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思维导图,包括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等。
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优质学校的六个原则》原则三:以教与学为中心的合作团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一、为啥要搞“合作团队”?,二、合作文化的四种类型,三、真正合作团队的核心要素,四、团队执行方针,五、五大挑战与解决方案,落地案例。
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优质学校的六个原则》原则一:共同的宗旨、愿景、价值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何为四大支柱?,二、怎么制定这四大支柱?,三、案例研究,四、挑战与解决方案,五、结论,六、关键行动建议。
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优质学校的六个原则》原则二:确保所有学生学有所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核心理念,二、关键挑战,三、三大支柱:如何构建“确保成功”的系统,四、实践工具:干预金字塔,五、关键操作步骤,六、对比:传统VS新系统,七、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春秋
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起始标志:平王东迁
时代特点: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二)战国
起止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起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时代特点:兼并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华夏意识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二)变法运动
(楚)吴起变法、(齐)邹忌改革、(魏)李悝变法、(韩)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军事:军功爵、什伍制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建立县制、连坐制
文化:焚烧诗书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第11页,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1.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三、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1.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等)
(二)老子
1.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形成背景
经济层面:井田制的瓦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治层面:战争不断,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也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社会层面:士人阶级与新型地主阶级活跃
(二)孟子
“仁政”(核心)民本思想、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三)荀子
唯物思想天人观、性恶论、礼法并施
(四)庄子
哲学观点——“齐物”;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人生态度——“逍遥”
(五)墨子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
(六)韩非子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七)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八)邹衍
五行说、五德终始说
【课堂探究】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