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总论
兽医药理学绪论导图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动力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代动力学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兽药管理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构效关系 量效关系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一门学科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药物作用的方式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编辑于2022-08-02 16:59:59 河南动物生理学,章节—细胞生理 的基本结构 细胞间通讯与信号传导 细胞的发育 性质: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性,不对称性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膜脂:磷脂 胆固醇(构成膜的骨架) 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介导细胞功能的实现) 膜糖:膜脂 膜蛋白(起细胞标识的作用) 受体: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化学物质)的蛋白质大分子。 分类:细胞膜受体、细胞浆受体、细胞核受体 依据:半透膜(浓度差/电位差、通透性)
动物生物化学,章节—蛋白质化学 导图从概述、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化性质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动物生物化学,章节—核导图从核酸化学组成、核酸的分子结构、核酸的理化性质这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动物生理学,章节—细胞生理 的基本结构 细胞间通讯与信号传导 细胞的发育 性质: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性,不对称性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膜脂:磷脂 胆固醇(构成膜的骨架) 膜蛋白:镶嵌于脂质双层(介导细胞功能的实现) 膜糖:膜脂 膜蛋白(起细胞标识的作用) 受体:细胞拥有的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化学物质)的蛋白质大分子。 分类:细胞膜受体、细胞浆受体、细胞核受体 依据:半透膜(浓度差/电位差、通透性)
动物生物化学,章节—蛋白质化学 导图从概述、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化性质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动物生物化学,章节—核导图从核酸化学组成、核酸的分子结构、核酸的理化性质这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
总论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一门学科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引起兴奋的药物称为兴奋药
能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药物称为抑制药
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的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全身各部发生的作用
按药物的作用顺序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在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概念:药物对不同器官、组织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上的差异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
选择性高,针对性强。选择性低,针对性差
为了加强药物的选择性:靶向制剂(脂质体、单抗药物等)
普通细胞(毒)作用(或原浆毒或原生质毒)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 符合用药目的,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
对因治疗(治本):药物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
对症治疗(治症):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比较
(1)一般情况下,首先要考虑对因治疗,对因治疗才是用药的根本
(2)对一些严重的症状,甚至能危机患病动物的生命,则必须首先解除症状,待症状缓解后再考虑对因治疗。例如:急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惊厥等
(3)有些情况则要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时进行
(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
不良反应 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作用
副作用
概念: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特点: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不可避免、药物选择性低造成的、可以预知、一般都较轻微 随着治疗目的不同,副作用和治疗作用可以相互转换的、可以设法纠正, 如:反刍动物使用阿托品时,常给予制酵药以防止瘤胃鼓气
毒性作用
概念:指用药剂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的损害作用
特点:大部分药物都有毒性,只不过毒性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可避免的
分类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发生
慢性毒性:长期蓄积后产生
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概念: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本质为免疫反应 D(药物、代谢产物、杂质、半抗原)+P=DP(全抗原)
特点:仅见于少数过敏体质动物,其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与剂量无关,很少量即可引起 很难预知
例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 解救:①肾上腺素 ②组胺受体(H1)阻断药:扑尔敏 ③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继发性反应/治疗矛盾: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药物的构效关系
1、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药物效应都是密切相关的 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的化学结构
2、药物化学结构相似,产生相似的作用(拟似药) 产生相反的作用(拮抗药)
量效关系
概念: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规律性变化称为药物的量效关系
意义:阐明药物作用性质,确定安全有效剂量,制定给药方案
一些概念
剂量:药物的用量,是决定药物效应的关键因素。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到进入体内后血药
无效量:药物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
极量: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
致死量:引起死亡的量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
治疗量:比最小有效量大,比剂量小的剂量
量效曲线
效价(药物作用的强度):表示该药达到一定效应(50%效应量)时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即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药物在一定的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动物产生某一特定的效应。
治疗指数:LD50/ED50,一般认为>3时,有临床意义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至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 ED95~LD5之间的距离 LD5/ED95或LD1/ED99的比值为指标来判断安全性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受体
概念: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大多数存在于膜结构上,并镶嵌在双脂质膜结构中,大都具有蛋白质特性
配体:第一信使。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等。外源性配体:药物、毒物等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饱和性:受体有限
高度特异性:高的选择性
可逆性:受体不代谢药物
高度亲和力
敏感性
竞争性
多样性
受体分类
细胞膜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核受体
受体的调节
脱敏:受体向下调节,如长期用激动药后反应性下降。耐受性、不应性、快速耐受性等
增敏:受体向上调节,如长期使用拮抗药后反应性增强。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敏感性增强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
激动药(剂):激动相应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配体
拮抗药(剂):与受体具有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阻断了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代动力学
概念: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种器官、组织,经过生物转化,最后由体内排出,要经过一系列的细胞膜或生物膜,这一过程称为跨膜转运。
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概念:又称为非离子扩散。绝大多数药物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进行转运
影响因素
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转运动力
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或者极性)等。
