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耳鼻喉头颈(更新)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定义:以筛漏斗为中心邻近区域的一组解剖结构的共同称谓。是前组筛窦、上颌窦及额窦引流的共同通道。
编辑于2022-06-29 18:06:50耳鼻喉头颈
解剖及生理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外耳
耳廓
皮肤
软骨膜
软骨支架
外耳道
成人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S形
外耳的血管神经及淋巴
中耳
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组成
鼓室
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上部分为上鼓室
紧张不下缘平面以下部分为下鼓室
鼓窦
3个听小骨,2个肌肉,1个神经。
咽鼓管
沟通鼓室和鼻咽,1/3为骨部,2/3为软骨部
小儿咽鼓管短平直口径相对较大易患中耳炎
乳突
内耳
骨迷路
前庭(平衡觉)
骨半规管(平衡觉)
耳蜗(听觉)
膜迷路
椭圆囊
球囊
膜窝管
膜半规管
内耳血管
听神经
前支为蜗神经
后支为前庭神经
耳生理
听觉功能
传入途径
空气传导为主
骨传导
外耳生理
搜集声波辨别声源
传音与扩音
中耳生理
传音扩音
咽鼓管生理
调节中耳气压
引流作用
排分泌物
防声作用
防止逆行感染的作用
防逆行进入骨室
平衡功能
依靠前庭、视觉、本体感觉
鼻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鼻的组成
外鼻
鼻腔
鼻窦
外鼻
支架
骨性支架
额骨鼻部。
鼻骨。
上颌骨鼻突。
软骨支架
鼻外侧软骨。
大翼软骨。
外鼻血液供应特点
与海绵窦相通
静脉无瓣膜
面部(危险三角区)疖肿挤压引起海绵窦炎症
外鼻静脉经过
内眦静脉
眼上静脉。
眼下静脉。
海绵窦。
鼻腔
鼻前庭
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易患疖肿。
疼痛剧烈
固有鼻腔
内侧壁
鼻中隔
鼻中隔软骨
筛骨正中板
犁骨
利特尔区
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动脉血管汇聚成丛形成动脉网
鼻出血好发部位
外侧壁
总鼻道
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空间
三甲三道
下鼻甲及下鼻道
下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1.5cm
下鼻道,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上颌窦穿刺冲洗进针位子
中鼻甲及中鼻道
窦口鼻道复合体
半月裂
钩突
筛漏斗
筛泡
中鼻甲
前组鼻窦开口
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
上鼻甲和上鼻道
上鼻甲后上方蝶筛隐窝开口于蝶窦
上鼻道有后组筛窦的开口
顶壁
筛板薄而脆,导致脑积液鼻漏
底壁
嗅沟或嗅裂:中鼻甲游离缘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鼻窦
前组鼻窦
上颌窦
前组筛窦
开口于中鼻道
额窦
后组鼻窦
后组筛窦
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
鼻窦中最大的。
后壁:上颌窦恶性肿瘤破坏此壁,导致张口受限。
内壁:窦口位置较高不易引流。
筛窦
外壁:称纸样板
顶壁:与颅前窝相邻。
额窦
蝶窦
鼻的生理
呼吸功能
保护功能
清洁过滤
反射性喷嚏
黏附尘埃和微生物
温度湿度调节功能
嗅觉功能
共鸣作用
咽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咽的分部
鼻咽
又称腺样体、咽扁桃体、增殖体。
位置
位于颅底与软腭游离面平面之间。
鼻咽癌入侵颅内主要途径破裂孔
咽隐窝顶后壁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口咽
咽峡
悬雍垂
软腭游离面
舌背
腭舌弓
腭咽弓
喉咽
喉入口
前面自上而下有会厌,杓会厌皱襞和杓状软骨所围成的入口
梨状窝
喉入口两侧各有一较深的隐窝(异物嵌顿处)
会厌谷
舌根与会厌之间左右各有一浅窝(异物存留处)
咽壁的构造
咽壁分层
粘膜层
纤维层
肌肉层
外膜层
咽的淋巴组织
内环
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扁桃体、腭扁桃体、咽后壁淋巴滤泡——舌扁桃体
外环
下颌角、 颌下、颏下、咽后淋巴结
腺样体
腭扁桃体
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
咽的生理
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喉的应用解剖
喉是下呼吸道门户
喉软骨
单个
会厌软骨
舌面组织疏松。
儿童时期会厌成卷叶状、质软
甲状软骨
喉部最大软骨
甲状软骨切迹是颈部中线的标志。
环状软骨
喉气管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
