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70-忽必烈大帝
中国通史第70集 忽必烈大帝,本图总结了他的出生、势力发展、面临危机、即大汗位、灭南宋、国家治理、征伐东南亚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2-08-01 17:19:42
出生
1215年,忽必烈降生,这一年,蒙古攻克金朝中都(北京)。
势力发展
1251年六月,兄长蒙哥登上汗位,赋予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的重任。
战略基地
在漠南地区,游牧与农耕交错。
中原汉地是蒙古的重要物资供应地和南下灭宋的战略基地。
治理属地
忽必烈广纳贤才,组成金莲川幕府,兴建开平城。
贤才代表人物,刘秉忠。呈上《万言书》 (画家、诗人、数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学家、政治家)
包括采汉法,设学校,选人才,禁屠城,安民众,轻徭役,减赋税,兴水利,劝农桑等。其中采汉法是刘秉忠治国理念的核心。
纲领:① 以马上得志,不能以马上治国。② 尊奉孔子。
Eg:邢州(河北邢台)最初蒙古贵族用传统的横征暴敛形式统治,人民逃亡,所剩人口大减。后来忽必烈派人实施新政,效果显著,一个月内户增两万。不到一年,邢州当年地方政绩考核之zui。
在关中设宣抚司,在河南设经略司,为之后统治汉地积累经验。
南征大理
1252年,征大理。一改过去屠城的做法,使用怀柔政策,云南平定。
面临危机
随着忽必烈势力迅速扩大,有人向蒙哥汗进谗言,怀疑忽必烈,对其进行钩考(审计)。忽必烈手下主要官员几乎被一网打尽。他亲自前往哈拉和林面见蒙哥汗认错。
兄弟二人冰释前嫌。然而忽必烈的权力,特别是兵权被大大削弱。
蒙哥去世
1257年,蒙哥汗着手灭南宋。忽必烈被委以重任。
1258年二月,蒙哥汗南渡黄河,开始了蒙古政权d一次大规模征服南宋的军事行动。
重庆钓鱼城险要,苦战6个月,久攻不下。
1259年七月,蒙哥在合州钓鱼山下去世,蒙古大军北还。
影响
①延缓了南宋灭亡的时间。
②阻止了蒙军向非洲进军。
③遏制了蒙古向欧洲扩张的浪潮。
即大汗位
忽必烈一面与南宋宰相贾似道议和,一面迅速撤围北归,进驻燕京。 拖雷家族最小的儿子a里不哥得到蒙古各派势力的拥护。试图诱使忽必烈回到和林,逼其就范。
结果
1264年,a里不哥向忽必烈认输。
1266年,a里不哥神秘死去。
忽必烈一改蒙古族传统的生肖纪年法,以中统为年号。 1264年改元为至元。 至元八年,选《周易》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也就是此前大蒙古国的汉式国号。
标志着忽必烈领导下的蒙古政权已向中国王朝发生转变。
灭南宋
任命阿术为主帅,锁定目标襄阳。
襄樊,即襄阳与樊城。是夹汉水而建的两座城池。兵家必争之地。
元军加筑城堡,训练水军,扫清外围据点。 并特意让回回工匠制造大型投石机,回回炮,后被称为襄阳炮。
1273年正月,襄阳已被围困五年,蒙军切断襄樊之间水上联络,同时以回回炮猛攻。樊城陷落。
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襄阳失守。南宋后门洞开。
忽必烈任命伯颜为统帅,沿江而下,直指都城临安。南宋守军投降。
1275年二月,贾似道率军于丁家洲阻截元军,大败。元军占领建康、镇江、常州、无锡等地。
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谢太后率赵显投降,随即被押送大都。南宋灭亡。
1276年五月,8岁的益王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帝,是为端宗。 两年后,端宗惊病交加而死。
端宗弟弟赵昺即位,流亡朝廷败走崖山。 元水军崖山海战。南宋大败。 陆秀夫抱着8岁的赵昺投海而死。随行十余万军民相继跳海殉国。 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
天下重归一统,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逾阴山,版图辽阔。 元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d一个全国性政权。
国家治理
在中央
建立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汉式官僚机构。 其中中书省是中央z高决策与执行机构。 枢密院与御史台分掌军事与监察大权。
