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女性主义相关(杨宁课程)
杨宁老师课程里提到的女性主义相关整合
编辑于2022-07-22 12:31:39女性主义
文学本质——》文本——》社会的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女性主义介绍
作品
1972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观看行为无法摆脱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建构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不可能抛开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观看者,也是透过自己的社会政治背景,给艺术品以不同的解释
传统人们是从形式上单纯地欣赏艺术(色彩、线条、结构)
结论:影像从来不是客观的
“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当做对象一 而且还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
父权制
一种由男性掌握主要权利与资源的分配的社会家长制度
目的
瓦解父权中心主义
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形成权力关系
女性也可以成为男权中心主义的代言人
托马斯·卡奎尔《性的创造 (身体与性属)——从古希腊到弗洛伊德的身体性别》
医学上的生理性别分类“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才是最高级最深刻的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强调文化差异——《厌女》上野千鹤子
《男性的创造/发明男性气概》
女性主义的三个面向
思想
创作(理论)
分析作品时发现男权主义思想/权力关系是研究的起点,不是终点。不然所有分析会变成对女性主义的证明,而不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入分析。
“压迫或者说权力关系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如何建构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等”
如鲁迅分析玩偶之家的娜拉要么堕落要么回来,将简单的形象放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对明显的女性主义文本要这样放入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视野。
政治
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
阶级分析(阶级压迫到性别压迫)、经济基础、商品剩余价值(社会关系中女性的家务无偿劳动,资本社会女性成为商品)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女性气质》,拉康的自我、他者、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的分析
精神分析:禁忌产生欲望 (蓝胡子故事的变体)
解构主义
反叛二元对立与一切中心主义,重要的是对语言的分析。
语言背后的潜意识,如何体现二元对立的权力关系,你代表了谁的利益,这种控制权是如何维护的
女性主义缘起
普遍认为女权意识抬头18世纪启蒙时期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1972《为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
主张女性存在之重要性,并提倡女性应与男性应具相同权利
女性主义的发展
历史与不同流派的分析。女性主义与性别研究有区别
第一波女性主义(1880~1960)
争取参政权与投票权
第二波女性主义(1960~1980)
开展女性的主体性(英美派VS法国派)
第三波女性主义(1980~现在)
开张边缘女性的主体性
女性主义学者在做什么
省思女性于社会中之现状与定位,并借此找出女性应有之权利与自身的主体性
把梳理整理摒弃由男性所主导的规范与主题
发掘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并建立属于女性的经典
将女性主义与各类不同论述联结(如心理分析、种族理论、后殖民理论、生态批评等),形成更为动态的论述网络
女性主义关注的话题
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
性别本质主义/性别建构主义
主体/客体、自我/他者
「他者」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分析奴隶主与奴隶之间
三次浪潮
第一波女性主义(19世纪中-20世纪60年代)
要求(异中求同)
强调女人与男人一样,都应该享有平等相同的「人权」,也就是作为一个完的「人」的权益。
争取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权利,如选举权、财产权、子女抚养权、受教育权、在传统男性职业中的工作权等。其中选举权是最主要的奋斗目标
论述重心放在社会、政治,法律议题上,而其最重要的目标就在于争取女人的「公民权」,其中包含了受教育权、财产权,以及最主要的投票权
1920年美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赋予美国妇女选举权
1928年英国取消了在选举权上对女性的财产限制并将年龄门槛降至21岁,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的平等
代表作品
泰勒《女性的选举权》;巴霍芬《母权论》;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子》;波伏娃《第二性》;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1929 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
如果女性想成为作家,至少有两项物质条件
一件可以自由上锁的房间
每年500英镑的收入
1949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
核心思想
「女人之所以是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建构的」
作者流派
存在主义
人类之所以比别的物种高级,在于人类追求的不止是物种的延续 人类的目标不是自我重复,而是自我超越
上册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女性为何变成「第二性」
为什么女性会成为「第二性」? 这个历史究竟是如何开始的?
男女两性之间在生理学上的差异
狩猎→男主外→超越
繁殖→女主内→重复
女性因为繁殖工作受影响
母权制,只是一个神话,而且这个神话是由男性编写的
在漫长的历史中,男性究竟是靠什么把女性 牢牢禁锢在「第二性」这个位置上的?