成对
杓状软骨
三锥形。
小角软骨
契状软骨
喉肌
声门张开——环杓后肌
声门关闭——环杓侧肌和杓肌
声带紧张——环甲肌
声带松弛——甲杓肌
会厌活动的肌肉——杓会厌肌、甲状会厌肌
喉腔
概念:从喉口到环状软骨下缘。
声门区
声门裂:两侧声带间的狭窄裂隙,是喉和气道最狭窄处
声门上区
淋巴管丰富。
喉入口、喉前庭、假声带、喉室。
声门下区
幼儿期该期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水肿严重易引起喉阻塞
喉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声门上区的组织中有丰富的淋巴管。
喉的生理
呼吸
发声
保护
屏气
小儿喉解剖特点。
粘膜下组织疏松淋巴丰富。
喉腔、声门均较窄小
软骨较软。
位置较高。
会厌卷叶状
声带较短6-8mm
耳
解剖
外耳
耳廓
外耳道
两处狭窄
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
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
外耳道峡
中耳
鼓室
六壁
面神经通过内上壁与后壁
外壁:骨膜,骨部和膜部
内壁:即内耳的外壁,前庭窗、卵圆窗
前壁:下部:以极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 上部:鼓膜张肌半管开口、咽鼓管的鼓室口
后壁:乳突壁
上壁:鼓室盖
下壁:颈静脉球
内容物
锤骨、砧骨、镫骨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内耳
骨迷路
前庭、骨半规管、耳蜗
膜迷路
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内淋巴管和囊
血管
迷路动脉
检查
音叉试验
骨传导=感音神经性
林纳:气导>骨导,+,气导正常,感音神经性聋 韦伯:强度,指向患侧,患侧骨传导正常,传导性聋 施瓦巴赫:受检者骨传导较正常人延长,+,受检者骨传导正常,传导性聋
骨室异抗曲线
A型
中耳正常
B型
中耳朵粘连,骨室积液
C型
中耳负压,咽鼓管功能障碍
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急性≤8周<慢性
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
机械性阻塞
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肿瘤,后鼻孔填塞
功能障碍
腭裂,放疗后
中耳局部感染
甲减,中耳和咽鼓管粘液性水肿
变态反应
气压损伤
飞行员/潜水
病理
咽鼓管功能障碍→鼓室负压
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高
黏膜上皮增厚,上皮化生
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鼓室积液
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
自听增强,变位性听力改善
耳鸣
低调间歇性,可出现气过水声
耳闷(耳闭塞感)
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可减轻
耳痛
可持续、可阵痛,急性可有隐痛,慢性者多感觉不明显
检查
鼓膜
内陷
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锤骨短突明显外突
急性者松弛部或全鼓膜充血
鼓室积液
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色、橙色或琥珀色,慢性者可呈灰蓝色或乳白色,可见液平面、气泡
鼓起耳镜检查
鼓膜活动受限
听力检查
传导性耳聋
颞骨CT
鉴别诊断
鼻咽癌
脑积液耳漏
胆固醇肉芽肿、鼓室体瘤(静脉体瘤)
治疗
原则
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引流、清除中耳积液
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糖皮质激素
黏液促排剂
咽鼓管吹张法
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
鼓膜前下方
鼓膜切开
鼓膜置管术
咽鼓管球囊扩张
并发症
粘连性中耳炎
鼓室硬化症
胆固醇肉芽肿
后天原发性胆脂瘤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发于儿童、冬春,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致病菌
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
途径
咽鼓管(最常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炎症蔓延到咽鼓管
游泳、跳水、不恰当擤鼻、鼻咽部填塞
婴儿哺乳位置不当
急性传染病期间
外耳道鼓膜
鼓膜外伤
鼓膜穿刺
鼓膜置管
血行(少见)
临床表现
症状
听力下降
耳鸣
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烈者,耳聋常被忽略,偶伴眩晕
