 16:19:45培养婴幼儿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孩子在于照料者的关系中体验到自己值得被爱、照料者值得信赖,在关系中是安全、安心的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难带的小孩
黏人,纠缠;哭闹、爱发脾气,难以被安抚
“乖小孩”
安静,不敢表达生气, 过于懂事
安全感的重要性
对环境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安全型依恋关系
缺乏安全感可能影响孩子向外探索,比如社会退缩、暴躁,行为问题等
影响认知、情感、意志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抗压抗挫能力等
高质量的陪伴
安全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外在环境
内在环境
照顾者的在场与稳定
物理在场
人在
视频形式、固定时间、可预期
情感在场
心在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怎么做?
分享正性情绪
接纳负性情绪
协同情绪调节(替孩子表达,猜-反馈-猜对)
识别情绪-命名情绪-理解情绪
非言语的安抚
系统在场
支持系统
在某个时刻,孩子更需要哪种在场,与孩子当时所处的情境及年龄相关
了解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照顾者的支持
爱孩子本身,及时且必要的辅助,一起玩耍
言语支持
非言语支持(更重要)
欢迎孩子回到身边寻求舒适感和保护
重视孩子的恐惧
如何共情孩子?
及时安抚
比孩子更有力量,更强大
觉察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来源)
恰当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在安全时,尽量跟随孩子的需要
提供与孩子需求一致的回应
在危险时,适当掌控,确保安全
在关系破裂时,及时修复亲子关系
敢于认错
警惕“过度补偿”心理
照料者自我照顾
自我觉察与反思
微妙的心理活动
听见自己的声音
调节自己的情绪
自我调节和通过他人调节
愤怒
乔治·巴赫“愤怒表达三步法”
ABC理论
反思自己的成长
过去-现在-将来
构建支持系统(支持网络)
扫码获得更多思维导图
关键:高质量的陪伴
婴幼儿的情绪
孩子总闹情绪怎么办?
理解孩子的情绪
情绪无对错,情绪的应对方式可以调节
孩子为什么闹情绪
孩子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
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
如何应对0-3岁孩子的闹情绪
态度:和善而坚定
避免说教
替代表达:尝试用语言说出孩子的感受
具体操作
家长需平静下来
安全第一,确保孩子的安全
承认孩子的情绪
了解并说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怎样对待孩子的“犯错”
理解孩子的“犯错”
孩子并非故意为止,好奇or好玩,不具备完成探索需要的技能
为什么孩子会犯错
探索世界,学习技能的过程
家长的认知误区-需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
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
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
先天气质类型与后天环境相互影响
模仿与学习
如何应对0-3岁孩子“犯错”
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示范
“最近发展区”
宽容和接纳
共情
孩子黏人怎么办?
理解“黏人”的焦虑情绪
分离焦虑
分离个体化
陌生人焦虑
如何应对0-3岁“黏人”的孩子
家长示范
对陌生人的反应
预告
应对分离焦虑
建立安全感
“客体恒常性”游戏
应对2-3岁“黏人”的孩子
可能的原因:环境改变、过度保护、家长自身焦虑情绪的投射
建立安全感
一些具体的方法:预告、角色扮演、仪式、承诺
孩子不愿意睡觉怎么办?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睡觉
家长陪伴的时间
家庭环境
如何应对0-3岁孩子不愿意睡觉
父母的陪伴
责任转换法
适合睡觉的家庭环境
孩子干什么都说“不”
理解孩子为什么总说“不”
第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如何应对?
