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书笔记)
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尊崇历史的真相,以其完全个人的独特视野创作而成。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共情、怜惜,对造物主的敬畏,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遵照和捍卫。遥远如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在面对恺撒遇刺、局势混乱时的犹豫...
编辑于2022-07-26 16:14:15游戏主机御三家怎么选 | PS5、Switch、Xbox购买攻略 能让你玩起来的游戏机🎮是最推荐的游戏机。Switch 和 XSS 只要2000块就可以玩起来,价格便宜。Switch是掌机,哪里都能玩。有钱当然推荐 PS5,画质好体验好。 游戏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所以本身还是非常保值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机,祝大家玩的开心!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接触中,会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究竟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提升公司业务的运营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最终达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个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
如果说十大必去的城市的话,我就觉得那些把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放进来评论的,不知是不是跑题了!所以按照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叫法,我认为排在前两名的肯定是北京和西安。具体的谁靠前就不好说了,反正都差不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游戏主机御三家怎么选 | PS5、Switch、Xbox购买攻略 能让你玩起来的游戏机🎮是最推荐的游戏机。Switch 和 XSS 只要2000块就可以玩起来,价格便宜。Switch是掌机,哪里都能玩。有钱当然推荐 PS5,画质好体验好。 游戏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在7年左右,所以本身还是非常保值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机,祝大家玩的开心!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接触中,会发现一个比较统一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数据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我们究竟该如何借助数据分析的能力,去提升公司业务的运营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最终达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我们个人如何培养自己的数据思维?
如果说十大必去的城市的话,我就觉得那些把省级行政区(直辖市除外)放进来评论的,不知是不是跑题了!所以按照包括直辖市在内的叫法,我认为排在前两名的肯定是北京和西安。具体的谁靠前就不好说了,反正都差不多。
人类群星闪耀时
1 不朽的逃亡者
历史瞬间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首次发现太平洋
历史人物
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
生于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卒于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西班牙征服者、冒险家与地理发现者。
阿隆索·德·奥赫达
(Alonzo de Ojeda,1466—1515/1516),西班牙殖民者与探险家,曾参加哥伦布的第二次美洲远航。后自组船队,发现了圭亚那海岸以及南美洲第三大河流奥里诺科河,并将他所
三位航海家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极富创造力的壮年时期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
发现 的海湾命名为 “委内瑞拉”,即“小威尼斯”。
马丁·费尔南德斯·德·恩西索
(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1470—1528),西班牙航海家与地理学者,著有《地理全书》(Sumade Geografia que trata de todas las partidas del mundo,1519),对新大陆的各种发现进行了总结,这是第一本用西班牙语撰写的关于新大陆地理的著作。
