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话剧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话剧史的思维导图,包括:清末戏曲改良、学生演剧(早期话剧的萌芽)、春柳社(早期话剧的开端)、春阳社和通鉴学校(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
编辑于2022-07-09 18:43:03文明新戏——新兴话剧的萌芽 (1899—1918)
清末戏曲改良
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实践:
(1)梁启超: 第一个把文艺、戏剧的功能与救国图强联系起来。
(2)“新民”主张内容:在经历了戊戌变法失败(百日)之后,梁启超深刻认识到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从个体的自强到中华民族群体的强盛,这才是改造和振兴中国的根本途径。
(3)戏曲改良背景:梁启超等人对当时戏曲状况的严重不满,借助外国戏剧鼓吹改革。陈去病、柳亚子等人于1905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4)特点:①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如陈独秀(三爱)的《论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只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这种要求戏剧观念更新的热情,鼓舞了当时兴起的学生演剧运动。 ②对今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脱离现实的批判,斥之为“红粉佳人,风流才子,伤风之事,亡国之音”。梁启超、吴梅等还亲自编写一些新杂剧、传奇,如《劫灰梦》《新罗马》等宣传新思想,但这类文人的“书斋剧”对戏曲界影响不大
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
(1)汪笑侬:本名德克金,满族八旗子弟,曾中举为官后下海成为京剧演员在梁启超等人戏曲改良思想的影响下,他首先在京剧舞台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2)改良实践: ①“托古喻今”古装新戏:《哭祖庙》《党人碑》《将相和》等; ②抨击时政的时装新戏:《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等(与上海“新舞台”的夏月润、夏月珊和潘月樵等合作编演); ③洋装新戏:《波兰亡国惨》。
(3)评价: ①汪笑依的京剧改良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久其他许多地方剧种也相继出现了改良新戏。同时也促进了新的戏曲剧种如评剧、越剧、黄梅戏等逐渐形成,使得传统戏曲进行自我更新。 ②对学生演剧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无论是汪笑侬等人的改良京剧,还是起源于上海的学生演剧,都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框范。
学生演剧 (早期话剧的萌芽)
特点:最早是在教会学校开始的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利用耶稣诞辰演出英语话剧
艺术形式:一方面受到教会学校演出欧洲戏剧的启发;另一方面又模仿了“改良京剧”
意义:标志着戏剧的价值观念向现代化前进了一大步
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框范,仍然属于戏曲和话剧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
春柳社 (早期话剧的开端)
形成:1906年底,李叔同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创立春柳社
性质:是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旨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
《黑奴吁天录》:1907年在东京上演,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标志着文明新戏的正式开端
意义:中国新型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有完整的文学剧本,以对话与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完全采用了现代话剧的分幕写法
《热血》:1909年演出,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动人,场面更富有戏剧性,幕与幕的衔接更紧密和悬念;完全依照了剧本,表演方面也力避夸张,追求自然,并注重舞台形象的统一和完整;初步形成了自己严肃、细腻的艺术风格。
春阳社和通鉴学校 (早期话剧的正式形成)
成立:1907年10月王钟声在上海创办春阳社 1907年王钟声和任天知在上海创办通鉴学校(第一所新剧教育机构)
《迦茵小传》:1908年春在任天知的帮助下,以通鉴学校名义排演;在形式上完全扫除了京剧的痕迹,成为国内新兴话剧正式形成的标志
意义:借用兰心剧场,采用西洋话剧的布景、灯光和服装,并有了整齐的分幕演出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戏剧向话剧形式靠拢。
早期话剧的萌芽和起步(1899-1909)
进化团派(天知派新剧)
概况:进化团派是由学生演剧到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所构成的演剧系统而来的。进化团给这一派新剧奠定基础,带来决定性影响。
进化团(1910-1912):任天知于1910年11月在上海创建了进化团。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个话剧职业剧团。进化团派话剧继承了学生演剧以来讽刺时政,关注民生的传统和通俗易懂、民族色彩浓厚的艺术风格。演剧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 代表剧目:《黄金赤血》《共和万岁》等。
特点:在戏剧审美上,不用制造舞台上逼真的生活幻象,常用自报家门,直接演讲的方式。剧目一讽刺戏剧和闹剧居多。在编剧方法上,基本效法传统戏曲,剧情的编排十分注意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章回体叙述方式。习惯采取戏曲一般所习见的顺序展开剧情,以及主线一贯到底的“开放式”布局方法。在表演形式上,以演员为主的演剧体质,惯用幕表制、即兴表演、采用了早期日本新派剧中即兴的化妆演讲方式,比如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言论派”角色;接受了传统戏曲的插科打诨和类似于“行当”的角色分派制等表现方法。
影响:具有较强的宣传性和时代气息,也有一定的中国味和民族传统艺术的特色,具有雅俗共赏的通俗性;把新型戏剧从沿海商埠推广到内地的城镇;以革命为宣传,在艺术上不够严谨,采用幕表制形式不利于加强戏剧的文学性,对文明戏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春柳派
发展: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召集原春柳社部分成员,成立了新剧同志会。 1913年,欧阳予倩在湖南,以文社名义开展新剧活动。 1914年,陆镜若在上海组织了春柳剧场。 1915年,在文明新戏的全面走向衰落的趋势中宣布曲终人散了。
演剧内容:期初平日和辛亥革命宣传,但主要剧目《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社会钟》等却多以家庭悲欢离合故事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受到日本新派剧的影响,后期逐渐向进化团派演剧风格靠拢
