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争论、西方戏剧的引进与“易卜生热”、“爱美的戏剧”运动等。
编辑于2022-07-10 15:53:19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 (1918—1929)
《新青年》关于“旧剧”存废的争论
内容:《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8年10月《新青年》“戏剧改良专号”中展开了对“旧剧”的批判。这场论争虽然缺乏科学方法和艺术深度,也有不少偏颇之处,但当时对促进戏剧新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
激进派:胡适、陈独秀、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新青年》派 保守派:张厚载、马二先生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戏曲阵营。
争论原因
1||| 时代因素。鸦片战争催发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浪潮,先驱者呼吁借助戏剧以张扬鼓吹社会变革。
2||| 中国戏剧发展的必然。在戏剧审美形态的重新建构方面,戏曲的艺术形式无力表现新的时代内容,因为旧戏中所宣扬的封建性的东西已不能适应新的现实社会。中国戏剧必须学习、借鉴欧美话剧的审美形态,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社会使命和艺术使命。
影响
1||| 对当时促进戏剧新观念的确立和新兴话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批判了把“旧剧”视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3||| 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观念在中国新兴话剧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4||| 在现实主义戏剧观念的指导下,强调了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5||| 话剧“工具论”带来一定消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压倒了话剧的艺术性,且过分推崇现实主义戏剧观,也限制、压制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倡导和实践
西方戏剧的引进与“易卜生热”
进程: 1918年6月《新青年》出了介绍欧洲现实主义戏剧大师的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小爱友夫》三个剧本和《易卜生主义》、《易卜生传》两篇介绍易卜生思想和创作的文章。这是我国杂志出版外国作家专号的肇始。 1918年10月《新青年》发表了宋春航的《近世名戏百种目》,其中推荐了十三个国家五十八位作家的一百个剧本。 1919年3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终身大事》。
选择“易卜生主义”的原因: (1)“易卜生主义”与中国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需求之间存在契合。 (2)“五四”新文化运动鼓吹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倡导“人的文学”,而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表现自由的独立人格,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是人从精神上摆脱封建依附性的体现,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实现现代转型所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3)“五四”新文化运动面对封建主义的强大势力,需要强调一种明晰的辨别眼光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而易卜生式的现实主义戏剧,正是用理性的精神、缜密的观察、批判的态度,探讨社会问题,揭示人生真相,推动人与社会的双重解放。 (4)“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求对民众进行现代性的思想启蒙,现实主义戏剧是当时所能发现的用来表达现代性之思的最合适的、最有力的,已经成熟的手段和工具。写实主义的演剧风格、白话的散文剧,最有利于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最容易为普通观众所接受,因而能最有效地发挥戏剧在精神领域里
现代话剧选择现实主义的历史原因:
1||| 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
2||| 艺术发展的内部动因
3||| 启蒙现代性的诉求
“爱美的戏剧”运动
直接原因:1920年10月,上海新舞台在汪仲贤的积极推动下演出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惨遭失败。
暴露的问题: 其一,西方戏剧观念和外国剧本,难以一下子被中国观众接受,必须注意到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 其二,旧剧和文明新戏虽脱离时代和现实,却有商业优势。
进程:1921年,汪仲贤发表《营业性质的剧团为什么不能创造真的戏剧》,提出组织“非营业性质”的剧团。 陈大悲正式提出“爱美的”一词,即英文Amateur的音译。
含义:“爱美的”即“非营业性质”的方针的实质,是反对戏剧商业化,反对新兴话剧重蹈文明新戏被资本家操纵作为赚钱工具而日益堕落的覆辙。
民众戏剧社
(1) 内容:1921年1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在上海成立。5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最初的成员除了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以外,还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剧社名字起源于法国罗曼·罗兰倡导的“民众戏院”。
(2) 主张:民众戏剧社提倡“艺术上的功利主义”、“写实的社会剧”,体现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思潮。
1||| 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戏剧家的社会责任感。
2||| 在戏剧文学方面,强调了剧本创作在新剧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 在舞台艺术方面,他们要求建立新的演剧观念、表演技术、导演制度,反对因袭、照搬旧剧的表演方法。
4||| 在剧团体制方面,反对商业化职业戏剧,倡导非营业性质,不受资本家操纵并独立于国家支配之外,具有艺术实验性质的自由戏院。
(3) 影响:民众戏剧社虽然也强调舞台实践,本身却没有演出活动。他的主要影响在于大力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以及继承了《新青年》的革命精神,对旧剧和文明新戏展开批判。
上海戏剧协社与洪深
(1) 内容:1921年12月在上海戏剧社和少年化妆宣讲团的基础上组建起来。
(2) 洪深:中国留学国外专攻戏剧的“破天荒第一人”,也是现代话剧奠基者之一。“话剧”这一名称,是在1928年4月经洪深提议并得到田汉、欧阳予倩的赞同而固定下来。 洪深于1923年来到上海戏剧协社担任“排演主任”。他以丰富的西方戏剧知识和经验,为剧社建立了严格的排演制度和导演制,废除了“男扮女装”这一演出方式。改造了“爱美的”剧团遗留的文明戏作风。
(3) 1924年4月,由洪深改译和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原作为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的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该剧的演出被称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演剧体制正式确立的一个标志.