(德语Christoph Kolumbus,意大利语Cristoforo Colombo,西班牙语 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后受西班牙国王的委托企图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线。1492年10月12日,人类的又一个星光闪耀时刻,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巴哈马群岛中一座被当地人称作“Guanahani”的小岛(至于该岛是圣萨尔瓦岛,还是其东南150公里远的萨马纳岛,目前还存在争议),哥伦布因此 成为新大陆的发现者 ,虽然他至死都认为自己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
乔瓦尼·卡博托
(Giovanni Caboto,英语为John Cabot,所以又名约翰·卡博特,约1450—1499),意大利航海家,后移居英国,获英王亨利七世的特许,于1497年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线,并 最终到达了纽芬兰岛以及北美大陆的拉布拉多地区,具体地点目前不详 ,他误以为自己到达了中国。他也 被认为是发现北美的先驱者之一。
加斯帕尔·科特雷亚尔
(Gaspar Cortereal,原文中误为Corereal,约1450—1501),葡萄牙航海家。1500年受葡萄牙国王的委托前往新世界探险,并寻找通向亚洲的西北航线。 据推测到达今天的格陵兰岛或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 1501年,他率三艘舰船再次前往该地,有所斩获后派遣其中两艘先行返回,自己则继续向南挺进,后不知所终。其兄米格尔(Miguel Cortereal)也是著名航海家,在1502年试图寻找其下落,结果同样不知所终。
历史事件
1513年9月25日,就在这一天,人类知道了地球上迄今未知的最后一个海洋。
太平洋的原名和由来
巴尔沃亚站在巴拿马地峡的高山之巅向南眺望,看到了南太平洋的广阔水域,因此他把这片海称为
“南海”,这是太平洋最古老的称呼。而当麦哲伦1520年穿越这片水域之时,竟然神奇地没有遭遇恶劣的天气和暴风,所以他们称其为“太平洋”。
阿克拉
(Acla),
由佩德拉里亚斯于1515年在达连附近建立的一个城市,在今天巴拿马东北部雅拉库纳族自治区(Guna Yala)的中部海岸地区。因是巴尔沃亚被处决的地点而知名。1532年被遗弃。处决巴尔沃亚的城市被遗弃的这一年,恰好也是皮萨罗代替巴尔沃亚征服秘鲁的年份,历史在这里似乎完成了一个宿命的安排。
红色人种
人种分类学上曾经长期存在的一个误解,即美洲印第安人从肤色上看是红色人种,后来发现其实他们是喜欢在皮肤上涂抹红色颜料而被误认为是红色皮肤。
佩雷格林娜
(LaPeregrina)
,西班牙语中是“漫游者、流浪者”之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颗珍珠,重约11.2克,传说发现于1513年,但很多研究者相信应该是16世纪中叶的一个黑奴在巴拿马地区发现的。该珍珠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送给自己的妻子——都铎王朝的玛丽一世作为项链的吊坠,玛丽死后被归还西班牙王室。后被拿破仑的兄长约瑟夫带回法国,因此得名“流浪者”。后多经转手,曾被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佩戴过,2011年以创纪录的1100万美元被收藏家收藏。此处原文中误为“Pellegrina”,这里应该是茨威格把它与另外一枚著名的珍珠(LaPelegrina)弄混淆了,后者同样来源于16世纪中叶的巴拿马地区,也同样曾是西班牙王室的财产,据一些历史学者推测,它的名字也是被故意取成与前者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的样子,以显示两者之间的联系。
边疆总督
(Adelantado),卡斯蒂利亚王国为奖励在征服新大陆过程中有所发现或有所建设的冒险者而授予的官职,相当于地方司法军事长官,通常该地区应该是新发现的,是在现有行政区划管辖之外的。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该头衔只是荣誉性的,并无实权,因为征服者通常都是利用私人资金进行探索,他们只有通过新发现或掠夺才能弥补经济上的损失,而王国颁给这个头衔只是对其行为进行政治上和社会意义上的扶持,而没有财政支持,所以具体有多大权力还是看其手中掌握多少资源。
2 千年帝国的陷落
历史瞬间 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历史划分
与中国人思考历史的方式不同,西方人其实习惯将历史划分为三大部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古代当然指欧洲的古典时代,即古希腊罗马时期。而如何划分中世纪和现代则一直充满争议。
学界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日期可以作为分界点
即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至前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并将其改名“新罗马”(民间则习惯称之为君士坦丁堡)的公元330年。
君士坦丁皇帝在事实上已经把他辽阔的帝国分为东西两处管理区域,这也为后来古罗马帝国的正式分裂(公元395年)打下了基础。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依然保留了罗马帝国的文化与制度,直到公元7世纪,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之后,东罗马帝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它将希腊的和斯拉夫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在继续保持与西欧同样的宗教的同时,全面采用了希腊的语言和文化。不过,当时的东罗马人一直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居,他们从未使用过“拜占庭”一词来指代自己,从未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拜占庭帝国”,而是一直沿用“罗马人”与“罗马帝国”的名称。所谓的