在地方
逐步确立起行省制度,行省简称“省”。
起先是中书省派出机构,以后逐步固定为地方行政区划。 全盛时期,元朝在全国共设有11个行省。包括在高丽的征东行省。 行省之下还设有宣慰司、路、府、州、县等各级机构,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国家军队
宿卫军系统
怯薛军
兼具大汗宿卫、宫廷近侍、行政管理,乃至官员储备等多项职能。
侍卫亲军
仿照中原王朝制度建立的军队。
镇戍军系统
蒙古军
又叫探马赤,设三个都万户府,负责镇守江北。
汉军
各万户主要镇守江南。以长江沿线为布防重点。
蒙汉杂糅
起因:1262年,汉地军阀李璮兵变,是大臣王文统的女婿。
兵变平息后,下令处死王文统。同时,开始削除北方汉人世侯势力,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
逐步推行选官任人方面的四等人制。汉族大臣政治上受到压制。
交通网
完善站赤制度,水陆驿站遍布全国,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稠密交通网。
连接大都和各地的道路也得到修缮。
大都通往南方的水道京杭大运河全面贯通。
发展农业
设立管理农业的司农司和水利建设的机构都水监, 并禁止毁农田为牧地,限制贵族占用过多的驱口,召集逃亡,鼓励开荒,全国推广屯田。
《农桑辑要》以及《农桑衣食撮要》推动农业生产。
生产工具,技术革新,广泛运用。
经济支柱,由农耕取代游牧经济
促进科技
Eg:郭守敬,元代杰出的天文、水利、数学、仪器仪表制造专家
世界d一台机械自鸣钟。 已具备显示小时、分钟,自动报时的功能。
参与编撰《授时历》。 《授时历》中的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6秒。和现代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
征伐东南亚
目标:日本、占城、安南、缅国、爪哇等。
对日本
五次招抚不成之后,发起d一次征日。
1274年三月,渡海征日。登陆后因遭遇台风,无功而返。
1280年,征日本行省组建
1281年,d二次征日。再次遇上台风。14万大军生还者不足1/5。
此后,多次重组征东行省。国家财政岌岌可危,未派兵。
对东南亚各国的征服,也均以失败告终。
拯救财政
原因: 大量的军费开支和国家建设投入,使帝国的财政出现严重赤字。 启用善于理财的色目人阿合马。实施一系列新政。
措施:把所有合格的纳税人登记在册,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如盐、茶叶、药材甚至铁器。并且加税。 通过发行纸钞增加国库收入。
效果:从1262-1282年,阿合马为国库赚取大量金钱。
结果: 阿合马的横征暴敛与专横跋扈,遭到汉族儒臣的强烈抵制以及蒙古权贵的嫉视。 1282年三月,阿合马在忽必烈巡幸上都时,在大都被人设计刺杀。
继任者: 卢世荣、桑哥在推行财政改革中,与元朝权贵和官员的利益发生冲突,被刺杀。
去世
幕僚相继去世,妻子察比去世,五年后太子又英年早逝。 忽必烈开始越来越严重的酗酒。健康迅速恶化。
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去世,享年80岁,在位35年。
评价
忽必烈的征伐给被征服地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但他不仅是旧世界的破坏者,更是一个新秩序的建立者。建设新制度,实行汉化。在汉人儒臣的影响下,忽必烈和他的蒙古同胞收起屠刀,接受汉文化改造,是了不起的文明与进步。
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d一位征服和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也是历史上d一位有效治理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皇帝。他创立的内蒙外汉两都巡幸的一国两制治国模式,给后人以启示。
元朝也从忽必烈时期进一步打开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通道。
使用软件:Mindmaster
中国通史第70集 忽必烈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