伴随私有制的诞生,女人也成为一种私有财产
财产会继承,女人也会继承
父亲通过婚姻将女儿转让给丈夫
父权私有制还得到了宗教的有力支撑
为什么女权运动直到19世纪才爆发?
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劳动
科学技术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男性能提供的
人口控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
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
导致女性从繁殖机器种解放出来
下册
第二性的地位究竟怎样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怎么办?
女孩究竟是如何成为一个「女人」的? 为什么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婚姻与家庭,对于一个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性的服务
生育服务
家务
千篇一律,周而复始的重复
为什么,婚姻与家庭依旧被看作是女性应有的属性?
怎么办
工作,必须工作
女性在为事业努力的时候,不必以男人为标准
不要把自己异化为男性
追求真正的卓越
不能只注重耐心和用功:尊重权威,死记硬背 要有精神的历险,体验思辨的快感
女性太谨慎导致太平庸,可以豪迈的大胆的不顾一切的去奋斗
第二波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主要诉求
同中求异
除了继续争取女性各种权益(如生育权)之外,女性开始要求社会重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并鼓励女性拒绝成为男性的从属客体,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主体性与性别认同
两大阵营
法国派:大写女人(理论研究)
代表作家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象征」与「符号」
象征界
理性化的语言规则(如语言中的文法或小说中的情节)
想象界
诗化前语言能量(如婴儿的语言或诗歌中的跳跃意象)
《诗性语言的革命》
西苏的「阴性书写」
《美杜莎的笑声》
伊瑞格瑞
《此性非一》
《他者女人的窥镜》
凝视:带有欲望地看客体,有权力关系
理论研究
探讨女性气质是什么以及如何被建构,女性文化
英美派:小写女人(实证研究)
代表作家
凯特米利特《性政治》1970
性即政治
伊莱恩.肖瓦尔特
阴性阶段(1840~1880)
模仿当代主流男性作家
女性主义阶段(1880~1920)
批判与抵抗既有的价值观念
女性阶段(1920~现在)
追寻属于女性自身的书写风格
作品
《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
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
安妮特.克罗德尼《为女性主义批评下定义的几点想法》
戏谑的多言论,女性主义批评只是众多批评的一种。
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
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
玛丽·雅克布斯《阅读妇女》
其他小说《她的国》《证言》影视《使女的故事》《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
实证研究
钩沉社会文化历史中被沉没的女性,考古挖掘,讲述女性独特经验,重新书写女性文学史
女性情感方式的多样化。精神分析解释:女性欲望先是母亲后是父亲,两方面都有认同,对同性母性有友谊(或关系)的渴望,男性对母性只有欲望。耽美小说的关系问题可能是女性的独特经验。
第三波女性主义
异中求异:讨论边缘女性/女性群体内部差异的问题
基本思考
女性主义不等于性别战争
女性主义不应该只谈女性的利益而不谈女性的责任
结婚一起承担首付,愿意吗?
租房一起承担房租,愿意吗?
女性主义在不同地区推进状况不一样
女性主义是群体话题,不能用女权禁锢个人选择
代表
贝丽卡·沃克《求真:女性主义的告白与面貌转换》
李查滋《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义与未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
挖掘女性书写传统
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
重新发现古典文本
从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女作家作品
抵制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歧视
增强关于性别政治的认识
玛丽莲·佛伦 主人公米拉《醒来的女性》
家庭主妇的众多出轨,也是男权中心的失败者,如果没有男人所有伎俩毫无用处
法国派: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女人腔”
法国派倾注于女性气质/女性心理/从精神分析角度
西苏
生平、著作
1937年犹太人家庭出生
1968博士毕业论文《乔伊斯的流放》
1975《美杜莎的笑声》(提出身体写作)
1976《阉割还是斩首》
宣称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 ,反对女性主义(是对男性的排斥与专制),要疏离任何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团体,自认为超越女性主义。但学界不认,是女性主义三剑客之一