家长做好自我情绪的管理
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感受
尝试用语言替孩子表达感受
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家长的自我照顾
扫码获得更多思维导图
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3-6岁
孩子的知识和能力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社交和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埃里克森
自主对羞耻、怀疑
主动对内疚
更多的好奇心
对他人感兴趣
同伴游戏
同理心
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家庭发展特点
主要任务
教育子女、自身发展、赡养老人、夫妻相处
自身发展和父母角色的冲突
明确自身的角色
最重要的互动伙伴
最直接的指导者
成长的促进者
8条规则
说话要简洁
家长总是说太多,其实80%的话是多余的
简洁不等于笼统
儿童能听懂的语言
称赞孩子的努力
学会等待
家长要等待,让孩子有自我负责和探索的机会
孩子要学会等待,有利于形成边界意识和接纳他人
征询他人的意见
区分所属权
角色扮演
问题出现后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方法
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多问孩子“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养成收拾的习惯
日常生活技能
不评价,不嘲笑
就事论事
见事——见人
帮助孩子反思
了解当时孩子的感受
发展用语言表达感受的能力
还有其它的选择
家长的情绪管理
温柔而坚定
常见主题
与孩子进行“双向沟通”
重要性
单向沟通
父母命令式或否定式的表述
如何双向沟通?
营造可以让孩子全身心投入沟通的氛围
环境准备
情绪准备
倾听与表达
家长要使用孩子听得懂的语句,多用比喻和类比
积极回应
理解感受,用语言表达情绪
倾听,听什么
听内容,说话方式
“听”肢体语言
父母的态度
合理的期待
区分自己和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孩子害羞怎么办?
什么是害羞?
各种情绪(如恐惧、紧张、兴奋等)的综合
伴随一些生理反应
害羞一般发生在社交场合
害羞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
为什么孩子会害羞?
天生的气质类型
遗传
父母压力大
焦虑和危机感的传递
孩子自我评价低
怎么帮助害羞的孩子?
真正的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人生
建立自尊心
认可、欣赏孩子
孩子能自我认可
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交技巧
角色扮演
帮助孩子建立朋友圈
安全感
放大孩子的优势
如何给孩子设定限制
实则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设定限制?
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
命令式的口吻改为解释性的口吻
提供其他的选择
学会做预告
设定要合理
坚定的执行设定
不要设定太多的限制
扫码获得更多精彩专业内容
父母要更积极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独立发展的需要
学龄前儿童(二)
帮助孩子不再怕“黑”
孩子为什么怕黑?
精神分析的观点
缺乏良好的时间观念
分离焦虑
缺乏情绪控制能力
缺乏区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
缺乏纠正错误的感官信息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怎么做?
了解孩子怕黑的原因
讨论幻想与现实方面的区别
了解孩子的日常压力
了解孩子的睡眠需求和时长
尽量避免让孩子观看可怕的影音节目
提供有安全感的环境
绒毛玩具
父母要温暖、镇定、耐心
角色扮演,教会孩子应对恐惧
放松法
具象化
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何应对孩子乱发脾气
如何理解?
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
试探自己与父母的边界
父母的反应很重要
怎么做?
大原则
识别情绪
情绪和行为的联系
下一次怎么做
拥抱孩子
观察孩子,了解发脾气的现实原因
温柔而坚定
忽视乱发脾气的行为
而非忽视人
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家长在规则确立方面要保持一致
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同伴友谊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挑战
交友空间变小
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性格特点
怎么做?
尊重孩子的个性
父母要做孩子的支持者,给予积极的回应
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巧
示范
角色扮演
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担心孩子和“坏孩子”做朋友
如何夸奖孩子
大原则:夸努力和过程,而非结果
如何正确的鼓励孩子
强化孩子的成长心态
多角度克服“必须”心态
跳出结果思维,看见更多可能性
不给孩子贴标签
发现并培养孩子的才能
每个孩子都有才能,父母需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常见的误区
自己喜欢的,孩子一定会喜欢
跟风报班,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
怎么做?
对孩子才能的显露保持敏感性
给孩子提供各种展示才能的机会
赞美和鼓励
进一步扩大孩子对才能的理解
“谷爱凌”
扫码获得更多专业内容
学龄儿童篇
家庭特点
孩子的发展
社会化
养育原则
资源
信任
习惯
事业的发展
赡养老人
父母的养育观念
放在时间的维度考虑孩子的终身成长
父母对于学龄儿童的影响
小学是以人格成长为内核
具备养育子女的胜任力
关注孩子阶段性发展的主题、难点等
读懂孩子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接纳复杂情绪
相信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常见议题
入学
入学不适应怎么办?
