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继电器设计流程
这是一篇关于继电器设计流程的思维导图。 导图从电磁系统和触簧系统两个作了介绍, 供大家学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继电器设计流程
电磁系统
设计方法
根据典型结构设计
S1:根据所设计继电器是单稳态继电器还是磁保持继电器,确定其磁路的典型结构形式。
S2:根据参数设计要求确定超行程、触点间隙,计算得到动触簧的转角a1。根据推动器的作用点尺寸,计算得到推动器的摆动角度a2(与衔铁极面转角对角关系)。根据衔铁上转轴力臂尺寸计算得到此件西的最小值d1。为了提高静合分断速度,需要在最小磁间隙基础上增加一定量的推动器自由行程△。
S3:绘制电磁系统结构草图,根据吸反力配合优化的要求进行磁路优化设计
S4:绘制电磁系统详细设计图
成熟产品进行拓展设计
S1:选用同高度系列的成熟产品的电磁系统作为基准,保留高度尺寸,根据产品属于圆形或方形调整导磁体零件的形状
S2:绘制电磁系统草图
S3:根据吸反力配合优化的要求进行磁路优化设计
S4:对电磁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出图
Maxwell仿真
S1:根据各电压、气隙下的电磁吸力,绘制吸、反力曲线
S2:根据吸、反力曲线,检查产品是否在吸合、释放电压下存在交差,以及保持力、初力是否满足要求。
S3:吸、反力曲线匹配后,送过磁场分析软件的后处理功能,在吸合状态下,检查磁路中的各导磁部件是否存在饱和、漏磁情况
S4:重新绘制吸、反力曲线。
参数设计
线圈参数设计
S1:参照类似外形尺寸产品确定贴心初始尺寸及漆包线初始直径
S2:计算线圈绕组窗口尺寸
S3:根据窗口尺寸及漆包线直径计算绕组匝数、电阻值及安匝数
S5:根据所选取不同直径漆包线的计算结果,选取电阻值符合要求、安匝数最大的参数作为绕组设计参数
S6:根据磁路计算结果,校核铁芯截面积尺寸并进行试绕
S4:改变漆包线直径,计算绕组匝数、电阻值及安匝数
磁系统保持力
计算衔铁组需要的最小保持力时,需要先求出衔铁组的质量m,重心与转轴的最大偏心e。
去激励状态的衔铁保持由反簧预压力F1提供
F1=mae/L1
激励状态的衔铁保持力由电磁力F2提供
F2=mae+(F1+F)L1/L2
触簧系统
根据典型结构进行触簧系统结构设计
S1:确定触点参数
S2:参照触簧系统典型结构,绘制触簧系统草图
S3:根据吸反力配合优化及结构设计需要调整簧片截面尺寸及有效长度,并校核簧片机械性能及电性能
S4:对触簧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出图
根据相同成熟产品进行拓展设计
S1:根据外形结构以及触点组数,选取同系列基本型的成熟触簧系统,借用其簧片组、触点参数
S2:根据参数设计要求,进行触点参数校核、修正
S3:根据所参照成熟产品的结构,绘制触簧系统草图
S4:根据吸反力配合优化及结构设计需要调整簧片界面尺寸及有效长度,并校核簧片机械性能及电性能
S5:对触簧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出图
根据突破的新技术进行新设计
触点参数设计
触点间隙
L=K(U-Um-U·Im/I)^3/2·I^1/2
超行程
F=kδ
G=Nγ∫idt(0,t)
G 触点电磨损量,mm³
N 寿命次数
γ 磨损系数,mm³/C
t 燃弧时间,s
i 电弧电流,A
簧片参数设计
簧片应力校核
σmax=6FL/bh²
簧片温升校核
耐振动的参数设计
结构设计要求
保证接触可靠,接触电阻稳定
静压力
保证触点切换可靠性
触点间隙值
簧片厚度、触点直径
绝缘间隙要求
接触状态的控制
触点闭合后,接线长度应≥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