拜占庭的陷落
陷落原因
领土方面
依照传统,基督教、罗马帝国,以及两者的关系乃是划分的主要标准。所以,古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点被划定在以下几个事件: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公元313年,
或是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并取缔一切异教活动的公元380年,
以及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慕路斯被废黜的公元476年。
“拜占庭”或“拜占庭帝国”其实乃是后世欧洲历史学家为了避免混淆而使用的研究性术语。
至于
进入现代的标志,首先也与拜占庭帝国有关 ,那就是 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从而终结东罗马帝国的1453年。伴随着欧洲最古老帝国的烟消云散,欧洲历史结束了漫长的中世纪,进入了新的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中“近代”与“现代”两个名词的使用常常给我们造成困扰。而 不论是德语还是英语,都表达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历史与时代感觉,这种感觉的诞生正是源于15世纪后半叶至16世纪初欧洲所发生的一系列改变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历史的长河从此获得了一个新的流向,一直流到了今天。
这其中有政治上的东罗马帝国灭亡,
还有地理上的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
掀起宗教改革浪潮的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维腾堡教堂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以及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具体时间未确定,很有可能是1514年)
穆罕默德二世
(德语Mohammed II. Fatih,土耳其语Mehmed II.,1432—1481),
绰号“征服者” ,奥斯曼帝国第7代苏丹,1451—1481年在位,1453年占领君士坦丁堡,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的千年统治,其后又陆续攻占了欧洲很多地区,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很有建树, 被认为是土耳其帝国的真正缔造者。 主张宗教宽容,与意大利很多港口都保持贸易联系。
1443年第二位兄长的死亡让其父穆拉德二世悲恸不已,于1444年宣布退隐,传位给穆罕默德,后于1446年由于军队叛乱而重掌大权直到逝世。所以
1451年事实上是穆罕默德二世第二次登基。 (顺便提一下,在文中使用的德语名称是Mahomet,而德文中也经常会使用Mohammed和Muhammad,这些其实都是德语中用来翻译穆罕默德的译名,这就同中文中也经常出现外国人名有多种译名一样。而土耳其语中则也写作Mehmet或者Muhammet)
极具想象力与冒险精神的作战计划
汉尼拔和拿破仑
率领军队神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
穆罕默德二世
把舰队从无法施展力量的外海,越过岬角运到金角湾里面的内港,即从陆地上运送几百艘的战船,带它们穿越多山的岬角地带。
著名地点
圣索非亚大教堂
(Hagia Sophia,来源于希腊语,“神圣智慧”之意),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教堂,拜占庭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公元532—公元537年由查士丁尼大帝在原先两座被毁教堂的原址上建造而成。1453年后被改为伊斯兰教清真寺,1934年后成为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
亚历山大城
由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1年兴建,后成为埃及王国的首都。城内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举世闻名,后传说它毁于两次战火,一是恺撒攻打埃及时放火焚烧港口,火势蔓延至图书馆,导致图书馆半数图书被毁;二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埃及,有人询问欧麦尔哈里发如何处置这些书籍,他回答说:“如果书的内容与《古兰经》一致,那么我们只需要看《古兰经》就可以了,没必要保留;如果内容和《古兰经》不一致,那就是异端,更不可能保留。”于是被全部焚毁。(但学界对于此事颇有争论,认为此事并不一定真实,图书馆很有可能毁于公元4世纪基督教倡导的清除异教的运动。)
宗教方面
启示
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文明不分国界,只有落后和先进之分。保持虚心的态度,积极向先进的文明学习,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