提出身体写作
西方的身体问题
基督教:灵肉分离 (灵主导,肉罪恶)
笛卡尔:身心二元对立,心:理性。心主导身
尼采:身体是人存在的根基(身体第一性)
梅洛庞蒂:身体是一种前意识(身体核心地位)
福柯:身体政治
西苏的身体写作
西苏身体书写的内涵
女性作家要以自己的身体为主要的叙述对象,以此表现自我,挑战父权。
女性失语源于女性的失身。女性永远是被书写被言说的对象,失语状态。女性没有一个真正表达自己的文化,女性身体的本来面目一直都在男权话语之下扭曲的想象之物,由此女性身体处于历史缺位的现象。
身体书写的目的
对二元论的超越
二元论:身体与书写的关系
传统:身体是书写的对象。身体被动,写作主动
西苏:身体是写作的动力/起点/最终目的。写作是释放身体的途径——提供精神自由释放身体冲动
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身体书写的内容
书写女性身体
当女性主体与女性身体合二为一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主体(否则女性永远被异化,女性的审美被男权社会异化,男权文化的规训,不再是审美的主体对自我的认知永远处在一个被异化的状态中)
书写女性的欲望、经验、感受
书写渗透在身体中的灵魂
身体绝非物质,强调身心合一的状态,即灵魂/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都呈现。《黄色壁纸》1892
书写语言:创造女性特质的语言
法国女性主义重要代表都会探讨语言问题,要建立一套属于女性自我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脱离语言的思维并不存在
语言:反理性,无规范,破坏性,反父权制。(湖南永州“女书”)。
维特斯跟坦认为私人语言不存在。反理性无规范即接近自然状态的语言。难度大。
“身体书写”的影响(中国式女性身体书写)
林白,陈染
(突破规范)审视女性
卫慧2000《上海宝贝》,网络争议
中国对西苏身体写作的误解
中国式身体写作迎合消费主义,商业社会(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帮凶)
“身体写作”的局限
未能提出具体切实方法,实践时会有偏差,很有可能再次迎合男权
两性性:另一种双性同体
伍尔芙的双性同体《奥兰多》
讨论性别气质
体现男女互为主体,不存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关系即和睦关系
消解二元对立的权力结构
体现女性主义争论中的两派
反本质主义(反生理决定论)
西苏反对,认为伍尔芙的双性同体忽视两性差异,抹杀性别的根本差异
西苏“双性同体”
女性的生理性别是决定条件
发掘女性特性
两性性
女性既能认同男性也能认同女性(欲望)
男性具有单一性,男性的欲望对象指向女性
发展女性的两性性也是一种双性同体且只有女性有
伊瑞葛来
生平著作
博士论文《错乱的语言》1973,《他者女性内视镜》1974《此性非一》1977
参加拉康精神分析学会,发表《他者女性内视镜》被除名
子主题
女性性别特征:女人腔
反对弗洛伊德的阳具中心主义(弗洛伊德《女性气质》),体现男性中心主义绝对的一,忽略女性生理:快感的多元性,如全身都是性器官
反对柏拉图洞穴之喻:洞穴是女性生殖器官象征,洞穴内象征虚假世界,洞穴外象征真理世界。反对这样的二元对立,认为洞穴内外有一个通道,柏拉图未说这个通道怎么走出去,她认为这个通道最重要。
女性的身体价值
市场中女性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女性有剩余价值(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
三类女性社会角色:母亲,处女,妓女
她的三类性别角色划分启发了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如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权力背景建构关系,甚至女性在此中的地位
(英美派)肖瓦尔特与米利特
英美派从社会层面研究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在文学角度挖掘女性文学史
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
生平与著作
在文学/文学史领域推进女性主义理论,把女性主义理论从一个社会层面的口号问题坐落到具体的学术研究问题,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对中国和全世界都影响很大
1941年美国出生于犹太家庭(平民),1970博士学位,1971《女性解放与文学》——美国第一部女性文学教材;
1977《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与《第二性》并列的重要),挖掘被历史埋没的女性作家作品,重构一部女性文学史
1979论文《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提出女性批评的概念
1981论文《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肖的最大贡献:将女性主义理论落实到文学批评实践中,开始拓宽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和操演
1985著作《妇女·疯狂:英国文化》
建构歇斯底里批评方法
1989《我们自己的批评》
1990《性与无政府状态》
1991《姐妹们的选择》
被认为第三波重要代表,肖跨越了第二波与第三波浪潮
2001《创造女性自我》
所做的两件事
建构女性主义的批评方式批评范本
女性理论性学术性极强的分析,要求具备科学化理论化的批评范式
