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的思维导图,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机械记忆,小班幼儿的想象力,易变的情绪。
编辑于2022-07-05 22:35:14幼儿园小班班级管理
小班幼儿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
1.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3-4岁精力比以前更加充沛。
3岁后连续活动5~6小时,日间一次睡眠。
2.身体活动的发展。
3-4岁幼儿已掌握行走、跑、闪避、扔、停、拐弯、减速等动作。
一年身高可增长7cm。
体重增加2~3kg。
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有所增强。
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3~4岁幼儿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由于
骨骼肌肉发展。
大脑控制能力的增强。
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进行。
比如
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如“小孩骑马”。画图画之前,它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大气球!”
3-4岁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
比如
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做“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汤匙放下,站起来比划。
3-4岁幼儿的注意力也和行动紧密联系。
比如
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因此,为了使幼儿注意听讲,应要求他的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有二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力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对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进行直接推理,不能进行逻辑推理。
比如
对小班幼儿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幼儿,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加厉害,因为他只能听见:“不带你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幼儿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幼儿渐渐就不哭了人。
2.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机械记忆。
他们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比如
先学前期所学会的技能和取得的经验。
在注意力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艳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幼儿感兴趣的、形象生动的事物就很容易被记住。
成人应掌握幼儿记忆的特点,让幼儿记忆的东西尽量形象、生动,是幼儿感兴趣的,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而不仅仅满足于幼儿死记硬背。
3.小班幼儿的想象力。
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在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时,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
常常有这样的事情
孩子在吃面包,忽然发现自己把面包咬成一条船,就高兴地喊:”小船,看我的小船!“他到处找人看他的”小船“,把吃饭的事情忘记了。
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想象力比较活跃,表现在边画画边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极易受当时情境的影响,注意也不稳定。
如
一个幼儿拿着笔在纸上胡乱画圈,他看着很像一团毛线,他就说:”我在画缠毛线!“如果他又画了直线,他就说:“我在画下雨呢。”
这是因为成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激起幼儿头脑中对这个故事人物和情节的想象,幼儿非常满足于这种想象的过程。
还比如
小班男生这一时期非常喜欢车,他们经常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假想成车或车的部件(如方向盘、车座等),并在想象的过程中,兴高采烈地满院子“开车”。
这是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较少,受情绪影响较大,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常常想象得无限美好,因此常常会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成事实。
比如幼儿假期过后,往往会讨论爸爸妈妈带他们去哪里玩。一个幼儿说去野生动物园看到了大象、长颈鹿等,非常得意,另一个幼儿可能会说:“爸爸妈妈还带我去香港迪士尼乐园玩了呢,里面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说去迪士尼乐园的这个幼儿很有可能没有去,只是因为非常想去而产生的一种想象而已,这并不是有意的说谎。
4.易变的情绪。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且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引起的,因而往往肤浅、易变。此时幼儿还不能对成人的评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无法分清是非。
比如
对一个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的幼儿,妈妈只是说:“奇奇,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不然妈妈以后不给你买玩具了。”虽然奇奇不情愿地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了,但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分享,因此下次他还是不愿意把玩具给别人玩。
小班幼儿情绪容易激动,并带有一定的“传染性”。
比如
班上有一个幼儿越哭越厉害,甚至全身抖动。班上其他幼儿也会受到影响,导致班上哭声一片。当幼儿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其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疼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使他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再对他进行说服教育。
5.社会性发展迅速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性,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表现其他社会行为时的心理行为特征。
(1)语言的发展
由于3-4岁的小班幼儿的发音器官和听觉的发育还不十分完善,因此不能正确地发出全部语音,特别是不能辨别、发出差别较小的语音,不善于协调使用发音的方法,存在发音不清楚的情况。
如
分不清“zh、ch、sh”与“z、c、s”。
3-4岁是幼儿词汇的飞跃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幼儿所掌握的词汇主要以名词、动词占大多数,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词等。
在语法方面,小班幼儿已经能用词组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句子经常不完整,语序颠倒是这个时期的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这种现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致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