特点:春柳派话剧艺术性较高;在戏剧技巧上比较正规严谨;同时擅长编演悲剧;剧目大多是传奇意味较浓的家庭剧;讲究情节完整和曲折,往往通过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反映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或社会问题;总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
评价:实际上就是前期春柳社的继续和发展。春柳派的新剧与天知派相比,显得曲高和寡。春柳派从一开始就注意树立严肃认真的艺术作风,坚持先有完整的剧本,然后照本排练。但是春柳派到了后期,即春柳剧场时期,风格逐渐商业化,最终曲终人散。
早期话剧的蓬勃(1910-1913)
甲寅中兴 (早期话剧的虚假繁荣和没落)
背景: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1913年文明戏进入低潮。
概况:1914年,郑正秋成立新民社,演出《恶家庭》大获成功,其他剧团竞相效仿,纷纷转向商业化演剧,沉寂一时的文明戏出现二度繁荣。 为了加强剧社之间的团结,促进新剧发达, 1914年春天,组织新剧工会,并于农历五月五日在民鸣社举行六大剧社联合公演。1914年为农历甲寅年,因此文明戏的这次兴盛被称为“甲寅中兴”。
文明戏六大剧团:郑正秋的新民社(1913年成立),经营三、张石川的民鸣社(1913年成立),孙玉声的启民社(1913年成立),苏石痴的民兴社,朱旭东的开明社((1912年成立),以及陆镜若的春柳剧场(1914年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 ①家庭戏:《恶家庭》等。这类家庭戏赤裸裸地将淫恶、情杀的情节和盘托出,以投合庸俗看客的口味,争取票房价值。被称为“奠定新剧中兴之基”。 ②哀情戏:《情海劫》《珍珠塔》等。这类戏以曲折哀怨的爱情为主题,虽然思想作风上没那么恶劣,但同样社会意义薄弱、情节离奇曲折。 ③连台本戏:民鸣社顾无为编写《西太后》等。后期为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文明戏将机关布景、色情侦探戏等搬上舞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④少部分具有进步倾向的戏:《桃园痛》《窃国贼》等。
实质:它是文明新戏的一个转折。
文明新戏衰落的原因
1||| 客观时代和社会环境。辛亥革命的失败,带来了文化逆流,反动军阀统治者摧残进步剧社,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文化塔头,大大抑制了文明新戏的发展。
2||| 新剧队伍自身缺乏坚强的政治素质。文明新戏工作者缺乏彻底明确的革命思想
3||| 新剧队伍的艺术素质较差,尤其后期艺术上的停滞和堕落,也是导致新剧运动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放弃艺术追求,加上陷入恶性的商业竞争,后期文明戏开始走向衰弱。艺人缺乏自律,剧团相互倾轧,致使舞台上乌烟瘴气,不堪入目,终于被观众唾弃。
文明新戏的得与失
1||| 文明新戏的产生,是我国戏剧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它标志着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新的剧种——话剧已经出现在中国剧坛。它不仅在当时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社会的改革、进步,起到过积极作用,而且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2||| 文明新戏在改革戏曲的基础上,学习外国戏剧而逐步形成的,极大地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国戏曲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倾向,极大地密切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能顺应中国的实际和民族的审美习惯,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对后来的中国话剧民族化有借鉴意义。
3||| 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明新戏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中间环节,是我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特殊形态。同时,文明新戏也在组织上为“五四”以后新兴话剧的大发展作了准备,也为我国早期的电影事业提供了经验和人才。
4||| 缺陷之处在于后期的文明新戏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被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俘虏,迁就落后小市民的心理,与腐朽的思想意识同流合污。在戏剧艺术上,文明新戏在戏剧观念上褊狭,以及新剧队伍艺术素质的普遍低下,也是造成其失败的重要因素。
南开新剧团
发展历程:1909年,王钟声、刘艺舟等把文明新戏带到天津,同年南开师生编演了 第一个剧目《用非所学》。 1912年10月10日,推出《华娥传》。 1913年,编演了八幕新剧《新少年》。 1914年11月,南开新剧团正式成立。 1918年,演出由张彭春编导的《新村正》。
《新村正》:该剧由张彭春编导,它是过渡时期南开新剧的最后一个高峰之作,也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的一个新阶段的开端,被誉为“纯粹新剧”。《新村正》的问世,宣告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戏剧结束了它的萌芽期——文明新戏时期,而迈入了历史的新阶段。
特点:摆脱了以往文明戏追求情节曲折的缺陷,打破了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模式,以真实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北方农村血泪斑斑的生活画卷。同时,剧本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农村,与封建阶级相互勾结,是造成农村贫困和破产的根本原因不管是从形式还是主题内容角度来看,都具备写实主义风格。
特点:①在编剧上,注重剧本创作,演出多用剧本,且具写实风格。 ②在导表演上,张彭春首先将欧美戏剧的表导演经验运用在剧团的演出中,坚 持较正规的排演制度,努力塑造真实动人的人物形象,对舞台美术也有严格的 要求。 ③在戏剧理论建设上,剧团成员撰写了不少有精辟见解的戏剧论文,其中, 周恩来的《吾校新剧观》,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总结了南开剧运的经验,高 度重视新剧的社会功效,深入探讨话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大力倡导现实主义 的创作原则对当时的新剧运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意义:(1)南开新剧团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组织健全、宗旨纯正、领导得力、团结齐心的业余剧团。它既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受一般小市民观众趣味的影响而始终在思想与艺术上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南开演出的剧本都是由师生们自己创作,这种重视剧本创作,坚持按准纲准词排练的做法,杜绝了粗制滥造的作风,不断提高了演出质量。此外,他们还注意戏剧理论的建设。周恩来于1916年写《吾校新剧观》。 (2)南开新剧与文明新戏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受外国戏剧的影响,主要不是来自日本新派剧,而是来自欧美近现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