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下)
中国古代史(下)知识大纲思维导图,包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隋唐时期三部分内容,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2-07-11 12:38:41中国古代史(下)
明清时期
清
清军入关(建立)
后金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蒙古各部,建立政权
清朝建立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巩固统治
台湾
收复: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管理:1683年,清军入台;1684,清朝设立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推动了台湾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西藏
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1年清朝设置噶厦
西北边疆
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
乾隆时期,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大叛乱
设立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经济发展
农业
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大量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厂
商业
形成商业网,并形成了大商帮
人口增长
好:为社会带来丰富的劳动力
坏: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地矛盾突出
强化君主专制
军机处的设立
设立者:雍正皇帝
职能:辅助皇帝批阅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影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影响:造成社会恐慌,摧残了很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清统治者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需再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世界学校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文学艺术
《红楼梦》
昆曲
京剧
明
建立
开国之君:朱元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今南京)
强化中央集权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把大都督府分成五军都督府,设立特务机构
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影响: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科举考试变化
原因:明朝推崇尊孔崇儒
内容:八股取士
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的顺从者
经济发展
农业:引进并推广高产作物
手工业:苏州——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
商业:南京和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并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晋商和徽商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友好贸易交往
戚继光抗倭
反侵略自卫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他国侵略
成就
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
建筑:明长城和北京城
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灭亡
李自成起义
原因:明末政治腐败,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陕西北部连年大旱
口号:均田免赋
结果:1644年4月,明被李自成起义推翻
辽宋夏金元时期
王朝
宋
北宋
建立
开国之君:赵匡胤
时间:960年
定都:开封
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高级禁军将领兵权,控制调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削弱相权,并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在地方设置通判
经济上:将收税的权利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抑制武将: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发展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王安石变法
目的: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结果: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灭亡
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
南宋
建立
开国之君:赵构
时间:1127年
都城:临安
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宋金议和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灭亡
1276年,南宋被元灭亡
辽
建立
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
时间:10世纪初
都城:上京临潢府
北宋与辽的关系
战
宋真宗时,辽宋发生澶州之战
和
辽宋达成“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此后辽宋保持着长期的和平局面
灭亡
1125年,辽被金灭亡
西夏
建立
开国之君:元昊
时间:11世纪初
都城:兴庆府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
和
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盛
灭亡
11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
金
建立
开国之君:阿骨打
时间:1115年
都城:会宁
女真建制
阿骨打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灭亡
1234年,金被蒙古灭亡
元
建立与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
1279年统一全国
地位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统治
中央
政治:中书省
军事:枢密院
监察:御史台
地方
行省制度
边疆
对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中央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对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直接由宣政院进行管辖(中央正式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对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灭亡
1368年,元被明朝取代·
发展
经济
农业
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劳动力
2.南方较为安定,社会较和平
3.南宋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农业生产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表现
1.推广高产作物
2.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手工业
丝织业
四川和江浙等地发达
棉纺织业
海南岛发展迅速
制瓷业
定窑、汝窑和景德镇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东京郊外,有现存最早的船坞
商业
商业城市
开封和杭州
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海外贸易
广州和泉州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
设置市泊司管理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最后完成
都市生活
大城市
开封、临安和大都
娱乐场所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
勾栏——专供演出
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
文化
宋词
苏轼——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委婉、细腻、飘逸
辛弃疾——豪迈和报国情怀
元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
《资治通鉴》
编者:司马光
体裁:编年体
内容:记载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科技
印刷术
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中外交流
陆路交通
路上丝绸之路是宋元时期通向欧洲的重要道路
宋朝驿站较为发达
海陆交通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
隋
建立
开国之君:隋文帝
过程:581年建立,589年统一全国
都城:长安
开凿大运河
在位皇帝:隋炀帝
时间:605年起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联通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作用: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开创科举制度
诞生过程: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作用
1.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
2.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真才实学的人由此参政
3.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4.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灭亡
时间:618年
在位皇帝:隋炀帝
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还屡次发动战争,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唐
建立
开国之君:李渊(唐高宗)
时间:618年
都城:长安
盛唐
贞观之治
在位皇帝:唐太宗
出现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3.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4.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5.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6.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7.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武则天时期
统治措施: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开创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重视农业发展
地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在位皇帝:唐玄宗
统治措施
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盛唐气象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新发明
手工业
纺织业:蜀锦
陶瓷业:青瓷、白瓷和唐三彩
造船业、矿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业
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中心,还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民族交融
示例:文成公主入藏
唐诗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白居易
诗歌创作顶峰时期
艺术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等
音乐:吸取周边民族文化精华
中外交流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行取经
灭亡
安史之乱
唐从此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给唐朝以致命性打击
907年,朱温建后梁,唐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