(4) 影响:上海戏剧协社以严肃的排练和比较熟练的技巧提高了“爱美剧”的艺术水平,肃清了“爱美剧”实践中由文明戏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作风和形式,促进了“爱美的”戏剧运动发展,使中国现代话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南国社与田汉
(1) 介绍: 1924年田汉与其妻子易漱渝创办的《南国半月刊》。 1926年,他又创办南国电影剧社。 1927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不久任校长,南国电影剧社改组,其活动范围扩及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诸方面,正式定名为南国社,以“团结能以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 1927年冬,上海艺术大学师生会同戏剧名家举行了为期一周,号称“艺术鱼龙会”的盛大公演。 1928年2月,上海艺术大学解体,田汉旋即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作为南国社之一部分。1929年秋,田汉一部分激进青年社员,如左明、赵铭彝、陈征鸿(陈白尘)、郑君里等,为促使田汉向左“转向”,另行组织了摩登社,大力推行学校戏剧活动。
(2) 演出剧目:以田汉创作的剧本为主,有《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江村小景》、《父归》、《古谭里的声音》等,也有外国剧作《最后的假面》等。
(3) “南国”精神的含义:
①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
②小资的“罗曼蒂克”精神。
③融多种文化的创新精神。 首先将“五四”启蒙话语和现代主义反思精神结合起来;其次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第三将话剧和戏曲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4) 意义:南国社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戏剧团体,它在思想上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在艺术上的执着探求的精神,都在戏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现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
在“南国精神”的带动下,1928-1929年上海掀起现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1928年秋,在上海话剧届纪念易卜生百年诞辰的集会上,经洪深提议,田汉、欧阳予倩附议,将“五四”以后一直没有正式名称的这种新型戏剧定名为“话剧”。
辛酉剧社
(1) 内容:1921年,朱穰丞为总干事成立了辛酉学社。1927年因社团内部出现左右两派之争。一度停办后,朱穰丞邀袁牧之、马彦祥、应云卫等人组织起辛酉学社爱美的剧团,简称辛酉剧社。
(2) 特点:以“专演难剧”为宗旨。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后,它”坚决地参加了‘为工人演剧’的队伍”。
新中华戏剧协社
1922年1月,陈大悲、蒲伯英为实现剧社间的协作,成立新中华戏剧协社,实质上是个“协会”。协社对当时背景的学生演剧起过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出了四期《戏剧》。
评价:
1||| “爱美的戏剧”是中国第一次小剧场运动,为现代话剧的形成搭建了一个自由实验的平台;在抵制商业化的腐蚀、促进戏剧艺术的发展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但是由于发动和领导者自身的局限,初期始终未能脱出文明戏的窠白;且在摆脱了艺术与商业化的矛盾之后,它的局限性又在业余与专业化的矛盾方面表现出来。
提倡“职业的戏剧”下的戏剧学校
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人艺剧专)
(1)背景:1923年以后,爱美剧演出活动突然冷落下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提高爱美剧演出的质量,陈大悲修正了自己戏剧运动的路线,着手酝酿建立戏剧专门教育,组织非盈利的但却是职业的戏剧团体。于是和蒲伯英合作筹建了一所私立戏剧学校。
(2)介绍:1921年9月蒲伯英提出“提倡职业的戏剧”的主张。陈大悲也表示“职业的戏剧是不该排斥的”。1922年11月,蒲伯英出资联合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它由蒲伯英独自筹资主办并自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聘请各界名流如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徐半梅等人任校董。学校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男女兼收,不分科系。同时,蒲伯英还建了一座新型剧场——新明剧场,专供学生实习演出。
(3)影响:“人艺剧专”不仅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而且它自建剧场供学生实习之用,这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也属首创。
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北京艺专)戏剧系
(1)介绍:1925年5月,在美国专攻戏剧的余上沅、赵太侔等人商请教育部把停办已久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恢复为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简称“北京艺专”),增设了戏剧系。它是第一所国立的戏剧教育机构,使得戏剧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
(2)“国剧运动”
