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考研思维导图,发展心理学第七章:青少年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论及青少年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适应问题、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青少年波动的情绪及其调节、青少年认知发展中较特殊的自我中心思维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的生理发展
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生理发展主要表现在
外形改变
身高增长:青春期前平均每年5cm,青春期至少6-8cm,甚至10-11cm
体重增长:身体内脏增大,肌肉发达以及骨骼肌的增长和变粗
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发育最晚的,他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头面部变化:发际线上移,嘴巴变宽,嘴唇由薄变丰满,头骨骼增长显著减慢
体内机能的增强
心脏压缩机能增强:心血管第二次生长加速;心率脉搏减慢
肺的发育:肺小叶逐渐完善,肺泡容量增大,肺活量增大
肌肉力量增强
大脑发育:脑重和脑容量增长不显著;皮质沟回组合完善,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
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激素的增多
性器官的发育
性机能的发育
青少年心理不平衡性
反抗性和依赖性
闭锁性和开放性
勇敢与怯懦
高傲与自卑
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青少年认知发展
青少年认知发展基本特点
青少年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趋于成熟,智力的主要品质和个体差异基本定型
青少年认知活动目的性显著提高,认知系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在青少年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意、个性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使个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抽象思维优势增强,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形式逻辑思维成熟,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种形式
形式逻辑思维:强调静止性、逻辑性、确定性
辩证逻辑思维:强调运动性、多元性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运用假设
逻辑推理
逻辑法则
思维的矛盾性发展
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
自我中心性再度出现: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和他人的不同
青年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进入高中后,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其中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更完善,占主导地位
到了高二,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基本完成了由经验水平到理论水平的转化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重要转折点:初三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加快,但形式逻辑思维仍高于辩证逻辑思维
青年晚期(25-35)辩证思维才发展为主要思维形式
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飞跃期为1-3岁
表现为内心世界丰富和个体个性上的主观偏执
祝蓓里青年早期自我意识特点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自我评价的成熟
有较强的自尊心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自我同一性:关于自我的一贯认识,由个人稳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仰构成
埃里克森提出,青年期(12-18)主要认知是确立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又称为延缓偿付期 “狂风骤雨的时期”
玛西娅对自我同一性的分类
玛西娅根据青少年的探索和投入程度对个体同一性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将个体同一性分为四种状态
同一性扩散:无自我投入和探索;既没有经历同一性危机,也没有进行各种生活上的尝试和选择, 认为太危险、太困难,易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早闭:有自我投入但没有探索;其人生中大选择往往由权威性父母做出,而不是自己选择
同一性延缓:有探索无投入;该群体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成人或成人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 或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定义
同一性获得:已完成了探索和投入;已明确形成了价值观和目标并付诸行动; 他们心理健康,行为具有跨时间一致性,知道自己的目标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4-10
水平特点: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遵循服从权威、得到奖赏、避免惩罚的阶段
惩罚与服从定向
专注于后果,服从他人规则以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阶段
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回报来考虑服从,以被满足的程度评价行为
习俗水平 10-13
水平特点:儿童将权威标准内化,服从法则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
“好孩子”定向阶段
取悦他人、帮助他人,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景评估行为
顺从权威阶段
维持社会秩序,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后习俗水平 13~
水平特点:儿童道德观完全内化,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加以选择
法制观念阶段
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法律是社会契约,并非不可更改
价值观念阶段
依据内在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良心制约
反社会行为
是侵犯行为发展到青春期高级别的体现
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期冲动和这一时期个体已具备一定能力
13-14岁的青少年犯罪率最高
理论解释
道奇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个体对沮丧、愤怒挑衅的反应并不依赖于出现于情境中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线索的加工解释
帕特森高压家庭环境理论
高度反社会的青少年往往经历高压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情绪发展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自我意识情绪
情绪生活更丰富,内心体验更深刻
由自我评价引起的情绪越来越重要
世界观开始形成
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和友谊,但交友范围缩小
情绪理解:对别人的情绪有较高洞察力,能够认识到不同道德水平可以产生不同情绪体验
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表现在能更熟练地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应用各种策略来影响情绪本身
矛盾性
情绪丰富但不稳定,因而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两面性
具体矛盾性表现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
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青少年常有情绪困扰
烦恼增多
不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
不知如何保持和确立同伴中应有地位
孤独
霍林沃思“心理断乳期”
青少年孤独感有一定情境性,也有一定稳定性,人格起重要作用
压抑
青少年常常将自己至于矛盾的情境中,往往处于压抑的心境
焦虑
抑郁
自卑感
反抗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外在倾向
第一反抗期在2-4岁(身体方面)
第二反抗期在青春期(心理方面)
反抗期与自我意识的两个飞跃期基本重叠
产生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
独立意识
反抗心理表现
出现的情况(条件)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个性伸展受到阻碍
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
具体表现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反抗的迁移性(当一个人的言行引起青少年反感时,这种反感会推广到方方面面)