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下历史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编辑于2022-07-12 14:20:02七下历史
第一单元 隋朝时期:繁荣与开发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的时间,589年,隋文帝灭掉陈陈朝,统一全国 3.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大趋势 4.统治的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国家粮库 5.统治的意义,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恢复,使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大的王朝(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6.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民族起义的爆发 7.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金扬州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8.开通大运河概况①三点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那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②四段大运河由北向南依次为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③五大水系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9.大运河的地位全长2700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10.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11①.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创立隋文帝继位后,废除前朝选官制度注中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变革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继位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的措施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史,虚心纳会,从善如流 ②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梅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房谋杜断) 4.贞观之治的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5.女皇帝武则天概况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了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武则天的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电视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7.武则天的评价与作用,他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防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位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开元盛世措施,唐玄宗继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的辅佐下实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实质裁剪成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开元盛世的评价,唐玄宗在位期间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强大,进入的影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
第三课盛唐气象
社会经济 1.农业经济耕田面积逐渐扩大发展并推行曲辕犁和筒车等农具 2.手工业经济①纺织业品种繁多,有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鲜艳,纹饰精美,冠于全国②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③造船业,矿置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范 3.商业经济,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民族交融与交往 ①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各个民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峰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各意即族共同的君主 ③唐朝时期汉族会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通婚杂居进一步交融了民族间的发展 ④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职官,有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⑤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⑥唐朝还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 ⑦唐中宗时,唐番再度和亲,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迎娶金城公主 ⑧唐穆宗长庆年间,唐帆立唐蕃会谋背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5.唐朝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风度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放上午风气盛行一时 6.文学艺术唐诗 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造的黄金时期 ②唐朝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的诗具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称之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韵朴厚重很多诗作为反映战争与政府腐败,给人民带来痛苦,抒发悲凉之情,反映历史真实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受大众喜欢 ③书法唐朝书法家名门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鸿运臀后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 ④绘画,唐朝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恶徒山水图,花鸟图以及宗教徒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行坚定,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洒脱 ⑤岳母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各个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一技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遣唐使,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比较频繁 2.遣唐使的目的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3含义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括①日本派出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②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4.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鉴真东渡概括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具有影响人物的是鉴真 ①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②在日本,传授经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英勇的贡献 ③意义为中国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6.新罗①新罗强盛以后,遣唐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史,还引用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成就②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传于民间 7.玄奘西行①时间贞观初年 ②目的求取佛法精义 ③过程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历四年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方便天竺的名字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8.唐朝对外的交流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9.唐朝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友好交流的政策 10.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统治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席零有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的基础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原因是①内忧外患,开元末年以来,唐玄宗追逐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防形势也日益紧张 ②外重内轻,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澎胀中央对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重兵在握,边疆暗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任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安史之乱的时间,755年至763年 3.安史之乱经历①爆发七百五十五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不强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②发展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乡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回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继唐肃宗③结束唐朝讲手西北地区的精兵西蜀那条,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支援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终于在763年被平定 4.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军事从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实力加大,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 5.黄巢起义的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相关专全潘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②人民生活困难,又遇到连年灾害无力维生 6.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结果,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 8.唐朝灭亡的背景猪瘟逐渐控制唐朝陆续兼并北方大小割据政权势力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9.五代十国的更替与分立,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提醒,五代都在北方是先后存在十国中有九个在南方,只有北汉在北方是同时并存的) 10社会特点,时代特征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潘镇割据局面的延伸②北方政权更替战士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③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④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1.建立906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叛变,赵匡胤随机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结束分裂,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局割裂局面(注意是局部统一,不是全国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军权①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劲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他经常调掉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敌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中央行政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目的)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为防止织轴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③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的权利 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除个周留一部分,做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务收归中央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中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行成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控军政大权②宋台综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作用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的提升,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字局面
影响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①宋朝重文轻武文权掌兵不熟悉军绿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衰弱 ②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仪式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体,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关税,陈宇,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降低,又增加了朝廷的政治支出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契丹族
兴起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 ③90级后期期单已经有了农耕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立房屋、城邑
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行旅到各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十畋猎是生涯)
建国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建立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战
辽太宗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16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措施
和
宋真宗
①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沿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 寇准利群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澶州之战) ②辽与宋议和聊天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辽与宋之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党项族
兴起①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②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第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元好仿效唐宋制度制定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更慌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创造西夏文字
宋夏关系
①元昊称,帝后多次亲自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②西夏虽然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利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是西夏 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人民处于困难之中 ③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定制了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弟送给西夏岁币, 议合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作用)
补充:榷场
宋予辽,宋雨欣下的边界开设了贸一场所官府与商人中,各种产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加强统治的共同点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②都建立过本民族政权 ③都创造过本民族的文字④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
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崛起
生活概括
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女真统一
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的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的力量不断增加
女真抗辽
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的节节败退
女真建国
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后大惊,他就是金太祖
统治措施
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十三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