3 亨德尔的复活
历史瞬间 1741年音乐家亨德尔从偏瘫中奇迹般康复创作经典圣歌《弥赛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1685—1759)出生在德国萨安州的哈勒城,与另一位德国音乐大师巴赫同年,其名字的德语本是Georg Friedrich H ndel,按照德语发音,他的名字不是乔治,而是格奥尔格,但他在1727年取得了英国国籍,于是改成了英语的名字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一生遭遇困难无数,遭遇的诱惑也无数,但他意志坚定,始终保持一颗独立不屈的心。
弥赛亚
(Messiah),希伯来语,意思是“受膏者”,也是“救世主”之意。“受膏”是一种宗教仪式:旧约时代神所立的君王、先知、祭司等都必须受膏,即抹油在头上。“受膏者”是君王的尊称。《新约》承认耶稣是基督,就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亨德尔创作的《弥赛亚》共分为三部分,分别叙述耶稣诞生、受难与复活的故事。其中第二部分的《哈利路亚大合唱》与第三部分的《阿门颂》最为著名。
涨知识
阉伶
(Kastrat),在欧洲的16—18世纪,由于女性不被允许登上舞台,所以当时的歌剧院大部分都采用了阉伶作为歌手,即在进入青春期前对男童进行阉割,以保持其声音的清亮与高亢。
豆王
(Bohnenkönig),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与德国等地的风俗。在1月6日基督教三圣节这一天,人们欢宴庆祝的时候,会选举出一位国王负责行酒令,当他举杯的时候,其他人都必须一同举杯痛饮。而选举的方法则是将一个包有一颗豆子的蛋糕分发给众人,谁分到的那块蛋糕中有豆子,谁就被选为当天的国王,因此而得名“豆王”。
4 一夜天才
历史瞬间 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在几小时内完成《马赛曲》的创作此曲后来成为法国国歌
历史人物
鲁热·德·利尔
(法文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1760—1836),法国军事工程师、诗人、作曲家。《马赛曲》的创作人。
法国贵族身份的人经常在自己的姓氏与名字之间加个“德”,意大利语中常用“达”(da),德语中常用“冯”(von)。究其词义,主要表示贵族的封地,即来自某封地的某某,而中外贵族多会以其封地为姓氏,例如商鞅本名公孙鞅,后被封为商君,因此得名商鞅。西方也不例外,只不过西方的姓氏习惯性放在最后而已。
✍️ 涨知识!
弗朗索瓦·米勒
(François Mireur,1770—1798),原是医生,后入伍,1798年晋升为将军,在拿破仑的埃及部队中服役,后在与阿拉伯骑兵的战斗中丧生。
他因将《马赛曲》唱响全国而被尊为民族英雄。
历史事件
热月
法国大革命时期使用的共和历的第11个月,指7月19日至8月18日,热月9日即为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的发生日。
七月革命
指1830年法国人民起来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是1830年欧洲革命浪潮的序曲。
涨知识
《马赛曲》
一开始的名字是《莱茵军战歌》,后由于这首歌最早是由马赛的志愿者一路高歌唱到巴黎的,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称之为《马赛曲》。
法国国旗
红、白、蓝三色,也是法国国旗的颜色,其来源是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将巴黎市徽的颜色(红与蓝)同国王的颜色(白色)组合在一起作为海军的军旗,
白色在中间,象征人民对于王权的限制。
5 决定世界的一分钟
历史瞬间 1815年法军元帅格鲁希错判形势导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战役
历史人物
拿破仑的元帅们
缪拉
(Joachim Murat,1767—1815),法国元帅,迎娶了拿破仑的妹妹卡洛琳娜,1808—1815年担任那不勒斯国王,以作战勇猛著称。
圣西尔
(Laurent de Gouvion Saint-Cyr,1764—1830),法国元帅,是出色的战术家。
贝尔蒂埃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1753—1815),法国元帅,是著名的参谋长。
内伊
(Michel Ney,1769—1815),法国元帅,作战英勇顽强,曾在多次战役中挽救过法军的命运。
德赛
(Louis Charles Antoine Desaix,1768—1800),拿破仑麾下最出色的将军,拿破仑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马伦哥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将领,可惜在此次战役中不幸丧生。正文中的“奥地利人的子弹”指的就是德赛的死因。
马伦哥
(Marengo),位于意大利西北部亚历山德里亚市境内,1800年拿破仑曾于此击败奥地利,是其最引以为傲的一场战役。
克莱贝尔
(Jean Baptiste Kléber,1753—1800),法国将军,在拿破仑返回法国之后受命全权指挥在埃及的法军,曾以寡敌众夺回了开罗。不幸被一名叙利亚青年刺杀。正文中的“阿拉伯人的匕首”指的就是克莱贝尔的死因。巧合的是,克莱贝尔与德赛均是在1800年6月14日那天不幸遇难的。
拉纳
(Jean Lannes,1769—1809),法国元帅,作战勇猛顽强,从1796年起参加了拿破仑的所有战役,在第三次法奥战争时不幸受伤,后因感染致死。是第一位在战场上阵亡的法国元帅。但茨威格此处记述有误,拉纳并非死于瓦格拉姆,而是在维也纳近郊,而且与俄国的严寒也没有关系。