家长“慌”的原因
人之常情
孩子的隐私
家长自身的原因
如何适应“入学慌”
孩子上学是家庭生活的一件大事
评估孩子的入学适应程度
生理适应
行为适应
人际适应
情绪适应
认知适应
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亲子沟通
习惯
习惯的本质
需要、便利、认同、情绪、性格、健康
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
哪些习惯
吃喝拉撒睡
善待他人
情绪管理
适宜行为
遵守规则
管理学习
学习方式
学习成效=学习能力*学习动力
错误的偏见
社会地位、学历与智力的联系
学习能力相对恒定
有学习能力不代表有能力感
学习动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
关系
社会化成长水平
对他人、社会的认知
内在安全感
附属内驱力=吸引的需要*报复的需要*抗争的需要*消极的需要
扫码获得更多专业内容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也是孩子最可靠,最重要的支持
父母的养育功能是关键
学龄儿童篇(二)
常见议题
好动、易动、多动
好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与年龄有关
孩子天生有对新奇世界的好奇
父母的养育要适应孩子好动的天性
包容VS包庇
不适当的好动
可能与受挫经历有关
衍生的行为问题
攻击性行为
破坏性行为
捣乱性行为
如何应对?
目的: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理解、强化、忽略、独处、提醒、讨论、创新解决
异动
多观察;寻求心理咨询
多动
ADHD
需要医生的诊断
药物治疗
不要轻易贴标签
熊孩子
熊孩子的定义
与年龄是否相符合
儿童发展心理
情绪
行为
亲子关系
结盟
亲职化
问题行为
体弱多病
恶作剧
养育观念与养育方式
权威型
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并给予帮助
专断型
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保护和监督子女
放纵型
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养育方式
忽视型
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养育方式
父母养育行为的不一致
设立底线
养育分工
给孩子合适的期待和派遣
“流行”的养育观念
个性化的养育方案
派遣理论
史第尔林
养育子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派遣的过程,上级派遣下级完成上级布置的某个任务。
派遣过度
小大人
派遣冲突
不同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期待
派遣对抗
孩子拒绝接受派遣
派遣回避
孩子回避与父母的正常互动
派遣拖延
被动行动
父母如何帮助学龄儿童应对家庭的变化
父母婚姻的变化
移居
丧失与哀伤
怎么做?
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阶段
哀悼丧失
宠物的重要性
学龄儿童的成长风险
常见的风险
性侵
出生的谜团
手机和电脑使用失当
欺凌和准欺凌
自伤和自杀行为
父母的功能
母亲的功能
温尼科特
供给
庇护
容纳
镜映
期待
父亲的功能
李孟潮
供养
护佑
规训
传道
胜利
影响因素
原生家庭
职业角色和职位
流行养育人文化
如何规避风险
规避双重束缚
社会地位与父母功能
提升父亲的存在感
示真
扫码获得更多思维导图
青春期(1)
青春期的特点
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有青少年的家庭
增加边界和规则的灵活性
注意力转向自身和伴侣
照顾年老的父母
构建自身更大的支持系统
孩子总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为什么和孩子沟通总是会错意?
会说谎的表层情绪
隐藏在表层情绪背后的真实感受-“深层情绪”
原因
生物进化的本能
战逃反应
从小被照料者善待
父母的言传身教-情感表达方式
藏在深层情绪背后的未被看见的期待
对父母和旁人的期待
孩子在表现出情绪时内心想让别人为自己做的事,或者想让别人对自己表现出的态度
怎样更准确地理解孩子?