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早期耳闷
耳痛
穿孔前疼痛剧烈
耳深部锐痛,搏动性跳痛,经三叉神经放射
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
流脓
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鼓膜穿孔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减轻
体征
耳镜
鼓膜弥漫性充血,向外膨出,穿孔、穿孔小处有闪烁搏动亮点(灯塔征),分泌物涌出
听力检查
传导性耳聋
触诊
鼓窦区,乳突尖压痛
血象
WBC及中性粒细胞↑
鉴别诊断
外耳道疖
急性鼓膜炎
治疗
原则
控制感染,引流通畅,去除病因
全身
抗生素
足量,7-10天。细菌培养+药敏
支持疗法
补液、激素、休息、饮食……
局部
穿孔前
1%酚甘油滴耳(止痛)
减充血剂滴鼻
鼓膜切开
适应症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
穿孔太小,引流不畅
有并发症,但无需立即行乳突手术时
穿孔后
3%双氧水洗耳
抗生素滴耳液
病因治疗
预后
治愈
鼓膜穿孔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乳突炎
颅内外并发症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病因
急性未彻底治疗
全身抵抗力下降
组织慢性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常见
临床表现
症状
听力下降
多为传导性耳聋,严重时出现混合性聋
耳鸣
低调耳鸣
反复流脓
黏脓性,可带血迹(肉芽)
体征
鼓膜紧张部穿孔
大小不一,多为单发,其余鼓膜可有钙化,边缘周围可有溃疡和肉芽
辅助检查
听力检查
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聋
颞骨CT
轻者无异常,重者低密度影像,提示有黏膜增厚或肉芽形成
鉴别诊断
慢性鼓膜炎
中耳癌
结核性中耳乳突炎
治疗
原则
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
药物治疗
炎症重时→抗生素,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炎症轻时→酒精或甘油制剂
滴耳注意事项
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
不用粉剂→阻塞引流
不用有色药液→妨碍观察病情
不用酚剂、砷剂→有腐蚀作用
先清除分泌物,采用“耳浴”方式滴耳
手术治疗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
病因
抵抗力下降,炎症扩散
革兰阴性菌
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与中耳炎类型有关:骨质破坏严重
中耳胆脂瘤>活动期>静止期
脓液引流不畅
传播途径
通过破坏及破损的骨质(最常见)
一些解剖通道(蜗窗、前庭窗)
血行
颅内并发症
硬脑膜外脓肿
硬脑膜下脓肿
脑膜炎
耳源性脑脓肿(最严重并发症)
大脑颞叶、小脑
分期
局限性脑炎期
化脓期
包膜形成期
临床表现
初期
轻度脑膜刺激征
潜伏期
无明显症状
显症期
中毒症状
无恒定体温
颅内高压症状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局灶性症状
出现可早可晚,症状不明显,脑部损伤
终末期
脑部严重损伤,最后深度昏迷,呼吸困难,心脏骤停,死亡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脑疝、耳源性脑积水、蛛网膜炎
颅外并发症
耳后骨膜下脓肿
颈部贝左尔德(bezold)脓肿和Mouret脓肿
迷路炎
周围性面瘫
同侧
岩锥尖、岩尖炎、颧突根部骨膜下脓肿、帽状腱膜下脓肿
治疗
原则
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通畅引流,足量广谱抗生素,降颅压,抢救生命
乳突开放术
足量广谱抗生素
支持疗法
糖皮质激素
对症治疗
脓肿处理
耳源性眩晕
前庭性眩晕
前庭重振:前庭受刺激,反应过大;前庭功能减弱,增强刺激反而正常
前庭减振:前庭受刺激,反应低;若刺激引起强反应,强刺激反而减弱
前庭反应:受刺激时,生态保持平衡,眼睛震动保持平衡,反应分离就是无反应
前庭反应是前庭+前庭神经+脑共同完成的,周围眩晕伤前面两个,会失衡,但是有脑的调整
梅尼埃病
病理
膜迷路积水膨大,前庭膜破裂,内外淋巴混合,离子平衡破坏,生化紊乱,周围组织破坏,积水越久,反复破坏越严重。
临床表现
眩晕
突发旋转,剧烈,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迟缓,血压下降
听力下降
呈现波动性体力下降
耳鸣
吹风声音/流水声
耳胀痛感
诊断
突发眩晕2次及以上,每次持续20min~12h
对中低音频听力下降
波动体力下降、耳鸣、耳胀痛
排除其他疾病
根据听力阈值分期
鉴别
前庭神经炎
无耳鸣耳痛
前庭药物中毒
药物史,程度轻
迷路炎
化脓性中耳炎/中耳手术病史
突发性聋
极少发作,无波动听力下降
耳聋及其预防
分类
轻度
26~40dB
中度
41~55