瓦格拉姆
(Wagram),下奥地利地区的一座城市,1809年拿破仑在此再次击败奥军,摧毁了第五次反法同盟。
威灵顿
(Arthur Wellesley Wellington,1769—1852),英军统帅,公爵,维也纳会议的英国代表,与布吕歇尔一起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1828—1846年曾多次出任英国的首相与部长。因为击败了拿破仑,他一共获得了7个国家的元帅军衔。
有趣的是,他与拿破仑同龄。
富歇
(JosephFouché,1759—1820),拿破仑帝国警务大臣,法国警察组织的建立者,
一生唯利是图,屡次更换政治立场与阵营, 先是雅各宾派的重要成员,然后在拿破仑手下成为警务大臣,1814年后又为复辟的波旁王朝效命,拿破仑“百日王朝”时又重新担任警务大臣,最后被驱逐。
塔列朗
(CharlesMauricedeTalleyrand,1754—1838),法国政治人物,外交家。贵族出身,为人老谋深算,诡诈多变。一生多次转换阵营与政治立场,
很多人都把他视为危险的“阴谋家”和“叛变者”。
历史事件
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倡议下召开的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其目的是重建因拿破仑战争而被推翻的旧王朝与封建秩序,同时对欧洲的领土与领地重新进行瓜分。
莱比锡大会战
1813年10月,拿破仑率军18万人与各国联军30万人在德国莱比锡附近会战,最终法国战败。此次战役乃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它标志着拿破仑帝国开始崩溃。
著名地点
厄尔巴岛
(Elba),地中海中的意大利岛屿,位于科西嘉与意大利之间,1814年5月3日至1815年2月26日,
第一次被废黜的拿破仑被流放于此。
林尼
(Ligny),比利时小镇,因拿破仑的“林尼战役”发生于此而闻名,这也是
拿破仑赢得的最后一场战役胜利。
四臂村
(Quatre-Bras),位于比利时尼韦尔地区的一处地点,因1815年6月16日
威灵顿与法国元帅内伊之间的战斗而闻名, 法国骑兵的进攻因普英两国步兵的顽强抵抗而最终失败。
奥斯特里茨
(Austerlitz),今天捷克境内的小城。1805年,拿破仑以少胜多,在此击败了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朗茨二世的联军,因为参战方是三位皇帝,又称
“三皇之战” ,是世界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6 年老与爱情
历史瞬间 1823年74岁的德语诗人歌德写下爱情绝唱《玛丽恩巴德哀歌》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语文学的杰出代表。“冯”是德国贵族的称号,歌德原是市民出身,后在1782年受封成为贵族。
《玛丽恩巴德哀歌》
歌德曾在一次谈话中把这首哀歌的诗句称作是
“内心状态的日记”
这是一份用悲怆的发问和哀诉记录了他最为内在情感的文献。他少年时代那些宣泄自己情感的抒情诗都没有如此直接地发端于某一具体事件和机缘,这是一首“献给我们的奇妙的歌”,是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诗作,恰似西下的夕阳散射出绚丽的光辉。我们也从未见过他的其他作品如同这首诗一样一气呵成,一节紧扣一节。
主要内容
讲述了在19世纪的头20⼏年,歌德在波西⽶亚的玛丽恩巴德进⾏疗养,通常寄居在莱佛佐太太家⾥,过程中爱上了房东太太的⼤⼥⼉乌尔丽克,并请卡尔公爵代⾃⼰向她求婚。⼀家⼈搬去卡尔斯巴德,歌德跟随他们,他的74岁⽣⽇收到来⾃房东太太⼀家的礼物,房东太太不提拒婚之事,以及请求公爵慢慢将拒婚之事告诉歌德。怀揣着爱意与不确定对⽅⼼思的歌德离开了卡尔斯巴德,并在马车上写下了⾃⼰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
7 发现黄金国
历史瞬间 1848年瑞士人苏特尔引发美国西部“淘金潮”
詹姆斯·威尔逊·马歇尔
(James Wilson Marshall,1810—1885),出生于美国新泽西,1848年1月19日,
他在苏特尔的锯木厂附近发现了少量黄金 ,从而引发了加利福尼亚淘金潮。他后来和苏特尔一样死于贫病。
旧金山与新金山
最早是在圣弗兰西斯科引发的淘金潮,后来因为澳大利亚墨尔本也发现了黄金并引发了新的“淘金潮”。
为了将两者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就把
圣弗朗西斯科称为“旧金山” (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而把 墨尔本称为“新金山”。
圣弗朗西斯科
(SanFrancisco,原文写作SanFranzisko),即旧金山,或称“三藩市”,是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世界最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所在。
迈达斯国王
(Midas),希腊神话中的国王,因盛情款待神灵而获得祝福可以实现一个愿望,而他选择的愿望是希望自己双手所碰到的所有东西都会变成黄金,但最后却险些饿死,因为他的食物都变成了金子。
8 英雄的时刻
历史瞬间 1849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前一分钟获得沙皇特赦
启示
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碰到成功的机会,瞬间的遭遇会改变历史,成败常在一念之间。失败者不必沮丧,成功者也不必得意忘形,你不可能永远走运,即使对它的宠儿,命运之神也不是永远慷慨无度的。