耐心倾听,不打断
人在、心在
言语和非言语的回应
尊重和好奇
做孩子情绪的镜子,澄清和回应期待
不那么确定,关切、询问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孩子去核实
在放松的状态下沟通
部分的满足孩子的期待
和孩子沟通时容易情绪激动
为何沟通时总会情绪上头?
无法区分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
过度紧密的情感联结
家庭关系的边界
低分化
无法区分情绪和理智
情绪易控制理智
觉得自己未被理解
我的情绪不重要?
如何做
提高区分情绪和理智的能力
父母对自身感受的觉察
情绪日志
合理表达情绪
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建议
帮助孩子整理情绪,为亲子各自的情绪划清边界
我好像注意到刚才当我说……(我做……)的时候,你好像有些不舒服,不知道我猜得对吗?你愿意多说一些吗?
句式:描述事实+表达感受
孩子和父母想法冲突
青春期孩子的想法为什么总和父母的不一致
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确认自己的独立(通过争执,确定自己的位置)
冲突本身不一定是问题,解决冲突的方法才是问题
父母讲话的态度和方式
总是评判对方
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如何与孩子讨论想法上的冲突
沟通的态度比内容更重要
学会“听、回、清、说、商”
听,即先耐心地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其想法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回,即父母在听孩子讲话时需要通过肢体、表情和语言等方式给予他们回应,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听。
清,即父母在倾听和回应时可以不时停下来,和孩子澄清一下自己对他们的理解是否到位。
说,即当父母完成了倾听、回应和澄清后,尽量用清晰、简单和描述性的语言把自己想表达的看法说出来。
商,即父母和孩子就观点和想法的差异进行协商
平衡和青少年相处时的管与不管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特点
青少年会挑战原有的家庭规则
孩子的自我意识
家庭规则的弹性
谈判,确定边界
既亲密又独立
父母把生活关注点重新聚焦在婚姻和事业上
直升机父母
三角化的孩子
就 ”管与不管“跟孩子谈判
亲子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就事论事地就当下双方各自的责、权利进行协商,形成口头协议或书面协议,以便对双方都起到约束的作用
如何谈判?
一次只谈一件事
轮流讲话,有来有往
清楚、具体、简单
多提几个备选项,尽量找到共同点
奖惩要分明
达成书面协议,并签字
一见情绪就喊停
一旦跑题就暂停
扫码获得更多思维导图
青春期(2)
与青春期孩子谈交友
为什么青少年在意和同龄人的关系?
同龄人的认可是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
同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让孩子更有归属感
相似的年龄
相似的经历
如何与孩子沟通交友话题?
尊重
不一定要认同,但要尊重孩子自主交友的权利
好奇
耐心地询问他们选择这些朋友的原因
亮底
父母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底线
留面
不要当着孩子朋友的面批评孩子或指责他们的朋友
肯定
父母对孩子交友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预防
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和孩子及朋友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
孩子想谈恋爱
如何看待青少年谈恋爱这件事
对异性好奇,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
身体的变化
激素
第二性征
父母的担心
担心影响学习
担心孩子发生性关系
担心孩子被欺负
担心孩子违反校规
用系统思维和孩子讨论恋爱
接纳孩子的感情,切莫贬低
定期关心孩子恋爱中的心情和需要
用系统思维和孩子讨论爱情攻略
“真相不止一个”
1、【恋爱带来的变化】谈了这段恋爱后(如果孩子的感情还没有开始,可以换成假设性的提问,如假设开始谈这段恋爱关系),他们各自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会发生)哪些变化?
2、【变化的好处与限制】这些变化带给他们的感觉如何?带来了哪些好处?又带来了哪些限制?
3、【继续存在和调整】这些变化中哪些是有必要让其继续存在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
4、【调整后的具体状态】如果想要调整,大家期待的调整后的具体状态是怎样的?
5、【我可以做什么?】如果要让改变发生,大家各自能做的一件具体的事情是什么?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谈性并不羞耻
善用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培养责任感
跟孩子谈未来和打算
为何孩子什么都不想要?