中重度
56~70
重度
71~90
极重度
>90
感音神经性聋的预防
孕期保健,新生儿听力测试
老年人听力保健
饮食营养
远离噪音
避免损伤听力药物
鼻
解剖
中鼻甲
钩突
筛泡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是前组筛窦、上颌窦及额窦引流的共同通道
定义:以筛漏斗为中心邻近区域的一组解剖结构的共同称谓
中鼻甲
钩突
筛泡
半月裂
额窦、前组筛窦、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鼻腔血管
动脉
利特尔动脉丛
定位:鼻中隔前下部
鼻出血最常见部位
组成
鼻腭动脉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上唇动脉
腭大动脉
静脉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
定位: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部
老年人易
鼻腔后部出血的主要来源
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部
Little动脉丛
Kiessebach静脉丛
鼻窦
开口
前组鼻窦(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中鼻道
后组鼻窦之后组筛窦:上鼻道
后组鼻窦之蝶窦:蝶筛隐窝
鼻的生理学
呼吸功能
鼻阻力
产生层流和紊流
鼻周期
意义: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加温加湿作用
下鼻甲温度:33~35摄氏度
过滤及清洁功能
嗅觉功能
黏液纤毛清除功能MCC
免疫功能
发声共鸣功能
鼻的反射功能
喷嚏反射
鼻肺反射
鼻泪反射
外鼻窦静脉循环的特点
检查
鼻镜3体位
1
头面垂直、头稍低
鼻中隔下部,下鼻甲,下鼻道
2
头后仰30°
鼻中隔中段,中鼻甲,中鼻道
3
继续后仰30°
鼻中隔上部,中鼻甲前端,中鼻道前端
鼻部症状学
一、 鼻塞
二、 鼻溢液
水样鼻溢液
急性鼻炎早期、应变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发作期
淡黄透明➕单侧间歇性流出,多为鼻窦粘膜囊肿破裂
黏液性鼻溢液
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黏脓性鼻溢液
急性鼻炎恢复期、慢性鼻炎、鼻窦炎
黄绿色浑浊,有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鼻腔异物
带大块痂皮:萎缩性鼻炎
脓性鼻溢液
较重的鼻窦炎
血性鼻溢液
急性炎症、外伤、异物、真菌、肿瘤
脑脊液鼻漏
清亮、水样、无黏性、不自凝
葡萄糖定量>1.7mmol/L或30mg/L
三、 鼻痒及喷嚏
四、 嗅觉障碍
种类
嗅敏感度降低
嗅觉缺失
嗅觉异常
嗅觉过敏
嗅觉倒错
错嗅
幻嗅
按原因
呼吸性嗅觉减退和失嗅
机械性或阻塞性,嗅素不能到达鼻黏膜区
感觉性嗅觉减退和失嗅
鼻黏膜和末梢神经病变
五、 鼻源性头痛
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
特点
1||| 一般都有鼻部症状,如鼻塞、脓涕,多在窦内脓性物排出后缓解
2||| 鼻急性炎症时加重
3||| 鼻腔黏膜收缩(减充血剂)/使用表面麻醉剂后可缓解
4||| 不同鼻黏膜部位对刺激的疼痛敏感不同:上颌窦自然孔、额隐窝处>鼻甲和鼻顶>鼻中隔和鼻窦黏膜(孔、窝>鼻甲鼻顶>鼻中隔鼻窦)
5||| 多为深部头痛,钝痛、隐痛,白天重,休息缓解,活动加重
6||| 动作体位:咳嗽、低头弯腰、用力时加重
7||| 头痛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
六、 鼻出血
外鼻炎症性疾病
鼻疥
颅内并发症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治疗原则
严禁挤压,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急性鼻窦炎
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或脓性炎症,多为继发
发生几率
上颌窦>筛窦
外面的更加容易患
前组鼻窦>后组鼻窦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塞
患侧持续性
脓涕
头痛或局部头痛
最常见症状
疼痛部位
前组鼻窦炎:额部、面颊部
后组鼻窦炎:颅底或枕部
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消化道和下呼吸道症状
治疗
治疗原则:根除病因 促进引流通气 控制感染 预防 并发症
1.全身治疗:注意休息,抗生素、抗变态反应、慢性疾病的治疗 2.局部治疗: 糖皮质激素(鼻用 首选) ;减充血剂 3.鼻腔冲洗 4.穿刺冲洗: 5.其他治疗:中医中药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
黏膜深层动静脉扩张;腺体功能活跃。
治疗
局部治疗 1.消除病因; 2.局部药物:0.5-1% 麻黄素滴鼻、 局部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 3.鼻腔冲洗。 4.微波或超短波; 5.中药治疗