9 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历史瞬间 1858年美国商人菲尔德成功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
史蒂文森
(RobertStevenson,1772—1850),苏格兰土木工程师,著名的灯塔设计师和建筑家。
布鲁内尔
(IsambardKingdomBrunel,1806—1859),英国机械和土木工程师,被视为
“19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师之一” ,设计建造了许多造船厂、汽船、桥梁、隧道以及著名的 大西部铁路。
布雷特
(John Watkins Brett,1805—1863),英国电报工程师,
在英吉利海峡成功铺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
布莱里奥
(Louis Charles Joseph Blériot,1872—1936),法国飞行家,1909年7月25日
作为第一人,驾驶布莱里奥XI号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
吉斯伯恩
(Frederick N. Gisborne,1824—1892),英国电报代理商、工程师、发明家,
跨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的初期推动者。
10 向上帝逃亡
历史瞬间 1910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时刻离家出走
逃向苍天
读后感
走向信仰的路上固然辛苦,而在到达了信仰后又不被人理解更加痛苦。不过,正如文章的最后一句所说的那样:“如果他不为我们这些人去受苦受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就永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茨威格和托尔斯泰都是一样的,都是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逝去。他们都已自己的方法奔向苍天、逃脱这个已无自由,已不平等的世界。群星先是迎接了托尔斯泰,接着迎接了茨威格。他都已登上群星的圣殿,在天空闪耀。
11 壮志未酬
历史瞬间 1912年英国探险队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归途中相继殒命
历史人物
最后挑选出的五个人继续向着未知之地前进:斯科特、
鲍尔斯 奥兹 威尔逊 和 埃文斯
亨利•鲍尔斯
,英国海军上尉;
劳伦斯•奥兹
,探险队船长,回程中因双腿冻伤行走困难,为不连累同伴而自杀;
爱德华•威尔逊博士
,美国医生和南极探险家,负责斯科特探险队的科学研究;
埃德加•埃文斯
,美国海军军士,回程中因摔了一跤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
安德烈
(全名所罗门·奥古斯特·安德烈,Salomon August Andrée,1854—1897),瑞典工程师,极地探险家,曾
尝试乘坐氢气球飞越北极点 ,但以失败告终,探险队三名成员全部遇难。
罗伯特·皮尔里
(Robert Peary,1856—1920),美国探险家,宣称与自己的探险队于1909年4月6日成功到达北极点,这一说法在20世纪被广泛接受。目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说法来自英国极地探险家瓦利·赫伯特,其在一本书中总结道,皮尔里
并未真正到达北极点,其到达的地点距离北极点97公里。
弗雷德里克·库克
(Frederick Cook,1865—1940),宣称比皮尔里早一年到达北极点,即1908年4月21日,此说法一直存有争议,在20世纪也引起广泛讨论,但
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他并没有真正到达北极点。
历史事件
1911年,由
挪威的阿蒙森、德国的菲尔吸纳、英国的斯科特、澳大利亚的莫森等领导的探险队,分别在南极大陆展开探险 ,他们都以到达南极点为目标。阿蒙森是第一位到达南极点的人。斯科特,全名Robert Falcon Scott,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1868—1912),英国海军军官和极地探险家。1911年开始目标为南极点的探险,1912年1月18日终于到达,1912年3月29日死于归途。
12 封闭的列车
历史瞬间 1917年列宁从流亡地瑞士重返俄国
列宁
(1870—1924),
1917年,列宁从流亡地瑞士重返俄国封闭列车, 乃是欧洲当时国际法通行的惯例,将一辆列车的 某节车厢铅封起来,表示该车厢享有治外法权, 不受当地法律制约,既不能对车上乘客进行人身 护照以及行李的检查,不得有人在中途进入或离 开列车,并且用粉笔标出治外法权的车厢部分, 与德国列车部分的分界线。
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1879—1940),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十月革命直接领导人,列宁最亲密的战友,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以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独创性发展而闻名。
杜马
俄文音译,意为
“议会” ,沙皇俄国原来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革命运动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月到10月宣布召集“国家杜马”,并赋予一定权力。其后又产生了第一至第五届国家杜马,但权力不大,名义上为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