如
有一个4岁的幼儿对老师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病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指导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幼儿不仅利用语言来表情达意,而且还会出现自言自语这种现象,这表明幼儿开始利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如
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常常会说:“哎呀,我家孩子生病了,我得给她打一针,别哭啊。”幼儿的这种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具有内部语言的特点,是一种思考问题时的语言活动,是一种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渡语言。
(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婴儿没有自我意识,2岁半左右,幼儿能掌握代词“我”,产生真正的自我意识,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进展,说明幼儿能把自己作为一个区别于一切客体的主体来认识。
此外,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较差,自我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性,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因此,幼儿的自我评价较为笼统、局部。
如
“我自己穿衣服的。”“我许多地方做得都很好,会穿衣服,会洗手帕,会唱歌......所以我真能干,但是我总是爱哭。“
自我控制简称自控,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幼儿的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较为薄弱。
影响幼儿自控的因素时多方面的
首先是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3-4岁幼儿神经系统的兴奋机制和抑制机制发展不平衡,兴奋多于抑制。需要幼儿神经系统抑制的行为产生较慢;而使神经系统产生兴奋的行为更为容易。如果让幼儿执行”快跑“的指令,幼儿往往马上就执行;而要让幼儿”立定“,这一指令总要被延迟执行。
其次,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
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无法正确将行为本身和行为后果加以联系,无法正确判断行为后果,会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如
幼儿喜欢随意触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无人看护时,可能会跑到厨房玩弄菜刀,并出现弄伤手指的情况。
最后,幼儿的自我概念也是影响幼儿行为控制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幼儿总是认为在家里他是最重要的人,别人都应该听他的,都应该满足他的要求,而此时成人却要求幼儿的行为应该符合成人的某些要求,幼儿就会表现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
发脾气,身体的抗拒等
(3)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3-4岁的幼儿入园前,主要交往对象是父母,入园以后交往重心转向教师和同伴。起初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处于自我为中心阶段,慢慢地通过语言这种交往方式,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互动。
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幼儿学会了助人、分享、合作等行为。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如争抢、攻击性行为等。
助人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助人就是对有困难者或急需帮助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小班幼儿已经出现了助人行为,但是小班幼儿往往不考虑自己助人的后果,经常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而且小班幼儿的助人行为有利己的目的。
如
在户外活动时,总是有很多幼儿愿意协助教师摆放体育器材或玩教具材料。当教师指定某一幼儿拿材料先去场地摆放时,这个幼儿一到室外就拿着体育器材玩了起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分享是一种共同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他行为,是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技能。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的。
如
春游的时候,午餐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吃自己带来的食物。教师说:”小朋友们可以把食物分给其他人吃,也可以吃别人的东西。“于是,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互相分享自己带来的好吃的。有的小朋友不情愿与他人分享,会出现以下表达:”这个果汁我借你喝一点,等会儿还给我啊。“”这个苹果有点儿酸,不好吃的。你喜欢吃吗?“幼儿出现这种情况在于小班幼儿还不能正确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对幼儿提出需要产生分享行为的要求,还需要向幼儿解释分享行为的好处,让幼儿逐步了解为什么需要分享。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在活动中为了玩具等物品的占有和分配引起的。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其生理因素(激素水平、气质类型)与环境因素(家庭、同伴、传媒、活动空间)有关。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也会对电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加以模仿。
如
小班幼儿明明总是抢别人的玩具,并伴有咬人等现象出现。事后,他也知道无故抢别人玩具和咬人是不对的。但是当再出现桐言的状况时,它却完全失控,依旧会打人、咬人,并且理由充分:”电视上就是这么对付坏人的。“
(4)自我中心倾向明显,交往能力较弱。随着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小班幼儿扩大了社会交往范围,逐渐习惯与同龄伙伴及成人交往。
如
在游乐场愿意到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玩。但在交往中带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标准。小班幼儿受思维特点所限,认知与行为脱节,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的,如因为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
6.尝试模仿,喜欢重复
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听教师重复讲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
如
反复地喂娃娃吃饭。
在不断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间的简单关联,产生简单想象。
基于对这一特点的认识,小班幼儿教师经常使用示范法和行为练习法组织管理班级的各项常规工作。
7.体质较柔弱,易生病。
幼儿从一个被精心照顾的家庭进入小班后,他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生理上会有不适应。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幼儿体内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生病就变得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