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需要的可以收藏下。
编辑于2022-07-11 15:49:17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导言
摘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聚焦: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旧石器时代
特征:打制石器
文化遗存: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生活方式:采集渔猎;群居;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
特征:打磨结合
生活方式: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主要代表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演变为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
社会特征
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生产力低,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私有制;贫富、阶级分化;部落联盟
从部落到国家
学习聚焦: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部落
三皇五帝
禅让制
国家
夏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二重证据法
商和西周
学习聚焦: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商
殷墟遗址(河南安阳)
政治:内外服制
经济
农业:石木骨
手工业:青铜器
文化:甲骨文;青铜器;酒文化
西周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经济
农业:井田制;石木骨
手工业:青铜器(反映礼乐制的发展与变迁)
文化:礼乐制(礼是差异,乐是整体)
发展趋势
星罗棋布→多元一体→中原为中心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华夷交融→华夏主体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牛耕
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出现
变法运动
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目的:富国强兵
成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井田,土地私有
什伍连坐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孔子和老子
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
儒家学派
核心观念是“仁”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老子
道家学派
朴素的唯物论:“道”是万物本原;天人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背景: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
各家主张
儒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
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即“相生相胜”
墨
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
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历史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学习聚焦: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条件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制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历史意义: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的暴政
学习聚焦: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焚书坑儒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学习聚焦: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失败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学习聚焦: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刘邦
文景之治
政策:“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成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汉承秦制
中央
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国并行制
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导致七国之乱
西汉的强盛
学习聚焦: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措施
政治
推恩令
设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察举制
设刺史,巡视监察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任用酷吏,打击豪强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
开拓疆域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征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机构:西域都护府
西汉的灭亡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革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东汉的兴衰
学习聚焦: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政治
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党锢之祸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黄巾军起义
184年,张角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
起义被镇压后,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学习聚焦: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史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
乐府诗
科技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
《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
《九章算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