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第六章
这是一篇关于近代史第六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三节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中华民族)。
编辑于2022-07-23 09:50:07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旭日旗(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军旗)
侵略缘由
①地理环境恶劣,资源匮乏
②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的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武力征服世界”目标
③为摆脱经济危机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当即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方针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残害中国人民
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强行推行奴化教育,肆意摧残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
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为逼迫蒋介石改变反共的政策,一致对外抗日。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员提出,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在该纲领上签字的群众达几十万人。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年12月9号,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由此开始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它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蒋介石在西安被迫答应一致对日
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周恩来交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持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为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持久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这一时期(1937.7.7-1938.10),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其政策重点放在抗日上。但是,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全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
原因
客观上:是日军在力量对比上占很大优势
主观上: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的重大失误
主要原因:采用了“片面抗战路线”,只依靠正规军,不用民众的力量,只设立了正面防御线。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日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从片面抗战——消极抗战
1939年12月,桂南会战,国民党军队曾攻克昆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
1940年3月,汪精卫等人建立伪国民政府
1942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死伤5万余人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甲午之后,首次出国作战)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1944.1-1945.8)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人民,中华民族)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原因
一日强我弱,只能持久抗战
二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我们是正义的,在国际上他们是失道寡助的,我们最终会获得胜利。
毛泽东的预见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最为关键。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八路军一开始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忻口战役,相继获得了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胜利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全民抗战中,游击战被提到战略地位,具有全局性意义。
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陆续参战部队达105个团,史称百团大战。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中国的团结+外国的援助+日本国内的困难=中国胜利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做法
①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②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③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目的
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1939年冬至1940年春,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1月,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3年春,第三次反共高潮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全面抗战路线、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地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这是共产党对自己的约束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根据地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1/3
抗日民主政权①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②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③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他们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帮农民改良耕作技术
精兵简政三次
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延安成为革命者向往的“圣地”
1940年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
五、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了促进团结抗日等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9年1月后,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具体领导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
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反动方针。
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文化界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造的三大主题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