列宁只看重目的,而那些缺少魄力和胆识的人,他们不敢做出在现有的法律和观念上被视为背叛行为的决定
13 演讲台上的头颅
历史瞬间 公元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未能挽救共和政体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出身于古罗马的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雄辩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重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开始时倾向平民派,后成为贵族派,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以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一生为了共和政体殚精竭虑,还曾因挫败了卡提利纳的阴谋而被元老院授予“祖国之父”的称号。在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三头之一的政敌马库斯·安东尼派人刺杀身亡。
尤利乌斯·恺撒
(前100—前44),即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出身于贵族,公元前60年,同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巨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时间内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44年,遭到布鲁图斯领导的元老院成员的暗杀而身亡。
马尔库斯•安东尼
(公元前83—前30),古罗马政治家、军事家,是恺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之一。恺撒遇刺后,与屋大维展开权力之争,不久言和,并同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对共和派进行大清洗。
马尔库斯·埃米利乌斯·雷必达
(前89—前13或前12),古罗马贵族政治家,早年追随恺撒,恺撒死后,与安东尼、屋大维结成政治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后被屋大维剥夺政治和军事权力,只保留最高祭司的宗教头衔,退隐田园,终老而死。
后三头同盟
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
14 威尔逊的失败
历史瞬间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未能实现一战后和平计划
威尔逊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56—1924),连任两届的美国第28任总统,民主党人士。1917年带领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8年发表了“十四点原则”,首次论述了成立国际联盟的想法。一直为创建国际联盟进行不懈的努力,为此获得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
四巨头
指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他山之石
在艺术上,一旦有天才诞生,他必将流芳百世,而历史中,这种星光闪耀的时刻一旦出现,就会决定未来几十年和几百年的进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也都往往挤在最短的时间内发作。
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作家都不得妄想超过它。
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大度的。众神通常只会保佑无法永生的凡人完成唯一一项不朽的事业,除此之外,凡人不可奢求。
人的意志又一次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
历史犹如人生,业已失去的瞬间不会因为抱憾的心情而重返,仅仅一个小时所贻误的东西,用千年的时光也难以赎回。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是从来不会被长期埋没或禁锢的。
一件艺术作品纵然可能会被时间遗忘,可能会遭到禁止和被彻底埋葬,但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最终总会战胜没有生命力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历史里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这也许就是我们永远喜欢讨论历史的原因吧。
在卓越的对抗中,壮烈的死亡可以生出新的生命,一次毁灭也可以生出攀登高峰的奋起意志。
这些在所有时代都最最伟大的悲剧,作家可能只会偶尔创作,但现实生活却早已将其演绎了千百遍。
在崭新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没有哪一枚炮弹会比这列火车射得更远,对人类命运更有决定意义。
欺骗创造欺骗,暴力制造暴力。
一个人,一旦做出一次妥协,他就不会再停止了。妥协必会导致新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