过早的智力开发和过重的学习压力
成长的快乐感被剥夺
父母自身的焦虑投射
家庭期待的派遣
缺乏生活体验和生存危机感
怎么和孩子谈未来和打算?
尝试帮孩子从兴趣中找到热爱和追求
用具体化和关注资源的方法激发孩子的热情
具体化。即父母将孩子的具体行为用作反馈及夸奖的素材,给予孩子点对点的“精准反馈和夸奖”。
即从孩子的言行里挖掘他们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优势和资源
为孩子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
事情的选择,有些新鲜感且不那么讨厌
体验生活的条件
体验机会不要超出孩子的能力
孩子沉迷游戏和网络
为何孩子会爱上游戏和网络
对游戏和网络本身的热爱,以及流量当道的网络经济现状
现实世界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缺乏
游戏和网络给孩子归属感
面对游戏和网络,父母可以做什么?
多角度看待游戏,尊重孩子和它的连接
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
关注并定期总结孩子做得不错的事情
定期用语言和奖励为孩子点赞
足够具体且及时
给予孩子不带挑剔的、无条件的赞赏
必要时给孩子机会体验真实的电竞行业
孩子总想寻死
在中国青少年(13~18岁)群体中,有高达27.4%的人有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平均每年有15万名以上的学生自杀,而每8分钟就有1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杀的原因
毫无目标的人生,无意义的人生
被提前设计好的人生
共同焦虑的教育氛围
不安宁的家庭环境自杀的帮凶
照料者的负面身教是自杀的增幅器
低分化的父母
如何应对?
四不要
不评价、不指责、不催促、不抱怨
五要
家长耐心地做孩子的“情绪容纳器”
“先谈感情,再讲道理”
家长要陪伴和鼓励孩子寻找新的生存意义感
家长要尊重孩子康复的节奏
夫妻之间的问题要在夫妻两人之间解决
家长要做高分化,有正面示范作用的父母
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
父母不要做的事
“你先别说了,你听我跟你讲,这个事情你就该……”
急着给建议
“为什么别人都没有这个问题,你就有呢?是不是你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这么简单的事都搞不好吗?还来问我?来,我告诉你,你要……”
这些你都别多想,只要认真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
居然有人欺负你,我去找你们班主任(或和孩子起冲突的同学或朋友)算账!
“这件事是你不对,其实你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其实他是……
可以做的事情
搞清楚事情始末
多理解,少忽视
多讨论,少质问,少轻蔑
用设想加建议帮孩子发展应对策略
先讲情感结盟,再讲道理
扫码获得更多专业内容
离家独立篇
相关理论
埃里克森
确定我是谁
建立原生家庭之外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家庭具体的任务
允许子女自由初入家庭系统,保持对子女适度的关注,提供必要的支持
将焦点放在成年人的核心关系上
应对父母角色之外的家庭责任
常见议题
孩子离家后突然开始和父母“翻旧账”
为什么是现在翻旧账
对当下状态的不满意,比如对自己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
对家庭信心不足,觉得家庭无法提供支持
担心与家庭中断联系
越是在孩子独立的关键期,越是考验家庭对于孩子的支持(物质、心理、关系等)
为什么用翻旧账的方式发送求救信号?
对家人态度的不确定
过去的未满足的需求和期待
应对策略
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看父母应对目标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父母需要帮助离家独立的子女建立独立的信心:少指导、多鼓励、常信任、托住底
从自我分化理论看父母与子女的有效互动
鲍温:个体化(区分他人和自己,离理智和情感的能力)
舒尔茨·冯·图恩,“倾听四耳模式”
事实层面
自我暴露层面(情绪感受)
关系层面
需求层面
概要
孩子“没钱”才和父母主动联系
要钱也是一种情感联结的方式
《爱的五种语言》:肯定的语言、服务行动、精心时刻、肢体接触、礼物
家庭使用的是何种爱的语言?