慢性肥厚性鼻炎
固有层水肿、纤维组织增生、骨质肥大; 上皮纤毛脱落等。
治疗
1.早期:同单纯性; 2.下鼻甲手术: 药物治疗无效,切勿切除过多 (1)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 (2)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 (3)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4)鼻窦手术 3.中鼻甲手术
治疗原则
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比较
应变性鼻炎AR
发病机制及病理
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
致敏期
变应原刺激,T细胞分化为Th细胞,产生因子,刺激B细胞变成浆细胞,产生IgE,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表面结合
反应期
变应体再次刺激,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分泌炎性物质(主要是组胺),作用与细胞、血管、腺体,引起一系列反应
临床表现
鼻塞
鼻涕(大量水样)
鼻涕增多
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
鼻痒
喷嚏(连续发作)
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
体格检查鼻黏膜
鼻黏膜苍白
阻力血管(细小动脉)收缩
鼻黏膜呈浅蓝色
容量血管(大静脉)扩张
黏膜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实验室检查
特异变应原检查阳性
皮肤点刺试验
鼻粘膜激发试验
体外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
血清+鼻分泌物
诊断
1.病史:(1)间歇性 <4天/周或<连续4周 持续性 ≥4天/周或≥4周 (2)轻度:不影响生活质量 中-重度:影响生活质量
2.典型症状:喷嚏、鼻塞、清水涕、鼻痒等出现≥2项,持续 ≥0.5-1小时,每周4天以上;
3.局部检查 4.变应原(SPT等) 5.特异性IgE测定:血清及鼻分泌物
• 满足第2、4点或第2、5点可确诊AR
鉴别
治疗
1.避免接触变应原
2.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患者。——抗炎免疫抑制 (2)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等,对鼻塞效果不佳, 适用于轻度患者。——抗过敏 (3)肥大细胞稳定剂:色酮类药物,用于预防和轻度患者。 (4)抗白三烯药:哮喘患者。 ——同抗组胺,哮喘奇效 (5)减充血剂:缓解鼻塞。 (6)抗胆碱药:减少分泌物,对喷嚏鼻痒无效 (7)鼻腔盐水冲洗: (8)花粉阻隔剂:
皮下注射/舌下含服
3.免疫治疗: 脱敏治疗,总疗程>2年。
4.手术: 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效果佳。
治疗方案
阶梯式治疗方法
1.轻度间歇性:口服/鼻用抗组胺药物和/或减充血剂
2.轻度持续性:口服/鼻用抗组胺药或鼻内糖皮质激素(1次/ 日);
3.中-重度间歇性:鼻内糖皮质激素(2次/日),必要时加抗 组胺药和/或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
4.中-重度持续性:鼻内糖皮质激素(2次/日),抗组胺药; 或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5.持续性和/或伴有哮喘:可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慢性鼻窦炎
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鼻塞
流涕,黏脓性
次要症状
头面部胀痛
嗅觉功能障碍
其他
乏力、咳嗽
诊断
1.持续超过12周的四种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 性鼻涕、嗅觉减退、头面部闷胀沉重感
2.体征:充血、水肿、分泌物
3.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检查、CT(冠状位、轴位)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首选) (1)糖皮质激素:口服不建议; (2)鼻腔冲洗 (3)抗生素:小剂量大环内脂类(难治性);其他常规抗 生素(急性发作、术后预防感染); (4)其他:减充血剂、抗过敏、制酸药物;
2.鼻内镜手术: 规范药物治疗无效、解剖异常、眶颅内并发症者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学异常、不可逆病变、健康组织
3.环境控制:尽可能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或易感因素
治疗策略
