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第五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第五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思考题。
编辑于2022-07-23 09:49:46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南京和武汉两个“国民政府”,最终实现了宁汉合流。
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归顺与国民党,因此北洋军阀再也不以独立的势力继续存在。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反人民的政权
一、对外奉行退让妥协
二、对内进行残酷的剥削
保甲制度
文化专制主义
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汉口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须知政权是要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绪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
1927年9月27日,三湾改编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927年10月7日,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开辟
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作出明确说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书的发表表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问题。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意义。
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粉碎了三次围剿。1932年底,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较为完整的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农民,引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注重文化教育,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重视廉洁和司法建设。苏维埃政府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真正廉洁的政府。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败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三次左倾的原因
①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
②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 错误指导
③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缺乏实际经验,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甚了解,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④党是在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建设的和发展的,受到小资产主义的影响,容易犯”左“或”右“的错误。
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
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通常叫赣南会议),毛泽东称这为“狭隘的经验论”
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1934年10月,红军主8.6万人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1935年3月、4月,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出发长征
长征初期,原来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中央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湘江战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
鲜明特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
遵义会议开启看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三、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红军胜利的胜利及其意义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思考题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后,中国共产党先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开辟出来的。
(3)在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卓越贡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作出明确说明。
(4)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哪里?
在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过程中,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逐步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明确说明。
在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过程中,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3.怎样认识长征的意义?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1)长征的意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长征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成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请根据个人体会简要作答。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为端正思想路线,纠正错误,毛泽东、党中央用很大的精力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1935 年 12 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系统说明了党的政治策略上的诸问题。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争论,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他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