解离度(解离情况):非解离型、并具有脂溶性的药物,解离度决定于药物的pKa和体液的pH 离子障碍现象,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离子障: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离子陷阱机制:膜两侧pH值不同。在解离度高的一侧将有较高的药物浓度
体液pH(药物所处环境)
其他因素: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和厚度
滤过:又称膜孔转运。通过水通道滤过是许多小分子、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转运的常见方式
主动转运
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对药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和自肾脏的排泄具有重要意义
饱和性、竞争性
易化扩散
又称促进扩散,也是载体介导,固也有竞争性和饱和性
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氨基酸、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胞饮、吞噬作用/胞吐
离子对转运
高度解离的化合物,如磺胺类和某些季铵盐化合物能从胃肠道吸收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概念: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
吸收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
影响吸收因素
内服给药
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简单扩散)
吸收过程:胃肠粘膜、毛细血管、门静脉、肝、体循环
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
胃排空率
胃肠蠕动速度
胃肠内的pH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程度
药物的相互作用
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若治疗全身性疾病,不宜内服给药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透过毛细血管壁吸收,一般在30min内达到峰值。被动扩散+滤过
影响因素
用药部位的血流量(或血管分布)
药物剂型(缓释剂型)
药物的理化性质
肾上腺局部用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影响吸收
呼吸道给药
吸入给药,肺泡扩散进入血液
挥发性药物、气雾剂,药物的颗粒直径控制在3微米左右(吸入麻醉药)
皮肤给药
药物需要脂溶性
不同药物途径的吸收速度排序:静注、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内服、皮肤给药
分布
概念: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至各器官、组织的过程。主要以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方式分布的
影响因素
(1)药物的理化特性
(2)血液和组织间的浓度梯度
(3)组织的血流量
(4)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5)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血液中存在有大量的血球和血浆蛋白等成分,药物进入血液后可与这些成分(主要是血浆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合,成为结合型药物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抑制
延缓药物从血浆中消失的速度,使半衰期延长,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储存功能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化学结构
(6)特殊组织屏障
血脑屏障
概念:指由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初生动物
胎盘屏障
概念:指胎盘绒毛血流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显差别
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7)体液pH与药物的酸碱性质
生物膜两侧pH的差别与药物解离度
弱酸性药在胞外稍高,弱碱性药胞内稍多
生物转化
概念: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生物转化通常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步为结合反应。 第一步使多数药物灭活,第二步使药物极性增加,更易排泄(解毒作用)
场所:主要在肝脏
意义
灭活
活化
①前体激活:如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②母体和转化物均有活性
③代谢物毒性大。苯并芘本身无毒,代谢物-环氧化物则有很强的致癌作用;生物毒性作用。
活性减弱
生物转化需要的催化酶
肝药酶
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为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为混合功能酶系统。该系统中主要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CYP)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为单加氧酶。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能对数百种药物起催化反应
特点
选择性低
活体有限(单位时间内代谢底物量少)
个体差异大
种属差异:猫缺乏葡萄糖醛酸酶
易受某些药物诱导或抑制
酶的诱导: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如苯巴比妥、安定等 酶的诱导可使药物本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提高
酶的抑制:相反,某些药物可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如有机磷杀虫剂、氯霉素等
影响因素
肝功能损伤(病理)
种属差异,遗传因素
药酶诱导、抑制
排泄
概念:药物原形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彻底清除的过程
排泄途径:极性药物和低脂溶性的化合物主要是以排泄消除。有少数药物则主要以原形排泄,如青霉素。排泄器官有肾脏,胆汁,乳腺,肺,唾液腺,汗腺
肾排泄
极性高(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或原形药的主要排泄途径
三种机制: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影响因素
尿液pH
药物在尿液中的解离度
肾脏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的重吸收
胆汁排泄
过程:药物及其代谢物从肝细胞、胆小管、十二指肠
主要排泄药物:相对分子量300以上并具有极性基因的药物或代谢物,如红霉素等。与内源性物质结合
肝肠循环
概念: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可被直接重吸收;另一些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结合型药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β-葡糖苷酸酶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
临床意义:具肝肠循环的药物,会延缓药物的消除、延长消除半衰期。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血药浓度:是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是体内药物浓度的重要指标 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
三个时程: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
两个水平:最低有效浓度,最低中毒浓度
两个点:起效,峰值
休药期:畜禽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其产品(蛋、乳)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主要参数
消除半衰期
概念: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因素:药物、动物。肝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消除速率慢。
意义
t1/2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
是确定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的一个重要依据
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血药稳定浓度(Css)时所需要时间的主要参数
停药后经5个t1/2的时间,则体内药物浓度消除约达95%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表示吸收进入血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表观分布容积(Vd)
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物总量(X)按血浆药物浓度(C)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如果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则Vd值接近于0.8~1.0L/Kg
Vd>1.0L/Kg时,药物的组织浓度高于血浆浓度,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或者组织蛋白对药物有高度结合
Vd<1.0L/Kg时,血浆中呈离子化
体清除率
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包括生物转化与排泄)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
相同清除率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越小,半衰期越短
生物利用度(F)
概念:药物以一定的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因素:①药物:种类,剂型,给药途径,制造条件等。②动物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
剂量
量的差异:巴比妥类(中枢抑制)
质的性质:人工盐、大黄等
剂型
给药方案
包括给药剂型、剂量、途径、时间间隔和持续时间的给药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
相加作用:1+1=2
协同作用:1+1>2
拮抗作用:1+1<2
配伍禁忌
动物方面
种属差异
生理因素
病理因素
个体差异
耐受性(个体不敏感)
耐药性(对病原体而言的)
习惯性(精神上的依赖)
成瘾性(躯体性依赖)
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
兽药管理
兽用处方药:是指凭兽医处方方可购买和使用的兽药
兽用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兽医处方就可以自行购买并按照说明书使用的兽药
兽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