1||| 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等人成立了中国戏剧社,并在徐志摩和胡适支持下,在《晨报副刊》上开辟了《剧刊》周刊,开展了“国剧运动”。
2||| 特点:强调舞台艺术是戏剧的中心。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戏曲“程式”的美学价值进行理论阐发,另一方面大量介绍西方现代戏剧艺术的理论与技巧。但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超社会、超人生的戏剧观和戏剧上的形式主义倾向,遭到了批判,最终“国剧运动”宣告失败。
(3)影响:北京艺专戏剧系办学两年,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赵太侔、余上沅主持,他们标榜纯艺术的“国剧”运动梦想,在现实生活的激流中破灭了。后期由熊佛西主持,他力图纠正前两人的偏差,坚持以学习现代话剧艺术为主,使复课后的戏剧系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教学体制,为我国话剧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广东戏剧研究所
(1)介绍:1929年2月—1931年7月,欧阳予倩为所长举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注重演员的训练,散发着“民族化”气息。该所有大、小剧场各一座,办《戏剧》月刊和周刊各一个,还附设戏剧学校,开办了话剧和歌剧(戏曲)两个班。
(2)特点:中外戏剧并重,话剧、戏曲兼顾。
戏剧文学的发展
第一代话剧作家
(1)文学家转入戏剧界:胡适、郭沫若、田汉、白薇。
特色:文学性和革命性很强;戏剧性或和舞台性较差
(2)文明戏作家(过渡):陈大悲《爱国贼》、汪优游(即汪仲贤)《好儿子》、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等。
特色:由于本身是演员或者有过舞台经验,文学性较弱,但戏剧性较强,舞台效果较好。
(3)留学生戏剧创作(西方戏剧):洪深《赵阎王》、丁西林《一只马蜂》等、余上沅、熊佛西等。
特色:留学西方革命性不强,语言讲究温和典雅,属于知识分子型,思想上不激进,对传统批评留有余地。
话剧文学创作
(1)整体创作方向:在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指导下的思想解放和人性解放,对“人”的发现和思考,对禁锢人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暴露和批判。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反映时代要求。
(2)特点:①从艺术上看,这时期的话剧文学创作,以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为其突出的特点。积极浪漫主义是这一时期话剧创作的主潮,以田汉、郭沫若为代表。②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成为了这一时期话剧文学创作的主流。③以开放姿态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技巧,扬弃戏曲传统模式,建设起新的戏剧形态。
(3)局限:①模仿的“欧化”倾向较明显。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结合比较差。②视野不够开阔,选材不够广泛。他们所描写的主要是上层社会的矛盾、知识分子和市民的生活境遇,而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则反映较少。③从艺术上说,这一时期的剧本大多数还是比较稚嫩和粗陋的。主题集中于反封建道德;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技巧比较幼稚,大多是独幕剧。
田汉
主要剧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剧作特征: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倾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叉运用中透露出的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构成了田汉二十年代剧作的基本特征。
欧阳予倩
主要剧作:《泼妇》、《回家以后》(均1922)、《潘金莲》(1928)
女性新形象鲜明,充满时代气息;主题具有现实针对性。《泼妇》是其摆脱幕表戏编剧方式而创作的第一个完整的话剧剧本。
熊佛西
主要剧作:《一片爱国心》(1925)、《王三》(又称《醉了》)、《青春底悲哀》
艺术风格:①故事生动,动作性强,充满生活情趣,是熊佛西剧作的基本风格。 ②精炼、朴实。对话简洁、口语化,不事雕琢;人物不多,情节线索单一,布景、道具简单,戏剧冲突的进展较少迂回曲折。 ③对表现方法和演出方式多样化的执意追求。
郭沫若
主要剧作:《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艺术风格:①这些历史剧有一种浩大、奔放的气质。 ②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时的主观化倾向。以史实服从主观表现的需要。成功在于创造的不拘史实使这些剧作塑造了一批性格比较完美的人物,他们包含着强烈的五四精神。弱点在于,这些人物给人以历史人物现代化的感觉。 ③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丁西林
主要剧作:《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1939)
艺术风格:①从剧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把握来看,他总是带着乐观的微笑审视人生。他的作品被赋予一种活泼、轻松、开朗的情调。 ②丁西林在喜剧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自然。 ③淡雅的幽默,别具一格。
《三块钱国币》代表着丁西林喜剧创作的新发展: ①社会批判意识更强。 ②讽刺性更强。 ③对杨长雄这个争议、有血性性的青年的描写,色彩更加明朗,基调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