构筑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女性文学史)
《她们自己的文学》
核心观点:挖掘女性文学传统
女性文学传统视之为亚文化群,将传统进行阶段性分类
女性作家创作三个阶段
任何对于历史的阶段性的划分多少带有目的论特点,对某个分阶段代表着意识形态即历史发展是朝着一定的规律的。须警惕这种分阶段叙述,会抹除掉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的本质性的概括问题)。
分阶段概括作家作品会显得粗暴万一有例外呢,太本质的划分,过分概括的嫌疑,分阶段的好处在于特别清晰。
第一阶段:女人气阶段(阴性阶段) ——19世纪初开始
模仿当代男性作家;冒名,假名(男性)
产生创作焦虑:一是渴望成功,二是不像女人
第二阶段:女性主义阶段——19世纪末期开始
批判、抵抗既有价值观
强调女性气质被歪曲以及后果
女作家开始公开拒绝男性价值标准(带有女性女权主义色彩)
但是抵抗的本身也代表着认同。极力对抗男性主义也意味着你承认男性确实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暗含一种认同。
第三阶段:女性阶段——20世纪中后期
追寻女性自身的书写风格,放弃对男性的模仿和抗争,转而投向女性自身经验的书写,以此真正达到一种审美和自主权。《那不勒斯四部曲》书写女性的独特经验
女性书写的特点就是无特点,无法单一概括
《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分类:女性主义批评的两大类
女性批评最无效的是发现男权中心主义,指出压迫只是起点。文本与文本不一样,文本所处的复杂的政治经济结构要进一步分析。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分析人物当时处在什么样的道德伦理状况然后从道德角度分析人物为何走向这样的命运,而不是简单的伦理道德评判。专业的文学批评不是预设立场去评判,而是深入文本内部去分析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
作为读者的女性
强调文本意义、符号 (集中分析女性形象或意识形态(歪曲女性),和文本利用作者的优势对读者的控制)
作为作家的女性
文学生产
文学史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主题/类型
批评实践
评论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的男性评论
肖的批评:对文本批评,对批评的再批评
《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荒野:男权中心之外的女性文化;充满了对未来构想的福地
分析各个国家的女性主义
英国女性主义:偏马克思,强调压迫
法国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强调压抑
美国女性主义:词与文本,强调表达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四种模式
肖努力建设学科批评范式,但如今女性主义批评没有好的范本都流于喊口号,学术界需要如何重建女性主义批评和学科体系。
生物学批评模式:强调性别差异与文本关系
分析文本背后的生理差异
语言学批评模式
从语言角度讨论,如男女使用语言差异问题,语言体系建立问题等等,语言思维逻辑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模式
作家心理创作过程
文化批评模式
社会/经济/历史
《我们自己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五个发展阶段
双性同体诗学
以伍尔夫为代表强调男女的共性,肖不赞同,是对女性本身痛苦的一种逃避。
(六十年代末)女性主义美学或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作品必须表现女性意识关注读者抵制父权
强调创作
女性批评
强调阅读,对一切作品予以女性角度的审视
女性本源批评
运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差异,不把女性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性,强调女性内部之间的差异问题
性别理论性别研究
探讨纯粹文化上的性别问题
凯特米利特《性政治》
第二波英美派的女性主义重要代表(激进)
生平与著作
1934出生于天主教徒家庭
1970年出版《性政治》
2017年去世
《性政治》
“性政治”含义
两性关系是政治,政治本质是权力
1.两性不平等起源:父权制
父权制凸显两性差异(二元对立的强弱模式)——社会分工——建构(文化):由生理差异进行文化建构
探讨男性如何利用父权制度在各种论述中夸大男女的生理差别,进而确保男性的支配性角色
2.两性真正差别是文化上的,而非生物
父权压抑最沉重的两个领域:经济、教育
女性被教育进入人文社科领域,美国南方族群战争时胜者对败者方女性的强奸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侵犯
性政治历史发展(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830-1930 性政治的革命发展时期
1930-1960 性政治的反革命时期
性政治发挥作用于家庭
男权中心社会的买卖男孩与妇女。男权中心主义社会不仅压抑女性,还压抑尤其是没有获得既得利益的男性
性政治的文学反映
提出抵抗式阅读,强调反思性
劳伦斯
亨利米勒
诺曼 梅勒
让·热内
探讨作家作品如何体现性政治,杨宁老师认为缺乏理论分析停留在喊口号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