爱的语言是会变的
成长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连续性: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这种“前后呼应”让他人对个体产生“他就是……样的人”的认知
断裂性:个体复杂的多面性会在不同的时间段表现出来
如何应对
包容:接受当下的情感联结方式
对于金钱的看法
反思:父母应对期望过落空的方式
觉察自己的内心
示范:丰富家人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
进入孩子的国度,使用孩子的语言
宁愿让人喊妈宝,也不愿让我妈伤心
辛苦的父母付出再多也会“打折扣”
伊凡·纳吉“家庭账本”理论
家族自然地通过“代际忠诚”一代代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信念、行为模式等,这种无形的忠诚存在于家庭关系中,也影响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付出与索取的“收支”不平衡——不公平感——期待抵押或补偿等汇报
心理问题的各种症状有时候就是一笔算不清、也还不清的亲情账
父母要让自己过上身心舒适的生活,减少孩子的负债感
我的需要和家人的需要哪个更重要?
父母的需要胜过我自己的,家庭的需要胜过我自己的
如何应对
将辛劳转为力量来源,强调共同努力而不是过度期待
明确大学生父母有效陪读的目标,做孩子坚强的情感后盾
驱不散的内疚感——“我爸是被我气死的”
内疚感是恢复掌控感的一种尝试
幸存者内疚
什么都没做
只为自己做
为他人做了但还不够
内疚感是一种复杂情感的表达
青春期儿子与父亲的竞争关系
应对策略
不仅要豁免内疚感,还要表达理解和支持
内疚感是有作用的
“双通道恢复模型”,兼顾现实功能和情绪处理
一直优秀的子女要退学重新高考
原因
环境改变确实容易引发不适应
“学优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格外关注
学优生的困扰
担心自己成绩不能一直好
生活中其他方面比较弱,比如生活自理、人际日常相处等
长期被高度关注,不耐心被冷落、忽视、误解等挫折
不习惯求助
“佛系”的家庭缺乏“直面竞争”的教育
应对策略
正常化不适应的必经阶段,理解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直面竞争和合作的矛盾冲突,创造和孩子对话讨论的空间
孩子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过程式的问题性词句,带有肯定含义,保持好奇和开放性思考状态
允许保有退学重考的可能性,鼓励更加谨慎负责的选择
先肯定孩子
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在家能睡好,到校就失眠
理解心身疾病的求助信号
1990,WHO对于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陷入父母对立的子女会有额外的独立困难
自我分化
应对策略
婚姻冲突尽量不要带入三元关系中,减少子女的“忠诚分裂”
不要完全否认配偶
不要干扰非监护一方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机会
尽可能创造一些三人相处的机会,更好的合作做父母
和孩子深度沟通
针对睡眠提供多方求助的建议,教孩子学习重视和照顾身体
子女不再对父母说实话
理解子女“不说实话”的原因
对父母的逃避
父母提升抗焦虑的能力
父母的焦虑
家庭不易觉察的内在动力
重分数,轻能力
应对策略
非评判性倾听
父亲积极参与
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
坦诚相待
女儿的恋爱对象不合父母心意
原因
时代变迁让父母与孩子间的代沟扩大
过日子VS喜欢
警觉传统糟粕思想的影响
自我未完成事件的影响
应对策略
陪子女一起学习“谈恋爱”
教子女如何应对遗憾和挫折
一个人对待遗憾的态度,决定着他生活的主色调
无法适应集体住宿生活
原因
父亲角色与教师职业角色的混淆
父亲:生命之道
老师:知识之道
父亲不成熟的情绪管理
父母之间需要“和而不同”的合作
及早觉察和理解孩子的异常行为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去学校化”,知识、能力、人格均衡发展
家长首先是父母,然后是老师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子女确认自己
先做好夫妻,才能做好父母”
切断焦虑在家庭中的传播途径,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感
扫码获得更多专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