轻度:局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3个月,无效加 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3个月,无效则手术;
中重度:局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3个月,无效则手术。
伴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双侧进行性鼻塞
伴有清涕或黏性鼻涕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物治疗
药物治疗:
1.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
2.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重度患者 围手术期使用 注意副作用
3.抗菌药物: 伴急性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
4.粘液促溶解剂:
5.抗过敏治疗:伴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者
6.其他:鼻腔冲洗、中药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
手术原则:解除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造成的机械性阻塞、结构重建、改善鼻窦的通气引流、保留粘膜功能
息肉
鼻出血常见部位
咽
淋巴环生理病理意义
扁桃体切除术
适应症
反复发作且并发扁桃体周脓肿
成为其他疾病的病灶
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
白喉治疗无效
可同良性肿瘤一同切除
禁忌症
急性发作
2~3周后
凝血障碍
月经期
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肺结合
流行病
骨髓灰质炎、呼吸系统流行病时期或地区
自身免疫病
白细胞计数低、免疫球蛋白缺失
咽的症状学
咽痛
咽异物感
咽部及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因素
焦虑、恐癌
吞咽困难
功能障碍性
咽痛
梗阻感
异物、食管狭窄、肿瘤
瘫痪性
中枢病变,咽肌瘫痪
声音异常
口齿不清、音色改变
打鼾
咽喉反流
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
病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
人抵抗力低时,病原体大量繁殖,毒素破坏隐窝上皮,细菌侵入其实质发生炎症
病理分型
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
病毒引起,病变轻,炎症局限粘膜表面
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
炎症侵及扁桃体实质内淋巴滤泡,引起充血脓肿,隐窝粘膜下呈现黄白色斑点
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充血脓肿,隐窝内排出上皮、纤维蛋白、脓液、细菌等渗出物,又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可拭去
临床表现
局部
咽痛(剧烈)
吞咽困难
扁桃体肿大
幼儿呼吸困难
白色、黄色点状渗出物
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耳痛(反射至耳)
全身
畏寒高热
头痛
乏力、全身不适
食欲下降
便秘
小儿抽搐、呕吐、昏迷
常见于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
鉴别诊断
咽白喉
咽痛轻、颈部淋巴结肿大呈现”牛顿状“
樊尚咽峡炎
单侧咽喉痛
粒细胞缺乏症性咽峡炎
咽部深褐色假膜
并发症
局部
扁桃体周脓肿
全身
风湿、III型变态反应
慢性扁桃体炎
病因
链球菌、葡萄球菌
病理分型
增生型
淋巴细胞与结缔组织增生,腺体肥大柔软,突出腭弓
纤维型
淋巴细胞与滤泡被结缔组织取代,腺体缩小坚硬,与腭弓粘连,病灶感染多为此型
隐窝型
隐窝脱落上皮、纤维蛋白、脓液、细菌,积聚成脓栓/隐窝口瘢痕粘连,内容物不能排出,形成脓栓/囊肿,成为感染灶
诊断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为本病的主要依据
并发症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肾炎等变态反应
咽肿瘤
鼻咽癌
病因
遗传因素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遗传因素有关
EB病毒
环境因素
镍(谷物和水中)促进亚硝酸胺诱发鼻咽癌,维生素缺乏,性激素失调
临床表现
鼻
鼻塞
开始单侧,后双侧
鼻涕带血
耳
听力下降
耳鸣
耳闷
耳痛
发生与鼻隐窝——堵塞咽鼓管——中耳炎
颈部淋巴结肿大
开始单侧,后双侧
脑神经
头痛
面部麻木
复视(看成两个物体)、视力下降、上睑下垂
软腭瘫痪,进食呛咳、声嘶,舌偏
远处转移
骨、肺、肝
早期诊断要点
病史症状
鼻血、听力下降、耳鸣、耳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头痛、复视
尽早检查
鼻咽镜,鼻内镜、影像学
鼻咽部活检、EB病毒血清学检查
治疗
首选放射治疗,配合化疗、中医中药、免疫疗法
低分化磷化癌
以防转移
提高放疗敏感性
减少并发症
复发疗法
放疗3月后,鼻咽部仍有残灶,局部复发
手术+光辐射
放疗后,颈部转移残灶
手术切除
放疗后,原发残灶,复发
化疗
五年生存率80%,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主要死亡原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定义
睡眠时上气导塌陷堵塞——呼吸暂停/低通气,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等症状
临场表现
睡眠打鼾,呼吸暂停
白天嗜睡
晨起口干,咽喉异物感,晨起后头痛,血压升高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性格改变
烦躁、易怒、抑郁
性功能障碍
儿童
面部畸形,胸廓畸形,发育迟缓,成绩下降
喉
喉的症状学
声嘶
影响声门
支配声带运动神经受损
喉返神经(颈部受伤)
迷走神经
喉上神经
喉部本身疾病
先天性喉蹼pu3
喉炎、喉乳头状瘤、喉癌、喉异物
喉功能性疾病
癔症性声嘶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不进入肺,胸腔负压增加,三凹征
喉喘鸣
喉/气管堵塞
喉痛
咳血、血痰
呼吸道出血
吞咽困难
学到的几乎都是
声嘶、呼吸困难、喉喘鸣
咳嗽、咳血、血痰
咽喉不适、异物感、喉痛
进食呛咳、吞咽困难
喉癌——颈部包块
喉梗阻——发绀、吸气性软组织凹陷
喉肿瘤
喉癌
病因
吸烟
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粘膜水肿,上皮增生,鳞状上皮化生
饮酒
增加声门癌发生率
空气污染
多环芳烃、粉尘、芥子气
营养缺乏、性激素紊乱、遗传易感染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人喉乳头状瘤病原体
病理
癌前病变分型
WHO病理分型
轻度不典型增生
异型性小,累计上皮层下1/3
中度不典型增生
异型性中等,累计上皮层下2/3
重度不典型增生
异型性大,累计上皮层下2/3以上,未达到全层
异型增生
累计上皮全层,未突破基底膜,称为原位癌
欧洲病理学会分型
鳞状上皮增生
基底细胞及基底细胞旁细胞增生
非典型增生
原位癌
大体病理
溃疡浸润型
稍隆起,有溃疡凹陷,边界不齐不清
菜花型
明显隆起,形似菜花,无溃疡凹陷,边界清楚
结节型/包块型
明显隆起,不规则/球型,无溃疡凹陷,边界清楚
混合型
兼有菜花,溃疡
分区分期
分区
声门上区
早期不明显,血痰,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声门区
早期出现声嘶,肿物过大引起呼吸困难,不易淋巴转移
声门下区
早起不明显,血痰+呼吸困难(向声门蔓延),易出现淋巴转移
跨声门癌
早期不明显,发展慢
分期
0期、I期、II期、III期、IVA期、IVB期、IVC期
临床表现
声嘶
呼吸困难
咳嗽,疼痛、咽喉不适、异物感、血痰/咳血
进食呛咳
吞咽困难
颈部包块
诊断
治疗
以手术和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理,手术为主
根据肿瘤的类型性质、原发部位、扩展范围、肿瘤组织学特征、病人年龄、身体状况
手术原则:彻底清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和重建喉功能
喉乳头状瘤
病因
人乳头瘤病毒HPV
病理
鳞状上皮增生,其下结缔组织呈乳头状生长
临床表现
声嘶
呼吸困难
喉喘鸣
喉痛
咳血、血痰
吞咽困难
治疗
喉梗阻
病因
炎症
外伤
水肿
异物
肿瘤
畸形
声带瘫痪
临床表现
声嘶
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喉喘鸣
吸气性软组织凹陷
四凹征,比三凹征多剑突下凹
胸部扩张辅助呼吸
发绀
食管、气管
气管、支气管异物
临床表现
分期
异物吸入期
强烈呛咳
安静期
炎症期
咳嗽、肺不张、肺气肿
并发症期
肺炎、肺脓肿
表现
喉异物
气管异物
呛咳、憋气、呼吸不畅
刺激性咳嗽(异物上下移动,呼吸困难/窒息)
支气管异物
咳、喘、发热、呼吸困难
诊断
支气管镜金标准
治疗
尽早取出异物是唯一方法
食管异物
诊断
详细采集病史
间接喉镜检查
食管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
治疗
食管镜检查及食管异物取出术
饮食困难补液
并发症
食管周围脓肿颈侧切开引流
颈
颈部肿块及颈清扫术
诊断
良性肿瘤
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活动性好、生长缓慢、质软/硬、无压痛、有完整包膜
恶性肿瘤
与周围组织黏连、活动性差、进行性增大、质硬、无压痛
治疗
良性肿瘤
手术
恶性肿瘤
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治疗
颈部肿块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